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纪实 > 我是农民的儿子 > 详细内容
第十章:人民的重托
发布时间:2024/9/7  阅读次数:6  字体大小: 【】 【】【

(一)

抗战胜利
国人弹冠相庆
战争的伤痕
让所有的中华儿女
对和平、民主
充满了希冀
然而,苦难的中国大地
却正在酝酿、生长着一种
叫内战的毒瘤
伟大的人民民主潮流,没有唤醒
蒋家王朝的黄粱美梦
他们逆历史潮流而动
撕毁停战协议
冒天下之大不韪
悍然发动内讧,点燃战火
让即将到来的黎明
蒙上了战火烽烟的阴霾

历史不会重复
但却有着相似的残酷
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啊
在默默地流血
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
又一次陷入了两种命运
两种前途的抉择
这是一次光明与黑暗的博弈
这是一次民主与独裁的决裂
这是一次生与死的决斗
面对烽烟四起的时局
历史,再一次选择了习仲勋
命运之神,又一次
把年仅三十二岁的习仲勋
推到了风头浪尖

那一年冬季,天,格外的寒冷
对即将到来的战争风暴
习仲勋像一个枕戈待旦的武士
主席的鼓励,无异于催人奋进的号角
走出毛泽东窑洞的那一刻
仿佛有千军万马,嘶鸣着
呐喊着,在他的胸腔激荡回响
从根据地到边区
从南到北
从地方到中央
那一刻,对脚下的这块热土
充满亲情的习仲勋
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
那一刻,一个朴素的信念
陡然跃上心头,决不能辜负
党中央、毛主席的信任
不辜负陕甘宁边区一百五十万
人民的重托

面对战争的威胁
从国际国内到解放区
从军事形势到民主政权建设
从工作任务到群众路线
习仲勋居安思危,放眼全国
要求大家保持清醒,积极备战
一手抓生产,一手抓土改
一手抓作风,一手抓监督
一切为了战争
一切围绕民主、和平的主题
推动农村经济
建设首席边区

(二)

内战硝烟,弥漫中原大地
背信弃义的蒋介石,调集三十万大军
大举进犯中原解放区。一年前
王震的三五九旅,带着党中央“到南方去
画一张红色地图”的重托
由延安出发,进军湘粤赣根据地
创建了中原解放区,扼住了国民党
出川的门户,如鲠在喉
成为华北、华东和东北解放区的屏障
——中原大战爆发后,国民党的
包围圈,一缩再缩
妄图一举歼灭我中原主力
——毛泽东、党中央急电
“立即突围,愈快愈好
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
胜利第一”
一九四六年八月初,中原部队奉命
分两路突围。李先念率部
进入陕南,创建了豫鄂陕根据地
王震率三五九旅,浴血奋战
攻占镇安后,再次陷入了
胡宗南的重兵围剿之中,难以立足
八月十五日,中央军委批准
三五九旅北上,返回陕甘宁边区

与此同时,为配合中原突围
习仲勋受命创建了陇南游击区
同时,成立陇南特委
建立了陇南游击队,牵制敌人
在接应三五九旅的二十多天里
毛泽东连续九次来信
指导习仲勋及西北局全力接应工作
从接应人选到策应战略
从通报信息到兵力部署
从收集敌情到组织欢迎
毛泽东运筹帷幄,全程指示
习仲勋不舍昼夜,全力保障
或即时指导扰敌
或督促分区突破
以灵活的游记战术
迷惑敌人
歼灭追敌
同时,组织沿线政府
动员群众,支援战斗
设立临时野战医院
一时间,随着三五九旅的推进
沿线百姓或筹粮、或向导
或做军鞋、或捐麦草
形成了一条战无不胜的人民防线
内外配合,阻击敌人
粉碎了胡宗南对三五九旅的围剿
九月三日,离开解放区两年
深入粤北,又北渡长江
抗击日寇,行程一万多公里的
三五九旅,从中原又转战
鄂豫陕甘地区,跋涉两千多公里
在两个月的时间里
作战八十六次,历尽艰险
终于返回边区
这一壮举,打乱了
胡宗南进攻边区的步伐
为边区应对蒋介石的全面内战
赢得了时间

壮士归来
山河沸腾
历经生死突围的战士
面对久违的亲人
个个泪流满面
与边区军民拥抱在一起
那一刻,两个月来
寻找亲人的艰辛困苦
都化作了九月的一抹云彩
久久的漂浮在边区上空
随后,习仲勋又在庆阳举行了
盛大的欢迎大会。组织群众
给就地休整的三五九旅的战士
做饭烧水,洗衣洗脚
理发刮胡子,赶制衣服
在屯子镇,王震说:“我们已经胜利
回到了边区,大家鼓起精神
甩掉棍子,回延安!”

九月二十九日,习仲勋随毛泽东、朱德
出席了在杨家岭大礼堂举行的欢迎会
看着精神抖擞,士气高涨的将士
习仲勋听着毛泽东热情洋溢的讲话
回忆起接应三五九旅北返边区
不觉心头热浪涌动,由衷赞叹
——王震劲旅,胜利归来
三十二年后,习仲勋回忆起当年的情形
依然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其中,有对毛主席的敬佩之情
也有对中国革命必胜的赞美

(三)

正如当年闹革命
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根据地一样
从大革命到创建渭北苏区
从从照金根据地再到南梁苏区
从陕甘宁到其他解放区
土地,一直是革命斗争的核心
耕者有其田,始终是共产党人
团结群众,打击敌人
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法宝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农民出身的习仲勋有真切的体会
因此,在他漫长的革命生涯中
无论走到哪里,土地
始终像一根丝线,牢牢地
牵挂着他的心
从游击区到根据地
从苏区到边区
从关中分区到绥德分区
从地方政府到中央西北局
从解放前到建国后
农村的土地改革,须臾也没有
离开过这位“群众领袖”的视野
——经过深思熟虑,习仲勋
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
签发了西北局减租和查田的指示
同时,试行的“征购地主超额土地”
让边区土改步入了新阶段
为此,中央向各解放区通报了
陕甘宁边区的土改经验
认为他们试办土地公债的结果
是最后取消封建土地关系,更多满足
无地少地农民,土地要求的好办法

早在一九四五年,朱德等主持召开的
西北党史座谈会上,习仲勋
清醒的意识到,“两条路线斗争
是长期的党内思想问题”
为此,他多次给毛泽东写信
反映工作中,尤其是土改运动中
“左”倾错误的萌芽与危害
——有的地方,片面
宣传所谓的“贫雇农路线”,侵犯中农
利益,损害工商业,甚至出现
乱打乱斗乱杀人现象
——“农会上,规定民兵吊地主
打干部。这种‘左’的情绪,不是群众
原来就有的,是干部带的”
——“如果老区的地主、富农订得
和新区一样,势必犯严重错误”
对此,毛泽东复电西北局“完全同意
仲勋同志意见”,望密切指导
少犯错误。
党的“十二月会议”后
习仲勋再次给党中央毛泽东去电
“土改一到农村,就发生极‘左’偏向
我看一有极‘左’偏向,不要半月
就可以一切破坏得精光”
同时,习仲勋还在电文中
分析了老区的阶级状况,认为
土改中产生“左”倾偏差
主要原因在于干部脱离了实际
主观占了上风
为此,习仲勋还专程到杨家沟
给党中央毛泽东请示汇报,磋商大计
同时,还亲自到绥德调查
总结推广了黄家川村土改经验
并将黄家川村土改经验上报中央
得到了毛泽东肯定
并被印发全国老解放区推广

(历史无法假设
我们无法预测当时,“左”倾错误
泛滥之际,从地方到中央
各级领导的感受
现在,我们知道的是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唯独习仲勋
在反复给党中央毛泽东反映
“左”倾错误的危害,以及在农村的
各种表现,直言相谏
势必会伤害某些权势
对此,习仲勋像一个“初生的牛犊”
只要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只要有悖党中央毛泽东的正确路线
他都会挺身而出,不计得失
拍案而起,与“左”的倾向
做坚决的斗争
自古,中华民族就有这样
一种人,为民请命
甘做一粒“铁豌豆”,哪怕丢官
舍命,也初衷不改
习仲勋,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一位有信仰的人)

(四)

六十七年前的那个夏天
因为内战一触即发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
显得格外的忙碌
时局,也在高原的蝉鸣里
越发显得烦躁
国民党当局逆流而上,悍然进犯
陕甘宁边区,但又忌惮
人民战争的威力,无力发兵
活像一只困兽,虎视眈眈,觊觎边区
习仲勋奉命领导南线出击,接应三五九旅
返回延安之际,北线国民党顽军频繁
骚扰葭县、米脂、靖边等地
毛泽东审时度势,未雨绸缪,指示
习仲勋和西北局,组织北线战役
策动横山起义,解放无定河
以南地区,为即将到来的
自卫战争,争取更大的回旋余地

北线驻军,比较薄弱
但是,如果与南线呼应
势必对我后方,造成威胁
横山境内的石湾、高镇、武镇三地
像三把利刃,直插边区
扼阻我军自绥德通往三边要道
战时,也缺乏回旋余地
遵照毛泽东的叮嘱
习仲勋把开辟北线战役的突破口
锁定在策动胡景铎率部起义,从内部
瓦解国民党士气,缓解盘踞洛川
以南,胡宗南主力对延安的
军事压力
——胡景铎,是著名爱国将领
胡景翼的胞弟,此时胡景铎
任国民党陕保指挥部副指挥官
自小受兄长影响,追求进步,向往
革命,早有投奔革命阵营的意向
又是习仲勋
在立诚中学的同学,阵营不同
志向相同,两位视天下
为己任,在国民党发动内战前夕
经由习仲勋介绍,胡景铎
被特批为中共正式党员,那一年的
七月一日,胡景铎开始了自己
新的人生
那一刻,胡景铎高兴地说:
“组织问题解决了,我就毫无牵挂了
就一心跟共产党走了”

八月下旬,习仲勋
在《解放日报》撰文,号召
边区军民行动起来
用鲜血和生命,保卫陕甘宁边区
寄托着全国人民希望之灯塔
九月中旬,西北局联络员
范明来到横山波罗堡,将习仲勋
用白绫子写就的信件交给
胡景铎,传达党对形势的分析
以及西北局组织横山起义的决定
胡景铎说:“绝不辜负党的信任,绝不做
蒋家王朝的‘一捧黄土’”
要带领起义部队,“打回关中去
驱逐胡宗南”
十月十二日深夜,驻守横山东南
交通要点石湾的国民党保安九团一大队官兵
率先起义,配合解放军绥德分区
夺取了全城,当晚,胡景铎在石湾以北
波罗堡发动官兵起义,控制了全城
十三日,榆横战役打响
解放军兵分三路,分别向吴庄、镇川
响水堡等地敌人发起进攻,扫清了
横山城外围的敌人据点,当晚,解放军
自石湾进抵高镇外围
国民党高镇驻军,及外围据点
七百多人起义。五龙山等附件据点
小股敌人闻讯,也相继起义
随后的五天里,势如破竹的人民解放军
先后解放了横山,攻克了
无定河以南最后一个据点:响水堡

榆横战役
像一个清道夫
一周内,拔掉了国民党楔入
边区北部的许多据点
解放了拥有十二万人民的无定河
南岸大约五千平方公里的土地
在延安的欢迎会上,毛泽东说:
“横山起义,给西北旧军队
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那天兴高采烈的
毛泽东拉着胡景铎的手,风趣的说:
“景铎同志,你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
下邓宝珊的船,上习仲勋的船
你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欢迎你们
下大船,上小船。克服困难
将革命进行到底!”
胡景铎激动地涨红了脸
一个劲的点头

(五)

山雨欲来风满楼
战争风云,密布陕甘宁周边上空
不可一世的蒋介石四处吹嘘
只要三到六个月,就可结束战斗
气焰嚣张的胡宗南,调兵遣将
妄图从东西南北,完成对边区的包剿
在短短的五个月里,国民党对边区
组织了大小七十多次武装进攻
此刻,洞察秋毫的毛泽东
更像是一位运筹帷幄的战略家
在初冬的陕北高原
借着月色,简明扼要地给习仲勋
写了一封信。一封事关边区
备战部署的信件
很快,习仲勋把毛泽东的备战意图
转化为边区一百六十万人民,保卫延安
保卫毛主席,把敢于侵犯的敌人
坚决赶出边区的豪情壮志
呼吁全边区的神枪手、地雷王、夜老虎
民兵英雄们,劳武结合
生产不忘自卫,一旦蒋军来犯
配合解放军,断绝进犯者的交通
破坏进犯者的运输,不准进犯者喘一口气
不给进犯者一颗粮一根草,消灭
蒋军的有生力量

一时间,边区工作转入
战时轨道。各地群众踊跃参军
父子入伍,弟兄争先
父母送子,妻子送夫
成为边区冬日里一个火热的话题
边区地方武装,进入实地实战演练
指战员斗志高昂,摩拳擦掌
自卫军战士下地劳动
一手拿锄,一手拿枪
严阵以待,来犯之敌
同时,各地群众捐款捐物
用老百姓最纯朴的热情
慰问人民子弟兵。深受群众
拥军热潮感染的朱老总,也拿出自己
舍不得使用的毛呢军装和皮鞋
捐赠给前线的战士
陕甘宁边区如火如荼的拥军高潮
给一九四七年的元旦春节
笼罩了一层格外祥和的氛围
给所有参加边区保卫战的人,都留下了
永久的美好回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zw78.com)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