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纪实 > 我是农民的儿子 > 详细内容
第二章:志存高远
发布时间:2024/9/7  阅读次数:7  字体大小: 【】 【】【

(一)

黑暗的旧中国
并没有给这个“富庶太平”的地方
一点恩赐,一点福祉
倒是那条叫石川的季节河
和悠久的人文流风
给百姓苦涩的日子
平添了一丝生活的念想
和生命的尊严
风云变幻,新旧势力激烈交锋的政局
自然也波及到了这个偏僻乡村
因为苦难像梅雨一样
在侵扰中国民众的同时
也给这里的百姓
带来了风雨如磐的灾难
军阀混战与新思想的传播
犹如五味杂陈的饭食
苦涩中夹杂着无奈
穷兵黩武生灵涂炭巧取豪夺横征暴敛
激起了劳苦大众
对光明和民主的渴望与崇拜

渭北的富平、三原地区
是中国西北较早觉醒的一片热土
也是最早响应武昌起义的地方
于右任井勿幕胡景翼张义安等进步人士
胸怀大志,献身革命
追求进步,造福乡梓的故事
广传民间
尤其是“五四”运动后
新思潮新文化像候鸟一样
在渭北这块热土上
搭枝筑巢,点燃了石川河畔
萌芽的革命火种

(二)

一百年前的那个秋天
祥和而充满了寓意
荆山塬神奇的传说故事
至今让人心生遐想

那一年,习仲勋诞生在石川河南岸
一个三代同堂的农民家庭
父母都是地道的庄稼人
忠厚、节俭、友善、勤劳、忍让
负重的优良品德
是幼年习仲勋无言的导师
善良而严厉的父亲
以一个农民的智慧和见识
给儿女们的人生
规划了一条简朴,但却充满
哲理的生命之旅
——长大了,不要当官
也不要经商。如果有了学问
就做一名教书先生。要不
就种庄稼,做个本分的农民
也许,是他目睹了太多的黑暗
遭遇了太多的腐败
才会给子女们留下这样的箴言
也许,在他淳朴的意识里
以农为本,织耕传家
做一个勤劳正直的人,才是
做人的正道

没有太多的教条
也无需过多的幻想
自小,习仲勋就跟随父亲
练就了农田耕作的十八般武艺
直到生命的深秋
依然成了他战胜困难
超越自我的法宝

(三)

童年,是每个人
一生最美好的季节
即使有再多的苦难再多的不幸
多年后,回想起自己的童年
依然会让人会心一笑
童年,对于我们大多数人
收获的都是美好而甜美的记忆
习仲勋的童年依然
在快乐的校园里
在热闹的涝池旁
在宽敞的大麦场
过人的组织天赋
让生性活泼的习仲勋
赢得了小伙伴们由衷的尊重
不同的是,在嬉戏玩耍的同时
他的心中却燃烧着一腔革命的火焰
他的青春简历,执着而坚定
犹如一曲高亢的生命乐章
激扬、感人,而不乏传奇

一九二六年春,作为公费生
习仲勋考入立诚公学
他的人生之旅
从此,开启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里的一年间,不满十三岁的习仲勋
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开始了自己长达76年的革命生涯
在这里,习仲勋等一批青年学生
接触到了《中国青年》、《新青年》等刊物
以及马、恩、列的著作
尤其是一些进步的青年社团
对习仲勋的成长发挥了启蒙的作用
那时,马克思主义思想
犹如一颗耀眼的启明星
在渭北高原的沟壑间,激荡着
时代的洪流
刚刚懂事的少年习仲勋
在心里默默地,把建设波澜壮阔的
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
与自己的命运紧紧的连在了一起

入团后的习仲勋
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园
走上街头,深入乡村
散发传单,宣传革命思想
发动农民进行抗粮、抗捐和反霸斗争
在疾风暴雨的农民运动中
嫉恶如仇的习仲勋冲锋陷阵
以高亢的革命热情
义无反顾的投身到了如火如荼的
革命洪流中来
在残酷的腥风血雨中,经受住了考验
当年,在一次讨论他入党的特支专门会议上
不足十四岁的习仲勋
却因为年龄太小的缘故
而没有被特支成员通过
多年后,当时党的富平特支书记
严木三回忆起当初的情景
仍然是感慨万千
——习仲勋完全达到了
共产党员的标准
组织考虑到他的年龄太小了

是啊,十四岁
一个稚嫩的农村少年
在伙伴们刚刚放下泥巴
还时常依偎在母亲怀里的年龄
习仲勋已经勇敢地参加了革命活动
让自己童年的梦想
在大革命的风暴中绽放
偏居一隅的渭北地区
在大革命失败后
依然是腥风血雨,风云变幻
尽管白色恐怖,笼罩着三秦大地
一时间,曾经活跃的党团活动
转入地下
革命进入低潮
严峻的形势,残酷的现实
考验着每一个共产党人
年轻的习仲勋没有退却
他比以往更多的参与
秘密的革命活动
他表现出了比成年人更坚定的
革命意志
他学会了思考
他学会了选择
他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成长
——慢慢长夜,路在何方?

“不在沉默中灭亡
就在沉默中爆发”
革命的号角相继在各地吹响
南昌、秋收、清涧、广州
纷纷爆发武装起义
此起彼伏的革命暴动
像一道道晴天霹雳
划破了反革命集团的漫天阴霾
昭示着新一轮
革命风暴的到来
那些天,被阴云困惑的习仲勋
仿佛在荒漠中看到了绿洲
虽然只有很小的一爿
但他坚信,光明
就在前面某个拐弯的地方
现在,他笃信只有跟着共产党
依靠劳苦大众,才能
解放自己

(四)

在三原第三师范学校
习仲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校内开展学生运动
校外散发标语传单
反对国民党和蒋介石的黑暗统治
这时,一场厄运从天而降
一心向往光明,憎恨旧社会的习仲勋
被卷入“三师毒杀案”
与九名同学一起被当局逮捕

在狱中,习仲勋
经受住了反动政府的多次审讯
面对严峻的革命形势
他没有丝毫的怯懦和屈服
与反对派展开了机智的斗争
在狱中,习仲勋
阅读了《社会进化论》等进步读物
鼓励大家团结一致
保持革命气节
决不出卖同志和组织
以改善伙食为目的进行
绝食斗争,策反
一同关押在看守所的国民党逃兵
在狱中,习仲勋
对党的忠诚和突出表现
得到了组织的重视和赞誉
被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同时,保留团籍
从此,习仲勋的人生
翻开了新的一页

尽管在狱中的半年内
习仲勋经历了人生第一次狱牢之灾
即使给那个贫穷的家庭
当头一棒
即使身体患病,久治不愈
也没有熄灭他
投身革命的信念之灯
积劳成疾的父亲,临终前的遗训
彻底拂去了他内心的愧疚
——娃啊,你现在还小
等长大了,能为咱穷人办事
就好了!

这一年,他只有十五岁
父亲的理解和赞许
让出狱不久的习仲勋
倍感欣慰
一颗幼小的心灵
在脚下那块坚实的土地上
萌发出了“外出干革命的决心”
然而,残酷的现实生活
容不得他有半点喘息的机会
一场空前惨烈的年馑
使本来已经十分拮据的日子
雪上加霜
作为长子,习仲勋
瘦弱的肩膀
过早的承担起了一大家
十几口人的生活重担
和抚养弟妹的义务
小小年纪的习仲勋
干起了以盐换粮的营生
他和堂哥一起
用当地的锅板盐到百里以外的马栏
兑换包谷之类的粗粮
维持一家食不果腹的生活
“房漏偏遇连阴雨”
父亲去世的第二年春末
母亲因肺病复发,咯血不止
在儿女们拥扶的臂膀里
撒手人寰
含恨离世
把满腹的怨恨和无奈
留给了那个孤寂的院落

母亲的离世
让习仲勋悲痛欲绝
接二连三的天灾人祸
让这个憎恨黑暗,不畏强暴的少年
一时,乱了方寸
紧接着,叔父病倒
失去了劳动能力
叔母又不幸患病身亡
大妹和三妹
又先后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接二连三的灾难
把这个普通农家推到了绝境
叫天天不应
喊地地无声
静静地石川河
也发出呜呜的低吟
为这个不幸的家庭
为这个无辜的少年

出狱后,与组织失去联系的
焦虑和孤独
这一刻,连同失去亲人的痛苦
让习仲勋再次陷入了
迷茫和彷徨
他像一只离群的孤雁
失去了飞翔的方向
他曾想重新选择一所学校
再读几年书
谁曾想,几所学校
都因他坐过监狱而婉谢
这让年少的习仲勋
几近绝望……
(因为身体等因素
他错失了报考黄埔军校的机会)
然而,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像一场又一场暴风骤雨
不仅没有击垮他
反而让他对当时的中国
有了切肤的了解
这些校园里没有的“教材”
让习仲勋异常迅猛的
成长为一个坚定地革命者

(五)

多年以后,习仲勋
不止一次的对自己的孩子说
在艰难的岁月里
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一部《少年漂泊记》
让困惑中的他
豁然开朗,坚定了
推翻旧的剥削制度的决心

小说被郭沫若
称之为“革命时代的前矛”
主人公的遭遇和经历
与习仲勋有着惊人的相似
多少次
他与小说的主人公
同喜、同怒
多少次
他与小说的主人公
同悲、同乐
从小说中,他获得了无限的力量
这力量,让他清晰地认识到
眼下只有反抗
只有斗争
才是唯一正确的抉择

这时,与富平毗邻的三原县
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
——筹粮赈灾,救济灾民
悄然复燃的革命火种
一夜间,映红了天际
鼓舞了困惑之中的习仲勋
很快,他在党组织的指导下
一口气,为周边的乡亲们
筹集了三万多斤粮食
帮助饥饿的村民度过了难关
然而,天不作美
日益严重的自然灾情
再一次考验着
这一群“泥腿子”式的共产党人
要争取劳苦大众的支持
他们必须要有所作为——
抗粮、抗款、抗捐、抗税、抗债
要吃饭、要土地、要自由
与国民党政府斡旋
与反动民团斗争
让广大民众在斗争中觉悟
让革命的红色火种
在白色恐怖的渭北高原
开花结果

从革命者的血泊里
习仲勋仿佛又看到了
《少年漂泊者》主人公的身影
他要做一只雨燕
一只搏击苍穹的雨燕
到更广阔的天地里
去经风沐雨,建功立业
于是,他告别亲人
从贫瘠的石川河畔
毅然走向了职业革命的道路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zw78.com)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