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小学教育 > 详细内容
注重教子做人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之精华
发布时间:2012/12/21  阅读次数:205  字体大小: 【】 【】【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是重视对孩子的行为规范、道德品质教育。历史上有关家庭教育的论著以及各种家规、家范、家诫中,无一不把教子做人作为论述的重点;历代慈父良母,也无一不是在教子做人方面为人称颂。注重教子做人,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之精华,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勉子立德

       我国自古以来就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在年届70时写了《戒子益恩书》一文,希望儿子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他说:“咨尔茕茕一夫,曾无同生相依,其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若致声称,亦有荣于所生,可不深念邪!可不深念邪!”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想到你孤孤单单一人,没有同胞兄弟可以相互依靠,你更应该勉励自己努力探求君子之道,深入钻研、修养,不要有丝毫懈怠。要恭敬、谨慎、威严、讲礼仪,以便做个有道德的人。一个人要能显耀而有名誉,要靠朋友同事的推崇;然而,要成为有高尚德行的人,能立足于世上,要靠自己有志气去努力。假如一个人因此自立于世上,名声称著,对他的父母来说,也是一件荣耀的事。这些,你能不认真深入地思考吗?

       唐太宗为了对子女进行德行教育,于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命大臣魏征“录古来帝王子弟成败事,名为《自古诸侯王善恶录》”,分赐给子女,要求他们把此书“置于座右,用为立身之本”。他的妻子也很重视对子女进行德行教育,在这方面,成了唐太宗的“贤内助”。贞观年间,太子李承乾的乳母劝长孙皇后出面讲情,请太宗皇帝恩准东宫添置些器物。长孙皇后即坚决予以反对,说:“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在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看来,他们的子女已经有了荣华富贵,如果仍旧追求富贵,贪图物质享受,就很难承继大业。这表明他们对子女的德行教育不仅重视,而且要求严格。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特别强调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从培养儿童的基本素质出发,提出要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有同情心、诚实、爱父母、爱别人等9个方面品德教育的内容,是教子立德的高度概括。

       诫子自立

       在我国许多颇有见地的“家训”之类的著述中,都告诫子孙后代不要依赖祖辈的地位和财产。要以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社会地位,争取前途。

       《颜氏家训》说:“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常自求诸身耳。”《温氏母训》说:“岂有子孙专靠祖父过活之理,自有一人衣禄,若肯立志,大小自成结果;若只逸乐自娱,惟恐前人遗产不充裕者,吾恐虽得前人百万家资,必有坐困之日矣。”清朝金敞的《宗范》中说:“为子孙作富贵计者,十败其九。”

       中国历史上还流传着许多有名望、有地位的人诫子自立的生动事例。北宋于真宗时参加政事,后拜相的王旦,就注重教子自立。他平生不置田宅,说:“子孙当念自立,何必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耳!”王旦清楚,教育子孙自重、自立才合爱子之道。他生平不置田宅,也切实地为子孙自立创造了条件,这是很明智的。

       宋史学家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一书中也列举了很多这样的事例。如春秋时期楚国宰相孙叔敖告诫儿子自己死后不要接受国王的封地。其子遵父嘱,当国王要“以美地封其子”时,婉辞谢绝,被传为佳话;汉朝皇太子的老师疏广,年老回家时,皇帝赐予其重金,他经常用钱财宴请乡邻故旧,却不置办家产留给子孙。南唐时德胜军节度使兼中书令周本,从来都是“好施乐助”,有人劝他留点遗产给子孙,他却希望子孙不要依赖父母,而要学他的奋斗精神,自立自强。如此等等。这些诫子自立的故事,读起来很是感人。

       教子孝亲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赡养父母是儿女的道德责任,强调子女应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孟子在谈到世俗之孝时,把在物质上侍奉双亲作为孝的重要内容。儒家经典《孝经》也把赡养父母作为庶人的重要孝道,指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孔子还提出:“父母唯其疾之忧。”也就是说,作子女的,不但要操心父母的赡养问题,还应以父母的疾病为忧,对父母精心照料。

       不仅如此,作为子孙除了孝父祖,还应做到敬亲,即要求子女从内心发出对父祖的真诚的尊敬之情。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引用孔子的话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是说,真正的孝要求子女在侍奉父母时要和颜悦色。如果只侍奉父母,但态度生硬、脸色不好,不能算是真正的孝。

       司马光还主张子孙对父祖应当做到“孝而不失规劝”。在《温公家范》中他说:“进谏为救过,亲之命可以从而不从,是悖戾也。不可从而从之,则陷亲于大恶,然而不谏,是路人。”父母之命是正确的,不听从是不对的。父母之命是不正确的,子女也听从,则等于助长父母的过失,这种子女就像和父母是毫无关系的人,那也是不孝。

       对于为什么子女对父母要孝,宋朝袁采在《袁氏世范》中说,因为每个人从小到大,都是得益于父母真诚的爱抚、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舍身忘我的保护。那么对自己父母的养育之恩,无论怎样孝敬都不为过。

正是在传统孝道中积极因素的影响、熏陶之下,我国古代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子孙孝敬父祖的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为世人称道。

       训子以俭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德行修养的基础条件。在古代的许多家训中都把勤勉俭朴作为训诫子弟的重要内容。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是专门对儿子进行勤俭教育的家训。他引用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御孙的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并举出一系列“成由俭,败由奢”的典型事例,告诫儿子说:“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他不仅要儿子记住这个道理,而且要求用这种品德教育子子孙孙。

       民国初年就任广东省省长的朱庆澜在《家庭教育》一书中,指出不勤不俭的危害。他说:“不勤不俭不但害小孩的志气,并且害渠(指他)的身体;不俭不但教小孩眼前枉使几个钱,并且教渠将来受不尽的苦。”他告诫做父母的说:“不要学那绝无见识的父母,把儿子当成祖宗,任他享福,却自己爱做牛马,替他受罪,不但苦了自己,并且害了儿子。”他还具体论述了对孩子进行勤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不仅有理论价值,而且有实践意义。

       在我国家庭教育历史上,诸多的教子做人的著述、范例和原则、方法是宝贵的历史财富。作为传统家庭教育之精华,我们应当学习、继承,并使之发扬光大。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zw78.com)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