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zw78.com) 京ICP备09031998号
|
随想曲是一种相当古老的音乐体裁,但古、今的含义是不一样的。早期的随想曲,是一种自由的赋格曲;所谓赋格曲,是各声部互相模仿的复调乐曲。后来,随想曲泛指各种自由形式的乐曲,其中不受主题的约束,作曲者可以任其奔放的乐思自由驰骋。巴赫写过一首《离别随想曲》,是同时具有以上两种含义的一首古钢琴曲。首先,这是一首多乐章的套曲,但不象当时的组曲那样规范化,而是采用了比较自由的形式。其次,这首随想曲中有两个乐章是自由的赋格曲。
1704年,巴赫的二哥雅各参加瑞典警卫兵军乐队去吹双簧管,巴赫写了这首随想曲,作为离别的纪念品。全曲分六个乐章,每乐章各有标题:第一乐章是:朋友们恳求:“留着和我们在一起”;第二乐章是:他们叙述异乡的危险;第三乐章是:悲哀的痛苦;第四乐章是:告别;第五乐章是:马车夫来了;第六乐章是:愉快的旅行。这是早期标题音乐的重要作品。标题音乐,就是指有表明作品具体内容的一段文字的音乐。有时,作品的题目也可以作为标题。标题是作品所要表现的情节、画面、意境和思想感情的一个提纲。作曲家按照标题进行创作,听众也按照标题来理解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标题音乐盛行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巴赫这个作品作于十八世纪之初,当时还没有“标题音乐”的名称。
第一乐章“朋友们恳求:留着和我们在一起”是一首情意绵绵的抒情小曲,根据一个短小的乐思发展而成。这个乐思连续模进,模拟着缠绵的、喋喋不休的语言音调,表现出温柔亲切的感情。第二乐章“他们叙述异乡的危险”是一首自由的赋格曲。赋格的主题具有悲戚的叙事性音调。主题在各声部不断模仿,构成一首包含四个声部的自由赋格。第三乐章“悲哀和痛苦”是一首古老的变奏曲。所谓变奏曲,就是把主题进行多次变化反复的乐曲。也就是,一方面保持主题的骨架,同时又一次一次进行不同的加工。在这个乐章中,作为主题的骨架的是四小节的低音,这个低音一共反复和变化反复了十一次,每反复或变化反复一次,上面的声部进行种种不同的加工。有时旋律连续二度下行,象叹息的音调;有时旋律断断续续,好象呜咽啜泣的声音;有时连续出现不协和音程,表现紧张痛苦的情绪;有时旋律作半音阶进行,表现凄切悲伤的心情。第四乐章“告别”是一首淳朴的歌曲性质的乐曲,篇幅很短,而调性不断起着变化。短短十几小节,前后经过了六个调。通过调性的转换,表现了感情色彩的变化。第五乐章“马车夫来了”,是一首生动活泼的小曲,中间多次响起了马车夭的喇叭声,这个音调在第六乐章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第六乐章“愉快的旅行”是一首模仿马车夫吹号的赋格曲。赋格的主题包含着号角的音调,这个主题先在高音部单独出现,然后由各声部在各种调上进行模仿;不演奏主题的声部,就演奏陪衬的声部。有时所有的声部都不演奏主题,叫做“插部”。这首赋格曲规模很大,主题在各个调上一共出现了九次,中间有六个插部,气氛生动,气势奔放,表现了马车在号声中逶迤前进的形象。
十八世纪中叶以后,弦乐器的练习曲常用“随想曲”的名称。十九世纪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维尼亚夫斯基等的《随想曲》,都是有艺术价值的练习曲。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不仅是小提琴技术锻炼的重要练习曲,也是小提琴音乐的珍品。其中第二十四首a小调随想曲特别有名。帕加尼尼用简洁精练的音乐语言表现了热情洋溢、神采飞扬的浪漫主义精神境界。这是一首小提琴变奏曲,包含主题和十一个变奏。主题轻快活跃,节奏富于弹性。以下十一个变奏,全都保持着主题的调性和节拍,即每个变奏都是a小调,2/4拍子,但各有其技术上的特点。
近代作曲家常常把内容反映异国风光、形式比较灵活的作品,叫作随想曲。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西班牙随想曲》和柴可夫斯基的《意大利随想曲》,都是这一类型的作品。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西班牙随想曲》是一部色彩华丽、技巧绚烂的管弦乐曲,描绘了南国大自然的旖旎风光和西班牙人民富于诗意的生活图景。乐曲采用西班牙民间歌曲和舞曲作为主题,共分五个短小的乐章。第一乐章取材于西班牙西北部阿斯土里亚斯的《黎明小夜曲》,这是一首两拍子的活跃喧腾的舞曲,充满了力量和光辉。第二乐章是一首抒情变奏曲,主题取材于阿斯土里亚斯的一首舞蹈歌曲,叫做《黄昏舞曲》。在变奏发展中,作者用绚丽多采的配器手法,赋予丰富的色彩变化。在主题和五个变奏中,歌唱性的旋律分别由圆号、大提琴、英国管、木管乐器加小提琴、长笛、双簧管加大提琴演奏。除了第一变奏以外,为了造成和声色彩的变化,在结构上都有一些扩充。第二、第三变奏稍稍放慢了速度,向高潮发展。第三乐章是第一乐章的再现,但调性移高了半音。第四乐章“场面和吉卜赛歌曲”是一个有浓厚的即兴风味的乐章。这个乐章包含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轻盈幽雅,妩媚动人,取材于西班牙南部安达鲁西亚的歌曲《吉卜赛之歌》。这个主题描绘出一个翩跹起舞的吉卜赛女郎的优美形象。两个主题多次交替出现,前面和中间穿插着由小号、独奏小提琴、长笛、单簧管、竖琴等不同乐器演奏的华彩段。第五乐章取材于阿斯土里亚斯的凡丹戈舞曲。凡丹龙是一种三拍子的舞曲,用鼓、响板和吉他伴奏。在这个乐章中,凡丹戈的主题是用变奏的手法发展的,然后第四乐章的两个主题也先后出现。最后,第一乐章《黎明小夜曲》的主题作为尾声热烈地结束全曲。这一乐章描绘了民间节庆的欢乐场面。
狂想曲的名称源出于希腊文,原来的意思是用轩昂的语调朗诵的一段史诗。十九世纪以来,狂想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是指一种感情奔放的幻想曲,常常取材于民族音乐、民间音乐或流行音乐的音调。
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写过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都是根据匈牙利城市歌曲和舞曲的音调加工发展而成的钢琴曲,反映了匈牙利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第十五首《匈牙利狂想曲》是根据《拉科西进行曲》加工改编的。《拉科西进行曲》相传是十八世纪初叶匈牙利民族独立运动领袖拉科西的士兵创作的,后来经过匈牙利吉卜赛小提琴家比哈里的加工,成为一首着名的士兵舞曲,在十八、十九世纪匈牙利民族独立运动中,是一首广泛流传的战歌。这首狂想曲分三大段:第一大段是雄健的进行曲,在短短的引子以后,出现在a小调上。第二大段优美生动,和第一大段形成对比。第二大段的主题经过变奏发展以后,发展为轻巧的华彩段,导致第一大段的再现,最后以气势豪迈的尾声结束全曲。
捷克大提琴家朴佩尔的《匈牙利狂想曲》,继承了李斯特的传统,按照匈牙利民族音乐的格调来进行创作。匈牙利的民族舞蹈“查尔达什”,是由缓慢忧郁的“拉苏’舞和热烈红火的“夫里斯卡”舞结合而成的。这首大提琴独奏的《匈牙利狂想曲》,按照“查尔达什”的风格和布局,在庄严的引子之后.先出现小调式的、悲凉的行板主题,再出现大调式的、活跃的小快板和急板主题,这样就构成了第一组“查尔达什”式的舞蹈音乐。接着,第二组舞蹈音乐从小调式的柔板开始,然后是两个大调式的快板主题,一个跟着一个,第二个快板主题,是有名的“夫里斯卡’舞曲——一种非常活跃的两拍手舞曲。李斯特的第六首《匈牙利狂想曲》,也是用这个舞曲主题结束的。
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采用前面我们所说过的帕格尼尼第二十四首随想曲作为主题写成的。这是一首变奏曲,包含主题和二十四个变奏。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第一变奏出现在主题之前,勾划出了主题的轮廓。二十四个变奏分为三组:第一组十个变奏都在a小调上;第十一变奏是一个即兴性的变奏。在第一组变奏和第二组变奏之间起着桥梁作用;第二组七个变奏在d小调、F大调、降b小调、降D大调等不同的调上,是全曲的中间部分;最后六个变奏回到a小调,是全曲的再现部。拉赫玛尼诺夫在创作这个作品时,发现帕加尼尼的《随想曲》主题和中世纪的圣歌曲调《愤怒的日子》,在旋律上有相似之处,因此就把这个曲调用在第七变奏和第十变奏中。《愤怒的日子》是象征死亡的,这个曲调的出现,使这首狂想版蒙上了悲剧的色彩。
美国作曲家格什文的《勃鲁斯狂想曲》,是把爵士音乐发展到交响音乐规模的第一个作品。爵士音乐来源于黑人的歌舞,是二十世纪初在美国都市里发展起来的一种舞曲性质的流行音乐。勃鲁斯是爵士音乐的一种体裁,“勃鲁斯”原来的意思是“忧郁”、“苦闷”、“暗淡”,这种乐曲常常表现流落在外的失意者孤独、抑郁、和怀念家乡的心情。所以勃鲁斯又名“怨曲”。但在表面上,勃鲁斯的音乐是灵活轻松,自得其乐的;常常流露出“逢场作戏”和“借酒浇愁,乐以忘忧”的情趣。勃鲁斯通常是四拍子或二拍子,采用大音阶,但常常降低第三音和第七音,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勃鲁斯狂想曲》是一首钢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是钢琴和乐队协作演奏的交响音乐。《勃鲁斯狂想曲》的乐队,不是普通的管弦乐队,而是参照爵士乐队的编制,加强了萨克管组。这个作品把爵士音乐的风格和交响音乐的发展手法结合起来。即兴式的演奏风格和强烈的切分音,是爵士音乐的主要特点。这在《勃鲁斯狂想曲》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曾写道:“我在这首作品中听到的是美国万花筒般的音乐——我们民族的生活脉搏,我们的歌曲……”。这首乐曲有三个比较重要的主题:第一个主题轻巧活泼,诙谐风生,旋律中包含着勃鲁斯特有的降七度和降三度音;第二个主题的低音部是典型的勃鲁斯风格的歌唱性曲调;第三个主题略带矜持,包含着犹豫不定的半音进行。这些主题交替出现,作即兴式的展开,有时加上自由的对位声部,有时引伸为装饰性的走句,并自由地转调,造成调性色彩的变化。最后从四拍子改为二拍子,达到兴奋狂热的高潮。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zw78.com) 京ICP备0903199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