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高中教育 > 详细内容
加强挫折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发布时间:2012/12/22  阅读次数:528  字体大小: 【】 【】【

  近日,有关孩子自杀的报道不断见诸各大媒体。如邵阳16岁高中生夏霖程为了证明自己没有偷同学的钱,东营市14岁女生李欣王月为了维护自己所谓 的最重要的东西——头发,选择了自杀的道路,把痛苦永远地留给了自己的亲人。江苏省兴化市两名约13岁的女孩子因成绩不理想、家庭不和,留遗书说生活太 苦,并相约自杀,幸好被警方及时发现,才没有酿成悲剧。

  这些报道看起来沉重,但并不是孤立的。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做过一项涉及全国13个省约1.5万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每5 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深圳疾控中心在全市直属学校中进行的心理调查也显示了同样的结 果,有两成左右受访的青少年说自己曾考虑过自杀。

  这些青春期的孩子们到底怎么了,心理为什么如此脆弱,竟如此漠视生命。

  哈佛大学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自杀念头在青春期和早期成人期增长快速。纵观青少年的自杀事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孩子们 在遇到挫折后,往往将自杀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这与他们脆弱的心理素质和外界的具体诱因之外,与其家庭教育也有着极大地关系。

  教育方法不当,抗挫折能力差,是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

  著名青少年心理研究专家、北京高校心理素质研究会副秘书长聂振伟教授说,青少年自杀的原因主要在于所面对的社会压力比较大,而且在学校和家庭都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这就造成了他们的心理素质不高,面对压力缺乏相应的应对能力。

  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易导致心理危机,如价值观冲突,总也想不开;如应对危机技能欠缺,不会处理突发事件等。从社会现状而言,孩子到 了青春期,面临着中考和高考前巨大压力,家长们往往更重视其学习成绩,只要学习好,就什么都好,人情世故可以不懂,社会活动可以不参加,这也导致孩子缺乏 自我处理事情、独立生活的机会。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缺乏挫折教育。现代教育理念一再强调赏识教育与成功教育,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表扬的多,批评的少。这种方法自然有其优点,但 是如果应用方法不当,也可能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一方面助长了其以自我为中心,骄傲自满的情绪;另一方面使其抗挫折能力减弱,易受打击。

  加强挫折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的自杀心理,与成人因为“价值观破灭”导致自杀的情况并不相同。青春期自杀多数属于一时苦闷或瞬间冲动产生自杀念头,只要及时发现并进行 适当的开导劝解,青少年很容易走出“自杀”误区。因此,预防青少年自杀决不是他们的个人行为,除了要提高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自控能力外,学校和家庭, 特别是家庭的参与至关重要。

  “挫折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一部分,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林玉芳说。

  给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制造一点挫折,增加一点“苦味”,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保持自信,学会在挫折面前保持乐观、泰然处之。另外,父母要学会对孩子 说“不”。要让孩子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使他们学会接受拒绝,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孩子经受的任何一次挫折,都是对其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父 母应抓住这样的机会,给孩子战胜挫折的勇气,从而逐渐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

  让孩子正确认知“死亡”

  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的所有问题,包括死亡,都应该得到科学、认真的解答。可是,长期以来,整个社会教育往往回避死亡这个题目,如奶奶去世了, 家长会告诉孩子,奶奶“睡着”了;亲友突遭变故死亡,家长们会对孩子说,他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专家认为,这是对死亡认识的最大误导。企图自杀的青 少年往往对死亡的概念比较模糊,部分人甚至认为死是可逆的,暂时的。他们之所以自杀,有些是因为自己不懂得生命的宝贵、害怕面对挫折,但也有很多孩子不知 道也从没想过死亡对自己和亲人意味着什么。如果孩子们真正了解了什么是死亡,他会更加懂得珍爱生命。

  加强挫折教育,教会孩子应对外界打击。除了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外,如何帮助孩子积极应对外界打击是每位家长亟待补上的重要一课。如果孩子 的负面情绪能够及时宣泄,家庭能为他提供支持和力量,青少年的自杀率会明显降低。研究表明,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冲动性,可能会在情绪失控时轻率自杀,但在自 杀前往往存在着某些征兆,因此,家长平时要多和孩子沟通,时刻留意他们的异常举动,但绝不能溺爱孩子,要指导他们平稳度过心情起伏期。如果感到无法有效帮 助孩子,就应求助于心理医生。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5  中网 (zw78.com)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