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杀已经成了社会问题,每年在大学校园里面都会传出学生采用各种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消息。
在新闻媒体上也会经常看到某某大学有学生跳楼或者上吊而自杀的。
以前是大学生,现在发展到了高中生、初中生、甚至小学生,他们自杀的原因有很多种,特别是在每年暑假结束新学期开学的时候,总会有不能承受学习压力的学生而自杀。
每当看到这些信息的时候内心之中有一种说不出的伤痛,为他们年轻的生命而惋惜。学生自杀的原因大部分是来自于感情、学业、成绩、就业、人际交往、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等等而造成的心理压力。
为什么今天的孩子这么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为什么今天的孩子如此的脆弱?当他们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那一刻,难道就没有什么值得他们留恋的吗?是什么力量让他们能够轻而易举的就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面对这么多的为什么家长们也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下,反观一下自己在和孩子一起成长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现象。
物质的即刻满足让孩子自私、自我。
4+1、6+1的家庭模式,在今天的家庭结构里比比皆是,四个或是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大家把所有的注意力都聚焦了孩子身上。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这是很多家长的心态。今天的孩子伤不起,如果孩子有了问题整个家庭都会坍塌。家长们所关心的不再是孩子吃得饱不饱穿得暖不暖,而是,如何才能让孩子吃的更好穿的更暖。于是,有的家长就违背了孩子的生理需要,在孩子吃饱的情况下还要求多吃点,在孩子穿的够多的情况下还要求多穿点,好像孩子不多吃不多穿,自己就会饿就会冷一样。在这样的家庭互动模式里面,孩子慢慢的就找到了满足自己需求的方法和规律,衣来伸伸手,饭来张张口,不开心的时候有人哄,想要什么的时候就会有人拿过来,自己根本什么事情都不用去做,一哭二闹三嚷嚷,家长马上满足。衣服一箱,零食一筐,玩具满屋,在家庭的小天地里面,孩子成了一个小皇帝,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一个人的,如果有人动了就会大发雷霆,哭天喊地。孩子小的时候只是穿衣吃饭,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需求会越来越多,当家长不能再满足孩子需求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自私、自我、任性、刁蛮、脾气不稳定、不懂分享等等这些现象就是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之下的产物。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痛心的指出:“人们常说,因我是母亲,我是父亲,所以,一切都‘让给’孩子,为孩子牺牲一切,甚至包括自己的幸福。这实际上是父母送给子女的最可怕的‘礼物’。这种可怕的‘礼物’可用来打个比方,如果你想毒死你的孩子,你就让他们毫不节制的享受你们提供的幸福,不用多久,他们将会是世界上最坏的父母,最坏的教育者。”
没有原则的溺爱让孩子无能、无畏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天底下没有哪一位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可是,今天的父母却不知道如何爱,怎么去爱自己的孩子。爱到最后却发现自己的爱错了,有的甚至由爱而产生了恨。其实,这是父母们走进了爱的误区,没有把握好爱和溺爱的界限,真正的爱是有原则的,不是没有原则的溺爱,父母们千万不要混淆了这两种爱。有原则的爱会让孩子在享受父母爱的同时学会尊重、学会接纳、学会体谅、学会去爱别人。没有原则的爱会让孩子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消弱孩子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剥夺孩子的克制和控制欲望的能力,将会扼杀孩子从小就具有的适应性并变成麻木不仁的依赖性。没有原则的溺爱会让孩子有一种优越感,对任何事情都无所谓惧,唯我独尊,目无尊长。在溺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认为父母对自己的爱是应该的,父母就应该无条件的为自己服务,一旦父母不能够满足要求就会蛮横无礼甚至对父母大打出手。有的父母从来不让孩子干一点家务活,害怕孩子不小心受到伤害,担心孩子做得不够好。于是,事无巨细,每一件事情都要亲力亲为,这种事事包办的行为,不但起不到爱孩子的目的,反而会让孩子失去锻炼自己的机会。总有一天孩子会离开家庭离开父母,走上社会独自去面对生活,父母对孩子所做的事情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替代的,当孩子必须独立思考、面对生活所带来的问题的时候,缺乏劳动锻炼和独立意识的孩子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无法应对的压力,这种压力就可能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一定可以是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办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父母的过高期望让孩子焦虑、不安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今天的父母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父母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可是,今天的孩子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孩子都感到力不从心。有的家长为了能让孩子早一年上学,完全不顾生产的正常规律,提前就把孩子从肚子里拿了出来,也就是从这一刻起,父母的自以为是就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了,这种违背客观规律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有可能会让孩子痛苦一生。有的孩子在两岁半的时候就被送到了幼儿园,为了能够让孩子接受早期教育,父母们忽略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需要的不是能学多少知识,而是父母的爱,是父母的陪伴,如果在这一阶段亲子之间不能够形成一种相互信赖和依恋的感情关系,孩子将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不信任感,也会在自己的一生中对他人有疏远、退缩、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的行为。
当孩子上了一年级,父母的要求也跟着提高了,并把关注点聚焦在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为了能够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分数,父母不惜财力和精力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就连周六和周日休息时间也被辅导班无情的剥夺了,孩子们再也没有了童真童趣,有一个新的名词叫“缩略童年”,意思就是说今天的孩子已经没有了快乐的童年时代,孩子们不仅仅失去了美好的童年,更多的是来自于父母和老师对学习要求而产生的压力,永远写不完的作业,每一次的考试也正在考验着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分数就好比是八把尖刀一样时刻刺痛着孩子的心。孩子们在一入学就好比是上紧了的法条,时刻不停的甚至是超负荷的运转,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仅是承受着学习的压力,还有成长给孩子带来的困惑,以及与周围人交往带来的疑虑,如果这些现象不能够及时的处理,就会在孩子的心理上产生一种莫名的焦虑和不安,如果一个人不能够感觉到自己是安全或者说自己每天都处在焦虑的状态中,又怎么能够有心情去学习呢?今天的家长对孩子赋予了太多的期望,当期望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时,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慢慢的就会转化成另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孩子就在这期望中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了,有的孩子不堪重负走上不归路。
有的父母把自己的孩子看作是天才,于是,一切都是高标准、严要求,因为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把孩子按照天才标准去培养。有的父母把孩子当做一个普通的人去对待,在教育的过程中会用心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然后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去培养自己的孩子。最终结果,按照天才培养的孩子越来越不像一个天才,把孩子当做普通人培养的家长却培养出了优秀的孩子。
都说今天的孩子是幸福的一代,可是谁又能够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内心呢?我们总是以我们的价值观来评判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只看到了事情表面,而没有去了解表面现象背后隐藏的事实真相。很多家长把目光聚焦在了孩子的身上,确切的说是聚焦在了孩子的问题上,当孩子出现了不利于学习的情况是,不是从孩子的内心需要出发,而是不管孩子的感受,自己采用一些无效的方法,或者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借助外力来教育孩子,这些方法注定会失败的。我们平时看一件事情都会有看不清楚的时候,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人,如果想了解孩子的内心,就需要父母们不断的学习,跟上孩子的成长,从孩子的内心需求出发,一定要明确你所面对的是孩子,而不是外界的其他人。父母的欲求会直接影响孩子,同样父母的情绪也会带给孩子的。
改变你的教养方式,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换一种心态,相信你和孩子都会好起来的。
培养孩子的能力比给孩子留下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