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文选 > 教育文摘 > 详细内容
被卢梭的“自由化教育”搞糟的美国教育
发布时间:2025/1/31  阅读次数:3  字体大小: 【】 【】【


被卢梭的“自由化教育”搞糟的美国教育

美国在1957年进行了第一次教育改革。那一年.苏联先于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人造卫星1号.因此美国在和苏联的宇宙开发竞争中落了后。这对美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美国政府立刻开始重新制定教育政策,实行教育改革。然而当时采用了卢梭和杜威倡导的 “自由化教肯”理论,主张不背诵,不重视记忆,强调幼儿的自由思考。结果导致孩子们学习能力极其低下,甚至不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弗吉尼亚太学的E D.哈什教授对此进行了反思,认为背诵非常重要。他这样写道:

朝鲜的孩子必须要“背诵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很多书”;中国西藏从8岁到10岁之间的男孩“在朗读和诵经上花去了大部分时间”;智利的阿劳干人为了“教授母语的微妙变化、传授对部落习惯和传统的深刻理解”而把背诵歌谣作为教育方法;非洲刚果的丛林人通过长时间不断地听自己几乎完全不理解的讨论,而能够“在10岁到12岁时就详细地了解所有物品的历史和家族间的往来关系”;印度尼西亚的教育政策主张“背诵是社会共同使用的方法”:泰国则采取“反复朗读直到可以背诵”的教育方针;亚利桑那的帕帕果印第安人则要求孩子必须能够单独完成很长的仪式.他们认为“即使要花一年时间在能够口述全文之前都要背诵,不论背多少次”。

卢梭和杜威所主张的新教学方法规避背诵,试图让孩子自然成长。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促进精神独立发展;然而这种教育中也有几个缺点。放任自流不意味着孩子就因此能够自然成长。

哈什教授在书中认为,一直以来打着“培养创造性和开发能力”的旗号的美国教育使孩子的学习能力显著低下,导致了班级和学校的混乱状态。其各种原因中最应该受到谴责的就是卢梭和杜威的这种有很大缺陷的理论,而他们的理论在美国学校中被普及并为教育政策制定者们所采纳。

效仿日本而得到改善的美国和效仿美国而招致失致的日本

第一次教育改革失败后,美国在1980年又开始进行第二次教育改革。这一次参考的是日本教育。1981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时,把教育改革作为国策的首要任务。命令教育部官员们设立教育改革咨询机构。1983年由美国“国家优异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这篇报告在美国国内非常畅销,卖出了3500万份.它使美国国民开始了解学生们学习能力显著低下、学习时间不够以及教师索质低下等问题。由此,美国各州开始着手改善教育现状。

继这一报告之后,1986年本杰明·杜克教授出版了《日本的学校》一书。这本书的第一章提出“美国要学习日本”,指出美同的优越性已经终结,必须从日本教育中吸取经验。当时美国已经出现了班级和学校混乱的局面。而日本的学校仍然井然有序。杜克教授把日本的教育视做值得学习的典范。

美国开始把目光重新放到教育的基本宗旨上来.重新开始重视“背诵”——要记住该记的东西。人们反省以前那种上课却几乎不考试,从而导致记忆无法巩固的做法,认为需要通过考试来巩固和提高学习能力。美国学生以前上课时间少,现在也要向日本学习,增加学习时间。这使后来的SAT(能力判定考试,报考大学时必考)成绩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好水平。

主张”自由化”、“人性化”、“社会化“的教育理论试验的失败使美国人认识到卢梭和杜威的教育理沦有不少欠缺之处,美国人得出的结论是:以这种教育理论为根基的学校政策不仅是导致美国教育失败的元凶.还是使国家衰退的元凶。

然而不知何故,日本却认为这种主张无秩序、无规律的错误教育理论是理想的教育模式,并开始采用。结果给日本带来了和美国一模一样的教育衰退。

美国通过学习日本教育而获得新生,但日本却由于学习美国而踏上了教育荒废的道路。

这种倾向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于平成十四年(2002)开始实施的教育改革就是要沿着美国人自己已经后悔了的老路接着走。

美国教育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教育理论,美国教育认为:以往那种强迫所有学生整齐划一的学校体制不好。每个人要接受适合自己情况的特殊教育.因此要将学生从用墙壁分隔起来的学校框框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恢复人性,把学校变成非管理性的、自由的空间。这种教育理论使公立学校的学生守则上去掉了关于服装的规定——因为对服装的规定被认为是剥夺学生的自由。学校没了秩序,老师们无法继续保持以前那种坚定的指挥姿态,从而使学生们失去了面对权威时所产生的尊敬感,很多人陷入了享乐主义之中。

返回原点

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方法中有一种是教孩子按照字面来“素读”四书五经。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四书”指《大学》、《论语》、《孟子》和《中庸》,它们是儒家学说的中心,朱子(即朱熹)把它们视做孔子师徒传授学问的途径.将其一一加注后敦给自己的弟子们。“五经”是指《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它们出现在四书之前。早于唐代,是昭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古典。同样也是儒家的5种经书。

四书五经对日本思想界有巨大影响,明治时期的伟人们多数都是从四五岁就开始习读四书五经。福泽谕吉、森鸥外和夏目漱石等人即是如此。那时候他们不学习意思和解释,只是反复地读,并最终全部背诵下来。

日本现在的国语教育以解释和欣赏为中心。背诵古典作品的习惯逐渐消失——因为人们认为不了解含义的背诵没有意义。然而大脑能够理解的所谓“含义”其实很模糊,难以应付突发情况。

“素读”创造出聪明的大脑

我们是如何掌握语言的节奏的?是通过小时候反复地听优秀的文章。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才常常对我所指导的保育院和幼儿园里的老师们说:“从两三岁的幼儿期开始,请让孩子们把岛崎藤村和官泽贤治的诗背下来。不明白意思也没关系。”

2岁~3岁是唯一一个能够无意识地体会到语言所具有的音律和节奏的时期。从幼儿期就开始习读四书五经的人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从父母那里获得了成为文豪的基本素质。

人们认为,过去人长大后能够自然而然地写出很好的汉诗,而现在成人却往往由于没有在幼儿期养成“素读”习惯而写不出好诗来。

我前面讲到过,获得诺贝尔奖的汤川秀树博土从3岁时就开始习读四书五经了。汤川博士家共有兄弟5人——芳树、茂树、环树、滋树和秀树,他还有两个姐姐。这5个男孩从小就接受了外祖父小川驹橘每天晚上的“素读”训练——先是四书,然后是五经、唐宋八大家、《十八史略》,一直读到《资治通鉴》的开头部分。

学问决不是一朝一夕学会的.有了这样的背景才诞生如此罕见的这一家学者。

幼儿时期接受过“素读”练习的人,长大后学习外语.比如学德语时记忆复杂的倒形变化表没有一点困难。德语单词变化表非常复杂,让一般人挠头,但对受过“素读”训练的人来说却是轻轻松松尽脑入海。2岁、3岁或4岁时练习过背诵的大脑的吸收力格外强,记忆复杂的词形变化也相当容易。

由此可知,幼儿时期的“素读”能够训练出一个和普通人完全不同的大脑。这种大脑不仅吸收力特别强,创造力也出类拔萃。

可以说,正是幼儿时期每天晚上的“素读”练习帮助汤川秀树博士提出了中子理论。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5  中网 (zw78.com)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