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一代儒宗、曾在北大清华执教、被美国耶鲁大学誉为“古老文化的代表者与监护人,把东方的智慧带出了樊笼,来充实自由世界"并以此获得荣誉人文博士学位。谁能想到连中学都没毕业的钱穆,是什么使他登上学问与事业的峰巅?应该说他那个英才辈出的世代书香之家的熏陶、培养、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正像钱穆堂兄、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总结的那样:"我们钱家有一家风是好的:长辈教育孩子,从不疾言厉色,更不打骂,而是示范,启导,熏陶。家父与四叔都是如此。祖祖辈辈都鼓励读书上进,学业有成,寓教于乐,注意方法,不是一味死读书。从孩子感兴趣的地方着手,在不知不觉中增长知识。"
教育世家的一代儒宗
文/凌燕
慈父严师 三迁择师
钱穆系钱王的后裔,于1895年7月30日生于太湖之滨无锡七房桥。父亲钱承沛成绩虽好却因几次赶考生病,不再参加科举,在家设馆教书。由于声名远扬,被为儿觅良师的官吏相中,称为师爷。
钱承沛以慈爱与奋发教育子女。钱穆出生时,一连三天啼哭不休。父亲焦急地抱着他边哄边绕室走。他说:“我得一子,如人增田二百亩。"儿稍长他每次外出归家,都从镇食品店带蛋糕之类,放床前的案几上,用帽子或碗盖住。钱穆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掀开看食物。入私塾读书第一天,儿子没看到点心。父亲说爱他如既往,不过既已成小学生,应学大人榜样,与哥姐一样,早上点心优待就断了。
钱穆小时记字很快,靠自己悟性凭字形就能识字。父亲表扬他,使他对识字产生兴趣,劲头也更大了。钱穆7岁上私塾。塾师经常体罚让父亲心疼。他认为对学生,教师职责在于引导。可七房桥小地方,找个有见识的先生太难,他不厌其烦四处打听,访得家住荡口镇的名师。全家为此迁至荡口。
此师不但对旧学如经史子集有一定功底,对新学尤其是自然科学也有涉及。他的教材《史概节要》《地球韵言》活泼生动,开了孩子们眼界,引起学习兴趣。后来老师病了不再坐室上课,学生信马由缰。为避免儿子受不良风气影响,再次迁居。找不到好塾师,父亲教以方法让他自学。那是钱穆难忘的自由自在的读书时光。那时播种下今后热爱、研究古典文学的幼苗,而养成的自学方法是他进入学术殿堂的金钥匙。不久华氏家族在荡口镇建立育果学校。聘请好教师,设数理化音乐体育等课。钱承沛认为新学校是培养儿童全面发展的好途径,令儿考育果学校。同族钱伯圭教书。此书开首即云:"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治一乱,此乃中国历史走上了错路......今日欧洲英法诸国,合了便不再分,治了不再乱,我们今后正该学他们。"钱穆读着如巨雷轰顶,身心震动,萦绕心灵。立下了他毕生研究学问的志向,也是他选择中西文化比较的先导。
钱穆晚年回忆起这些决策非常感谢父亲。
秉公正直 寓教于乐
钱承沛办事公正能力强。就义庄(族内为官者殷富者捐款或合伙捐置,用以接济贫穷、赈恤孤寡老人及协济族人读书应试的赡族田,保证子孙后代求学及其生活)问题上为大家争得公正。钱氏在鸿声里的义庄很有些名气。设置了酿酒制衣轧棉等日常生活工业,不断增值。可渐渐地权力集中到富人手里。贫穷反倒得不到接济,背离了义庄的初衷。钱承沛设诉无锡县署,他有理有节的意见被采纳。大家尊敬他推举他管理义庄,他婉辞。他不想掌管大权,但为义庄制定了详细条款,使义庄以秉直仗义,善于排忧解难闻名乡里。后由于众望日高,众人力举,他末满三十就主持了义庄。
由于家境与健康双重原因,钱承沛不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但只要有可能,陪孩子尽情玩,善于寓教于乐。端午比赛龙舟是家乡的保留节目,钱承沛给全家雇一条小船,泛湖看龙舟比赛。父亲还带钱穆看京剧,告诉儿子京剧十之七八来自昆剧等,戏剧以其艺术与揭示的深刻社会问题冲击着钱穆的心灵。多年后,他在中西文学比较的论文里谈到小时看过的戏剧《大劈棺》时说:"一切严重的剧情,如飞鸟掠雪,不留痕迹,案例其感人深处,仍会长留心坎。正是中国文学艺术之最高境界所企。若看西方戏,正因其太逼真,有时令人失眠,看了不能化,因此其所存在也不能神,在他们是戏剧而人生化,在中国则是人生而戏剧化。但其戏剧中之忠孝节义感人之深,却深深地存在,正是中国艺术精妙之处。"
贤妻良母 侠骨柔肠
母亲蔡氏是无锡人,是标准的贤妻良母。她教育很严,但不疾言厉色。一次钱穆帮做家务,打翻了粥盆,母亲没有骂他,倒急着问烫疼了没。母亲对人从不贬褒,从不说某人好坏,只常将某长辈亲属性情好恶脾气如何向子女介绍。并告知家居礼节前辈故事,作为子女实际应酬准绳。钱家亲戚夸钱家兄弟有礼貌品行好。
1906年钱承沛去世。去世前,召夫人至床前托咐后事。去世后,族人吊唁,才知其生活很艰难,要她依照惯例,到义庄领取抚恤金,她坚拒。在族人一再劝说下,她对二儿哭泣道:“汝兄弟闻所言否?幸能立志早谋自立。"后钱声一师范毕业,乡间任教,虽薪水微薄,母亲不再令兄弟去义庄领取抚恤金。
钱穆17岁患伤寒,为医药所误,差点死去。母亲早晚不离床侧,夜晚则和衣睡床边。钱穆刚好些想吃清淡东西,母亲拿出自己腌制的酱菜给儿子。
钱穆对母亲感情深厚。他说性情得益于母亲。1939年,他只身返苏州,选荒废无人之园为栖身之地更名隐居,闭户不出,边陪76岁的母亲边研究学问,写作编辑《济鲁学报》。
父亲的人格风范深深影响儿子。钱穆这样评价父亲:"先父之得人尊敬,则日进而益深,愈远而弥殷,环居数十里间,士大夫读书人中,实无有更出其右者。益其得人尊敬,尤有超乎读书为学之上。"
父母的影响教育,使他不但成为一代儒宗、国学大师;十八岁从教,育英才无数。他还参与民族斗争:1935年与胡适、钱玄同等发起抗日活动,敦促国民党抗日。蒋介石召见他时他趁机提请抗日。1986年96岁,他还念念不忘两岸统一,发表《丙寅新春看时局》,认为和平统一是国家的出路。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zw78.com) 京ICP备0903199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