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5 中网 (zw78.com) 京ICP备09031998号
|
关于当好校长的讨论
一位老校长说:“与10年前、20年前的老校长相比,现在的青年校长在管理理论上要超过原来的那些老校长,但在奉献精神与使命感上不如从前。很多校长是把校长当官来做的,虽然知识面宽了,但使命感降低了。”而使命感直接决定了校长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为此,培训中心(指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博主注)非常重视增强校长的教育使命感,在培训过程中,努力做到提升校长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让校长主动承担起“以生为本,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
通过不断讨论,学员们逐步达成了以下共识:“先忧后乐”是校长应当具有的职业追求;“为国育才”是校长应当承担的国家责任;“以生为本”是校长应当坚守的道德底线;“德育为先”是校长应当掌握的教育规律;“全面发展”是校长应当努力的育人目标。
⒈“先忧后乐”的职业追求。肖国林,贵州省丹寨县民族中学校长,2001年来到中心学习。都市繁华与山区贫困的强烈对比,使他萌发了到上海谋求发展的想法。得知这一信息后,有关教师与他多次长谈,谈人生的意义,谈教育工作者的追求。最终这位年轻的校长终于下定决心,他说:“扎根大山深处,在平凡中坚守,于无悔里奉献,为学生搭建走出大山、改变命运、成就自己、报效国家的多元教育平台。”
⒉“为国育才”的国家责任。“板凳坐得十年冷,办学要看十年后”,这是全国优秀中学校长高级研究班学员、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的一句名言。在社会上不少人都以升学率为评价学校唯一指标的情况下,如此掷地有声的话语极大地震动了其他校长的心灵。
有些校长刚进中心学习时,还“理直气壮”地宣传“升学率就是硬道理”、“千错万错抓升学率肯定不错”。可以说,多年来,素质教育在我国举步维艰,这和有些校长,包括一些在当地有相当知名度的校长不无关系。他们带的是“片面追求升学率”之头,示的是“应试教育”之范。为此,让校长自觉地承担起“为国育才”的国家责任,是培训中心最为重要的任务。
⒊“以生为本”的道德底线。浙江省长河中学校长陈立群,是教育部中学培训中心第20期高中校长班的学员,他强调“人类道德的基点是爱心和责任感”,为此,他怀揣“爱与责任”在浙江省开“宏志教育”之先河,实践着教育“为了每个孩子”的理想,使一批家庭贫困的学生在学校得到健康的成长。
众所周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教育的宗旨。然而,这一宗旨在实践中并不是在所有校长那里都能得到坚守,“以生为本”在有些学校却成了“以校为本”:学生成了这些学校叩开荣誉大门的敲门砖,一切从有利于提升学校的荣誉出发,学生则是他们手中随意摆弄的一颗棋子。在这些学校,贫困生、问题生常常是他们有意无意忽视的对象。为此,培训中心特别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注意提升校长“以生为本”、“为了一切学生”的道德意识。
⒋“德育为先”的教育规律。任何教学都有教育性,即思想性。教育实践反复地证明了一个真理:人的发展是智慧提升与人格完善的统一。不管是创新人才、创业人才还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概莫能外!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
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华东师大二附中明确地提出了“争创德育金牌”的目标。为此,他们率先提出“学科德育”的概念,要求教师注重“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的开发”;对学生提出了“六个百分之百”的要求,推出了适合高中生实际的素质教育模式。
⒌“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学生的学校生活是学生整个人生生活的一站。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体系中,这一站被认为是“为未来生活作准备”,进而被窄化为“为生活作知识准备”,甚至进一步被窄化为“为考试作准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获得“高分”,而忽视了促使学生多元智能、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提高。如何从关注“分数”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真正享受这一段学习生活,始终是培训中心密切关注的话题。
正如苏州十中校长柳袁照所讲:“我一直记得陶行知先生的话: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要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面对高考的现实,我们要对学生和家长负责……但是,一个校长心里要装着高考,却不能只有高考。高考是我们必须直面的,但教育最终关乎的却是一个人终身的发展,是心灵的事业,要求我们以心灵引领心灵。”在当前这样一个极度浮躁、急功近利的时期,这样做很难。但是,作为一位负责任的校长,唯有“尽己所能,尽力改变”,除此之外,别无他途。(摘自《中国教育报》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5 中网 (zw78.com) 京ICP备0903199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