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参考 >
中国文学 > 详细内容
- 情感七始,化动八风——刘勰
- 发布时间:2015/10/29 阅读次数:468 字体大小: 【小】 【中】【大】
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刘勰“六观说”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刘勰的《文心雕龙》,他说:“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导流,为世楷式。”可见《文心》一书不仅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既便在世界文学宝库里也堪称瑰宝,熠熠生辉。
刘勰,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山东莒县),大约生于刘宋泰始元年(公元465年),卒于梁武帝普通二年(公元521年)前后,历经宋、齐、梁三朝。所著《文心雕龙》成书于齐。
刘勰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20岁出头就到定林寺依“沙门僧佑”生活,一是家境贫寒,更重要的是由于当时佛儒思想的影响。当时的社会是一个佛儒盛行并且合炉共冶倾向很普遍的时代,这种社会风气和现象对刘勰的人生观和文学理论、文学思想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终生不婚娶也与信奉佛儒有很直接的关系。
尽管刘勰家道没落,他还是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到定林寺后,一住就是10多年。当时,定林寺是很有名的大佛寺,僧佑是很有名的和尚,刘勰在他搜集整理和研究《三藏经》、《法苑记》、《世界记》、《释迦谱》等工作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刘勰自幼“笃志好学”,加上在寺中研读佛经,使他“博通经论”,还“长于佛理”。
魏晋时期,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专著,文艺领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为刘勰文学批评专著的写作,提供了必要的准备条件。30岁后,他动笔撰写《文心雕龙》, 耗费5年多时间,到37岁时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当时沈约在文坛上声望很高,刘勰想请沈约给予鉴定,却无缘得见,他只好背上书稿,假扮成卖书郎,在沈约家的大门外等候。一天,沈约入朝议事,刘勰趁他上车时走上前去,把书稿呈上。沈约看罢全书,大加赞赏,认为“深得文理”,并将书稿放在案头,以便随时翻阅。从此,刘勰和《文心雕龙》才逐渐被世人所知。
《文心雕龙》即是在总结前人创作和理论成果、概括历代各种文学现象的基础上写成的。刘勰认为,前人文学理论零星片面,极欠完整,未能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他立志要写一部“弥纶群言”、博大精深的文学理论专著,以探讨为文之用心。
《文心雕龙》全书约37000余字,共50篇。各篇独立成文,内容上又紧密相联。分上、下两编,上编论述文学的基本原则和各种文体的源流演变,下编为创作论、批评论和统摄全书的序。就篇目的编排及其内容看,大致可分为如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原道》、《征圣》、《宗经》3篇,开宗明义地阐述了刘勰的世界观及其文学理论的基本思想,乃是总纲。
第二部分专论文体,从《明诗》到《书记》共20篇,涉及三十几种文体,包括韵文、散文以及杂文等。对每种文体,刘勰都从源流演变、定义与实质、代表作家与作品、基本特征和写作要领四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第三部分是关于文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创作理论,也是《文心雕龙》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包括从《神思》到《总术》共19篇,研究文学创作的构思、风格、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以及创作过程和表现手法的各种问题。
第四部分为《时序》和《物色》篇,阐明文学创作和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提出了“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和“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等著名论断。
第五部分是文学批评论,包括《才略》、《知音》、《程器》3篇,分别从作家、作品及文学批评理论等方面,作了较为集中的论述。
第六部分即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序论,说明了写作动机与目的。
《文心雕龙》系统总结了我国历代文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以儒家思想为出发点,确立了文学的基本原则: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文心雕龙》还系统论述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学创作构思的过程中,强调指出了艺术思维活动要具体形象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对文学的艺术本质及其特征有较自觉的认识,开研究文学的形象思维的先河。
《文心雕龙》作为中国5世纪末一部杰出的文学理论巨著,第一次建立了中国式的文学理论体系,全面分析了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对齐代以前文学批评理论进行了一次大型总结,也对齐代以前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实践经验进行了一次系统探讨。它不仅较全面地总结了前人的文学创作经验及文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而且广泛探讨了文章载体、写作方法和艺术技巧等问题,严谨地评价了一些代表性作家和作品,提出了前人所未道及的许多新观点、新思想、新见解,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内容,并对中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文心雕龙》论述的问题这么多,涉及面这么广,但彼此间却紧密相联,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话》中评价《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鲁迅先生认为:“篇章既富,评骘遂生,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模。”将《文心雕龙》与《诗学》相提并论,极力推举,可见它对文学理论发展史影响之巨大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