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copyright 2009-2025 中网 (zw78.com) 京ICP备09031998号
|
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比什么都重要
大连心理咨询师 杨光
中国父母往往重视子女的饮食衣着,总要孩子吃这样、那样,穿这么多、那么多。其实,在基本的温饱解决后,父母对待孩子的重心要放到家教上来,而家教的目的就是要塑造孩子的精神,所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比什么都重要。专家研究,幼儿和儿童阶段的孩子,至少有以下几种心理需要。
1、尊重和肯定的需要许多家长喜欢用动物名称作为孩子的昵称,如“狗狗”“猪猪”等,尤其是当着外人的面这样叫时,孩子往往会抗议:“我不是狗狗!”“我不是猪猪!”这说明孩子从小就有获得尊重的需要,也很重视维护自己的形象。稍大一些,如果家长总爱用自己孩子的缺点去对比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或者总爱批评孩子这没做好、那没做好,也是非常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的。聪明的家长往往会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区别开来,强调“你不是他、他不是你”,是优点的分别列举出来,重点给予表扬,是缺点的补充说明一下。孩子自然明白要改正缺点,发扬优点,同时也会自信地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2、榜样和伙伴的需要孩子的成长过程一直伴随着对成年人的模仿,第一个模仿的对象便是自己的父母。因此,父母要时刻提醒自己,孩子正在观察自己,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在孩子的脑海里回旋半天。父母应当知道,孩子以自己为楷模,无论送孩子多么贵重的礼物,都不如把自己良好的行为举止展示给孩子,这才是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当然,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孩子还需要与他同龄的榜样和抽象的榜样。同龄的榜样来自于孩子的玩伴,父母要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孩子和同龄的或略大的孩子玩耍,让小伙伴们在一起学会合作,相互理解,遇到问题学会妥协,而那些责任心强、有组织力的伙伴就会成为孩子的榜样。抽象的伙伴往往来自于孩子阅读的图书、看过的电影等,对其中孩子所喜爱的人物的精神品质,父母要进行分析,帮助孩子加深理解,孩子遇到类似事情时,父母可以建议“如果某某遇到这种情况,他会怎么办?”促使孩子吸取榜样的力量,自己解决问题。
3、讨论和交流的需要家长不要以为孩子没思想,其实孩子的思想活动比成年人要丰富得多,因为孩子正处于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知识的年龄,面对眼前的现实世界和书本中描绘的一切,他随时都有疑问产生,有新奇的想法要说出来。无论工作多累,家长每天都要抽时间和孩子讨论,为了讨论的深入,还要读孩子读过的书,看孩子看过的电影等。在讨论中要肯定孩子思维的闪光点,孩子想得不对的地方不要粗暴地否定,而是用逻辑规则让孩子明白错误的原因何在,这样孩子的思维能力会大大提高。要特别保护孩子爱动脑筋的优点,不要动不动就塞给孩子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寻找,当孩子获得正确答案时再给予隆重的表扬,这样就能激发孩子保持学习、探索的兴趣。为人处事的道理,也可以在这种交流中逐渐传授给孩子,而不是等孩子长大,“翅膀硬了”“不听父母话”的时候再强行灌输,如果父母和子女之间缺少从小在一起亲密无间地进行讨论、交流的基础,往往容易因“代沟”的凸显而爆发冲突。
孩子:读书肯定是辛苦的,全世界都一样!
孩子,你总在问,为什么要用功读书?
干嘛非要熬夜写那些写不完的作业,早点睡多好?干嘛非要想方设法把成绩搞上去,安逸一点不好吗?
这个世界对任何一个人都很公平:你今天有多不努力,明天就有多不爽!你现在好好读书了,将来一定会有更好的出路。
孩子,现在学期已经过半,我希望你能珍惜学习的时光,努力读书。不要再抱怨读书苦了,因为读书肯定是辛苦的,全世界都一样!
别人都在拼,你凭什么不努力?
孩子,还记得《最强大脑》里那个聪明的何猷君哥哥吗?他是澳门“赌王”何鸿燊的儿子,作为一个“富二代”,他却可以从一众哈佛、清华等学府的学霸中脱颖而出,连连夺得第一。
这不是靠运气,而是从小到大的刻苦学习。小学时,他连续两届拿下全港数学比赛冠军;初中时,他参加全英数学比赛并一再胜出;17岁时,他同时被剑桥,耶鲁,斯坦福,麻省理工录取,最终选择了麻省理工;20岁时,他用三年时间完成四年的学业,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史上最年轻的硕士生……
孩子,连“富二代”都比你拼,比你努力,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
朋友圈里,一位家长发了张意味深长的图:
一只小鸟舒服地窝在巢里,远处,一群鸟儿展翅飞入空中。还配了一句话:孩子,我知道你很累,可别人都在飞……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都不敢停下脚步,我们有什么理由让自己松懈?
不要在最能吃苦的时候选择安逸
孩子,你是个学生,现在最该做好的事情就是——学习。
日子是一天天过的,知识也是一点点积累的。如果你现在混日子,早晚有一天,日子会把你给混了。
曾经有一个哥哥在高考时交白卷,考零分,没有文凭的他只能去工厂打工,而立之年依旧一事无成。2018年,他决定重新高考,好不容易考上一间大专院校。他叫徐孟南。十年前,他因为混日子吃尽了苦头;十年后,他终于醒悟 ,可人生最好的年纪已经被荒废了。
不要在最能吃苦的时候选择安逸,现在不吃苦,苦一辈子,现在吃苦,苦一阵子。
当你胡吃海睡、逃课旷课时,别人却一天到晚只知道读书,还被你嘲笑“书呆子”。可“书呆子”将来能上985、211,甚至上清华北大,而你只能读大专院校,毕业后被迫南下打工。
读书和不读书的区别,真的太大了。别人会变得越来越有用,而你却一直在走下坡路。
孩子,在学习这条路上,没有人能够混过去。混过去的孩子,必将用一生来偿还。
几年的放纵与轻狂换来的是一生的卑微和底层
孩子,你总爱拿那些不读书却“成功”的人做借口,说读书根本没有用。可这样的“好运”,其实很少很少。
50个孩子中,10个努力读书,40个贪玩。长大后,10个努力读书的有5个出息了,40个不好好读书的也有5个出息了。
读书和不读书,都会有出息吗?不是的,靠努力读书而成功的比例,远远高于那些游手好闲的。
你是想坐在原地等天上掉的馅饼,还是奋起直追去主动创造成功?那些所谓的网红、暴发户,往往不到几年就完形毕露,从云端摔下变成地底泥。
只有真正有学识、有事业的成功者,才能一直站在不败之地。就像京东的刘强东、小米的雷军、美团的王兴,他们都毕业于名校,甚至曾是高考状元,经过多年深造的他们,眼界与格局早已超越他人,才能取得成功。
读书,是我们与命运较量的唯一机会。就像华为用百万聘用的8名博士,二十余年寒窗苦读,终于逆转了寒门出身的命运。而这也是寒门子弟拼命读书的意义,唯恐无力改变命运,一心通过读书来与命运抗争。
不读书走上人生巅峰的人只是少数,读书才是我们改变命运的最大转机。
学习肯定辛苦,全世界都一样
孩子,学习肯定不是顺风顺水的,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学习不可能是件快乐的事情,想要取得优秀成绩,就要在别人玩游戏的时候学习,在别人看电影的时候用功。
你觉得老师很严格,学习很残酷,殊不知国外的教育只会更加的严格,更加的残酷。在美国,图书馆里的孩子没有一个干闲事的,要么看书,要么用电脑写作业。就连等公交车,手中也拿着书在看。在新加坡,孩子除了学习专门的课程,还要学艺术、语言等等。据说课室后挂着一把戒尺,是老师用来打表现不好的学生的。而在中国的一些学校里,为了不让孩子上课分心,校长会一直巡堂,一旦发现孩子走神就会惩罚老师……
想要学有所成,想要取得佳绩,宽松的、快乐的教育真的没用,反而会耽误人。老师当然希望你能快快乐乐地成长,不用承受任何压力,可你将来也要参加中考、高考啊!一个接受快乐教育的孩子,怎么竞争得过一群接受应试教育的孩子?
孩子,老师希望你能熬这份苦,不仅仅是为了磨练你,更是为了让你更有竞争力,更适应这个残酷的社会。
对你严厉的老师,要心怀感激
孩子,你觉得老师很凶,很严厉,甚至希望老师能温柔一点。那么对不起,老师真的没办法对你太温柔。
还记得小学时的语文老师,对我们也很严厉。
那时候我忘了背古诗,刚好被语文老师抽查背诵,一个字都想不起来的我羞得无地自容。老师当时说的话,让我记忆至今:
“你不是为老师而背,你是为自己背的。就算蒙混过关,也只是欺骗自己!”
孩子,课文不是为了老师而背的,书也不是为了老师而读的,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啊!老师批评迟到的学生,是为了逞口舌之快吗?不是的,老师只是希望学生遵守规则。老师惩罚不做作业的学生,是为了泄愤吗?不是的,老师只是希望学生能通过作业巩固知识。老师所有的严厉和苛刻,背后深藏的,都是对于孩子的深深的爱。
孩子,不怕老师批评你,就怕老师不管你。
有时候义正言辞呵斥一句,要比和风细雨苦劝十句有效得多。严肃与认真,才是课堂上最该有的表情。
孩子,对那些严格的老师,你应该心存感激。
“严师出高徒”,是老师对你的期待,也是老师能为你做的最有意义的事。
吃苦受罪的最佳时段是在青少年时代,倘若争气,赔得起,看得开。
读书不苦,不读书的人生,才苦。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copyright 2009-2025 中网 (zw78.com) 京ICP备0903199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