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毛泽东专题1 > 毛泽东传 > 详细内容
第十七章 乌托邦的愤怒(1965—1969)(1)
发布时间:2024/10/24  阅读次数:2  字体大小: 【】 【】【

  第十七章乌托邦的愤怒(1965—1969)

  中国方面关于毛泽东与马尔罗会谈的报道与此不尽相同,一位读过马尔罗的《回忆录》的读者对作者说:“唯一的麻烦是,毛泽东的谈话很像马尔罗。”马尔罗对此回答说:“难道你希望他像贝当古一样谈话吗?’’

  安得烈?马尔罗见到了毛泽东。’这位法国文化部长是来访问刘少奇的,他要把戴高乐的一封信交给这位中国政府首脑,但那天下午会见时的情形却大出他所料。
  马尔罗被领进人民大会堂的一个大厅,墙上装饰的并不是绘有高炉和拖拉机的宣传画,而是传统的中国书画。马尔罗一眼就认出了刘少奇的“长脸”,并走上去握手致意。刘少奇的身边簇拥着一群部长。

  毛泽东独自站在近处,就像一位杂技教练领着他的队员们。

  马尔罗向刘少奇致意后把戴高乐的信递了过去,刘少奇没有作答。毛泽东则开始同马尔罗及他的陪同者—法国驻华大使交谈起来。“听说你们去了延安,有什么印象?”整个下午,刘少奇都没有机会插一句话。

  毛泽东低语道:“我要独自和群众站在一起—我在等着。”好像刘少奇和其他与会的人都不是毛泽东的同事,只是一群缄默的证人。
  在1965年夏日的这个下午,毛泽东在谈话中时断时续,转弯抹角,态度悲观。同时,他又给人一种莫测的神秘感。

  在马尔罗眼中,毛泽东如一位青铜般的皇帝,坚毅,盛气凌人,就像传说中刚从古墓中走出的巨神。

  当话题转到法国脱离美国控制及中国离开苏联阵营时,马尔罗无意中用了“联盟”这个词。此前毛泽东一直没有说话,仅是那夹着香烟的右手在嘴边和烟灰缸之间来回。此时,他突然将双手举向空中又猛然放下,用略带讥讽的语调说:“我—们的同盟!”他面带讥讽地说着这组中国字:“你—们的,我—们的。”

  直到这位来自巴黎的自由主义者离开,毛泽东都没有说一句任何称赞中国形势的话。“我们的工农业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他的评价是,“作家总是反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马尔罗会谈的中文记录和法文记录稿表明,毛泽东对马尔罗看法的矫正比马尔罗记录的有关部分甚至更尖锐。

  法国大使试图给毛泽东的诊断注人一些希望,他接过话头说,中国的青年对您制定的路线是坚信不疑的。

  “您来中国多长时间啦?”毛泽东反问。

  这位自恃有据的使者用他最近的中国南方之行证实他对中国形势的乐观看法。

  毛泽东又说:“你看到的只是一面,你没有注意到另一面。”

  这位高卢绅士此时本想扮演伏尔泰的角色,而毛泽东对当时形势的不满,远远超过他在20年代对中国传统观念所表现出的恼怒。

  毛泽东回想起柯西金在苏共二十三大上所讲的话:“共产主义意味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毛泽东毫不掩饰他对这句话的憎恶:“游泳是为了穿上条游泳裤!”世界上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没有看到权力终究会被剥夺吗?

  毛泽东最后对法国客人补充了一句:“我们的革命不能只是简单地巩固已有的胜利。”

  有些奇怪的是,那天下午,刘少奇始终一言未发。

  这就是1965年冬天到来之际毛泽东的思想主调。这个失意人身上的那种趾高气昂精神又在复归。

  在离别38年后,他又偷闲重访井冈山。毛泽东填了一首词以抒情。词的开头道出了他前未实现的夙愿。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在《重上井冈山》中也寄托了冒险的向往: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毛泽东仍感受到凡事都取决于英雄的意志。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川

  “现在几盒香烟就能收买一个党支部书记,”毛泽东在一次党内会议上说,“如果把女儿嫁给一个干部,那就要什么有什么。尽管毛泽东抱有很大的希望,但他并没有把希望寄托于中国共产党。

  “我们党内至少有两派,”毛泽东挑明了这一点,“社会主义派和资本主义派。

  直接的阻力来自刘少奇,他和他的会讲英语的大资本家出身的妻子住在毗邻毛宅的一处优雅院落。对中国人民来说,刘少奇当时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在党内的地位也和毛泽东相差无几。瘦高、银发,威严有余的刘少奇,于1921年在安源遇见毛泽东之前就已是一个革命者,现在又似乎成了中国革命的首席执行官。刘少奇写的小册子《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仅在1962年至1966年间就售出1500万册,超出当时任何一种毛泽东著作的销售量。60年代中期的社论都强调干部要学习毛泽东和刘少奇的著作。《刘少奇选集》的出版亦在计划之中。

  毛泽东本人就曾讲过—甚至对外国人也讲过—刘少奇将成为他的接班人。

  毛泽东对刘少奇的不满始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展这一运动是为了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为了与他在1962年提出的激进思想相一致,1963年5月,毛泽东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十条》草案,阶级斗争是它的主题。刘少奇对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采取温和的态度,他视其为在英明的中国共产党的密切领导下进行的一场反腐败、反官僚主义的运动。’

  《十条》的第二和第三修改稿出来后,彭真、邓小平和刘少奇都深深卷人其中。一些基层于部开始怀疑这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毛泽东和自己的适度反对者之间踢的政治足球,毛泽东认为第二和第三稿是形左实右。1965年初,毛泽东又起草了新的社教文件,将原来的《十条》扩充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并将矛头明显地指向刘少奇:“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毛泽东还补充说:“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有在幕前的,有在幕后的。11

  刘少奇不接受《二十三条》,毛泽东决定搞掉刘少奇。他有了心仪的接班人。

  林彪看起来更像一个童子军的首领而不像统率世界上最庞大军队的元帅。他身材比毛泽东矮小,鼻子比一般中国人的大,说话细声细气,总是用一顶军帽盖住他的秃头,军装穿在他身上就像挂在衣架上。他只有57岁,但体弱多病,在公共场合露面貌不惊人。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林彪是一位精悍的司令官—尽管毛泽东因军事策略在长征路上曾责备过他:“你还是个娃娃,你懂什么?”

  1959年,林彪接替倒台的彭德怀出任国防部长。

  林彪不像彭德怀那样反对与苏联决裂,林彪乐于把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置于其他工作的首位,彭德怀则不同意。林彪不敢与毛泽东平等相处,彭德怀因自己的言行而被罢官。

  比彭德怀、林彪之间有别更为重要的是,1959年危机过后,毛泽东对党作出了暗淡的结论。庐山上失掉的是党的集体权威。

  从那以后,党成了一台受控的机器,不复是一个超出任何人之上的充满战斗力的集体。

  毛泽东逐步地把自己的威信与共产党的威信分裂开来。

  林彪领导下的解放军有惊人的作用。60年代早期,当毛泽东被党内的一些官僚视为“亡人”的时候,军队却把毛泽东尊奉为主。

  毛泽东和刘少奇在总结“大跃进”的错误上有明显的分歧。

  刘少奇说,“大跃进”的失败是七分人祸,三分天灾。毛泽东指出刘少奇正好把百分比说颠倒了,是七分天灾,三分人祸。活着的恺撒。林彪成了中国的克伦威尔,他的解放军,是1640年伦敦那种单纯、心明眼亮的“新模范军”的亚洲版。

  林彪要求他的军队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军官们也组织起来歌唱毛泽东思想,歌唱四个第一。181从1962年起,《解放军报》就开始在头版右上方用大号字体刊载毛泽东的语录。
  《毛主席语录》首先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1965年后的所有版本都印有林彪写的前言:“毛泽东同志是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在毛泽东的心里,林彪似乎取代了刘少奇的位置。在林彪的心里,毛泽东是他通向未来的道路,而刘少奇却是难以超越的路障。表面是平静的,但一场新的权力之争正在暗中形成。
  得知毛泽东对刘少奇不满,邓小平劝告毛泽东不要参加1965年1月召开的中央四清工作会议。毛泽东则坚持出席。他在讲话中声明,四清运动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不是“四清”与“四不清”的矛盾。刘少奇插话解释四清运动的性质,毛泽东生气了:“我这里有两本书,一本宪法,一本党章。我是国家公民,是党员,我有权说话。一个(指邓)不让我参加会议,一个(指刘)不让讲话。”
  毛泽东发起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运动。中国究竟要从人民解放军那里学习什么?起初的情形有些奇怪。林彪在上海对一伙人说:“江青同志昨天和我谈了话,她在政治上很强,在文艺上也是内行。”

  多年来,江青的身体一直不太好,性情也反复无常。她多数时间都待在家里照看两个女儿,毛泽东很少和她在一起。“一个不大讲话的人。"这就是江青和毛泽东在一起时对他的感受。
  但是她的本行—文艺—是毛泽东为正在准备的战斗选定的武器。因而在受到长时间的排挤之后,江青怀着极大的不满冲人文艺界。不久,战士们在她的指挥下唱歌、跳舞,她给中国文艺界戴上紧箍咒的可怕行动开始了。

  不久,毛泽东的女儿李呐成了《解放军报》的负责人,另一个女儿李敏则在国防科工委(负责研制核武器)掌权。

  毛泽东于1965年秋离开北京到上海,江青与他随行。两人在这个港口城市原来的法国俱乐部一住就是数月。毛泽东还常去他在杭州西湖边上的别墅小住。各省领导为毛泽东建别墅是为了让他巡视他们的城市。其中的一些别墅如杭州的刘庄,有不少镂花睡床,风格别具的琉璃楼阁,四布的池塘,白色的大理石桥,足可同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工艺品媲美。为讨欢心,省委领导将镂花睡床换成西式床垫,但毛泽东不喜欢这些东西。他代之以自己外出时带上的特制木床。

  毛泽东离开他感到窒息的北京足有10个月之久,中国人民有5个月不知他的行踪。

  离开北京是他的又一次退却,是为了积蓄力量以备强有力的回击。毛泽东到上海是要挑选一些年轻的知识分子作为政治工具—作为同人民解放军一起发挥作用的第二种力量去反对刘少奇。

  一天,上海《文汇报》刊载了一篇分量很重的剧评,至少,上海帮的成员在11月10日工余时间打开报纸时是这样认为。事实上,这篇文章为一次令人震惊的战斗打响了第一枪,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府内部自相残杀的开始。
  毛泽东会见历史学家吴晗。(1960年8月)第+七章乌托邦之怒(1965-1969)377“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只有在中国才会发生政治舞台的壮举和真正剧场的干巴巴戏剧同时开演。

  这篇剧评的作者是姚文元,一位44岁的上海人,随笔作家,有一张圆脸和一双狡黯的眼睛。作为剧评,他的观点不过是些陈词滥调。在其中,他所批判的不是别的,正是北京市副市长1961年编写的《海瑞罢官》。

  吴晗用剧本大概借用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以反对毛泽东罢免彭德怀的国防部长职务。毛泽东在四年前就已看出了它的寓意。

  现在,他感到可以反击了。

  只有毛泽东才会对吴晗的剧本大做文章,因为毛泽东是其影射目标。在对阿尔巴尼亚客人谈及“文化大革命”始于《文汇报》的一篇文章时,毛泽东在实际上已承认自己在中国政治中的主心骨作用。

  然而,毛泽东发动“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确实也有广泛的、甚至是高尚的动机。他对马尔罗说,农民生活贫困到吃树皮,但他们是比上海油嘴滑舌的司机更强的战斗者。他担心1949年以后出生的3亿青年人稚弱,认为他们必须在战斗中锤炼自己。

  毛泽东重申了他的人的因素胜于一切的信条。“我们把重点是放在人身上,还是放在物身上,或二者平行看待?fiz〕他在谈到劳动改造时说。这是中国传统中一直被关注的问题。毛泽东的回答带有浓厚的儒家思想痕迹:“如果我们把人的工作做好了,其他一切都好办了。”毛泽东试图在中国革命浮动的沙土上脱离经济基础,重建一种高尚的社会关系。

  毛泽东非常相信净化和吐故纳新。他在一次党的会议愤然道:“有尿拉出来,有屁放出来,肚子就舒服了。”!”)同过去一样,他借用自然生理现象进行类比,觉得这样讲很切合。

  “农民不是一年要除几次草吗?草除掉后还可以做肥料。}iaJ这句话的含义听起来令人毛骨惊然。此时毛泽东已成竹在胸。

  毛泽东把第一枪打向《海瑞罢官》,不只是为了治愈被伤害了的虚荣心。像任何中国领导人一样,他十分清楚文学对政权的巩固、颠覆或合法化起着重要作用。

  毛泽东自己是半个知识分子,他不怎么信任知识分子,但又倾慕他们。他开始相信—正如1964年年中对一些搞经济规划的干部说的—苏联新的特权阶层首先产生于文学艺术界。

  “北京要这么多文艺团体十什么?”他生气地说道,“他们根本无事可做。”他还说,“节日期间,总是部队的节目最好,其次是地方,北京的最差。n(151

  他受苏联的困扰,他的沙文主义,他的长生渴望,在那群经济规划者面前全都发泄出来。“你们的这个协会,那个组织,都是从苏联搬过来的,被一群洋人和死人统治着……”

  如果毛泽东对北京的文化部门极为不满,那么他也是想钓大鱼。

  瞄准北京市副市长,他希望能把若于谴责的血水溅到市长身上。

  彭真是一个阅历丰富且德高望重的人物。在某些人眼里他有可能成为毛泽东的接班人。他有条不紊的治理使北京变成一座新型城市。但毛泽东发现北京毫无生气,又妄自尊大,就像美国南方人看到的华盛顿特区一样。

  近几年来,毛泽东从不看《人民日报》,却偏爱军队的报纸《解放军报》。

  毛泽东讽刺北京的科学院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境”。他厌恶地说,对于“文物工作者”认真研读的那些杂志,他觉得自己无法忍受。可是,北京市市长却认为,科学院是最好的榜样,其特殊的研究工作是中国未来发展所必需的。

  彭真讥讽江青组织排练的儿台平庸的为政治服务的“样板戏”就像“穿开档裤的孩子一样不成熟’,两种观点必将发生冲突。

  毛泽东用蟹一样的技巧给彭真及北京的一些知名人士施加压力。他指派包括市长在内的一些人来指导他早已标定了的“文化大革命”。这绝不会有其他结果,除了战争之外。

  这位市长竭力地想把姚文元的文章限制在学术争论范围内,而毛泽东已决意发动一场意义深远的政治变革。“文化大革命”的第一次浪潮是冲击那些置身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大厦本身并视其为最后成功的官员。这场战争只有毛泽东心中有数。1966年春天,毛泽东在_L海这个制高点上观察这场战争的进度。

  

  1964年至1965年间,毛泽东对美国的敌意迅速减弱、一个法国人在1964年9月与毛泽东会谈了几个小时,后来回忆说:“他对美国根深蒂固的敌意溢于言表”说明了这一点。

  毛泽东会见美国左派老战士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并和她的一些朋友一起庆祝她的八十寿辰。”这时毛泽东刚好是为姚文元修改好他给《文汇报》写的文章的第11稿之后,在那个清爽的早晨,毛泽东平静自若。
  毛泽东和江青双双走进了上海宾馆的接待室。他仔细地观赏墙上的一幅竹雕并为之吸引,仿佛他是一人站在那里,连自己的妻子都忘了。他移到第二幅作品前,然后又走向第三幅。满室的客人都静候在那里,等待他讲话,或是走向已经备好的午餐桌前。
  毛泽东点燃一支香烟,并对周围的人说医生让他戒烟。他慢悠悠地告诉大家,他从未想过戒烟。他还请室内的吸烟者都一起吸,有些人跟着吸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发现不吸烟的占多数,就对吸烟者说:“不要担心我们是少数,我行我素嘛。”

  他的尊贵的客人斯特朗是一位极力反对越南战争的美国人。

  然而毛泽东只字未提越南战争,他谈到的所有外部世界问题都指向苏联。

  毛泽东询问斯特朗的六位朋友对国际形势的看法,他们的回答都不合毛泽东的口味。这六个人的观点如出一辙,毛泽东认为他们事先都通了气。假如有某个人说点不同看法,也许更加有意思。

  使谈话变得僵硬的真正原因是,毛泽东的左派来访者只是反对华盛顿,而毛泽东同时还反对莫斯科。’

  毛泽东对国际关系作了新的分析,在理论上他把苏联和美国置于同一水准,都是中国的阶级敌人。这是一个混乱的分析,随意混淆了民族因素和阶级因素,又武断地把苏联划归为资本主义。然而,这为中国提出了一条贯彻执行的新外交路线。

  毛泽东同时声讨两个超级大国的号召不能为大多数政治局委员所接受。

  北京的每个领导人都清楚,美国仍是中国的一个威胁。毛泽东并不否认这一点。但他坚持认为,当中国遇到危险的时候,苏联绝不会相助。然而,刘少奇和许多军队领导人仍相信,面对美国的威胁.北京仍有与莫斯科“联合行动”的可能性。

  1965年初,出于来自越南的压力,毛泽东会见了从河内访问返苏的柯西金。当时毛泽东对苏联满口嘲讽,他在柯西金飞抵北京前就已放弃了“联合行动”。

  毛泽东戏剧性地向这位苏联人提出了一个无法争辩的问题。

  如果美国把越南战争升级,进而攻打中国,苏联是否会出兵援助中国?

  柯西金被问得哑口无言,更别提作一声答复了。

  毛泽东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坦率向柯西金承认,他的“一些”同事在对待苏联的态度上与他的意见不一致。f207

  罗瑞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参谋长,不同意将苏联和美国等同起来。他认为毛泽东偏离了马克思主义传统,也背离了起码的军事常识。罗瑞卿热情地谈论苏联红军,并对社会主义阵营抱有希望。他主张为了越南而采取“联合行动”。

  毛泽东通过使用一系列严厉措施除掉了罗瑞卿。罗瑞卿从六层楼上跳下去(或被他人推了下去?)。**他是“文化大革命”中第一个受害的高级领导人。
  打倒罗瑞卿之后,毛泽东更要树立林彪。因为林彪与罗瑞卿1965年在军事政治路线上有过分歧。罗瑞卿之所以被革职,是因为他尊重苏联,相信社会主义阵营,亲欧,在越南问题上态度强硬。林彪与罗瑞卿的观点相去甚远。林彪自己的路线完全忠实于毛泽东在60年代中期对世界问题的看法。
  毛泽东和林彪将全球形势看作是中国革命在更大范围的重演。农村(第三世界)终有一天会包围城市(西方与苏联),就像毛泽东的农民革命者包围上海、北京一样。

  世界政治已成了游击战争的一部分。

  这看起来是穷兵默武,其实并不是。与刘少奇和罗瑞卿的“联合行动”路线相比,毛泽东和林彪的路线是稳健的:*柯西金的不做声可能会使毛泽东想起1941年9月的一件事,当时,苏联官员追问毛泽东,如果日本进攻苏联,中共是否会采取军事行动帮助苏联,毛泽东则顾左右而言他。“罗瑞卿的自杀没有成功。不久,红卫兵开始对这位杰出的军官进行严刑拷打。罗瑞卿花着裹着厚厚的绷带的伤残了的左腿,一步步挪向工人体育馆,去接受2万名红卫兵的“审判”.

  人民解放军不得出境.

  只有当敌人入侵中国领土时,中国才给予反击.

  中国不是反帝力量的前哨,整个第三世界才是(特别是正处于战争中的越南)。

  毛泽东后来向斯密特总理作出的对美国在越南表现的评论十分惊人。他时这位德国领导人说:“如果美国在丢摔5万士兵后就放弃越南的话,那么它就谈不上强大。”

  毛泽东、林彪路线带有民族主义的色彩。在苏联阵营中中国只能屈居第二。但作为第三世界的代言人,中国就成了第一类,同时又甩掉了联盟关系的包袱。
  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中国人民难免接受欧洲中心论,土豆烧牛肉式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观点。但是,现在他们可在自己的旗帜指引下向前了:.

  革命的关键力量是农民,而不是产业工人的共产党.

  改变世界的方法应是武装斗争,而不是议会道路.

  未来的颜色是黄色和棕色,而不是白色.

  中国经验,而不是苏联经验,是第三世界的大多数国家的借鉴之点。

  与此同时,美国的炸弹正在投向离中国边境不远的南部城市,而毛泽东对越战却显得出奇的镇静。这使美国人感到奇怪:似乎受到美国魔鬼式轰炸机威胁的不是中国,而是墨西哥。

  越南战争的结果没有改变毛泽东的战略观点。在60年代中期他就提出苏联的威胁在上升,而美国的威胁在下降。‘美国在印度支那稻田里的失败为他的理论提供了仍然有效的说明。
  1965年秋去上海时,毛泽东写了一首锋芒毕露的词—《鸟儿问答》。1210〕一只鳗鹏和一只鸽雀发现它们正置身于战火之中。

  鹤雀被吓呆了: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而鳗鹏却有着不同的气质。它怀疑地问询在哪里可找到藏身的地方。鹤雀念念不忘“仙山琼阁”。在毛泽东看来,这种容易上当的小鸟是在骗局中寻找安乐窝,轻信“禁止核试验条约”,及克里姆林宫的土豆烧牛肉式的共产主义。

  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

  鲍鹏最后说道: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这首词无疑是用以反对苏联的,但它也道出了事物格局的变化和更迭。一种长期一贯的哲学观点—不只是战略总结—引导着毛泽东制定新的外交路线。

  日本共产党的领导人宫本显治于1966年初到中国和毛泽东进行了一次诚恳的会谈。日本共产党是毛泽东主义者,他们在谈及莫斯科时常常用“修正主义”这一代名词。然而,他们担心美国会扩大在亚洲的战争,所以游说中国、越南和朝鲜,并讨论与苏联的“联合行动”,毛泽东的一些同事对此也十分热心。
  在北京,日本人和一些重要的中国领导人签署了一个公报,用以实现“联合行动”的部分目标。毛泽东此时远在广州,这是为了避开上海的三月天气。他发出指示说要在来访的日本共产党人离开中国内地去香港时会见他们,而这对北京的一些人可能是不祥之兆。

  毛泽东当时住在一个安静的温泉疗养所,附近是广州郊外山中的一个军事基地。当日本人来广州后,山笋听到毛泽东说话也会被震慑。

  这位日本人鞠躬刚刚完毕,毛泽东就开始了他的长篇激烈演说。他首先指责了公报草案,并对邓小平及其他赶到南方参加会见的高级领导人发怒道:“你们这些在北京的软骨头。”这位来游说的日本人看到这场景,惊呆了。

  毛泽东希望公报能号召组成一个统一的战线,共同反抗“美帝”和“苏修”,日本人拒不同意。毛泽东于是说,你们在北京制定的公报草案内容空空,毫无价值。公报终归作废。

  为了进一步孤立宫本,毛泽东还敦促日本共产党把武装交给日本人民,准备打一场“人民战争”。

  这一令人难堪的会见结束了中共和日共之间的亲密关系。

  这也引发了毛泽东对北京异己分子的新攻击。宫本离开不久,他就罢免了北京市市长彭真。毛泽东大笔一挥,在自己的政敌名单上添加了一些人的名字,他与邓小平之间的距离迅即扩大。

  离开北京期间,毛泽东重读了《西游记》。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只红屁股猴子,名叫孙悟空。它建立了丰功伟绩。

  孙悟空在玉帝的御花园内偷吃了长生不老的仙桃,为了在生死簿上抹掉他的名字,他敲开了阎王殿大门。他一个筋斗就翻出十万八千里,到达天边的擎天柱上。有一次,他还在柱子上撒了一泡尿以示他的自由精神。

  敢于和命运挑战的孙猴王有一种应付困境的法术。他从身上拔下一撮毛(中文的“毛”字恰好是毛泽东的姓),将毛咬碎、吐出,然后再说声“变”,每一根小毛都变成一个小“孙悟空”,由此就有了很多的支持者。

  毛泽东在1966年3月对政治局的一位同事说:“打倒阎王,解放小鬼。”“各地都要有孙悟空大闹天宫。

  毛泽东—以及北京—在年底之前就变出了这些小“孙悟空”们。

  毛泽东在早年总是将猴子当作反面形象来用,如将其比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法西斯分子。但从50年代后期起,他又把它当成了正面人物形象。孙猴王的大胆、顽皮、傲视一切和伟大的抱负正适合毛泽东的心态。1966年,毛泽东把这一充满想象的思想推向高xdx潮,宣称革命者和孙猴王属同一类型0

  到1966年年中,毛泽东已作好复出的准备并在公开场合露面。他握有孙猴王那样的奇异法术。

  毛泽东接见了可信赖的阿尔巴尼亚总理,想借此让中国知道他还活着,但并不想暴露行踪。然后,他又想显示一下自己的身体活力,于是来到武汉,在电视摄像机前畅游了长江。“那天的江水好像也在笑”,官方新闻媒体说。

  毛泽东1966年7月返回北京。

  毛泽东在思考中国的未来时说:“我们需要一批立场坚定的青年人来接替我们的工作,他们文化程度不怎么高,意志坚强,有政治经验。

  他自己的经历就是他的指南。他说:“我们开始闹革命时也不过是二十多岁的娃娃。那时的当权者,是老年人,有经验。论知识他们多,论真理我们多。

  “文化大革命”把这一思想付诸演习。年轻人可能不受旧传统的影响,他们所受的全是新中国的教育,没有被中国以外的观点影响。

  1966年8月1日至12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在北京举行,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九世界所影响。他们是地道的新中国的产品,不是已证明他们的“真理多”吗?

  从这种意义上讲,“文化大革命”是要实现“百花齐放”未能奏效的事情:只能有一种道德观念存在。

  从另一方面看,“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对他以前的各种尝试的诀别。毛泽东希望青年们的“政治经验”要从反对党的斗争中去获得。

  这种博弈亦源于1956年至1957年的震动。那时,毛泽东对已确立的马列主义学说失去了信仰。自那以后,真理和党的威信在他的思想中被分开了,乃至他在1966年坚信可以不通过党的权威去确立真理。

  “大跃进”时,毛泽东相信党就是一种工具;“文化大革命”时,他失去了这种信仰,他号召红小鬼去攻击党。毛泽东强调红卫兵“造反有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他放手发动他们去“砸烂旧世界”。

  红卫兵首先攻击的目标是文化领域。他们砸庙宇,抄知识分子、资本家和地主的家,意在寻出一些“资产阶级”或“修正主义”的东西来。太阳镜在第一个查禁之列,国际象棋因与苏联人关系密切而被列为第二项。除了马克思主义著作外,几乎所有的书都在查禁之列。焚书时燃起的熊熊火焰煞是好看。

  如果说红卫兵像笃信宗教的狂热者,那么是毛泽东亲手播下了恰当的教义。他的思想路线乃是千百年来基督徒们所信奉的蔑言:“为爱上帝,从心所欲。”只要一个人的心正,他的善行就如水顺坡流淌而下。

  毛泽东在1966年对马克思主义用了类似的手法。他把“造反”置于中心,而新教主义者是将“爱”放在中心。在1966年至1967年间,毛泽东相信如果年轻人有造反精神,他们的行为对中国将会大有好处。

  红卫兵在造反中得到自我满足自有其原因。他们是被忽视的一代,突然有了一种被人发现的意识。他们上了高中,但被撩拨起来的希望不能得到满足,既没有大学可进,也没有城市工作留给他们。

  这一代人绝没有机会无拘无束地生活,现在终归可以发泄了。高中的学生,就是把资本主义摆在面前,他们也不一定认得出来,却指责那些和资本主义战斗过几十年的老革命者是资本主义的黑爪牙。

  一群红卫兵深更半夜冲进彭真的家里,打开了他卧室里的灯,命令这位北京市市长下床接受批判。这些年轻的狂热者们在一个报告中写道:“彭真吓得脸色蜡黄,甚至连衣服都穿不好。

  红卫兵献身于毛泽东犹如信徒们对待先知一样,很多人都是真诚地献身。但是,一个17岁的中学生是不能真正理解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意图的。对他或她来说,批斗那些“黑帮分子”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乘专列到北京见毛主席并“参加革命”,使他们树立了自信心。简单模仿行为远远超出了这些话的含义。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zw78.com)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