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家教博览 > 详细内容
“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长大差距明显,父母别不在意
发布时间:2022/9/5  阅读次数:14  字体大小: 【】 【】【
  

“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长大差距明显,父母别不在意

有句老话,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即为对待孩子应该敢于去打骂,这样对于他们的性格塑造,以及未来的成长很有帮助。

我们中国的家长可能更愿意用这种方式去解决问题,但是西方的教育中,却不赞同这种做法,而这主要是大家文化和思想观念不同的原因。

当然,教育孩子要讲求适度原则,孩子犯错误确实需要惩罚,但也并非要采用打骂的形式,但在这两种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长大后差距还是很大的,父母们可别不在意。

明明和洋洋是互为邻居的两个小男孩,虽然家离得近,但是彼此所受的家庭教育一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方式。

因为明明一直很淘气,且爸爸比较严格,他一旦犯错的情况下,就免不了一顿“爱的教育”,不过好在孩子性格大大咧咧从不记仇,最后也被管教得很守规矩。

但是洋洋就不一样了,自小被家里人视为至宝一般,犯错时虽然会教育,但父母却不会打他只会跟他讲道理,所以直到现在,洋洋一直生活在温室之中。

因此,洋洋虽然心理承受能力变差了一些,但对于父母的话却很愿意去听从。

反之,明明虽然一直很乐观坚强,但在处理问题时也喜欢用暴力解决。

分析

其实是否应该打孩子一直没有太明确的定义标准,家长都是为了孩子好,有的时候也难免会选择这种方式。

但家长应该知道的一点便是,孩子应不应该用这种方式教育和其本身性格、以及表现形态是有很大关系的,所以家长们要重视起来。

脾气火爆的父母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才

01避免孩子发生更大的错误

脾气不好的父母会觉得我打孩子是为他好,省的他不长记性,之后犯更严重的错误,因此,这种方式是一种警戒。

犯错误了孩子应该受到一些教训,你不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之后就可能迎来更糟糕的状态。

02认为打是最有效的方式

再有这种父母普遍认为打一定是最简单有力的方式,我可以因此省很多精力,也能传达最直接的效果,至少孩子很害怕。

但如果父母习惯于这种方式来教育孩子,恐怕孩子的心理也会受到一定的伤害。

03可以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适当让孩子接受教训也是好事,他们抗挫折的能力可以因此而提升。

但凡事都有界限,我们要是如此天真的认为,并且不断突破孩子的底线,孩子一定会受到伤害。

脾气温和的父母认为:孩子应该耐心教育

01打孩子只在一时管用

脾气好的父母就很理智,他们未必否定打骂的这种方式,但绝对知道这是偶尔执行的一种选择,经常打反而会适得其反。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耐心更重要,我们家长要先沉得住气,而不是动不动就采用极端的方式哦!

02打骂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小孩子都是很有灵性的,我们过度打骂非但不一定有用,还会让孩子变得更逆反,这就显得很可怕了。

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孩子之后的生活轨迹全都会改变,这种局面就很难挽回了。

03耐心教育才能提升亲子关系

想让亲子关系更好,还是要多耐心,给孩子更多的爱,并去讲授其中的道理,这样才是最理智的一种行为。

温暖寄语:

教育孩子确实很辛苦 也会让我们很无奈,但是家长一定要长远考虑,不要让情绪支配了自己的行为。

孩子! 让我们送你去上大学, 再帮你扛一次行李, 以后的路你就要学着一个人走...

天中学霸 2022-08-27 19:03 发表于河南

孩子,送你去上大学,再帮你扛一次行李,以后的路,你就要学着一个人走……

2022级新生马上开学!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虽然有些地区规定:家长送新生不能进入学校,但几乎每位家长都表示:一定要送!

@min:东西太多必须送!必须要看看孩子的学校才能放心!以后就看他自己了!

@香水百合:当然要送,起码要对学校有个了解啊!去看看孩子大学四年生活和学习的地方,这是他第一次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生活,不去怎么能放心呢?孩子不在身边,自己不知道多久才能适应呢

@弹棉花:聊大三十公路,必须要送,知道学校的位置,想孩子了到校门口见见孩子,送点东西从没离开过家

@艾敏:会送的 ,现在有条件了可以送也当旅游

即使不能进入大学,也要站在学校门口,目送孩子进入大学。这不仅是一个仪式,也是一次见证!

对孩子来说,上大学,是一个时代的开始。但是,对父母来说,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大学是一个分水岭。

孩子离开家乡、进入大学,父母慢慢就成了一种永远的守望。

从此故乡,再无春秋,只有冬夏……

儿行千里母担忧。父母送孩子去大学,既是一种陪伴、见证,也是一段亲情的旅行,顺便看看孩子上学的地方,没有什么不好。

这人世间的很多爱,都以长相守永相聚不分离为目的。

只有一种爱,送别于不断目送,成全于相互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紫韵菲映:

上大学那年,父亲去送我。女生宿舍他觉得不便久留。只送到门口,看了一眼我选的床铺。我送到走廊,他执意不让我下楼,我们转身都能看到彼此的眼泪。后来听我母亲说,他回家后嚎啕大哭了一场,这就是我那木讷的,不苟言笑的父亲。

@Bonjour88

读大学后,我才发现原来自己高考拼了命的考,只是离家越来越远。

@大白

手机里永远有两个天气预报:一个是大学所在,一个是家乡所在。

@不负此行

九月。一字不识的母亲执意要送我去车站,26寸的箱子对我来说应该是算重了,但我觉得对于我妈妈来说也是很重的。我不想让她帮我负重,固执的自己拎箱子。

坐公交车时费劲的把箱子连拉带拽弄上公交车,这一来二去的在转最后一趟公交车时行李箱的把手被我弄坏了,本来就很重的箱子一下子变得更棘手了。

母亲责备我道,叫你不要提,你提不动,给我提,你不听,现在好了吧……其实我只是不想让母亲提那么重的箱子。

折腾了半天,终于到达火车站,在一系列的曲里拐弯、乱七八糟的安检过完之后,我和母亲走进了大厅一起前往候车室,可是候车厅没票进不去,母亲说那你自己进去吧,我说没事我自己进去你就送到这吧。

我还在想,也没什么啊,没有那么舍不得的。

但在我的脚迈过候车室的门槛的那一瞬间,我的鼻子不由己的一下子酸了,眼泪也一下子充满眼眶,回头一看,母亲也如我一般,眼中含泪……

大头txinrui121121

看的眼泪哗哗的!盼着孩子长大,又怕孩子长大!希望孩子展翅高飞,不想给孩子任何束缚,可又怕孩子长大后离我们太远!那时候那种没着没落的思念折磨着彼此……孩子学业繁重,心情不好的时候也只能冲父母发发牢骚,也许以后想听孩子发牢骚都是一种奢望了……想一想,孩子留在我们身边的日子也没有几年了。

每一位高中生都渴望用最少的时间,学好各科拿高分。现在特邀请新高一高二高三学生加入高中全科训练营,接受全国名师团队的系统提分方法指导:

常有人指责中国的学生娇气,家长溺爱,殊不知外国的家长一样大包小包地去送孩子上大学,大概无论在天涯何处,父母的心总是一样的吧。

看看下面这场面:

天下父母都一样,即便是在文化差异很大的美国,送孩子到大学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于是,圣地亚哥州立大学这样建议:

大致翻译如下:

请明天来报道的新生注意一下:

一个小小的请求…

当你的母亲想挂好你带来的所有衣服并帮你铺床时,由着她吧。

当你的父亲想向你身边的所有人介绍他自己时,由着他吧。

当这个周末你父母想跟你到处逛逛并拍照时,由着他们吧。

如果他们使你感到尴尬或者表现得很疯狂,也由他们去吧。

因为在你开启人生的新篇章时,他们同样也在开启着他们的新篇章。

无论你信或不信,这对他们来说可能比你更艰难。

所以让他们再最后一次把你当个小宝宝吧。

父母送子女上大学,并不代表子女不能独立,而是父母与孩子共享进入大学的喜悦,是表达爱的一种方式。

送孩子去上大学,是一个仪式,见证孩子成长的仪式。

对父母而言,这还是一种分享,是一种放心,是一种踏实,更是一种陪伴。尤其是很多父母并没有上过大学,因为子女,终于有了进入大学校园看看的机会,踩踩这片土地,望望这片天空,逛逛这座城市,看看这座校园,见见老师与室友……

他们开心地在校门口拍照、合影,好奇地参观学校的角角落落,热情地跟其他同学和父母打招呼……

相信很多同学永远会记得这一天,记得父母帮自己扛行李的背影……

所以,同学们,请不要放弃让父母送去大学的机会,不用觉得“丢人”,毕竟这样的机会,在人生之中并不多得。

让家人送送吧,这样再打电话说:“我在宿舍”,他们才能想象出你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和什么样的人一起玩耍,才能放心。

这样再打电话说:“我在食堂吃饭”,他们才能想象出自己的孩子坐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吃着什么样的饭菜,才能放心。

这样再打电话说:“我在去教学楼的路上”,他们才能想象出自己的孩子走在怎样的一条路上,才能放心。

而不再是想你的时候,只能想象一张脸庞而已。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3  中网 (zw78.com)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