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zw78.com) 京ICP备09031998号
|
家庭教育缺陷及其对策研究
一、目前家庭教育缺陷的表现形式
“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这不仅是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还是家庭教育必须遵循的理念。然而,由于人们对家庭教育思想认识不足,加之受历史和现实诸多原因的影响,目前的家庭教育明显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教育的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当
部分家长对孩子只养不教,认为家长只需要负责保障孩子的物质生活、保证孩子身体健康,而教育的主要承担载体是学校,孩子的教育与家长关系不大,这种错误认知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采取了不良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采取溺爱、娇惯的教育方法。一些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用盲目的爱来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有求必应,甚至孩子做错了事也一味迁就,帮其隐瞒。第二,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有的家长为树立权威,信奉“棍子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理念,以打压、命令等方法,强迫孩子服从管教,造成孩子心灵上的创伤。第三,漠视、放纵孩子。由于工作原因,有的家长长期将孩子留给家中长辈、亲戚或社会托管机构,让他人代为看管、照顾孩子,导致孩子的不良习惯和反常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久而久之,便会形成性格缺陷,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以上不良的家庭教育态度和方法,十分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甚至会给孩子的内心留下阴影。
(二)家庭氛围不良,误导孩子成长
不良的家庭氛围将会导致家庭教育能力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有的家庭未能形成良好的家风。由于受社会上某些负面信息的影响,有的家长缺乏理性思考和长远目光,漠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缺乏律己示范,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满口粗言,金钱至上,言行不一,缺乏诚信,沉浸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很容易被孩子模仿,误导孩子走入歧途。其次,有的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经常为一些生活琐事而争吵不断,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家庭氛围十分不和睦,使得孩子的成长环境恶劣,不利于身心健康发育。最后,有的家庭或因父母离异、或因意外事故等,造成父亲或母亲缺失,使孩子从小就失去了父爱或母爱,无法感受健全的、有爱的家庭氛围。
(三)重视智育,轻视德育
部分家长未能正确理解孩子成人与成才之间的关系,本末倒置,忽视了孩子成长的根本,因而出现了重视孩子智力管理而轻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一方面,部分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注重对孩子的德育,认为孩子的思想品德能力将会随着智力水平的提高而自然提高。谈到家庭教育,不少家长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智育层面,将其理解为孩子的学习能力与才艺养成。这类家长更多地将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子女学习管理活动上,最关心的是孩子的考试分数是否提高。另一方面,目前学校考核学生的主要指标是学习成绩,而德育、美育和劳动技能等并不在考试范围内,所以,一些家长错误地认为,与德育、美育等非考试内容相比,子女的学习成绩具有优先地位。而且,这些家长过于看重子女的学习成绩和未来工作、收入、美好生活之间的关联,认为良好的学习成绩是子女拥有好工作、好收入、好生活的必然前提。在这样的思维方式的指导下,注重言传身教、树立良好个性和优良思想品质的主张难以引起共鸣。
二、造成家庭教育缺陷的原因分析
上述种种家庭教育缺陷的表现形式是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相违背的,这些缺陷的存在不利于我国人才队伍的建设。透过现象看本质,造成上述种种家庭教育缺陷的原因,既有历史根源因素,也有现实社会风气的因素。究其根本,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对人才的观念认识不到位
希望孩子优秀、成功和成才,这是家长普遍的殷切期望,然而,目前一些家长的人才观念确实有失偏颇。第一,由于受封建残余思想及社会攀比之风的影响,一些家长忘却了中国传统提倡的“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念,人为地把社会职业分为“上、中、下”“三六九”等,他们认为从事“脏活”“累活”职业的人并不能称为“人才”。第二,由于受“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加之受现行应试教育制度指挥棒、社会大多数用人单位“逢进必考”选拔方式的影响,部分家长错误地放大了孩子智育的重要性,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好就能“一俊遮百丑”。第三,由于现代社会讲求精细的社会分工,人们普遍意识到拥有专业知识或技能的人更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加上现代社会追求速度与效率的不断提升,进一步助长了急功近利之风。故而,部分家长只强调让孩子成为“专才”,他们只重视孩子某一方面的技能或能力的培养,并不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在这些极端错误的人才观念影响下,少数家长忽视了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二)家长缺乏家庭教育能力
有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加之在日常生活中也忽略自我提升,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教育方法存在错误认识。首先,有的家长“不拘小节”,不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未认识到细节对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有的家长认为,子女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他们拥有对子女的所有权,因此,以随意任性的态度对待教育,不愿意在孩子教育方面倾注时间和精力。再次,一些家长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家庭教育,他们把“分数”和是否“顺从”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有用的标尺,当孩子学习成绩好、“听话”时就溺爱娇惯,而孩子一旦犯了错误或学习成绩下降便大发雷霆,恶语相向甚至拳打脚踢,强迫孩子盲目服从自己的意志和命令。最后,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态度不一。无论是严父慈母还是严母慈父,如果父母二人在教育问题上缺乏良好的沟通和协商,容易造成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氛围不和睦,令孩子无所适从,惊慌失措。
(三)社会环境变革给家庭教育带来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变化,传统家庭教育方式走向式微。其一,由于受地理位置和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地区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现象。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人们拥有自主择业的权利,很多青壮年为了提高物质生活条件而选择离乡到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工作,因而把子女留给家中长辈或亲戚照顾,在这样的情况下便出现了留守儿童。因为照顾留守儿童的长辈绝大部分年事已高、知识水平已跟不上时展步伐,无力教育孩子,只能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其二,目前我国家庭结构的普遍形式仍然是核心家庭,每个核心家庭一般养育一至两名子女。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不少家长因工作的忙碌而减少了陪伴子女的时间,从而对孩子产生了补偿心理。这些家长尽可能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需要,对孩子溺爱娇惯,使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令孩子慢慢产生了物质攀比、只懂索取和不劳而获的心理。其三,面对在社会上出现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失信造假等不良现象,一些家长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其并未以理性分析的态度对待不良资讯,而是选择人云亦云,盲目接受,甚至把社会上的不良行为、负面思想带进家庭教育中。他们虽然了解道德原则,并以此规范孩子的行为,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言行不一,并没有践行道德原则,而是以行动宣扬金钱优先、利己主义等负面思想。
三、对现今家庭教育缺陷的几点对策
人的思想意识不是父母遗传固有的,一个婴儿诞生后,其思想意识是在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3](P591)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形成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教育的方式来进行。同样,人的思想品德也是在社会教育和个人主观能动性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笔者认为家庭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深刻认识立德树人含义,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
正确的目标是成功的前提。家庭教育助力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前提是家长能够深刻认识“立德树人”理念。从字面上理解,立德意味着树立德业,即树立德性和功业,树人即培养人。根据立德树人理念的要求,“人才”意味着一个人既拥有德性,又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该理念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把树立德业和培养人才紧密联系起来,这对家庭教育的目标和教育方式都提出了要求。第一,家长需要认识到教育的目标是使孩子树立德性并能够对社会作出一定贡献,这意味着家长需要摒弃“重智育、轻德育”“唯金钱论、唯分数论”等错误的观念。第二,家长自身需要树立德业,即家长要对道德品质有正确且清晰的认识。这就需要家长自身先接受教育,明确立德不仅是对孩子的要求,也是对家长的要求,在教育孩子的同时积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从而更好地对孩子进行引导。
(二)遵循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注重道德品质培养
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在于一点一滴的积累。若要实现立德的目标,家庭教育必须遵循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做到有的放矢。首先,德性的养成需要从小抓起,当孩子尚在摇篮中时,家长就应开始对孩子的性情进行陶冶。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最初的行为是从模仿家长的言行开始的,故而家长要言传身教、举止文明,用自己的良好行为规范来引导孩子。其次,当家庭不再是孩子唯一的教育场所,即孩子进入校园之际,家长应与学校教师保持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积极配合学校开展道德思想品质教育,做到学校和家庭教育步调一致,相得益彰,从而提升孩子的品德修养。最后,当孩子进入青少年时期,为避免加重孩子的叛逆心理,家长应适当减少纯理论性的道德说教,转而使用贴近社会、生活、实际的话语。青春期是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孩子已经产生了反权威意识,因此,家长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不能再以“道德权威者”自居,而是要在相对平等的状态下与孩子进行沟通与讨论,从而让道德思想能够切实入耳、入脑、入心。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进家庭教育健康发展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育的实质就是引导受教育者走上社会化道路。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家庭教育必须以社会主流价值为引领,牢牢紧扣社会发展脉搏。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主流价值,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在家庭教育中无疑处于统领和支配地位。若要发挥社会主流价值的引领作用,第一,家庭全体成员都需要学习、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而围绕该价值观的主题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孩子明辨是非,懂得社会的公共价值取向;第二,家长应从生活琐事、日常生活中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由此向孩子展示该价值观并非只是口号而是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第三,家长应通过教育引导孩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他们懂得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
(四)重视建设良好家风,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汉朝荀悦《申鉴•政体》曾记载:“天下之本在家。”[4](P9)这反映了家庭在我国古代的突出地位。正因为对家庭的重视,所以古人十分注重培植家庭的优良传统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作风,即人们所说的家风建设。家风是一种精神力量,其无时无刻不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营造文明、和谐的家庭环境,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家庭教育必须注重建设良好家风,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受到熏陶,促进孩子健康成长。首先,家庭成员要相互尊重,和睦共处,使孩子在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快乐健康成长;其次,家长必须以身作则,做出表率,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孩子;再次,家长要注重正面引导孩子,因材施教,不但要教育孩子学习文化知识、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还要教育孩子热爱劳动,更要注意道德品质的培养;最后,家长要结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求,制定符合家庭实际、时代要求的家训及家规,从而为家庭提供良好的道德规范。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zw78.com) 京ICP备0903199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