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家教博览 > 详细内容
孩子需要被看见
发布时间:2022/4/8  阅读次数:36  字体大小: 【】 【】【
  

孩子需要被看见

“教育的本质,其实是让一个人发现自己的过程,他引导出人原本的涵义,这个引导的过程其实是个发现的过程。”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与自己对话的过程。所以我们的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与众不同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独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每个孩子也有不同于其他人的意义。

“真正好的教育是引导孩子们从内而外的觉醒,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灌输,更不是把所有人的人生意义都定义为一样的。”

《奇葩大会》上的李松蔚,成长就是不断“找自己”

在孩子们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不断帮他们找到自己的过程,关于这一点,李松蔚博士告诉孩子们:

“我们在学校里边,包括在家庭里边,或者说在人和人的关系里边,其实做的一个事情就是去理解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是个三角形的人,还是我是个圆形的人,还是个方形的人。我喜欢待在一个什么地方,我在什么时候觉着最自在,我做什么事情是最享受的,什么东西可以寄托我。

比如有的人会说,我就是喜欢一个人待着,我不想跟人在一起;有的人说我就觉着玩特别有意思。

这就是你发现自己的过程,也是你知道“你是谁”的过程。“当你知道你是谁的时候,就找到了自己的意义。”

其实,我们的孩子会从很多地方来发现我是谁。

“比如说他会想他要不要当班长,有的孩子就很享受,他会发现当他去当班长的时候,当他去领导大家做事的时候,去评个优秀班集体的时候,他就会发现这就是他要的。也有的孩子就会觉着没意思,或者他也当班长,可是他觉得当班长的职责不在于要领导大家成为一个优秀班集体,他也许想做别的事情。”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可爱标志”

李松蔚博士还通过一个很可爱的例子,来让孩子们更好的发现自己,了解自己上学的目的,也更深层次剖析了教育的目的,这就是动画片《小马宝莉》:

“《小马宝莉》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可爱标志,这个可爱标志其实就是自我认同的东西,每一匹小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发现自己的可爱标志,这个可爱标志就是你擅长什么或者你喜欢什么,或者你最终要做什么,它就是用一个非常外化的方式表现出来。

所以说我会跟我女儿讲,你上学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发现你可爱标志的过程。”而帮助所有的孩子们更好地去发现自己的“可爱标志”,也正是我们教育最大的目标。

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里,怀才不遇的音乐老师马修来到辅育院,但是他面对的却不是普通的学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弃的野男孩。

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他尝试改变这种状况。没事的时候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恰好这所学校没有音乐课,音乐,是打开孩子们封闭心灵的好方式。

而整个过程并不顺利,但最终,马修却用他的执着和爱心,捂热了这群孩子的心。他们的脸上开始有笑容,他们也开始变得柔软而听话。

马修做了什么?

他就是带着孩子们,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感。

而我们,也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过程,陪伴过程,帮助孩子一点点为自己画像,找到自我。

教育不是突变,是灵魂的渗透,就好像是隐藏在阴云密布中的春雷,缓慢地浸透整个云层,然后才一点点发出连绵不绝的回响,可能这回响还会震撼整个世界。

孩子需要的只是“被看见”

通过不带有评价的交流,我们在做一件事:描述经验本身。经验的描述看上去最简单,但往往也最有力量。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相互确认,远远比哪怕挖空心思给出的「赞美」更能表达出重视。

对画画的孩子说:「这是你画的山,这是河水,啊,河水里有一只船,船上这个人是在钓鱼吗?哈,你还给他画了帽子!嗯,你在这边画了一个太阳,这边画了一个月亮,那是白天还是晚上呢?」

——你注意的是具体的过程。这些话里没有褒贬,但他们会感到自己做事被看见了。他们会乐于跟你讨论,也会更有兴趣继续做下去。

亲子沟通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被看见」。

我们要给孩子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不是金钱,是爱,是智慧,是创造和幸福,请许给他们一个美好的人生!

孩子本是独立的个体,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和人生!

有这5种迹象,说明你正在养育一个自卑的孩子

心有光芒,必有远方。

愿我们都能养出一个“脸上有笑容,心中有底气”的自信孩子。

孩子为何会产生自卑心理呢?

不当的家庭教育,往往是造成孩子自卑的根源。

如果你的孩子传达了这5个行为信号,父母千万要重视,那是性格自卑的表现。

过度害羞、怕出丑

在其乐融融的家庭聚会中,每个孩子都在尽情地展示才艺。

只有晶晶怯生生地躲在妈妈后面,默不作声。

轮到她表演的时候,她被妈妈逼着唱歌,结果表现很差。

她的声音像蚊子一样小,脸涨得通红。

妈妈赶紧打圆场,“我家孩子就是害羞”。

其实,晶晶不光是在这样的场合害羞,甚至在小朋友玩耍做游戏时,她也只敢在旁边观望。

她说,因为害怕别人不欢迎她,所以她不敢主动参与。

晶晶常常和妈妈说,她觉得自己不优秀,别人肯定都不喜欢她。

晶晶妈妈很担忧:这不是性格害羞,而是自卑呀。

过于敏感、玻璃心

曾有家长吐嘈,她们家孩子很“玻璃心”。

“乐高拼不起来,急的哭”;

“练琴不专心,家长声音大了点,也哭”。

孩子这么脆弱,常常吓得全家人都小心翼翼地说话,生怕一个不小心,又把孩子给惹哭了。

在班集体中,和同学相处时,她也会因为小问题而闹争执。

老师说两句,孩子就委屈地哭起来。

这类“玻璃心”的孩子,他们对别人的评价,特别是批评,会感到难以接受,甚至耿耿于怀。

更严重的是,周围的人明明不是在谈论自己,她总是习惯把自己和“差评”对号入座,接着大发雷霆。

这种玻璃心的孩子,看似是性格敏感,实则和他们自卑的心理,有很大的关系。

过于乖巧懂事

朋友家是二胎家庭,自从有了妹妹之后,姐姐变得非常乖巧懂事。

这种与年龄不相符的懂事,让朋友既欣喜又担忧。

曾经她心爱的玩具谁都不能碰,现在她一定会让给妹妹。

在与别的小朋友相处玩耍时,她总是很照顾别人的想法,很迁就别人的想法。

直到有一天,孩子沮丧地从学校回家,告诉妈妈:

她在课堂上坐得比谁都要笔直,让她耿耿于怀的是,老师没有表扬她。

夜晚入睡前,妈妈将大女儿依偎在怀,和她谈心。

女儿告诉妈妈,自从妹妹出生以后,她害怕爸爸妈妈再也不爱她了。

所有一切都有了答案。

朋友说,当时她泪如泉涌。

孩子因为担心大人不爱她,她百般讨好,压抑自我。

其实,懂事的背后,是一种不配值得爱的深深自卑感。

过分嫉妒他人

曾有报道称:

天津的一名11岁女孩小晴,在父母离异,母亲再婚生下小弟弟后,她拒绝上学。

她还要求妈妈跟自己形影不离,甚至“退化”到用奶瓶喝水,要妈妈喂饭。

因遭到妈妈严厉批评,她开始呕吐、厌食,当被送进医院时,整个人已经瘦得皮包骨头。

她说的一句话,让人不寒而栗:

当时想把自己饿死,看见他们那么着急,心里特别高兴。

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曾说:

“心存嫉妒的人,他们的幸福不是建立在自己不断的努力上,而是建立在和别人的比较上。”

当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由外界掌控时,她一定是可怕的,同时又是极度可怜的。

她们不仅容易自卑,也都难免活得焦虑。

回避竞争

新学期开始,班上又要选班干部了。

有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不愿意竞选班长。

家长问起原由,孩子说,因为自己不够优秀,别人也不会选她。

孩子处处害怕和躲避竞争。

这位家长忧心忡忡地说,自己事事要强,却在不经意间,竟养出了一个自卑的孩子。

作家毕淑敏曾说:“自卑出现了并不可怕,只要把自卑摆到桌面上来,找出自卑的原因和表现,从容面对,自卑就成了一只纸老虎,一戳就破了。”

没有一个孩子是天生自卑的,孩子之所以自卑,大多都是源于不当的家庭教育。

什么样的父母,会容易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呢?

1. 总是吼叫责骂孩子

有位家长曾分享过一件事,很令人受启发。

她说女儿绘画很有天赋,她常常由衷地夸奖孩子。

但是女儿的数学似乎不怎么样,每次教孩子数学时,她都会怒不可遏,吼叫责骂孩子。

几年下来,女儿越来越喜欢画画,而且画得越来越好。

但是孩子数学却越来越差,一到写数学题的时候,只要妈妈坐在旁边,她甚至瑟瑟发抖。

哈佛教授曾做过实验:“经常被父母吼叫责骂的孩子,会变笨。”

同时,父母的吼叫责骂声,更会成为孩子的“内在的批判声音”。

“我不够好”、“我一无是处”…

这种否定和批判,会让孩子变得自卑。

长此以往,这种自卑感会深入骨髓,让孩子不敢尝试、不敢有想象力,变得胆怯。

你的一句不经意吼叫、一句刺骨地责骂,这种“被歧视感”,或许将成为孩子未来,无论怎么努力都甩不掉的阴影。

因此,一个家庭,能好好说话比什么都更重要。

一个家长,能合理控制好情绪,不拿孩子的事情作为宣泄口,才是最合格的家长。

孩子的成长需要正能量,家长给孩子最温暖的教养,孩子才能正向成长,变得乐观自信。

2. 包办孩子的成长

在父母这样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孩子会产生依赖,继而对学习和生活,产生被动的情绪。

长此以往,家长会面临孩子越来越多的成长问题。

因为从小被父母过分包办一切,孩子会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

同时他们面对问题,会畏手畏脚,没有主见,低能自卑。

等这类孩子长大了,他们要么啃老,要么自卑焦虑地活着。

作为父母,我们要懂得放手。不再“包办”孩子,让孩子在完成自己的事情时获得成长的机会。

3. 对孩子完美教育

一对高知父母,他们做事完美高效,在职场上叱咤风云。

可是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他们却束手无策。

当孩子画画时,他们会用他们的完美标准来要求孩子,总是嫌这里画得不好,那里画得不像。

当孩子写作业时,他们会嫌这一笔划得不直,那一撇写得潦草。

常常深夜,孩子都还在父母的要求下,不停地擦掉又重写,只为达到父母的完美要求。

不知从何时开始,家长发现孩子常常说,“我真笨”、“我不行”这类消极的话。

孩子,正在父母的完美主义的超高标准中,慢慢变得自卑。

孩子说:“反正干好干坏都一样,都得不到认可。”

他甚至开始自暴自弃。

白岩松就曾说:“毁掉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追求完美和达到极致。”

父母要帮助孩子告别自卑,首先要帮助孩子告别“我不行”。

父母要对孩子降低标准,多帮助孩子从自己的行为中获得满足和动力。

慢慢地,这样孩子就能重获自信。

其实,孩子有点自卑的端倪,家长也不要过于紧张。

每个自卑的孩子,他们都是散落在人间的天使,他们只是暂时迷失了方向。

父母温情地教育、爱的智慧和力量,是点亮他们自信的明灯。

为人父母,我们要从心底去真正认可和接纳孩子,允许孩子试错,保护好他们幼小的心灵。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在家长的耐心引导、精心呵护下,自信、阳光、乐观并坚强地成长。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zw78.com)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