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家教博览 > 详细内容
毕淑敏:关于教育孩子的4个建议
发布时间:2021/9/11  阅读次数:72  字体大小: 【】 【】【
  

毕淑敏:关于教育孩子的4个建议

作为家长,你怎样看待孩子的幸福、梦想与成功?你是否在让孩子更有出息还是更幸福中变得纠结呢?你是否愿意让你的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呢?关于教育孩子,毕淑敏有四点建议,希望能为家长们解决困惑。

成功是为了什么?成功之后又将如何?

人们对于成功的理解越来越功利,以至于成功的标准最终都可以简化成挣钱的多少。这是社会出了问题,而这个问题再折射到子女教育和后代发展上来,就变得非常畸形了。

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一路拼杀而上,在一个大的社会范围内经历着严酷的竞争,好像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被整个社会承认,才是成功者,而绝大多数人都成为失败者,这样的评判标准是错误的。

成功是为了什么,成功之后又将如何?其实这个问题经不住几次追问,事实上,每个人尽己所能、把自己的能量发挥出来就是成功。

在中国最重要的是把“成功”二字破解掉,建立起这样一种观念:

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为外界的评价所困扰,产生自给自足的幸福感。

要让孩子从小懂得 :

并不是只有考第一才会更幸福

人活着总在追求幸福,那么自给自足的幸福感从何而来?有钱就是幸福吗?女孩儿一定要长得漂亮才能幸福吗?接受最好的教育就是幸福吗?

这些都是不能画等号的,但是人们一窝蜂地把这个问题简化成为“永远的第一”就是幸福,但世界上的“第一”是没有穷尽的,真正的幸福应该是有意义加上长久的快乐。

因为快乐是一种停在表层、比较短暂的人生体验,吃喝是快乐的,但还不等同于幸福,不等同于有意义。

怎样让孩子体验到幸福?

一定要让孩子在特别小的时候就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打破世俗的标准,让孩子明白并不是不出类拔萃就没有资格享受幸福,并不是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被社会认可,并不是只有比别人更好才会更幸福。

现在的网络和电视媒体不加区分、一股脑儿地将各种成人的问题赤裸裸地展现在孩子面前了,以至于孩子对“幸福”产生了诸多困惑,十一二岁的孩子甚至也会问:“人活着是为什么?”

我觉得,类似问题不是孩子思考得来的,而是现代媒体立体化地灌输给孩子的,他们的心智还不足以思考这些问题,不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要孩子自己慢慢去寻找。

人生是一个过程,忍耐和等待是它的必修课,撒下一粒种子,不懂得等待,是不会看到它开花结果的那一天的。

爱孩子,请给他更多可能性

中国的作文从来不是一个让人说真话的地方,它只是应试教育下的一个技术。

中国不乏对应试教育中技术化、程式化的东西掌握得很好的学生,但是大学生开始找不到工作是一个转折的信号,它让人们逐渐领悟到:

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是真实的本领,而真实的本领不是来源于技术,而是热爱,一个人不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又怎么能超越他人呢?

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的才能和兴趣所在。

真正爱自己的孩子、与孩子朝夕相处、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那么难,很多家长为此焦虑是因为他们封死了很多可能性、过于急功近利,当一个孩子说他想当救护车司机时,往往被家长断然否定了。

我觉得一些家长为孩子设计人生之路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孩子有权利选择其他道路,当孩子与父母的意见不统一时,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让家庭环境恶化到无药可救的地步:你怕什么,孩子就来什么,孩子有时候会不惜自毁来控制父母,所以一定要尊重孩子。

有些精英阶层的想法非常微妙,他们本身是高学历的受益者,有些人来自农村,他们把自己的人生经验简化为“我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为我学习好”。

因此他们竭力为子女选择最优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藐视自己出身的过程,是自己人生经验的一种投射,孩子可能从小就在他们的控制下失去了幸福童年。

如果是我有一个这样的孩子,我会让他就近上学。之后尽可能地拿出所有的时间去玩,去看博物馆、去接触大自然,和所有的小朋友和谐相处。

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

一天,我和儿子面对面坐着剥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然站起身,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的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了推。

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这不公平。我的盆里已有不少了,可你只有几粒。”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到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才能试出我的速度。”

一丝喜悦悄悄涌上心头,我欣赏儿子这种自信和大气。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都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吧,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这样想着,我的手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

“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谁会让你?要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又快了起来。

儿子手不停歇,目光却时不时地落在两个容器里。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剥豆的动作不觉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想到这些,我的节奏又紧了许多。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完了。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但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输定了。我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拿来一个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起来了,像一个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然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着。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是我输了。”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

这样的小事中,我有了不小的感悟——觉得自己瞻前顾后,实在是小心得过分了。

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该承受的,该经历的,他都应有完整的体验。

阿拉伯、穆斯林、伊斯兰,三者之间究竟属于什么关系?

阿拉伯人全是穆斯林吗?唱念《古兰经》的伊斯兰教徒都属于阿拉伯民族吗?

首先,咱们捋一捋,阿拉伯的概念。

虽然一提到“阿拉伯”,人们的第一反应几乎全跟伊斯兰教有关,宗教色彩非常浓郁。但客观看,阿拉伯更像是个地理概念,阿拉伯地区的居民并非全为伊斯兰教徒,阿拉伯文化也不能直接等同于伊斯兰文化。

在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兴起之前,中东地区盛行基督教“马龙派”。像当今黎巴嫩、叙利亚地区,还有现代土耳其所在的安纳托利亚半岛,都曾经被视作拜占庭帝国的重要教区。

尤其是黎巴嫩,在整个近代时期,基督徒曾经一度占了人口的半数以上。

1970年代开始,随着接连的战乱和种族仇杀,黎巴嫩基督徒锐减到了40%左右,但基督教文化在此地的影响,仍然非常深刻。最明显的就是,跟“宗教回潮”下中东地区那些布卡裹身或者包头巾的女性比,黎巴嫩大街上的女生们明显要开放、自信、性感的多,衣着更类似于欧美国家。

如果论民族归属的大类,在西亚北非地区,除了以色列、伊朗和土耳其,其余各国均为阿拉伯人。

而当今互相仇视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从血统上看,却都拥有着共同的祖先——闪米特人,两者算得上是血统非常近的亲兄弟。甚至,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信徒在饮食和日常习俗方面,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每天都要面向西方祈祷多次、每隔七天都有一个“礼拜日”、讲究斋戒、割礼,禁食猪肉、血液贝类食品,宰割牲畜前要念经,宰杀后得挑筋,朝拜念经的时候女人必须包头巾、男人要带圆帽以示对神的“敬畏之心”。

像古代流亡到中国河南的犹太人,定居下来后,总被当地汉人当成回民,他们把穆斯林叫做“白帽回回”,称犹太人为“蓝帽回回”。

“复国”后的以色列,即便它素来对外宣称是犹太人的民族国家,但实际上,其社会同样是多元化的——除了主体民族犹太人(约为75%),和占五分之一人口的阿拉伯人,同时也分布着一定规模的亚美尼亚人(天主教徒为主)、切尔克斯人(突厥血统的高加索人,多为穆斯林)。

以色列国内占比20%的阿拉伯人中,就不乏马龙派基督徒。

目前,阿拉伯人的大群里,包括22个国家:阿尔及利亚、埃及、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阿联酋、阿曼、巴林、科威特、卡塔尔、沙特、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约旦、吉布提、毛里塔尼亚、苏丹、索马里、科摩罗、也门。

很明显,这些国家的主体居民,都是穆斯林,因而,人们往往会直接把阿拉伯人等同于穆斯林。

只是,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问了,中东另外两个地区性大国——伊朗、土耳其也是穆斯林为主的国家,为什么他们没在阿拉伯的“大群”里面?

中东地区三大伊斯兰教文明

因为,拜一个真主、唱一本经书的,可不全是阿拉伯人。

比如伊朗,就属于波斯人后裔,论文化和文明的起源,比阿拉伯人要悠久得多。

波斯人就是传说中的“雅利安人”(希特勒那个所谓的雅利安人带有种族主义色彩,是错误定义),说波斯语,并将这种古老的语言延续至今。

公元前5-6世纪,伊朗的祖先——古波斯人曾经建立过庞大而强势的波斯帝国,将中东,中亚收入囊中,十分威猛。同时创造出了非常灿烂的古波斯文明。

所以我们看到,近现代的伊朗,无论是世俗的巴列维王朝还是当今的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都以重振两千多年前的波斯帝国雄风为己任。

随着公元7-8世纪阿拉伯人横扫中东地区,波斯被阿拉伯帝国逐渐蚕食,最终被强行并入了阿拉伯帝国版图。不过,波斯人一直享有较为独立的自治权,仍旧维系着自己的王朝传承。

通过阿拉伯帝国各种政策引导(信伊斯兰教可以少交税,免服劳役等等),再加上其他方面软硬兼施的手段,这一时期,波斯人纷纷放弃了传统的拜火教,大多成了穆斯林。

不过,信仰的改变,从未影响到他们的民族认知,这一千多年来,波斯人一直坚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和民族认同。

波斯女性原本没有穿罩袍蒙面的传统

而同期的沙特半岛,作为伊斯兰教的发源地,繁衍出来了一套非常保守的伊斯兰瓦哈比教派,信众们非常讲究清规戒律和朴素生活(石油资源被发现之前,阿拉伯人过得很艰辛),成年女性被要求罩袍遮面,穿得像个行走的帐篷,禁止人们公开唱歌跳舞,大声说笑,坚持拿一本沙漠中走出的经书死板的解释一切、规范一切……

相比之下,波斯人更世俗化,也更具多样性。

在千余年的波斯王朝时代,各阶层的人们都在毫无顾忌地享受着世俗一切欢乐一一狩猎、盛宴、爱情、花卉和欣赏歌舞艺术.....

透过萨法维王朝时代的波斯细密画,我们就能品到那段岁月中,洋溢着欢庆、繁闹、纵情、奢侈的波斯人的日常生活。像下图,描绘男女欢愉的细密画中,波斯女子服饰艳丽、凹凸有致,健康又自信。

类似的中东地区非阿拉伯穆斯林还有土耳其人。

土耳其也属于一个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国家,但人口的大多数都属于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群体。

现代土耳其人血统非常复杂,虽然他们自诩为突厥民族的直系继承者,但其实,经过奥斯曼时代数百年的杂居与融合,血统已经非常复杂了,多数土耳其人主要属于西突厥人与地中海东岸、东中欧民族的混血后代,而且,欧洲血统占比还很大。

土耳其传统服饰讲究华美和修身,在突厥特色基础上还略带东欧风情,跟阿拉伯人没有腰身的纯色大长袍区别鲜明

更有高加索地区的阿塞拜疆族,混入了波斯、突厥和东欧多种血统,也属于非常世俗化的穆斯林。

于是我们看到,按照土、阿两国的意愿,在“伟大的突厥民族后裔”的光环下,他们总是在互称“兄弟民族”。

阿塞拜疆舞蹈

还有俄罗斯境内的车臣、鞑靼自治共和国、中亚五个“斯坦”、南亚地区、咱们中国境内的伊斯兰教信徒,都是非阿拉伯圈子的穆斯林。他们对宗教相关的清规戒律的解读更为世俗化,公开场合不禁止唱歌跳舞、喝酒,也本没有罩袍蒙面的传统,在宗教回潮和原教旨主义势力渗入之前,素来被视为欢快、歌舞的民族。

阿富汗的传统女性服饰也并非罩袍,其实非常花哨,综合了中亚和南亚风情

截止到2015年,穆斯林总人数是15.9亿,分布在204个国家和地区,占全世界的23.5%

全世界穆斯林人口超过一亿的四个国家有四个,按照人口多寡的排列分别是,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均不位于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中东地区。

其中,印尼的穆斯林人口占总人口的87%,约2.4亿人,位居世界第一。

说到这儿,基本就捋清楚了——阿拉伯是一个地理和文化概念;穆斯林指的是伊斯兰教信徒;而伊斯兰则是一个宗教概念。

所以,阿拉伯人不见得都属于穆斯林,伊斯兰文化更不等同于阿拉伯文化,也并非就局限于中东地区,信一个真主、唱一本《古兰经》的,可不全挤在阿拉伯的那个“大群”里面。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3  中网 (zw78.com)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