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频道 >
书法知识 > 详细内容
- 书法艺术人书俱老
- 发布时间:2017/1/30 阅读次数:279 字体大小: 【小】 【中】【大】
学书法犹如修道养性。
一个银髯过腹、面慈眉祥的老者,与一个风流调悦的青年书家相比,人们往往对前者寄予更多的期待与尊敬。这是因为年龄本身就代表着深厚的功底与渊博的学识。书法是一种道、玄奥深藏,不易探求,它需要聪颖的领悟力与敏锐的理解力、更需要日积月累的锻炼之功与滴水穿石的坚韧毅力。这后者的是否有成.常常是以年龄为标志的。
故尔,老书法家这个“老”字,其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至少在传统观念论是如此。书法不同于其它,它需要相当优秀的素养与极丰富的涵养、陶冶、锻炼、反复升华,缺少时间老人的提携,缺少一定限量的阅历,想有所成那是不容易的一一不仅仅是技巧一端而已。
唐代书学大师孙过庭有一篇书文并茂的《书谱》,对书家的年龄规律有过一说:“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思之通,是理解力,牵涉到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经过长期社会生活的老年人较胜:学之成.皆在规矩方圆的技巧.重实践之功,则年轻人手巧心灵,易于胜任。前者难得而后者易成。艺术的领悟关系到当事人的阅历与格调.相对于实践技巧言,它在思维活动方面,确实是更高一层的活动形式。据此,孙过庭为我们划出了学书的三个阶段: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未及)一一初学阶段。既知平正.务追险绝。(过之)—精熟阶段。既能险绝,复归平正。(通会)—醉化阶段。第一个“平正”是一般的技巧法则,第二个“平正’,则是炉火纯青的化境,寓神奇于平淡。到了这一步,就达到“通会”的境界了。但从掌握一般法则到运用熟练而或过之,再到“通会”境界,是一个很漫长的、时间跨度很大的过程.在“通会”的目标中,起作用的不再是技巧或一般艺术观念了,而是一定会染上很明显的生活观、哲学观、社会观等种种痕迹。没有这些,第三阶段的“通会”是达不到一定高度并具备强烈艺术魅力的。因此,孙过庭指出:书之“老”往往和人之“老”成正比,一定的历史积累和时间积累(老)所形成的观念会无所不在地折射到书法艺术的积累中来,并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能产生出“老”的书法的,但孙过庭的这个理论,仍然向我们展示出书法创作和欣赏中一些颇值得深思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