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圆为方的隶书
隶书是由小篆简化演变而成的。
唐张怀瓘在《书断》中记有这样一段故事:秦朝下(今陕西渭南东一化)有个县吏.姓程名邀,字元岑,曾因“得罪”被秦始皇下到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县监狱。程邈在监中沉思十年,损益小篆,化圆为方,改革成“隶书三千字”上奏朝廷,始皇帝看后认为这种新型书体很好,于是释程邈.又起用为御史。因这种书体有助于地位低微的吏役书写,“隶书”一名又因此而得。
根据大量出上资料.早在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下距秦始皇统一全国80余年时已经流行隶书。而真正的成熟阶段,则在西汉末叶到东汉的200余年间。尤其在东汉中期后,隶书如日中天,流派纷呈,各尽其妙,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
隶书有古隶和今隶之分。
一、古隶
古隶即汉以前的隶书,有人称之为“秦隶”,也有人称之为“草隶”,如“睡虎地秦简”、“青川木牍”上似篆非篆的书体,即秦人写的古隶。
二、今隶
今隶即汉以后的隶书,亦称之为“汉隶”。指汉代刻在碑竭上或书写在帛与简犊上的书体。如《张迁碑》、《武威汉医简》等。
汉代人把古隶和今隶统称为“佐(也可作左)书”或叫作“史书”。古籍中,也有把汉隶称为“八分书”或“八分”。
隶书的特征是:
古隶与小篆相比,有两个较大的变化:一是打破了小篆长条形的形体结构,向汉字的方块化迈进了一步;二是把小篆圆转的线条改变为平直方折的笔画,同时删繁就简,截连为断,书写时大为便捷。
今隶比古隶,有三个不同点:其一,改变古隶基本方形的结构,扁方横势独占鳌头。其二,改变古隶无波的笔法,普遍采用笔势舒展而且带有波碟和挑法的笔法,“起笔蚕头,收笔雁尾,节奏明快”,是今隶在笔画上具有运动感的时代特征。其共,今隶的布局比较规矩,不仅竖成行,横亦成列,往往是字距大于行距,更强化了左右开张的气势。
汉隶的风格分类
汉隶碑刻传至今的精品约有100多种,其中笔迹比较清晰且为后人乐道的约50余种,“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清王《虚舟题跋)))。若按风格比较一般可分为:
凝重类,以(((3长迁碑》为代表,结体取正势,用笔以方为主,具沉雄朴茂之致。
韶秀类,以《曹全碑》为代表,圆笔,取侧势秀而挺拔,为汉碑中所少见。
丰媚类,以《夏承碑》为代表,结字奇特,隶篆夹杂,骨气洞达。
峻洁类,以《礼器碑》为代表,它继承了春秋时齐国青铜器铭文的特色。
雍容类,以《西岳华山庙碑》为代表,平正和适,兼有各种面目,凡汉碑中之正宗一路,皆其流也。
劲直类,以《开通褒斜道摩崖》为代表,结体放纵,笔法质直。
遒纵类,以《石门颂》为代表,书体劲挺有姿致,与《开通褒斜道摩崖》各具深趣,为东汉人杰作。
间畅类,以《孔庙碑》为代表,用笔平放,比较疏朗宽博。
汉以前的书家往往不在书法作品上具名,要在汉碑中找出隶书名家,戛乎其难,除蔡邕而外,可指的不多。清代,考据之学大兴,形成了隶书继承与创新的时代。正如杨守敬说:“国朝(指清朝)行草不及明代,而篆分则超轶前代,直接汉人”,人才辈出,大家踵起。其中突出者如:
郑簠、金农、桂馥、邓石如、伊秉缓、何绍基和赵之谦等。当代隶书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追求多样,大有超越清代之势。
隶书的产生,是汉字书体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如果说,小篆是古汉字书体的终结,那么隶书就是今汉字书体的开端。
隶书取代小篆所发生的变化,文字学家称之为“隶变”,将古汉字用隶书的写法定形,叫做“隶定”。这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在笔画上,用儿种不同的点画形态,如波、碟、点、掠等,取代了小篆单一的线条形态,使汉字书法的体势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方笔的运用,为后来南北朝碑版的方笔进一步成熟作出了有益的启发和引导。
有的学者认为,初学书法未必一定要从楷书入手.若有了隶书根底,上可iI大、小篆,“近水楼台”,下可求楷、行、草,易得大雅之趣。清代学者从临写《张黑女墓志》中体会到,只有“工汉隶者下笔,自有水乳之合”。康有为曾诗赞颜真卿:“章法已传《甫卜阁》理,更开草隶《裴将军》。”可见隶书充分显示了它处在占、今汉字交叉点.上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