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家庭教育 >
初中教育 > 详细内容
- 生孩子的资格不等于当父母的资格
- 发布时间:2012/12/21 阅读次数:291 字体大小: 【小】 【中】【大】
通常,有了结婚证组成家庭就有资格生儿育女为人父母了,但是有了资格并不等于就是合格。教师、律师、医师、会计师、技师等职业必须拿到资格证才能上岗,况且到年终被单位考核不合格就面临着下岗。现在大部分父母都有资格证,但自己是否合格呢?没部门颁发合格证也没有领导考核其是否合格是否要下岗,其实各自家庭现在的状况和孩子的成长情况是对父母最公证的考核,包括孩子的学习、身体、心理、言行、思想等多方面。
父母职能的一部分就是要照顾孩子的需要,防止孩子受到危害以及有时要告诉孩子何者该为、何者不为。目前大多数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很好、很尽心尽力、很合格,其实许多家长过度地强调、夸大其职能,掌控孩子。家长只是暂时知道的比孩子多或者此刻比孩子高大,但并不意味与孩子不平等。过度满足孩子所需,变成溺爱;为防止孩子受到危害,过度保护,妨碍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和尝试不同事物的需要;有些家长自己不成长,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缺少判断力,却告诉孩子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最后可能会演变成控制、压抑,但是生活中有许多家长并不知道自己是不合格的。
为什么说许多家长不合格呢?一些家长可能不太认同这种说法。我们来看看不同类型的家长。
一种是属于付出型家长,这类家长自己辛辛苦苦、任劳任怨,整个生活就是为了孩子,孩子是其生活的唯一,特别是一些妈妈们,放弃自己的工作全职带孩子,放弃各种社会活动在家充当保姆的角色。这类家长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并对孩子关照的寸步不离,甚至有些家庭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很少放手让小孩独自跟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游戏,用所谓的讲卫生限制孩子自由活动;上学后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行了,其他事情都不用做也不用管,家长全部包办代替、有求必应、百依百顺。
这些家长所做的自认为是为孩子好,其实束缚了孩子的自我发展,对孩子的成长未必是好事。比如吃饭,有些孩子已上幼儿园,但在家时仍是家长喂着吃,若问家长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吃,家长会说孩子自己不会吃并有很多理由:有的是嫌孩子吃的慢吃的少,有的是怕孩子把衣服弄脏,有的是怕饭掉到桌子上等等。那么家长为什么不教孩子正确的吃法呢?有的是不会教只会哄或吓孩子吃;有的是从来没想过要教,自认为孩子还小不会做,这种想法表面看是关心孩子其实内心是不相信孩子能做好。孩子本身是具有无限潜能的,要靠我们家长来挖掘。连婴儿饿了都会用哭表示要的,在生活中一些基本的小事情只要家长教的方法对,相信正常的孩子练习一段时间都是可以做到的。长期不被亲人相信认可的孩子,长大后怎么会有自信呢?还有些家长是觉得教孩子学做事很麻烦,看孩子学做事既着急又心疼,费劲费时费心,还不如自己做,干脆喂孩子吃,省了时间、省了洗衣服、省了擦桌子,表面看家长是为孩子付出但事实上是为了自己懒省事(有些家长本意可能不是如此),结果是家长省事了、孩子遭殃了,孩子到幼儿园很多事情不会做、不敢做,自卑没自信、依赖不独立、胆小不勇敢;上学后要么只会考试其他什么都不会,成为所谓的乖孩子;要么懒惰、逃避困难,成为不爱学习使家长苦恼的孩子。
这类家长虽然为孩子做了很多但效果并不理想,这些孩子并没有家长所期望的那么出色,遇到困难畏缩逃避,没勇气战胜痛苦。同时孩子也不领父母的情,孩子已经习惯了得到,并认为父母是应该的。这类被家长过分呵护长大的孩子,以后很难适应日益竞争的社会,很难生活和谐。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是因为家长都替孩子做了,孩子没机会做事儿,没有亲身体验,无法学到课本上没有的东东;二是家长整天在家里忙家务,没有自我成长和学习,没有太多有价值的思想给孩子。不是孩子天生笨,而是家长的“爱”束缚了孩子、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家长没给孩子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