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初中教育 > 详细内容
孙云晓:独生子女教育需要“以群治独”
发布时间:2012/12/21  阅读次数:604  字体大小: 【】 【】【
             孩子天生“爱扎堆” 过度保护易造成“独行侠”

             许多家长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孩子在小的时候依赖父母,听从父母的指挥。孩子长大一点后,渐渐开始脱离父母的视线,跟同伴在一起的时间多了起来。孩子们在一起,会有很多相同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一下子就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可以说,孩子是天生“爱扎堆”的。孙云晓说:“现在出现孩子一个人宅在家中的现象,主要是由于独生子女从小缺少与伙伴玩的体验,而现在居住环境基本都是单元楼,本身就是封闭式的,这就造成我们的社会由熟人社会转变为陌生人社会,这就让许多家长没有安全感,加上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很怕孩子在外面会受委屈,会不安全。这种过度保护心理让家长不能放手鼓励孩子自由与伙伴交往。”

             孩子必须在群体中成长有伙伴的孩子不会“窝里横”

             孙云晓认为:一家一户的孩子,若没有同伴间的交往、磨合,很容易成为“窝里横”,养成撒泼、耍赖、蛮横不讲理的脾气。但是,若与同伴在一起,情况就会大为改观:因为大家的年龄相同、家庭地位相同,谁都没有指挥、驾驭别人的权利,所以彼此都得谦让点、忍耐点、替别人多想点。儿童长大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他的群体性。就是说儿童长大,他是在群体的交往中长大的,再好的父母都不能代替伙伴的这样一种交往的体验。第二个特点是他的实践性,他是通过亲身体验,去明白很多道理的。他离不开一种实践,同伴的交往本身也是实践。

             同伴交往不仅能锻炼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自我反省能力,能使孩子改掉各自身上的“小霸王”脾气,为他们情绪、情感、个性的良性发展提供可能,还能为孩子成年后的人际交往奠定基础。可以说,如果一个孩子跟同伴的关系是和谐的,朋友是多的,他就容易成长得好;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朋友,或者和朋友的关系是紧张的,那么他就可能发生问题,有很多的危机可能将伴随着他。

             大人先建立“群生活” 才能改变孩子孤独现状

             孙云晓说:“培养独生子女学会与同伴交往,我认为需要家长首先建立自己‘群’的生活方式。”他讲了一个方法,叫“一日营”,就是说变小家庭为大家庭。大概组织七个或者八个孩子,双休日的时候,到其中的一个同学家里去生活一天。其实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特别愿意到别人家去,对孩子来说别人家的饭好吃,别人家的床睡着舒服。这能让独生子女共享兄弟姐妹的亲情,当然还有很多种方式,比方说培养孩子团队精神,通过拓展训练,通过各种方式。学校也可以组织不同的学习小组,鼓励孩子在一起学习。

             孙云晓最后总结一句话说:独生子女靠一家一户是难以教育好的,独生子女的父母们应该联合起来,以“群”治“独”。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zw78.com)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