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专家指导 > 详细内容
准确把握六大原则 促进孩子和谐成长(下)
发布时间:2012/12/16  阅读次数:538  字体大小: 【】 【】【
       原则之五:宽容孩子——学会反思 学会等待
  宽容不等于放任,前者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利于孩子的生命成长,满足了孩子的精神需求。而后者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于单一,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严,以完美的标准去衡量孩子,容不得孩子身上有一丝缺陷,实际上违反了生命成长规律。
  宽容意味着先做“同伙”,后做“头领”。给孩子一个广阔的心理空间,诱发孩子的求知需求,成为自发的内在需要。
  曾经有一位家长,儿子打游戏机打得昏天暗地,威逼利诱不管用,最后转了一百八十度,请求儿子教他打游戏机,儿子从以为他是个狼外婆到最后接纳了他,几经曲折,终于把儿子从对游戏机的疯狂中拉了出来。
  美国有一位父亲,他发明了一种教育方法。儿子笑,他也笑,儿子哭,他也哭,儿子偏食,饭桌上这个不吃哪个不吃,他也学着儿子的样子怪声怪气地说不吃这个,不吃那个。于是就把儿子逗笑了,不想吃的东西也吃了。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不是马上问“你怎么了”,而是首先问“我怎么了”,家长先反思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错误学会等待,有许多曾经令人烦恼的表现,在孩子生命成长过程中会自行消失。
  学会反思。
  这既是思维方式的改变,也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方法。孩子出了问题,我们大多数家长常常是“你怎么啦”,总是在孩子身上找原因。赏识教育的观念是:“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在此,我们要学会反思,遇到问题不是“你怎么啦”,而是要问“我怎么啦”,孩子出了问题,要在家长身上找原因。有的家长原想在家长培训班上学几招回去好对付孩子,最后才发现是对付自己。
  在处理儿子拿家里钱的问题上,有一位父亲是这样处理的,就是运用了典型的反思原理,这个家庭原先由母亲照料两个儿子,有一天妈妈发现家里钱少了,问两个孩子,孩子不承认。即使做了记号,老大、老二也互相推诿,弄得妈妈大伤脑筋。这位父亲意识到,不是孩子出了问题,而是教育方法出了问题。他和妻子商量后,由他出面处理此事,他认为儿子拿钱原因是由于用钱渠道不畅所致。
  他对两个儿子说,爸爸当家,你们用钱可以拿,但要跟我说一声,让我心里有个数就行了。儿子先是半信半疑,后来看见爸爸十分诚恳就相信了。第二天,老大老二拿钱买东西后,等爸爸回来一五一十告诉了爸爸,这位父亲动情地表扬了他们,夸他们是诚实的好孩子。
  就这样过了几天,他又对儿子说,爸爸、妈妈挣钱也不容易,也很辛苦,是不是不该花的钱可以不花,儿子们非常理解和赞同,打这以后,两个儿子不但不拿家里的钱,而且还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古时候,有个老婆婆总是不停地在一座庙前哭,晴天哭,雨天也哭,人们都叫她“哭婆”。
  一天,有个老和尚问她:“老人家,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老婆婆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雨伞,小女儿卖布鞋。天晴的时候,大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下雨的时候,又没人去买小女儿的布鞋。她们挣不到钱,可怎么生活呀!一想到这些我就难过。人啊,怎么这么难?”说完又悲悲切切地哭了起来。
  那和尚说:“老婆婆,你为什么不反过来想呢?晴天,你小女儿的鞋店门庭若市;雨天,街上的行人又都往你大女儿的伞铺里跑,这样不是就不苦了吗?”
  老婆婆觉得他的话有道理,便听了他的劝告。从此,老婆婆天天笑得合不拢嘴,“哭婆”变成了“笑婆”。
  一切都不曾改变,老婆婆的观念变了,于是她的命运发生了质的改变。
  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找到钨丝做灯泡丝之前,已用了1200多种材料做灯丝,仍不如意,于是有人嘲笑他没有成功,而他说:“我已成功发现有1200多种材料不能做灯泡灯丝。”爱迪生孜孜追求,锲而不舍,最终找到钨丝做灯丝材料,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失败不可避免时,失败也是一种成功。
  日本电视连续剧《聪明的一休》里边有这样一幕:一群小和尚聚在一起看一座庙,都说这座庙建得难看,唯在一休,一声不吭地把头伸到裤裆里,看的笑眯眯的。
  其他小和尚奇怪了,问:“你在干嘛?”
  一休说:“你们倒过来看看。”
  小和尚们学着一休把头伸到裤裆一看,连连说:“好看,好看。”
  这时老和尚过来了,一看小和尚们这个不雅观的动作,很恼火:“看什么看!”把他们赶走了。赶走之后,也觉得奇怪,偷偷倒过来一看,哇!果然不一样,难怪,难怪。
  这个世界上好多事正过来看看不清,反过来从裤裆里看的时候就清楚了。真理与谬论的一步之差就在这一正一反之间。
  所以说什么样的思想决定了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观念决定了什么样的行动,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了什么样的结果。
  孩子上学以后,家长总觉得他们越来越不对劲。其实孩子并没有变,是我们家长的心态变了,变得像一面被扭曲的镜子,只看见孩子的弱点,对于孩子的闪光点却不善察觉,不去赏识。
  我早已习惯了反思,凡事我都要反思,我也教孩子、学生学会反思,在课堂上我对学生在学习上的要求,学生不会认为是件痛苦的事而会认为是件快乐的事,学生会主动配合,主动学习。学会反思,能将烦恼变成快乐,能将痛苦变成动力,也是成功者必备的一种能力。
  教育孩子信守自己的诺言得从家长自己做起。想想看,一个自己做事都出尔反尔、从不信守诺言的父母,怎么能教育出信守诺言的孩子呢?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常常为了诱导孩子做某件事,就轻易许诺,而事后就忘记了,孩子的希望落空了,他发觉家长在欺骗自己,在向自己撒谎。比如,妈妈嘱咐儿子,在家要听话,如果表现好,就带他去动物园。结果,孩子努力去做,表现得很好,而妈妈星期天有许多应酬,就把日期推后,而且一推再推,最后不了了之。孩子因为妈妈的诺言没有实现,感到失望,并因受骗而愤怒。此外,孩子也从中得到了一些经验。
  1、为了要达到目的,夸张一点说话、许诺也无妨。
  2、妈妈在对自己撒谎,自己受骗了。
  3、妈妈的言行不一致。
  4、妈妈是会失信的,以后不能完全相信她的话。
  5、撒谎是允许的,是一种策略。
  例如,小红自己喝水时不小心打破了茶杯,她主动告诉妈妈,没想到挨了妈妈一巴掌外加一顿骂。事隔不久,小红失手把妈妈心爱的花瓶打破了,她记起上回的教训,在妈妈面前编谎话:“隔壁的小猫碰翻的花瓶,在地上打碎了。”妈妈信以为真,事情就这样搪塞过去了,小红也由此学会了用谎话来逃避责任。
  中国古代有“曾参杀猪”的故事。一天,曾参的妻子去赶集,他的小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曾参的妻子被纠缠得无奈,便对孩子说:“你要听话,留在家里,妈妈回来杀猪给你吃。”孩子被哄住了。曾参妻子从集上回来时,见曾参正准备杀猪,就上前阻止说:“不过是哄孩子玩的,怎么真的杀猪呢?”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今天你说话不算数欺骗孩子,就是教育孩子说假话。”于是,曾参杀掉养着的猪,兑现了妻子随口许下的诺言。
  家长对孩子必须言而有信,以诚相待。这样,孩子才会信任家长,有什么事,有什么想法都愿意告诉你。
  学会等待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也并非一天形成的,而我们的家长要求孩子克服缺点恨不得全部在一天之内完完全全、干干净净的完成,事实证明这种不切实际的要求只能是“欲速则不达”。我们说:“冰化三尺也非一日之暖”,这就是要求每位家长以宽容的心态学会等待。孩子改缺点的规律是:在前进中反复,在反复中前进。
  有位孩子给我讲了这样一个经历,我有个毛病就是经常将桌子上的东西搞乱,不注意收拾整洁,妈妈经常批评和提醒我。有几次,我特意将桌子整理好,而妈妈却视而不见,我为了得到妈妈的赏识和鼓励,就告诉妈妈:“桌子整理干净了。”这时妈妈说:“本来就应该搞干净的,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她的话使我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没多久,桌子又乱了,妈妈看见后又说:“我就知道你是新盖的茅厕——三天香,坚持不了几天。”这样把我的热情完全打消了。
  大约四岁吧,我家里请了一个木工做家具,我便将刨木花拾了一些拿到门外靠了墙,搬几块砖垒了一个灶学做饭,用火柴点燃了刨木花,谁知刨木花又点燃了靠墙的毛茸茸的高梁杆,火苗直冲屋顶稻草,把个茅草屋烧了大半边。这件事父亲没有打我,只是耐心给我讲清道理,他会知道我绝不会再做这种蠢事。
  我们学会等待还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即:“花苞心态”。不是自己的孩子花不开,而是迟开的花可能更鲜艳,只要别的孩子花开了,自己的孩子也快了。这样,你就可能以一颗平常心去耐心等待孩子觉醒。
  原则之六:提醒孩子——学会批评 学会分担
  赏识教育缺了这一条就不完整了,孩子犯错误,特别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后,给予孩子适当的提醒作为补充,让孩子有一定的心理体验,以震撼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产生自我改正的意识。对孩子的缺点不仅需要提醒,而且可以更直接地提出批评。但这不是过去居高临下训斥式的批评,而是平等朋友式的提醒,正因为是这样的提醒,孩子会以感激的心态乐于接受这份礼物。
  批评的目的是让孩子改掉缺点,而提醒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为此,我们要求家长做到“学会批评”和“学会分担”。
  学会批评。
  现在有的家长批评孩子是怎么刻薄怎么讲,只图自己发泄得舒服,哪管孩子受得了受不了。比如说小男孩调皮,老是把衣服弄得脏兮兮的。妈妈批评他:你看你老是这个样子,你真是让我伤心透顶了,我工作累了一天,你能不能省点心!
  这是许多家长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一批评就是“对人不对事”,用“老是”,“总是”等字样把孩子“批倒在地”,把矛头直接指到孩子的品性上,加重孩子心中的罪恶感。觉得父母不喜欢自己了,自己不是好孩子了。家长并没有把真正生气的原因表达出来。
  她本来可以这样说:“孩子,你今天又把衣服弄脏了,妈妈很生气,希望你下次不要这样。”
  孩子就会明白,妈妈生气了,因为我弄脏了衣服,这件事我做错了,而不会认为自己不是个好孩子。
  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孩子就是在不断超越这些错误的过程中长大的,错误的经历不是他的包袱而是他成长的财富。
  在我国的课堂上,大概没有听说过老师鼓励学生犯错误的做法吧,否则,会遭到群起而攻之。但在法国,教师鼓励学生犯错误,却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恩格斯说过:“无论从哪些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
  《文汇报》曾载出一作者在德国遇到的一件趣事:
  他带5岁大的儿子在公园玩,一会儿,儿子牵了一辆做工精致的玩具小汽车回来,他大吃一惊,儿子很自豪地说:用纸飞机跟朋友交换来的。他不敢相信,疑心儿子说谎,因为两者的价值差40倍。于是,他带儿子去找那个“小慈善家”。不远处,一个外国的小孩子正兴高采烈地玩纸飞机,年轻的母亲坐在身边。交谈中得知孩子的交易是在母亲的眼皮底下进行的。
  他问这位母亲为何不干预,她说,小汽车是属于孩子的,应由他作主。他大惑不解地又问道:“这不是明摆着吃大亏的买卖吗?”
  而这位母亲坦然地说:“不要紧,既然你儿子喜欢,小汽车就归你儿子了,过一会儿,我会领着儿子上玩具店,让他知道这辆小汽车值多少个纸飞机。这样,他就不会第二次做蠢事了……”
  错误法的关键在于:家长不要轻易给正确答案,而是让孩子犯错误,“失败乃成功之母”,当孩子明白失败的原因时,离正确答案便不远了。
  因此,孩子犯错误是难免的,当孩子犯错误家长教育时,作为父母应当不以伤害孩子的自尊为前提。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告诉人们,要站在理智的角度,站在较高层次思考良药与忠言的价值。事实上,人们达到这一境界不容易,这要求被批评者觉悟非常高,这是站在被批评者一方而言的。
  另一方面,就批评者而言,不能让自己的良药越苦越好,忠言越逆耳越好,而应该想方设法使良药不苦口,甚至甜口,让忠言不逆耳,甚至顺耳。现在苦口粉剂药丸用胶囊包着不是为了不苦口吗?坏人腐蚀好人喜欢用糖衣裹着的炮弹,这样容易将人打中,容易使人接受。我们在使人变好的过程中,为什么不研究一下“糖衣”,为什么不想办法使人易于接受一些呢?
  制药厂早把一些良药制成了糖衣片,许多过去极苦的、难吃的中药也加上了蜂蜜和香料。我们越来越欢迎甜口的良药,那么我们教育子女,却还停留在忠言逆耳的观念上,就落伍了,就不受欢迎了。
  批评孩子的原则是: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在“给足面子”的前提下有多种批评的方法:如:故事性批评:通过讲一个故事的方法,让孩子领悟其中的对错,自觉克服身上的缺点。幽默性批评:在说笑话的过程中达到提醒孩子的目的。
  学会分担。
  我们说孩子取得了成绩,我们应该分享他的欢乐;孩子遇到了困难和挫折,我们则应该学会分担他的忧伤,继而鼓励他在失败中站起来,再分享他的坚强。
  电视里经常有这样的镜头:某人去监狱里探监,看朋友,朋友此时很感动,这就是真正的够朋友。
  社会上有些人交朋友纯粹是图金钱、图权利,而一旦这朋友进了监狱倒了台,便与他划清界限,不再是朋友,甚至是敌人了。
  我有位朋友,他的大学老师因为动乱进了监狱,平常对这位老师好得不得了的朋友没一个去探监,而我这位朋友——他的学生以前很少接触,这次专门跑老远去监狱看望老师,所谓“患难之处见真情”,老师很感动,对自己当大官的弟弟写了一封信让学生捎去,不久学生调到了理想的工作岗位。
  每年三月是学雷锋月,雷锋总是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总是分担别人的忧愁和痛苦,也便有了雷锋精神。
  家长可在哪些方面分担呢?家长应该帮孩子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如记忆方法,复习方法,应考方法等,引导孩子从沼泽地中走去,从盲目中走出。家长应多向老师请教,邻居请教,孩子请教,书本请教去解决这些问题。对孩子各种能力、性格上的弱点,运用“木桶理论”,缺什么补什么,在够朋友的前提下,孩子会接受你对他的各种针对性的训练,如对于孩子粗心,你可安排孩子在一定时间内抄多少电话号码准确无误;对于孩子自理能力差,你可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成都女孩刘亦婷10岁时就接受过父母针对性的“捏冰一刻钟”、“扶墙踮脚半小时”的针对性训练,进行这些优秀品质的形成性训练,孩子具备了极强的忍耐力和坚强的意志,父母成功地把女儿引向了哈佛。
  激励、宽容、提醒三大原则是关系到教育的行为,集中体现出一个“导”字,对事不对人。
  信任、尊重、理解三大原则关系到教育的态度,集中体现出一个“爱”字,对人不对事。不管是怎样的孩子,信任、尊重、理解,都是他们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权利。我们都知道要端正对学习态度,对工作的态度,对同事的态度,对领导的态度,我们不能不知道更要端正对孩子的态度,这是关系到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大问题。
  我认为不会赏识孩子的家长是不称职的家长,不会赏识孩子的老师是不称职的老师,因为他们没有满足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
  乾隆皇帝为什么喜欢和坤?他也知道和坤有很多不是,但他若把和坤杀了,谁来赏识他,谁来让他心里热乎乎的、甜丝丝的?惟有和坤!别人不能代替。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大力表彰先进人物,树立先进典型,就运用了赏识法,我们成人也都希望得到赏识,更何况孩子!
  就说女同胞吧,每当她们做了一个新发型或穿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到了单位里或走在大街上,别人一个羡慕的目光,她们心里都会美滋滋的,说不定两天、三天后又会搞出一个新样子。
  漫步街头,当我们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孤儿时,往往投去同情的目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许你身边孩子的心灵正处在“饥寒交迫”之中,累累创痕,处处伤疤,家长却毫无察觉。当幼儿还不知道什么是赏识时,他们受到了无尽的赏识,无尽的慈爱;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当他们越来越懂得赏识的重要,越来越需要赏识时,赏识却离他们越来越远,正好搞反。
  有些家长在孩子小时全是赏识,孩子成了溺爱的孩子;孩子长大后全是挫折,孩子成了心灵脆弱、不思进取的孩子。而赏识教育认为:赏识中有挫折,挫折中有赏识。
  家长操作中还要注意一点,在赏识自己孩子的同时,也要赏识其他的孩子,你行其他孩子也行。每个人都各有所长,都有巨大的潜力,这样孩子的自信就不是盲目的自信,就不会翘尾巴。
  赏识的实质是与快乐有约、与幸福有约。所以说,赏识要超越成功,它的目标是和谐,成功是顺带的。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排赛中国对俄罗斯的小组赛和决赛中,可看到俄罗斯教练总是对队员大声训斥、抱怨,而我国教练陈忠和则是赏识、指点,结果中国女排越打越好,尤其是在决赛中在先失两局的严峻形势下艰难地连扳三局而夺冠。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在此,我们可将赏识教育的理念作如下概括:
  赏识教育是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是找感觉、尝甜头的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教育;是开发生命潜能、保护生命资源的教育;是与孩子交朋友、实现心灵相通的教育;是树大拇指的教育……
  我是一位物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现不少“守恒原理”。现在学习不努力,将来努力去学习,这是对孩子学习而言的;对于家长教育孩子也适应,孩子小时努力去教,孩子一天天长大,家长付出的精力会越来越少,最终把孩子引向成功,好比一个正三角形,若现在教育孩子不努力,孩子一天天长大,积累不少坏毛病、坏习惯,家长将来付出会越来越多,直到孩子进了监狱而无可奈何,摇头叹气,好比一个倒三角形。三字经:多到少,成功了;少到多,失败了。
  我真诚地希望各位家长好好把握正三角形原理,关爱孩子,读懂孩子,把孩子引向成功。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zw78.com)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