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专家指导 > 详细内容
准确把握六大原则 促进孩子和谐成长(中)
发布时间:2012/12/16  阅读次数:488  字体大小: 【】 【】【
       原则之三:理解孩子——学会感激 学会陪伴
  理解就是换位思考,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有许多问题,本来家长想不通,换位后,问题就迎刃而解,这是理解的作用。据南京的一项调查显示,南京家长平均每天与孩子的交流时间不足十五分钟,有的家长宁愿给孩子买大量的营养品,而不愿把时间花在与孩子的相处上。其实教育不是用金钱可以买到的,蹲下身子,专心倾听孩子说话,尊重孩子,你会发现孩子身上散发着真、善、美。虚心地向孩子学习,让孩子得到真正的尊重,你就会发现孩子的苦衷,懂得孩子的需要。
  学会感激。
  社会上我们见到过没有生育能力的夫妻,他们似乎在社会抬不起头来,每提到这事总是怨对方无能,有毛病,后经检查治了不孕不育症,孩子降生了,烦恼赶走了,欢乐来了,是谁带来了欢乐,是孩子。
  人总是在有所获得的情况下,才会有所感激。孩子小时候,虽然需要父母细心地照料,哪怕在大人身上拉屎撒尿,父母毫无怨言。其原因是感激孩子生命诞生,给他们带来的无限欢乐,此时的父母眼里是一片光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们的心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不再感激孩子的生命,而是死死盯在孩子的学习分数上,他们的内心被一种失落感所占据。
  许多父母爱孩子,不是爱孩子的生命,而是爱孩子的分数,更是爱自己的面子,完全搞颠倒了。有一位母亲在家里养了一只宠物狗,怀抱着它打不争气的孩子,说孩子笨,成绩不好,这么容易的题目都不会做。孩子说:“妈妈,别打了,在你眼里只有分数和狗,我根本不是你的孩子,倒不如死了算了!”
  我们常见到父母对孩子这样说:“瞧人家孩子怎么好,瞧你怎么怎么差;瞧人家孩子多聪明,瞧你多笨……”这样的父母,实在不懂孩子的心理。说不定孩子心理正在说:“你要觉得人家孩子好,你就给人家当爸爸算了,干嘛给我当爸爸?”孩子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得到父母的赞赏啊!
  所以做父母的,应该像感激上帝一样感激我们的孩子,不能只感激上帝而怠慢孩子。
  学会陪伴。
  家长要多多陪伴你的孩子,多与你的孩子平静地谈话。陪伴孩子不在于用时多少,而在于用心多少。只有陪伴才能沟通。与孩子沟通,是了解孩子、引导孩子的重要一环。
  沟通是走进孩子心灵的唯一途径,是理解孩子的试金石。能与孩子沟能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往往是成功的。我经常和女儿促膝谈心,沟通思想。通过交谈,女儿增长了知识,学会了与人沟通的本领和艺术,同时也使我加深了对女儿的理解。现代社会上最宝贵的品质是什么?就是与人沟通的能力。
  拥有36所高等学校的武汉地区,在校学生40万人,2004年2月~5月发生了12起自杀事件,10人死亡,2人获救。放弃生命已成为部分中小学生缓解巨大学习压力的一条途径。当被问及“学习成绩不理想,经常遭同学冷落、老师白眼、家长责骂时”,竟然有5.8%的被调查学生会“可能会选择轻生”。
  孩子为什么选择轻生?孩子有多大的苦衷?这里我公开一份《光明日报》内参,曾被国务院副总理**阅后作了重要批示(由于可理解的原因,未用真实的人名和地名),全文如下:
  沉重的座右铭
  ——对一名13岁孩子自杀的思考
  本刊讯:一个讲文明,求上进,有爱心的初一学生,因为承受不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学校苛刻的管理、老师同学的歧视以及父母的期望,悄悄结束了自己13岁的生命。这起发生在湖南某县的悲剧,留给人们深深的思考。
  刘志仁走了
  刘志仁是某县一所实验中学初一学生,2000年3月29日下午,他上完了第7节课,偷偷离开了寄宿的学校。他首先到校门口搭餐的地方,告诉陈伯母今晚不要煮他的饭了,又来到妈妈上班的地方拿房门钥匙,说回家取书。他回到自己的小房间,永远地关上了房门。当刘志仁的父母下班回家看到小志仁的时候,一切都晚了。刘志仁用平时锻炼身体的跳绳将自己悬挂在吊扇的铁钩上。
  刘志仁从小是个懂事的孩子,他的同学回忆刘志仁救火的事情:“那是上学期,吃过晚饭,我和刘志仁在打乒乓球,突然看到山上起火了,刘志仁拉着我就往学校外面跑,参加救火的有几十个农民和学生。我们拿树枝扑火,扑了四、五十分钟,山火终于扑灭了,我们一脸乌黑地回到学校,结果晚自习迟到了。”
  从刘志仁留下的日记看,他曾经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他爱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该这样度过: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他给自己的文章配上精美的插图:蝴蝶、鲜花、白兔、小鸡、冲浪者……
  刘志仁为什么要走?
  然而就这么一个曾经热爱生命的少年,怎么舍得离开这个美丽的世界呢?记者发现了刘志仁的三张“座右铭”,有两张贴在他的课桌上面,一张是在家里。
  其一:“昨天我讲话扣了班分,今天我要杜绝扣班分。昨天我为班上抹黑,今天绝不为班上抹黑!”
  其二:“我作风不严谨,时间观念淡薄,影响了学习,是对老师极大的不尊。我决心以后再不拖欠作业,如果再发生类似情况,立即开除。”
  其三:“为了不让同学瞧不起,为了家长愉快,为了自己活得不窝囊,为了不给班上抹黑,为了不留级,我一定要拼命学习,坚持到底!”
  扣班分是怎么回事呢?学校负责人介绍:“我们学校教育质量高,1993年至1997年我校连续5年高考应届生升学率是全市第一名。学校专门有一套班纪班风考核办法,就是从思想、品德、日常行为等方面规范学生,做得好就奖分,没有做好就扣分。”
  记者看到扣分的标准非常细,包括课堂纪律、寝室纪律、食堂纪律、卫生纪律、校徽佩带纪律等共9大类50多小项,有的项目显得有些苛刻:就寝后上厕所大小便(患肠胃病除外)、洗澡的每人扣1分,在非运动区运动的每人扣1分,向广播室投稿达不到规定篇数的每少一篇扣1分……评三好学生、先进集体就要看奖扣分的情况,扣分多就意味着给班上抹黑。刘志仁就是全班扣分最多的学生。
  他扣分的主要项目是:自习课讲话、上课向别人借学习用品、拖欠作业、迟到。上个学期,他被扣了60分。本学期第2周扣了11分,第5周扣了8分。按规定,在一周内扣6分以上,就要写出保证书或者通知家长。
  学校抓得很紧,每天白天有7节课,晚上还有自习课,一周7天,只有在星期六的下午可以回家打一转。刘志仁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有点应接不暇。有的老师要他“写完作业再吃饭。”因为他缺交作业,数学老师要他买作业本作为惩罚(用于奖励成绩好的学生)。他经常被老师和班干部罚站,原因是:做小动作,背不出英语单词,迟到……那次参加扑救山火,也因为自己迟到和擅自外出受到老师批评并通知家长。
  因为他考试成绩排名67位(全班77人),有老师说他蠢,扣分又多,于是他受到同学的歧视。经常有同学一齐骂他是“蠢子”,宿舍有的同学埋怨他扣分多害得大家搞卫生,要他“搬出去”,有人在他的床铺上乱踩。班上还曾经有一个规矩,扣分多的就要给同学提水,倒洗脚水,罚打扫洗碗池。刘志仁只有含泪去做这些耻辱的事情。
  在1999年10月15日的日记中,他记叙了被罚打扫洗碗池的事,10月16日的日记中他又记叙了早晨因为解手,早操迟到而被罚在操场跑5圈,然后去搞卫生的经历,结尾是:“唉!我真累!”
  他的母亲说:“刘志仁在学校经常被罚站,上学期有一次他生病了,我带他去看病,打了吊针,送他去学校,结果自习课迟到了。第二天老师通知我去,批评刘志仁没有纪律性,还告诉我昨天晚上罚了站。天啦,刘志仁是发着高烧在罚站呀!”
  刘志仁面临的压力从小学就开始了。在要求补课的申请书中,他写道:“我是一个小学6年级的学生,就要面临能否考上重点中学的严峻考验。我多想把成绩提高,补好功课,争取考上重点中学,不辜负家长对我望子成龙的一片心意。”刘志仁没有考好,但“幸运”地抽了个照顾指标,降低10分进入了这所重点实验中学。
  为了提高刘志仁的学习成绩,在家里,母亲不让儿子做任何家务事。刘志仁在一篇作文里发表了对妈妈的意见:“当我呱呱落地那天起,妈妈就一直爱着我,万事顺着我,把我当成小皇帝,什么事都不让我做。有一次,我在阳台浇花,妈妈看了,眉头紧锁,大发脾气:“这关你什么事!做作业!”我走进房里,门啪地一声被妈妈关上了。我心情好沉重,直想说:“妈妈,我浇花有害处吗?是我喜欢浇花,你为何总是让我读书呢?你总是让我闷在家,是不注重孩子的天性——玩。这样只会导致我性格孤僻……妈妈,请您为了自己的宝贝,少操点心,让我自己去闯吧!”
  他拼命学习,但成绩却不争气,去年期末考试,语文61.5分,其余6门不及格,排名倒数第10名。刘志仁对高年级一位女同学说,非常怀念小学时到山上玩的快乐时光。他对爸爸说,中央电视台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好想看,可惜在学校里看不到。他询问高年级的同学:万一考不上大学,将来怎么办?对不对得起父母亲?
  父母对他无微不至的爱与在学校的遭遇产生强烈的反差,他一步一步走入灵魂的险境。今年春节他曾经委婉地要求转学,但父母没有理会孩子的心情。
  3月18日,数学老师将他和5名同学叫到办公室,问刘志仁交作业怎么处罚,刘志仁自己说,罚买20个作业本。一会儿,20个本子真的交到了老师手中。
  3月26日是星期日,刘志仁下午回到家里,告诉妈妈,本周又被扣了8分,老师又要妈妈去学校一趟。他很生气地说,有的分扣得冤枉,3月28日,由于在自习时询问他人作业怎么做又被扣了一分。
  刘志仁去世后,在他的衣服口袋里翻出一张纸条:“今天吃晚饭,我看见一位老太太手撑着拐杖,我决定不自杀了,因为我想这么老的奶奶还坚持生存下去,而我不应该死。”可见,刘志仁迈出这一步做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可惜他没有成功。
  刘志仁走了以后
  刘志仁走了,他的父母悲痛欲绝。父亲哭着说:“早知道是这样,我们干吗要把他送到这样的学校去读书?干吗老是对他施加学习上的压力?因为成绩不好,我还打过他,但我不知道他心里有这么多的苦水,这么多的委屈呀!我不需要他读大学,我愿意哪怕养他一辈子。”母亲一遍又一遍地读儿子写的批评她的作文,一边读一边流泪:“志仁,是妈妈错了。”
  他的父亲对记者说:“当我听到医生说,这是事实时,我才知道爱志仁胜过爱自己。没想到他进入中学不到一年时间,就从一个活泼、招人喜爱的小孩走上了自尽之路。”遗憾的是,记者在该校采访,却没有感到亡羊补牢的气氛。
  刘志仁的数学老师说:“我不理解,刘志仁的成绩这个学期大有进步,为什么还会自杀。他第3次测验考了72分,其进步的幅度完全可以奖4个本子(奖励的本子就是刘志仁买的),可惜他还不知道这个信息就走了。”
  刘志仁的班主任说:“我们现在的一些做法与素质教育当然是不吻合的,但我们也是身不由己。”
  记者问学校负责人:“学校从刘志仁事件吸取了什么教训?”回答是:全校搞了一个专题讨论“如何对待人生的压力?”
  记者采访了该校学生,他们纷纷表示:“同学们从电视里看到关于刘志仁的报道,纷纷要求减负。学校就开了一个大会,领导批评了要求减负的同学,说学校不会因为这件事就放松管理。现在学校没有什么变化。扣分制照样实行”。
  记者参观了该校校园,学校硬件确实不错,教学设施堪称一流,但校园环境卫生却不敢恭维,尤其是学生宿舍,到处是乱扔的饭菜,厕所也十分脏。不由得想起刘志仁生前的遭遇:见义勇为救山火没受表彰反遭批评;扣分多就给予劳动惩罚;同学之间缺乏友爱而是互相监督管理和歧视。记者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刘志仁的悲剧还会重演吗?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孩子学习没这么苦,如果老师能与孩子沟通,如果家长能与孩子沟通,这样的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只有理解孩子,把孩子当知心朋友,孩子就会和你沟通,孩子就会感到家长真正的温暖,在绝望之余自然会想起还有父母这个避风浪的港湾。
  一个善于与人沟通的人肯定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我们家长要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去培养他们包括沟通在内的各种能力和优良品质。
  原则之四:激励孩子——学会发掘 学会分享
  激励分为正激励,负激励。赏识教育认为,在看得起的前提下,以正向激励为主,告诉孩子怎样去做,指明孩子的发展方向。而负向激励只是禁止孩子不许做什么,应当做什么还是不知道。
  现在家长普通存在的问题在于:把孩子的正确行为看成理所当然的,视而不见,而孩子一出现错误行为,就立即予以训斥,可谓“缺点不说不得了,优点不说少不了”。而赏识教育认为“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激励是把眼光集中在孩子的优点上,这会强化、巩固孩子的好行为,还能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有助于生命的成长,最好的激励不是表扬,更不是物质奖励,而是分享。孩子若能感受到家长因他快乐而快乐,会受到很大的激励。
  学会发掘。
  把孩子看成是一座急待开采的金矿,做父母的要设法及时发现和挖掘他们身上的金矿,并且将其提炼出闪闪发光的金子。
  一个成功的家长必须有一双善于捕捉孩子身上闪光点的“火眼金睛”,对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断地赞赏,反复地激励,使孩子有一种被发现,被认可,被重视的感觉。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要在这方面挖掘出他的闪光点,小题大做,无限夸张,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甚至可以无中生有。有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范例:
  她班上有位同学早晨上课经常迟到,她对全班同学说:“某某同学,其实最不想迟到,他每次迟到肯定是有原因的,不信我们可以问问他,我们相信他不会无缘无故迟到的。”那位同学站起来当场表示今后再不会迟到了,全班同学用热烈的掌声给予鼓励。谁知,第二天这位同学又迟到了,而老师并没有批评他,反而对全班同学说:“某某同学今天又迟到了,如果说他昨天迟到是有原因的话,他今天迟到的原因更特殊,已特殊到不能和任何人说,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予理解和掌声?”全班同学又一次发出了鼓励的掌声,在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激励下,这位同学克服了经常迟到的习惯,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只要你用心去发掘,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无穷的宝藏。
  天赋的差异是有限的,而潜能的蕴藏却是无限的。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的孩子很不听话,很差,找不到可以表扬的内容。真的找不到可以表扬的内容吗?不会的!如果孩子学习很差,学习兴趣不高,只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分析他的学习问题,分析他的学习方法,让它有所提高,对这个提高给予及时的赞赏、夸奖和鼓励,这个孩子无论多差也会逐步向前发展的。无论多差,只要有一点进步,就是可喜进步,就值得家长赞赏、鼓励和表扬。
  有一位家长咨询我:我孩子成绩次次考试全班倒数第一名,怎么去给他找好感觉呢?我说:倒数第一名不是不可能再退步了吗?已经没有退步的空间了,只要增进孩子自信心,给孩子找到这种好感觉,孩子肯定会进步的。家长开窍了,回去一尝试,下次考试果真进了十五个名次。种种事实证明,孩子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感觉的问题。
  教育的奥秘就是为孩子找好感觉,帮他找好孩子的感觉,找学习好的感觉。
  小的时候,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好,长大之后,都变成了别人家的孩子好。有的家长训起孩子来,狠得不得了,什么话都说得出来,“早知道生你这样,还不如养条狗。”全是这样的话。
  孩子能无所谓吗?孩子的心很脆弱,如玻璃,似蛋壳,孩子的心很容易受伤,如果他觉得没人喜欢他,他自己就不会爱自己。尝甜头,是找感觉的延续。尝什么甜头?成功的甜头!
  孩子饱尝学习的痛苦,没有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有的家长很贪心,孩子本来做作业速度很快,一个小时就把作业做完了,是家长为让孩子多学点知识立马给孩子又布置了一些作业,其结果,孩子做得越快,家长加得越多,只有看见孩子在做作业,家长才安心。孩子不做作业时,他就放不下心。
  首先家长要改变心态。作业不是越多越好,特别是一些机械性、重复性的作业做多了反而会限制孩子的思维。成都哈佛女孩刘亦婷读小学时,遇到了一位不负责任的语文老师,平时不严格要求,期中考试之前,一次布置学生家庭作业竟是把一本语文书内所有课文从头至尾抄一遍,一宿不睡恐怕都抄不完,孩子能不苦吗?妈妈刘卫华劝孩子别做:婷儿,别做了,明天我跟老师说是我调整了你的语文复习内容,这样老师就不会怪你了。将孩子学习痛苦变成学习快乐,正是我们家长需要做的。其次,给孩子找动作快的感觉,尝动作快的甜头,你要把动作慢看作是正常的,就如同孩子刚开始说话时,说不好也是正常的一样。在孩子动作快的时候就进行表扬,正所谓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反而逐渐少。只问播种,不问收获,结果是:只要播种,必有收获。
  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家长要与老师配合,降低对孩子的要求,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就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总之要提起孩子的学习兴趣。
  大多数老师都有这样一种体验:如果哪一天,表扬了哪个孩子,一整天,这个孩子的学习情绪都会很高涨,认真写作业,举手回答问题,脱胎换骨了一般。原因就在于那一天孩子的心灵是快乐的、舒展的。研究发现:创造性高的人在创造思维活动中大脑常出现α波,α波是人在比较轻松的状态下大脑中常出现的脑电波,大脑放松,防止紧张,会出现α波,创造性最高。
  记得五年前有一位把全村带得红红火火的当村长的家长,到学校和我讲她读初三女儿的事:她是寄宿生,这天回到家找我要生活费,我问:“要多少钱?”答:“10元”,又问:“考试了吗?”答:“考试了。”再问:“打多少分?”“零分!”“她这种态度把我会气死!”
  村长问我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说问题在家长身上。一是家长对考试分数太看重,且直接与生活费挂钩;二是家长应该为孩子找好感觉,坚信孩子“行”;三是如此逆反情绪,说明父女间距离太远,家长没有与孩子交朋友而实现心灵沟通。孩子这样完全是家长一手造就的。
  官逼民反,怎么可能不反?孩子受环境影响很大,有的家长不讲信用,还说孩子逆反心重,其实没有天生逆反的孩子,逆反都是被逼的,原因不在孩子,有的家长心情好时,对孩子放纵,心情不好时,对孩子就严打。他们发现自己的怒火只有对儿子、女儿发泄最为安全,实质是没有把孩子真正当人。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仔细地反省自己,看看是否把生活中本该自己承担的压力粗暴地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
  家长与孩子心灵缺乏沟通,好比“坐骨神经痛”,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学会分享。
  与孩子共享成长过程中成功的喜悦,为他们远大目标、努力过程、实现结果而分享。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分享孩子成长喜悦的过程,也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由于分享,给孩子增添了自信,加大了成功后的自信感和愉悦感,同时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在分享中也获得一种自豪感。注意这里提到的分享不仅是孩子在取得成功之后的分享,而是要不断地让孩子看到成功,把“大成功”化为若干个“小成功”,有句口号:“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就体现了这一内涵。
  四年前我教的一个班有位姓周的男同学物理成绩很差,有一次考试仅得了七分,同学们都瞧不起他,我在课堂上就这个七分发表看法。我说:同学们,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个七分是这位同学努力的结果,我们相信,只要看到这个成果,他下次就会扩大这个成果,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她一些帮助和鼓励呢?全班同学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晚餐后,我找到这位同学手牵手走到我房间。我说:你知道吗?我知道你姓周后我就把你当成了家门,自家弟弟,你不要泄气,有个教物理的哥哥物理成绩难道不会起来吗?你搞不懂尽可来问我,不信你试试,到期中考试,你绝对可以打到60分及格,赶上一半学生。这次谈话后,这位同学每天利用课余时间到房间来问我,我也在约定的时间等候他,一个月后的期中考试,物理科成绩72分,找到了成功的感觉,我又找到班主任,让他当物理科代表,增加与我接触的机会,到中考时成绩提高到了88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看得起孩子,千万不要理解成简单的表扬和鼓励。在看得起的前提下,你怎么做都不为过。如果你从心底里看不起你的孩子,虽然不打孩子,皮笑肉不笑地赏识孩子,孩子也会认为是假的,孩子的眼睛是“火眼金睛”。
  中国家长总是认为不能表扬孩子,一表扬就会翘尾巴,对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认为理所当然,而孩子稍有偏差就立即训斥。其实正向的激励既能强化孩子的好行为,也能树立孩子的自信。我发现最难教育的孩子不是被打的孩子,而是被溺爱的孩子,溺爱的孩子什么都不怕、什么都不做,这才是最难教的。而面对挨打的孩子,家长只要转变了观念,一句赏识的话就温暖了孩子的心灵。
  表扬为什么会翘尾巴呢?因为表扬太少。范进中举为什么会发疯呢?因为中举太少了,他年年中举就不会发疯了。
  你长期不表扬孩子,一表扬,孩子肯定要翘尾巴。如果你经常表扬就不会翘尾巴。
  曾有一位文学博士谈他的童年,他说从小爱写作与他母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母亲虽然认字不多,但却认定一个道理,只有会写文章的读书人,才有出息,所以母亲经常对他说些在作文上要多下功夫的话。每次写作文后,就读给母亲听,母亲的评价总是“不错,不错”。除了自己高兴外,还感到好作文能使他愁眉紧锁的母亲开心,于是对写作文的兴趣更浓了。现在想起来,他小时候的作文决不会好到让母亲高度夸奖的地步,母亲只不过用夸奖的方式激发他对作文的兴趣,假使她也像有些家长一样,用挑剔的眼光,用范文去对比,一味批评而少鼓励,可能对作文畏惧而厌恶,最后一直不会写文章。
  孩子作文写得不好,有的家长就把孩子的作文本撕得粉碎,其实你撕碎的不是孩子的作文本,而是她那颗幼小的脆弱的心!
  还有一点,我们要允许孩子失败。赏识教育的口号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我们往往一表扬孩子,就不许孩子犯错误。孩子学走路时,走得好我们表扬,有没有不允许摔跤?孩子骄傲的时候,就继续表扬下去,骄傲就会慢慢融化。
  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努力,才能成功。但我发现,孩子不知苦尽甘来,孩子也很难理解“失败乃成功之母”,大多时候是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才去努力。其实**曾经总结过一条斗争经验:从成功走向成功。不管怎么说,成功比失败更能给人前进的勇气。当失败不可避免时,失败也是一种成功。给孩子尝成功甜头的时候,需要掌握一个“窗户纸原理”,即家长尽可以摸,但点破的动作让孩子来完成,让孩子在其中找到一种英雄的好感觉。
  曾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对农民夫妇,发现自己的儿子很喜欢画画,当儿子第一次把自己画的作品拿给父母看时,他们欣喜地说:“太好了,儿子,这是你画的?”然后拿着儿子的画给邻居、亲戚们看。儿子倍受鼓舞,不断努力,十几年后,成了一代名画家。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3  中网 (zw78.com)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