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家教十讲 > 详细内容
第三讲 怎样对孩子进行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2012/12/17  阅读次数:615  字体大小: 【】 【】【
  

第三讲     怎样对孩子进行政治教育     10784

一、家庭教育必须注意政治

同志们,今天我们谈谈孩子进行政治教育的问题。

前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曾一度被忽视,不光是学校忽视,家庭教育中问题更严重,这都是“重智”现象造成的。1989年以来,党中央发出了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强调要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努力,现在已经好转。19894月份,我县成立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这标志着我县思想政治工作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对我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将有点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

近年来,由于受社会上不正之风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学校和家庭对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忽视,人们的思想比较混乱,如“一切向钱看”,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追求西方生活方式,新的“读书无用论”、违法犯罪率上升等等,这都说明思想政治工作到了非加强不可的地步。

在家庭教育中,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忽略了政治教育,有些家长在那样的大气候下仍然坚持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做出可喜的成绩。有这样一件事:女儿放学回家,一进门就说:“又要捐献,捐给王心诚家。妈,我捐多少?”妈妈说:“你自己说捐多少?”女儿回答:“捐两角吧!”妈妈不高兴地说:“两角?亏你还是少先队员中队委!”女儿知道前两天妈妈也为王心诚家捐了款,捐了五元钱,女儿唠叨说:“捐这么多干什么?我们家的钱都给捐完了。”

妈妈听了女儿这一席话,涨红了脸,大声说道:“你说什么?王心诚勇斗歹徒光荣献身,是一位优秀共青团员,全县都掀起了学习高潮,全县人民都在捐款,隔壁的小珍说要把过年时攒的零花钱全部捐上。你呢?两角钱能拿出门吗?”

女儿低下了头,默不作声了。她在上床睡觉之前,从抽屉里拿出了皮夹子,这是她一年多来积攒下来的零花钱,她取了些钱放到铅笔盒子里,装进了书包。

第二天傍晚,妈妈主动地问:“你捐了多少?”

女儿随口答瞎:“三元。”

妈妈笑了,“这还像个话。”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位家长亲口告诉我的。

从这位母亲处理这件事情中,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家庭教育不仅要教育孩子爱学习、讲卫生、守纪律,而且要讲政治,从小教育孩子接受正确的政治观点,进行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孩子从小学起,开始接触和关心国内外大事,学校、少先队也向他们进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教育,帮助他们从小立志,为祖国、为人民、为人类作贡献。家庭必须要配合这种教育,有些家长有意无意地向孩子散布一些并不正确的政治观点和个人主义的人生哲学,实际上是帮了倒忙,使学校工作增加了难度。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孩子成才。一个人的成才是需要有动力的,而最大的最持久的动力就是理想。理想不是长大了我要干什么,重要的是明确为什么干,为什么人去干,崇高的理想树立的越早越好。在我国,许多革命者对子女家庭教育是非常注意政治的。鲁迅先生给儿子海婴的遗言是:“千万不要图有虚名,做空头的文学家,务必为大众做些实事。”朱德同志在临终前,对康克清同志说:“我节省下的全部薪金不要分给孩子们,要交给党,作为我最后一次党费。”罗荣恒同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拉着他爱人杜月琴的手说:“我死以后,分给我的房子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房子去,不要特殊。”又对子女说:“我没有遗产留给你们,没有什么可以送给你们的,爸爸就给你们一句话:坚信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真理,永远干革命!”郭沫若临终时,对自己的妻子讲:“将我的存款献给国家,作为发展科学的奖金。”以上这些志士仁人,对子女家庭教育是严慈相济,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方,即使在生命弥留之际,也留下了他们珍贵的家教遗言。这些遗言十分感人,发人深省。这些革命老前辈,在家庭教育方面给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刚才说的那位母亲鼓励女儿给王心诚家要多捐点钱(当然要从实际出发,并不是越多越好),实际上是对女儿进行一次具体的政治教育,它会给孩子留下难忘的印象。愿家长们要向革命前辈学习,向那位母亲学习,在家庭教育中注意政治。

二、怎样对孩子进行政治教育

我先给同志们讲一个值得发人深思的故事:

一天下午,当一位新老师来到一所幼儿园的大班时,由于好奇,许多小朋友一下子围了过来。新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小朋友,你们将来想干什么工作?”一贯勇敢大方的张军军抢了先,他眉飞色舞地说:“我将来想当一名顶呱呱的排球运动员!”新老师看了看他那细瘦的身个,反问了一句:“你为什么想当排球运动员?”军军振振有词地回答说:“我爸爸是体育老师,他说男排打得太差劲了,叫我将来当个排球运动员,也打个‘四连冠’。”新老师不禁点了点头。

晶晶等得不耐烦了,唯恐别人听不到她的话,故意提高了嗓门:“我以后要当一个像我爸爸那样的医生。”新老师问:“为什么要当一个像你爸爸那样的医生呢?”晶晶天真的回答:“当个我爸爸那样的医生最好,病人经常送来很多很多好吃的、好玩的东西,你们看,我穿这件漂亮的连衣裙就是一位阿姨送的……”

又一位小朋友突然******大声说:“我将来要做个工厂保管员,我妈妈就是个保管员。上班可以织毛裤、洗衣服,还可以用保管室的好多好多的东西。”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代新人最主要和最可贵的道德品质的源泉,便是他对未来的追求。”儿童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充满着幻想,表现在他们的愿望上,往往与他们父母的职业相关。从上述几例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大呀!既然如此,每位做父亲或母亲的应注意些什么,又如何去做呢?

1、对孩子进行理想教育。

什么是理想?理想就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有一首诗这样描绘理想:“理想像闪光的灯塔,它能指引孩子前进的方向;理想像轰鸣的马达,能给孩子以无穷的力量;理想像鸟的双翅,能运载着孩子凌空翱翔。”《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规定:我们培养的所有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要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是要进行理想教育。因为,理想是人对未来的有根据的、合乎客观规律的,与个人的愿望相结合的一种想象。崇高的革命理想,是坚定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思想基础,是一个人学习、工作的持久的内动力,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观逐步形成、世界观基础初步奠定的时期。因此,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按照理想形式和发展的规律,进行切实的理想教育,使他们懂得一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原理,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这对他们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那么,理想教育靠谁来进行呢?靠社会、靠学校、更要靠家庭,家长要从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和教育:

1)激发兴趣,从小播下理想的种子,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一种情感性很强的心理倾向。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最好的老师”,也是认识转化为理想的一个加油站。

孩子初生时没有兴趣,当他们能独立活动以后,由于与成年人的交往、游戏等活动,就逐渐产生了对某些事物、某些活动的兴趣,但是还不稳定。幼儿后期,特别是上小学以后,由于学习活动,孩子增长了见识,对学知识、学科学、了解自然的奥秘产生了很广泛的兴趣。他们好动、好玩、好奇、有旺盛的求知欲,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家长应当看到这是播下理想的种子的良机,要根据孩子兴趣特点,激发和保护孩子有益的兴趣。一方面,家长要耐心地回答孩子各种各样的问题,还要给孩子讲一些知识性、趣味性强的故事,或引导孩子做一些有趣的游戏,以诱发孩子对某些事物、某些活动的兴起另一方面,家长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孩子表现出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兴趣,对某些有消极作用的兴趣,或有益的兴趣中含有消极的成分,就要认真分析、积极诱导,既不挫伤有益的兴趣,又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2)树立榜样,形成理想人的形象。少年儿童富于模仿性,做什么人,走什么路,干什么事业,都是从具体榜样身上最早、最直观地看到、体验到的。家长为孩子从小就树立能为孩子高技术工乐于仿效的良好榜样,使他们头脑中形成理想人的形象,是对孩子进行理想教育至关紧要的事情。

什么样的榜样最能激励孩子的心灵,诱发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对孩子的影响力最大呢?不少孩子们,从雷锋身上,从云南前线经受了血与火考验的英雄们身上,从带伤拼搏为祖国争荣誉的栾菊杰身上,从生活中那些舍己救人、一心为公的普通人身上,从许许多多为四化建设努力奉献的人们身上,看到了理想人的光彩,得到催人奋发的力量。可见,只有那些真正“有理想”的人才能打动孩子们的心,才有说服力。因此,家长应当经常引导孩子学习“有理想”的人的事迹,体会他们精神,形成“有理想”的理想人的形象。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孩子们之所以能够比别人早几年乃至十几年就能进大学,最重要的内部动因,就是他们“心中都有一个他”——就是同龄人中的榜样。事实告诉我们,家长帮助孩子树立的理想人的形象的原型,还可从他同龄人中去找。因为同龄人中“有理想”的典型对孩子更有说服力。这样的榜样会激励他们进行对比:“人家能办到的事,我为什么不行?”

3)分析综合,抓住理想人的本质特征。少年儿童学习理想人,往往出于对外部特征的模仿,这是因为他们还缺乏经验,还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抽象思维能力,更缺乏辩证思维能力,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往往局限于表现,学习中主要是模仿。因此,家长应当在帮助孩子树立理想人的榜样的同时,细心引导他们分析这些人物的本质牲,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事业、把一切献给祖国、人民和自己所热爱的事业的精神。

4)指导实践,从脚下开始,向理想的目标迈进。少年儿童对实现理想需要付出的艰苦劳动和要经受的困难、挫折、乃至失败,往往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因此,家长在引导孩子树立理想的总目标之后,还要引导孩子制订出各阶段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并引导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从而最终达到远大的理想目标。

孩子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家长要及时鼓励他们振作精神,总结教训,继续前进,要教育孩子懂得:伟大寓于平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切有作为的人都是经历了千难万险才取得成功的,要引导孩子平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上课认真、作业一丝不苟,遇到难题刻苦钻石,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尽量多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不错过做好事的机会,不放过自私、懈怠、不原谅缺点、错误。这样,孩子就会渐渐具备实现理想的良好素质。既富于理想,又勇于实践,坚忍不拔,就不愁达不到理想的峰巅了。

5)引导升华,不断提高。家长在对孩子进行理想教育的过程中,应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引导孩子的理想步步升华。比如:我们应当在引导孩子爱父母、敬师长的基础上,升华到爱家乡的山川大地,对家长和祖国的未来寄予希望,对人民未来的生活寄予美好的憧憬,为祖国的未来、人民的幸福而愿献出自己的一切的爱国主义理想;再通过引导孩子进行纵横比较,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升华到社会主义的理想;还要配合学校教育,帮助孩子把自己的认识指向更遥远的未来,认识到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资本主义终将为共产主义所代替,自己愿意献身这一壮丽事业,并从当前的学习、工作入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切实奋斗,使理想升华到最高层次的共产主义理想。

2、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

目前,我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对独生子女的品德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一般来说,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宽裕,父母也有较多的时间关心孩子的成长,这对孩子的身心发育是有利的。但是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很容易形成“唯我独尊”的优越感,再加上父母、长辈溺爱迁就,孩子极容易形成自私、任性、懒惰、骄横、心胸狭窄、不关心他人等不良个性品德。我们知道,品德是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定的特性,它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良好的品德形成,会使孩子在一生中受益无穷。相反,不良的品德个性,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成长,而且会使孩子在成年后遗患无穷。这一点,生活中的实例已给了我们无数的沉思和教训。

那么,如何针对孩子的特点,有效地进行品德的培养呢?一般地说,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和接受能力,循序渐进,提出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在方法上,有时候可以着重于说教,提高孩子的道德认识;有时候可以从陶冶感性入手,以转变孩子的心理情绪;有时候可以从指导入手,训练孩子的行为习惯;有时候可以致力于锻炼意志,增强孩子的自我修养的能力等等。

对学龄前幼儿的道德品质坆,不要老讲空道德,异地围绕儿童生活范围内的人和事,运用能够为儿童所接受的原则来进行。比如,要教育孩子爱祖国、爱人民,首先要教他们帮妈妈做点事,如洗手帕、扫院子、收拾碗筷等。要教育孩子爱护公共财物,首先要教育他们爱护家庭财物等。这样把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孩子就容易接受。同时,还可以利用幼儿爱听故事的特点,多给他们讲一些有道德意义的童话、寓言及英雄模范的故事,来启迪他们的心灵,为形成良好的品德打下基础。

孩子入学以后,品德教育的部分任务就由学校来承担了。家庭必须与学校密切配合,继续关心孩子品德的培养。这是因为,孩子还有秀多时间生活在家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如果脱节,出现矛盾,就会使孩子在道德认识上产生混 乱,无所适从。因此,家庭应当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系统的品德教育。比如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遵守法纪、文明礼貌、互助友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各种品德的培养、教育。孩子到了青年以后,家庭还要与学校、社会配合,对孩子进行升学、就业、恋爱等方面的道德品质教育。

总之,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把孩子培养成为品德高尚的合格人才,是我们每一个家庭的重要责任,也是我们做父母的天职。马克思曾经说过:“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因此,做父母的对待孩子,不能生而不养,也不能养而不教。需要指出的是,在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母亲的作用往往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孩子是在母亲的怀抱里哺育成长的,从母亲那里获得最初的感情思想、民间世代相传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都是母亲教育儿子的范例。所以,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不光是父亲的责任,也是每一位做母亲的应尽的职责,大家都应当勉力为之。

3、对孩子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

在我们这个世界是,每个人都担任着各种社会角色,孩子也不例外,学生应对学习负责,子女也有敬重、关心父母的责任。作为教育者的教师、父母,应该时时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作为教育者的教师、父母、应该时时激发他们的责任感。

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担任卫生委员,责任心很强。有一次别班的卫生员来我们教室里检查,检查得很认真,她东摸一下,西摸一下,居然在一块玻璃上摸了一手灰,我班的卫生员看见那一手灰,脸“唰”地红了,谁也没去批评他。可这孩子懂得自责,她觉得自己失职了,对于这件事,我在班里表扬了他的责任感。

对学习,同样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班里有的同学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完成,甚至连一个简单的造句,也尽力反映自己的最佳水平,从不敷衍了事。在班集体中,我经常让正面整合起作用,以同龄者的行为影响激励同龄人。

其实,在日常的琐事中,对集体的关心中,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责任感,我还教过这样一个小女孩,她时时以主人的身份关心班级,她看见墙报脱下来了,主动粘好;扫把散了,主动扎牢;同学出鼻血了,主动搬来药箱。她并不是中队长,可是她以中队一员的责任感关心着集体。说实在的,具有这种品质的孩子在独生子女中比例是极小的,相当一部分孩子自私、任性、不关心他人、不关心集体,缺乏一个集体中每个孩子都应具有基本责任感。我们教育者不能忽视这一品质的培养。

有家庭中,只要家长重视,同样可以激起孩子的责任感。有位爸爸出差前对十岁的儿子说:“孩子,你是男子汉,爸爸出差了,你要照顾好妈妈。”因为爸爸一本正经地把儿子看成大人,激起了儿子的“成就感”,就在他爸爸外出期间,有一天晚上刮起了大风,把孩子惊醒了,他起来轻轻地关好窗子,拉好窗帘。他时刻记住,自己是个“男子汉”,自己的责任是照顾好妈妈。

我还认识这么一位妈妈,她把儿子当作朋友,儿子正当的要求,她都尽力满足。儿子爱小制作,需要什么零件,她会满城去找去买。她对孩子的学习和品德要求也较高,孩子也自觉地把此事当作责任。有一次,他连续考了两个一百分,我问他为什么考得那么好,她说:“让妈妈高兴。”我觉得 他回答得很实在,妈妈为他操心,他也应该让母亲高兴。对孩子来说,把学习搞好,这也是一种责任,是朴素的感情。

培养和激发孩子的责任意识,需要老师和家长的配合,对孩子提出严格要求,家长不仅应重视学校的规定,班级的要求,对孩子之间的许诺也要过问。孩子既然约了同学来家玩,就不能叫孩子随便离开,让别人空跑一趟。你既然答应参加下午的小队活动,你就应该准时到达,如果以致可不到,让别人等着,既学杂费了别人的时间,又影响了别人参加活动的兴趣。别人你办的事答应了就要办好,不能办就实事求是地婉言谢绝。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都要有这种责任感。让孩子人小接受,慢慢强化。咱们国家急需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的下一代,激发培养他们这种品质,是教育者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

在我们的家长中,有不少是富有责任感的。优秀的普通劳动者,应该把这种品质传给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知道,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忠于职守,不要太姑息孩子,让孩子尽快地意识到,不论是将来还是现在,对社会都负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4、对孩子进行人道主义教育。

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进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家庭是儿童学习交往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学习做人的先行导师。所以,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教育要先从家庭开始。

第一、父母应该从小着手培养儿童的善良之心,儿童的年龄越小,他们对周围人们的苦难、不幸、烦恼就越敏感,这个时期抓紧培养他们对人的尊重、同情、关心和爱护是很有成效的。在家庭里,父母对子女的爱以及父母给予子女的教育影响,应该使儿童从小建立起这样的观念——父母是他们生活和学习的最直接的依赖者,父母的健康和存在是与他们的幸福和欢乐分不开的,从而使儿童产生体谅父母辛苦、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愁、与父母同甘苦的内心需要。不疼爱父母的儿童是不会去爱别人的。在家庭里,父母要教育孩子学会抵制自己的个人需求,时刻照顾到周围亲人的需要。对孩子的娇宠过度,以及对他们的愿望和要求的放纵,会使他们自私自利、任性,会使他们的心肠变硬,有的父母不愿把家庭的艰难及自己烦恼和痛苦告诉孩子,怕增加他们精神负担,希望他们生活在无忧无虑中。这些父母,忘记了或者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孩子将会长大成人,生活中的苦难和忧愁,也会落到他们身上,从小不能真切地体谅父母艰难的孩子,不能从精神上为父母分担忧愁的孩子,他们会认为生活是万事如意的。这样,在他们成为父母之后,在遭遇到某些挫折和不幸时,很难成为坚强勇敢的人。自幼没有这种感受和精神准备的人,当他们进入社会后,是不会关心别人的痛痒,并诚心诚意地为别人做成一件好事的。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让儿童从小就发现生活中有痛苦和悲伤,让孩子留在父母的病床边;为老人的逝世哭泣;在心爱的长辈前载种树木花草,并年年前往悼念。

第二、父母应成为人道感化的正面形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生活实践表明,待人冷漠无情的父母很难教养出心地善良,对人体贴入微的孩子,以优越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炫耀于人的父母,一般地教养不出尊重别人、深切体察别人疾苦的后代。在家庭里,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互敬互爱的关第,父母对孩子表现的温情与爱抚,以及父母同周围人的互相尊重,真诚相待,一视同仁,助人为乐的人道主义表现,都会微妙地迁移到孩子身上。由于父母形象的力量较之其他的形象更加贴切,会使孩子更加信服。因此,孩子愿意仿效父母,希望成为父母那样的人。儿童在家里获得的最初的生活印象,是最深刻、最牢固的。所以,父母应成为人道感化的正面形象。

第三,父母要使儿童体验劳动生活,发扬人道精神。自食其力,热爱劳——是人的基本美德,是最人道的。今天的年轻一代,在物质生活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也是合乎理性的,关键的问题在于不仅要教育他们珍惜前辈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继续习惯于简朴的生活;还要使他们作好为社会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精神准备。为了使这种准备是切实的,必须巧妙地把劳动教育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内容中去。孩子从自我服务性的劳动中品尝到劳动的乐趣,才能使劳动进入他们的精神生活,促使他们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对劳动主义的认识,继而产生为父母、为集体、为他人付出劳动代价的需要。父母应给予孩子显示自己劳动力量和本领的机会,不要怕他们累着,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要鼓励他们承担责任,不要怕他们做不好,要让他们在艰苦的努力中获得成功,只有在洒落汗水的劳动中,才会洗涤他们心灵中看不起父母平凡的劳动,坐享其成,贪得无厌等污浊的东西。实践证明,那些既爱劳动又会劳动的儿童,与那些不爱劳动更不会劳动的儿童相比,在待人接物时所流露出的感情和表现出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劳动的艰苦能培植儿童善良的心,能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有关劳动教育问题以后我们专门讨论,这里不再赘述。

5、对孩子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对孩子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在我国古来已有,南宋时期朱熹的《训蒙诗》写道:“洒扫庭堂职足供,步趋唯喏饰仪容。”讲的是孩子每天必做的行为和礼节之事。当然,古时候童蒙的伦理教育与现在对孩子的伦理教育,无论教育目的、性质、内容和方法都不同,但就其从日常行为规范抓起,注意养成孩子良好行为习惯说,仍然有可供借鉴之处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小环境,在陶冶、培育孩子礼貌言行、文明举止、自理、自主能力方面,都能起到大作用。所以,我们要在家庭中认真抓好孩子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要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第一、要增加孩子的行为意识。日常行为规范可分为两类:一类用“要怎样做”、“会什么”、“尊重谁”等句式表达的行为,这是好的行为,应要求孩子不折不扣地认真去做;另一类采用“不做什么”、“不怎样做”等句式表达,这些被“不”、“不能”等词语所限定的行为,属于不好的或有危险性的行为,要让孩子知其危害,彻底杜绝和消除。父母还可以借助童话、寓言、民间故事等,对其中的善恶行为进行评价,对良好行为进行肯定和赞扬,对不良行为进行否定和鞭笞,以激发孩子对立正确的行为意识。

第二、要让孩子掌握行为技能。例如,怎样让孩子做到“不乱花钱”?家长硬性让孩子不触及钱或禁止孩子花钱是不现实的,重要的是要教给他把手头的钱存起来,学会记收支账,支出的钱一般用来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学习用具、书籍和订阅报刊。什么东西该买,什么东西不该买,哪些东西先买,哪些东西放后买,要区分轻重缓急。总之,要给孩子传授如何精打细算和“量入为出”的技能和方法。又如,要让孩子“学会收拾”,那就要先让他掌握收拾书案、灯具、电器、室内摆设和收拾个人床铺的行为技能,然后,他才会最好地完成这一行为规范。

第三,要教育和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父母的要特别重视“首次行为”的表现状态,及时捕捉教育时机,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凡好的、美的行为举止“第一次”在孩子身上显现时,要及时肯定表扬,这就好比给良好行为的“幼苗”浇“定根水”。相反,当孩子“第一次”表现恶的、丑的行为举止时,就要及时帮助教育,如果放过了“第一次——就会给以后的行为培养带来更多的麻烦。父母还可以教给孩子编制“行为检查表”,将近期内所要坚持的行为以及学校、家庭给孩子重要安排的重点行为操练项目列入表中,每日检查,做了的打“√”,未做的打“×”。 这样,通过让孩子自我督查,他便能够自觉地执行日常行为规范,由不自然到自然,由被迫到自觉,由偶然到习惯。

对孩子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要恪守两条原则:一是要大力扶持和助长孩子好的行为,对不好的行为要骄正;二是父母要“以身示范”,做好孩子的榜样。这样,孩子是很容易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

同志们,以上我们讲了对孩子进行政治教育的几种做法,仅供大家参考。另外,还有一些事情需给大家互通一下情况。

一是家长不可给孩子用公用信笺。我给学生打交道的时间较多,发现有不少学生在做数学演算及进行其它书写练习时,使用的是公用信笺。显然,这些公用信笺是来自学生家长所在单位的,而且是家长提供的。

家长给孩子提供公用信笺,即使是少数,但日积月累,数量就可观了,给国家造成的损失就大了。尤其是这种公仅不分的做法,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很不好的影响,也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相违背,有碍孩子的健康成长。

原来,我只是看到个别学生拿着三、五张来用。现在呢?发现有不少学生拿着成本的来和。这些公用信笺的名目繁多,如果仔细统计一眄,大概除了部队以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行各业的公用信笺几乎应有尽有。

公用信笺,顾名思义,显然是办公事用的,它们怎么会变成学生们手里的草稿纸了呢?也许,家长是为了省钱,或者把这看成是区区小事,不足挂齿。让我们来算一笔帐:一本公用信笺的工本费大约一元多钱,自己虽然省了钱,却增加了公家的办公费用开支。如果全国有十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的学生使用公用信笺。这个数目也是非常大的。而且,这样做的结果,会给孩子造成这样一种不健康思想:“既然公用信笺可以私用,那么其它的公物自然也可以拿来私用。”所以我认为,这样做实际上是贪小失大,害了孩子。

青少年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全社会都有责任关心他们的成长,特别是思想上的健康成长,培养他们树立大公无私的思想作用。因此,我希望这些家长首先要给自己做出廉洁奉公的表率,不要拿公用信笺或其它公物给自己的孩子用了。同时,我还要呼吁老师们,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要联系这类实际,要教育学生提高觉悟,公私分明,自觉地抵制拿公物作私用的做法。我的希望是,学生手里的公用信笺越来越少,直至消失,首先在我们学校消失。

二是要教育学生节约用纸。我常常在垃圾堆里发现有不少未用完的本子、纸张被学生白白地扔掉。平时,有的学生在写作业时,稍有一些写错,就十分“慷慨”地撕了重写,有时做一次作业竞撕去好页纸,一个好端端的本子,仅用了几页纸,剩余部分不是当成了草稿纸,就是毫不吝惜地扔掉了。这种现象令人痛心,不仅费了钱,又浪费了纸张,更重要的是不能养成学生的艰苦创业优良品德。目前,我国造纸原料不足,纸张紧缺。学校和家庭都忽视了对学生节约用纸的教育。今后,学校和家长要配合起来,共同学生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教育,从一点一滴抓起,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习惯。

以上两件事,希望家长同志们引起注意。

有关对孩子进行政治教育问题,今后就讲这么多,同志们当的好经验、好方法,希望能互相交流一下。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zw78.com)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