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文选 > 家长参考 > 详细内容
历代最好的家教,都写在这些对联里
发布时间:2025/8/11  阅读次数:20  字体大小: 【】 【】【


历代最好的家教,都写在这些对联里

老子《道德经》言:“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古人好的家教与门风都是怎样的呢,一起跟诗词君来看看!

1、种田不熟不如荒;养儿不孝不如无。

此联出自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都是期望儿女成才,有所作为的。

2、爱惜精神,留此身担当宇宙;蹉跎风月,将何日报答君亲。

明代进士孙升,官至礼部尚书,他的三个儿子坐享荣华富贵,沉迷酒色,不学无术。孙夫人对此很是焦急,她思来想去,特地手书此联悬于正堂。

上联是期望,下联是警告,意在劝告儿子不要浪费精神,虚度光阴,要以担当天下为己任,不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既包含了深沉的母爱,又体现了严厉的训教。她的三个误入歧途的儿子在这副堂联的鞭策下,终于有所悔悟,改邪归正。

3、好(ho)读书,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不好(ho)读书。

明朝徐渭晚年撰写的家教奇联。此联妙在一个“好”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

上联说,少年时期正是读书好时光,可惜不知读书的重要,不喜欢读书;下联说,年纪大了,懂得读书的重要,想好好读点书,可是力不从心,已经不能好好读书了。徐渭意在告诫儿孙后辈要珍惜时间,趁早好好读书,做一个知书达理的人。

历代最好的家教,都写在这些对联里

4、读书好练武好,学好更好;创业难当权难,知难不难。

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幼时很贪玩,不爱读书。他的父亲兴王心中很担忧,将他关在书房里,罚抄这副家教对联,同时规定每天要抄100遍,不完成就要受鞭笞。

朱厚熜整整抄了100天,终于悟出了父亲的苦心,跑到父亲面前跪下请罪,从此以后用功读书,并把这副对联挂在书房里,作为座右铭。

5、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出自明末清初朱柏庐所著《朱子家训》,强调人要懂得惜福,不要奢侈浪费。

6、不敬先生,天诛地灭;误人子弟,男盗女娼。

清代年羹尧家塾对联,上联讲尊师,下联讲师德。

7、富贵无常,尔小子勿忘贫贱;圣贤可学,我清门但读诗书。

清代诗人蒋心余撰写的教子联,他将这幅对联挂在祖宗牌位两旁,要子孙永远记住。

8、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清代郑板桥撰写。他教育子女要精读一些好书,做一个像新竹那样蓬勃向上、虚心而耿直的人。

9、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清代林则徐训子联。林则徐对子女“薄钱财而重德才”的教育思想可谓光耀于世。

10、应视国事如家事;能尽人心即佛心。

林则徐的手书家训联。人莫不想自己的家兴旺兴盛,能扩充此心,即是天下之大公;能尽人心,必能于世有补,则与湛然光明的佛心相差无几,这对家对国都有利。

11、师友肯临容膝地;儿孙莫负等身书。

林则徐自题于福州文藻山故居的教子联,劝导后辈勤奋读书,日后能成为有用之才。

12、戳破窗纸容易补;败坏道德最难修。

晚清湖南学者王湘绮,学问渊博,品格高尚,此联是他写给后人的家训,语浅意深。

13、慎交游,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

晚清左宗棠赠子侄联。今天也可以用来教育孩子。对孩子来说,努力读书学习,不去游玩胡闹,磨练意志,培养能力,这些就是根本。

14、要大门闾,积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读书。

晚清左宗棠赠子侄联。积德行善,家业兴旺,光大门楣;耕田读书,安分行事,做人根本。

15、少读书,便是低天分;行刻薄,真乃大糊涂。

清代文人王之春撰写。

上联说一个人天分的高低全在于他的用功程度,天分低是因为自己少读书的缘故,由此勉励儿孙要多读书。

下联教导儿孙不要刻薄,言行刻薄是真正的大糊涂。

16、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

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儿孙祸也小,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许小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写此联告诫子孙后人。

此联对仗并不讲究,也可以看做是以“大小”内容相对的两首白话诗。

17、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口甜,只道世间无苦海;

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哪知头上有青天。

传说,清代有个姓潘的山东人去江南某地当县官,上任之初,他的父亲撰写了这副对联相送。

联语告诫儿子,做人应宽厚仁慈,与人为善,不可见利忘义,为非坐歹,人间自有王法,否则到了那时,才醒悟到泪酸血咸、头有青天,悔之晚矣。

18、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做人。

1924年,冯玉祥送别儿子出国留学时,送给儿子这副对联。

“无我”,也就是没有妄求,没有妄求自然少了烦恼。

“历尽艰难”,固然是艰苦的生活,但是艰苦的生活能磨练人的意志,提高人的能力,所以李嘉诚说,“男子汉第一是能吃苦,第二是会吃苦”,只有吃苦耐劳才能苦尽甘来。

19、莫学芙蓉空有面;应效芬芳发自心。

历史学家郭沫若曾于1940年,为其侄媳魏蓉芳撰写此联。

此联妙趣横生,用蜂腰格自然地嵌入侄媳名字,情深意切地教导她要诚实做人,表里如一。

20、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

1940年夏,教育家陶行知的儿子陶绍光,背着父亲向育才学校的校长索取一张文凭。

陶行知从外地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转撰写此联教育儿子不要弄虚作假,不要向虚假的社会学习或妥协,而应踏踏实实地做人。

21、做个好人,身正心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陶行知撰写的此联,不失为家教的劝世箴言。

22、创业难,守业亦难,明知物力维艰,事事莫争虚体面;

居家易,治家不易,欲自我身作则,行行当立好楷模。

吴玉章撰写并悬挂于堂上的教子对联。他教育子女要艰苦创业,勤俭持家,不可追求虚荣;做了长辈后要以身作则,成为后代效仿的楷模。

23、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

作家冰心的祖父撰写此联。祖父对冰心这样解释:有些东西,比如衣食住行的物质享受,应当知足,而在追求知识学问和修身养性上,就应当不知足;对于应当做的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事,就要勇往直前去做,而对那些违背道义的事,就坚决不做。

24、劳逸妥安排,健康多福;油盐休浪费,勤俭持家。

作家老舍给女儿写的对联。劳逸结合,勤俭持家,多福多寿。

25、父母为先立好样;子女随后争自强。

当代台湾亿万富翁王永庆的教子联。父母当为子女的榜样,子女当自强。

26、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

当代台湾马英九的爷爷马立安撰写。马英九把这此联视为家训。

27、奉孝堪诚,转眼为人父母;施恩莫吝,回头有我儿孙。

当代湖南岳阳胡伯勋撰写。此联从人世轮回的角度给人启迪,足可谓劝世有方。

28、情定今生,共苦同甘,夫妇原为连理树;

       梦追明日,抒怀励志,儿孙本是解忧花。

当代河南虞城孙付斗撰写。此联以连理树和解忧花的具体形象,来倡导夫妻和顺与儿女进取,形象生动。

29、借顺妻之意顺亲,儿能孝敬三分,自是家兴业旺;

以爱女之心爱媳,母若宽容一步,果然海阔天空。

当代天津钟建冬撰写。此联从婆媳关系入手,开方馈药,益世良多。

30、小一点,旧一点,二手也能入梦,心宽就是好房子;

       金不多,银不多,三余不忘读书,德厚方称大丈夫。

当代河北邢台孙宗会撰写。

激发孩子的主动力和内驱力的方法

主动学习,靠的是孩子的自觉性。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情形大多都是父母跟在后面监督、催促着孩子,一松懈下来,孩子也变得懈怠、只想着玩。比如教孩子学钢琴,家长一放松,孩子就打马虎,结果孩子学得痛苦不堪,家长陪得也心力交瘁。

真正有效果的 ,是来自孩子内心的自觉自发。因为好奇,兴趣,和想获得关注,主动学习,并沉醉其中。这种内驱力,才是一个人学习取得优异成绩,工作取得巨大进展的核爆级能量。

内驱力来自哪里呢?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的自我决定论认为,所有人包括孩子,都有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

归属感。父母的接纳认同和包容,让孩子感觉自己无论做什么,遇到什么情况,父母都不会变脸,都会包容自己。归属感被充分满足的孩子,才会用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自主感。被家长控制较多,自己无法做主的孩子,具有"傀儡型心态",宛如磨道上的驴,打一鞭走一步,不打就停住。只有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有了完全的掌控权,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才会想到努力做好什么。

胜任感。喜欢干自己擅长的事情,以此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喜欢,这是人性的特点。小孩也是这样,擅长的事情争着抢着去干,不擅长的事情,打着骂着也不愿做。

激发孩子学习上的内驱力,需要在满足孩子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去想办法,做文章。

这里给家长9个建议:

1.给孩子一个美好的人设。

小学三年级在班里我写板报,最后落款写了"作者XXX"。被前来检查卫生的副校长伯伯看到,从那以后,他见了面就称我为"作者"。这个无意的举动,让我从小就对写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把当作家当成了人生目标,一直在努力。梦想是最大的动力之源。孩子有梦我们帮助实现。孩子没梦,就引导他们从建立美好人设开始努力。

2.帮助孩子建立巩固兴趣。

亲戚家男宝从小对汽车感兴趣,他爸就给他买汽车画报,带他看汽车展,随时随地讨论汽车相关问题。现在,5岁的娃娃在街上看到呼啸而过的各类汽车,品牌,性能,产地,相近品牌之间的区别,张口就来,有些大人都说不清呢。研究汽车涉及到外语,物理,人工智能以及语言表达等学科,他都有了朦胧初浅的印象,这些成为日后学业的引子和动力。

3.引导孩子“刻意练习”,站在领先地位。

闺蜜浩儿不论多忙多累,坚持每天练习毛笔字。用心揣摩结构,一笔一笔练习笔画,写完了贴在冰箱上,请家人评判。儿子受妈妈影响,在学习加减法时,运用打骰子,剪刀手,寻宝,抢答等方式,对“10以内”数字关系反复大量刻意练习,父母一旁做裁判。从开始的数手指头,到后来的不假思索张嘴就来。直到后来,未涉猎进位退位,直接从逻辑上就把"千万以内加减法"自己弄懂了。这样的兴趣垫底,以后的数学课程还差得了吗?

4.让孩子体会“心流”的美好感受。

有一本书叫《心流》,描述了人们在学习和做事时,产生的一种“愉悦”“空灵”“忘我”的美好心理体验,就像对一件事“上瘾”,对一个人迷恋那样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如果孩子在某项事情或者某个学科里面,体验到“心流”感受,学习时还需要大人催促吗?恐怕是要催促他停止工作,赶快休息吧。“心流”的产生,跟兴趣有关,跟出色有关,体现了孩子对某项事情或者某个知识技能的掌控,支配的能力,由此带来的喜悦自豪。

5.不要过分唠叨、督促

很多父母一看到孩子沉迷玩耍忘记学习,就会忧心忡忡、焦虑万分,于是赶紧催着、提醒孩子去学。可是渐渐就会发现,刚开始说或许有点效果,孩子乖乖听话学习,可是后来唠叨越多,孩子越不自觉。很多孩子的内驱力,都是在父母日复一日的唠叨中被消磨殆尽的,变得拖延、懒惰、懈怠。于是演变成这样的情况:父母不说,孩子就不主动学,到了后来甚至说都说不动他,因为孩子已经觉得厌烦,对学习越来越丧失兴趣。

因此,父母生活中一定要减少唠叨说教,长话短说,引导孩子懂得为自己负责,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而不应该是家长天天操心。

6.不包办代替,创设宽松的家庭环境

培养孩子内驱力,最关键的一点是给孩子自主感,那就是孩子感到行为可以由自己决定。很多父母喜欢为孩子操持学习上的一切,什么时候做作业,什么时候玩,形成一种绝对支配和被支配的气氛,这对孩子学习是不利的。家长可以多用启发的方式来指导孩子,在按照规矩的基础上,多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

鼓励孩子自己安排学习,这样可以发展孩子的主动性。除了父母的参与方式,家庭氛围也很重要。严厉的气氛并不适宜大脑思考,学习是大脑的活动,大脑如果处于恐惧和惊惶之中,是不可能出现积极状态的。家长不要将家庭气氛营造得过于严厉、苛刻;尽量包容、宽松一点,少拿孩子与别人家孩子作比较,少一点威胁,多一点鼓励。

7.家长以身作则

除了以上几点,父母还需要格外注意,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想学好,而是环境影响了孩子。喜欢看电视的家长,试想一下如果自己下班后只会看电视,却叫孩子去写作业,这样的做法孩子会怎么看呢? 孩子是懂得比较的。如果你的孩子做不到主动学习,首先要思考一下自己做到位没有,自己做好了再去教育、启发孩子。

如果家长本身每天在家里只会打麻将、打游戏、看电视,没能给孩子创造一种适合学习的家庭氛围,那么孩子是不可能听话地主动学习的。因此父母要懂得以身作则,不要说一套做一套。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也需严格要求自己,看看书、认真工作、做家务,努力给孩子营造一种良好、温馨的学习环境

8.利用周末,带孩子去汽车站,火车站,高铁站和飞机场

不妨利用12周末,或者一个周末两天之内跑遍这4个地方,带孩子去看看,直接对比这四个地方的人群,环境,座椅,那些人的衣着神情,让孩子自己去比较,让他自己去体会分析比较。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多拍照,分类保存,看过这四个地点后,可以让孩子去写一写,每个地方写一个小短篇,看看孩子内心里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问一问孩子,将来你希望成为哪个人群中的一员?

9.用番茄钟给孩子设定时间,学习高效率

番茄时间是职场人士高效率工作的方法:找一个番茄钟设为倒计时25分钟,专注工作,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番茄时钟响起,短暂休息5分钟,每4个番茄时段多休息一会儿。

我经常在写文时会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在孩子写作业上,不过通过实践我发现有时候孩子作业比较多时,25分钟时间不够,正写的开心时可能会打断。

所以,我一般会根据孩子的作业量适当调整,改成35分钟或者30分钟,让孩子尽快在这个时间内完成。孩子在高效完成后也会有特别开心舒适的感觉。

家长管控过多,是孩子缺乏内驱力的天敌;孩子有掌控能力,才是内驱力强,自觉性强的根本。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copyright 2009-2025  中网 (zw78.com)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