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抗战专题 > 中国抗日战争全史 > 详细内容
第二编 救亡高潮(1933.1~1937.7.6) 第八章第二节
发布时间:2024/11/17  阅读次数:1  字体大小: 【】 【】【

   第二编 救亡高潮(1933.1~1937.7.6)

   第八章 日本对东北的殖民统治与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

  第二节 东北人民革命军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

  在风起云涌的东北抗日义勇军遭受挫折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以自己创建的抗日游击队为骨干,联合各抗日武装,坚持和发展东北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

  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简称“一·二六”指示信),纠正了1932年北方会议对东北的“左”倾政策,提出了在当时东北特殊环境下,实行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方针。指示信对当时东北的斗争形势和遍布东北各地的各类抗日武装作了比较客观的分析以后,指出:党领导的游击队“是一切游击队伍中最先进最革命最大战斗力的队伍”,只有进一步发展这支队伍,才能动员千百万群众同日本侵略者作斗争,直到取得最后胜利。指示信着重指出:为使抗日游击运动及一切革命群众活动取得胜利,满洲党组织必须“尽可能的造成全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来聚集和联合一切可能的,虽然是不可靠的动摇的力量,共同的与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在统一战线中要“坚持和保存自己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夺取和保证无产阶级在这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为此,指示信改变了过去建立红军、“创造北方新苏区”的“左”的口号,提出在东北要“建立选举的民众政权”和“民众革命军”的任务。指示信最后指出:党在“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巩固和发展是满洲群众斗争胜利的保障”。[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8,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457、460、468页。]

  尽管“一·二六”指示信还保留一些“左”倾观点和政策,但它所提出的建立反日武装统一战线的策略是符合当时东北的实际的,对中共满洲各级组织领导东北人民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中共满洲省委接到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信以后、于当年5月在哈尔滨召开省委扩大会议。一致表示接受这个指示,并速派巡视员到各地传达贯彻。省委还于5月15日和7月1日、分别作出《关于执行反帝统一战线与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决议》和《关于省委五月十五日接受中央来信中几个模糊的错误问题》的补充决议,要求满洲各地党组织停止土地革命,取消已建立的苏维埃和红军游击队,“建立选举的民众政府”和“以最好的游击队为基础建立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72页。]

  省委扩大会议以后,各地党组织和抗日游击队贯彻中央“一·二六”指示信提出的新的策略方针,积极开展反日民族统一战线。自1933年9月到1936年2月,先后建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至第6军,把东北人民抗日游击战争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巩固与扩大了游击区,动摇着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殖民统治。

  一、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的建立与南满游击区的扩大

  (一)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师成立,南满游击区迅速扩展

  中共满洲省委特别重视南满游击队的建设,在接到中央“一·二六”指示信后,于1933年7月1日发出《给盘石中心县委及南满赤色游击队的信》,要求将中国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改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目前军队的编制稍稍再向前发展时(一倍左右),立刻编制成为一师。”[孙继英等:《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5~46页。]

  根据省委指示,南满游击队于9月18日正式扩编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第1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杨靖宇,下辖两个团。

  同年10月,刚刚建立不久的独立师就遇到日军第10师等部及伪军1.2万人的大“围剿”。独立师采取避实就虚,不固守一地的方针,以第1团留在盘石地区坚持斗争:师部率第3团南渡辉发河,到东边道开辟新的游击区。

  东边道当时泛指东北东南部山区的宽甸、桓仁、兴京(今新宾)、通化、辑安(今集安)、临江、长白、抚松、蒙江(今靖宇)、辉南、金川、柳河、海龙、东丰、西安(今辽源)、清原等16县,活动在这一地区的抗日武装有几十股,约六七千至一万人,其中属中共直接领导的有南满第1游击大队。

  10月27日,杨靖宇率部南渡辉发河,与南满第1游击大队汇合,在蒙江、桦甸、辉南、柳河、清原、通化一带开展游击活动。11月24日,杨靖宇采取声东击西战术,绕过伪军邵本良部重兵把守的凉水河子,一举攻克柳河县重镇三源浦;接着,又把邵部从凉水河子诱出,并乘虚袭击了凉水河子;尔后,再放出攻打柳河柞木台子的空气,迫使邵部急忙西调增援,而独立师却趁机奔袭了东边道北部重镇八道江(今浑江市)。独立师连战获胜,声威大振。南满地区的其他抗日武装纷纷表示愿意接受独立师的领导。

  1934年2月下旬,独立师在临江三岔子附近,召开了有17支抗日武装领导人参加的会议,决定成立江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公推杨靖宇为总指挥。会议还决定,除东北人民革命第1军独立师所属部队外,其余参加会议的抗日军编成第1至第8八个支队,共5000余人。到会的各抗日军一致同意,东北人民革命军的斗争纲领就是抗日联合军的斗争纲领。这是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与其它抗日武装联合抗战的开始,给敌以震动。日关东军惊呼: “匪贼渐次结成‘联合战线’,……战术巧妙,不避讨伐,不受宣抚,在各地有较大的活动。”[《关东军公报》第207期,1935年。]

  独立师在几个月的艰苦转战中,由于得到其它抗日武装的配合,终于打破了日伪军的“讨代”。活动地区由三五县扩及20余县,攻入和收复大小城镇16座,全师也发展到1600余人。此外,南满游击区还有农民自卫队员1000余名,青年义勇军600~700名,反日会会员6000余名。

  (二)人民革命军第1军正式建立,南满抗日游击战争蓬勃开展

  为推动南满地区抗日斗争的发展,中共南满组织于1934年11月上旬在临江四道二岔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确定目前“全党的中心任务是千百倍地加强我们的革命的群众工作,用一切的力量来扩大巩固人民革命军,最大限度地扩大反日游击战争”。[孙继英等:《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0页。]

  会议根据省委的指示,决定由杨靖宇、李东光、宋铁岩等6人组成中共南满临时特委,李东光代理书记。会议还通过了杨靖宇关于建立东北人民革命第1军两个师的提议,并于11月7日正式宣布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治委员,朴翰宗任参谋长,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下辖两个师及1个教导团和3个游击大队。

  第1军成立后,仍进行分区作战。第1师和第2师分别以龙岗山脉和辉发河南的蒙江、金川、抚松等地为后方根据地,开展游击活动;军部则在上述区域南北转战,指挥作战。12月间,第1师师长兼政委李红光,利用鸭绿江封冻之机,率部袭击了朝鲜境内的罗山日军据点,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

  1935年1月11日,杨靖宇率军部在红土崖东15公里处设伏,歼灭伪靖安军1个骑兵连,并以缴获的数十匹战马装备了教导团。在战斗中,军参谋长朴翰宗不幸牺牲。3月22日,杨靖宇指挥军骑兵教导团,利用内线关系,化装成伪军开入临江红土崖镇,一枪未放,俘敌40名,缴获全部枪支,4月下旬,杨靖宇率军部和第1师西越柳河至通化间铁路,再次进至兴京、桓仁一带,先后在兴京之东昌台、桓仁之样子沟、歪脖望等地与日伪军激战,发展了游击区。5月末,杨靖宇率军部东返临江,留下第1师继续坚持斗争。

  第1师师长李红光在桓仁县样子沟与日军交战中,身负重伤后光荣牺牲。继任师长韩浩,不久也在一次战斗中为国捐躯。之后,任命程斌(后叛变)为第1师师长。活跃在濛江、抚松、桦甸一带的第2师和南满游击第1、第2大队,于4月中旬袭击了日军踞守的桦甸老金厂金矿和抚松县万良镇。4月以后,又转战在辉发河两岸的盘石、东丰、西丰和桦甸、抚松、濛江等地域,有力地配合了军部和第1师的南进作战。

  1935年6月,第1军根据中共南满特委的指示,以第1师挺进辑安,开辟新区;以第2师坚持盘石地区的斗争;军部率教导团在第1、第2师活动地区进行机动作战。8月20日,杨靖宇指挥军部教导团在柳河黑石头沟伏击一支300余人的“讨伐”队,毙伤俘敌70余人,并迫使伪军50余人反正。9月21日,杨靖宇又指挥军直部队在金川寒葱岭袭击伪军邵本良部,截获弹药和被服一批。10月,杨靖宇率第1军一部返回蒙江根据地时,在那儿轰与东满地区人民革命军第2军政治部主任李学忠率领的远征先遣队会师,从而沟通了南满与东满的联系。至此,第1军已发展到近5000人(含地方武装),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与扩大。

  第1军在频繁进行游击战争的同时,还非常重视根据地建设,特别是金川河里后方根据地的建设。金川河里地处龙岗山脉中段的哈尼河上游山区,即今吉林省柳河、通化、浑江交界地带。这里地势复杂,多深山巨林,群众斗争基础较好。第1军成立后即在此建立军的后方根据地,先后建立了临时医院、修械所、被服厂和物资仓库。根据省委1934年发表的《关于农民委员会与民众政府》的指示精神,根据地还陆续建立了反日会等群众组织。在河里根据地的影响下,到1935年10月,南满各游击区已建立300个农民委员会、15个乡政府和56个区政府。同年11月,还在辉南石头河子召开南满特区民众代表大会,成立了南满特区人民革命政府。在斗争中创建的南满游击根据地,已成为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一个重要基地。

  二、东北人民革命军第2军的编成与东满游击区的发展

  (一)人民革命军第2军独立师组成并转战东满各地

  东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展抗日斗争较早、较活跃的地区,也是日军推行“治安肃正计划”的重点地区之一。

  1933年夏,中共东满特委根据中央“一·二六”指示信精神,指示东满游击队与其他抗日武装订立协定,加强联合作战。以东满游击队为主体的联合部队,先后进行了攻打八道沟和夺取东宁城等战斗,歼灭日伪军200余人。

  1933年冬至1934年春,东满游击队以避敌主力,择敌弱点,伺机袭击的战术,又先后粉碎了日伪军数千人的冬、春季“讨伐”。

  1934年3月21日,在汪清县十里坪反“讨伐”中,中共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身负重伤,不幸牺牲,年仅27岁。童长荣在担任特委书记两年多时间里,积极领导东满人民进行反日斗争,创建了东满各县抗日游击队,为发展东满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做出了贡献。

  1934年3月,根据满洲省委的指示,东满延吉、和龙、汪清、珲春4县游击队合编成人民革命军第2军第1独立师,朱镇(后叛变)任师长,王德泰任政治委员,下辖4个团。独立师成立后,即“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中共《满洲省委给东满特委短信》,1934年2月10日。] 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地区开辟新的游击区。第2团、独立团(1934年夏组成)向安图方向发展;第3、第4团到汪清、宁安、东宁等地活动;第1团仍在原地坚持斗争。随后,独立师各团联合其他抗日武装,在各地艰苦转战:4月初战安图车厂子,5月激战东宁二道沟,6月夺取汪清大甸子,8月猛攻安图城,连战连胜,共歼灭日伪军450多人,缴枪160多支,并促使伪军约300人反正。

  1934年9月至1935年1月,日军集中主力及伪靖安军、警备旅共3万余人,以通化、哈东、东满和绥宁等四区为重点,发动为期4个月的秋冬季大“讨伐”。第2军独立师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一面将游击区里的群众疏散到深山密林和敌人统治区去,一面将部队分成三路转移:一路到宁安镜泊湖南湖头;一路到敦化、安图之间;一路至大梨树沟。独立师各部在反“讨伐”中,采取伏击、袭击和截击等战术手段,寻机打击敌人。

  1935年1月,日伪军分四路围攻安图车厂子游击根据地。独立师以少部兵力牵制伪军,集中主力伏击日军,取得毙伤日军40余人的胜利,自己仅伤亡四五人。4月,独立师一部突然包围了珲春县大荒沟伪军一个连,迫使伪连长率全连82人,携枪85支反正。4月末,独立师主力在安图境内伏击由延吉运送给养返回的伪警备旅一个营,毙伤伪连长以下官兵50余名,缴获军需品一批。经过40余天战斗,独立师终于粉碎了日军的秋冬季大“讨伐”,并发展到1000余人。

  (二)人民革命军第2军编成,东满游击区进一步扩大

  1935年2月末,在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原哈尔滨市委书记魏拯民参加下,中共东满特委于汪清县大荒崴召开党、团特委联席会议,改组了党、团特委领导机构,选举魏拯民为党的特委书记,周树东为团的特委书记。3月下旬,东满特委又在汪清腰营沟召开第2军独立师政委联席会议,研究如何贯彻大荒崴会议决议,加强人民革命军建设的问题。这两次会议是在东满党组织和第2军独立师面临严重困难形势下召开的。会议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统战工作和反“民生团”斗争中的“左”倾错误,确立了新的工作方针和任务,为东满党和军队摆脱困境,发展抗日游击战争指明了方向。

  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第2军独立师于1935年5月30日正式扩编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2军,军长王德泰,政治委员魏拯民,参谋长刘汉兴,政治部主任李学忠,辖4个团及军直属队,共1200余人。

  第2军成立后,根据腰营沟会议的决定,加强了对东满地区的抗日救国军和反日山林队的争取、团结工作。

  1935年6月,第2军发表了《为成立东满抗日联合军指挥部致反日部队的信》,提出了建立抗日联合军的四项主张:

  第一,不投降,不卖国,抗日到底,收复失地;

  第二,不分什么部队,不分党派,不分民族,不问宗教信仰,团结起来共同抗日救国;

  第三,没收日本及其走狗的财产,充作抗日战费;

  第四,允许民众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武装自由,联合民众共同抗日救国。

  通过争取工作,在东满地区活动的数千名其他抗日武装中,与第2军关系密切的有11支武装,共1500余人,关系较为密切的有8支武装,约数百人。这些武装已能做到,“凡是我们有事叫他们来,他们能来。他们叫我们去,我们也去,实际上已经能在我们号召领导之下统一行动”。[《冯康报告之二——义勇军工作》,1935年12月20日。]

  为了扩大游击区,打通与人民革命军友邻各军的联系,第2军除以部分兵力坚持安图、汪清原地斗争外,主力分三路向外线发展:第1路由第1团团长安凤学和政委周树东率领,于1935年4月末向敦化、额穆、蚊河、舒兰一带前进。他们先后取得了敦化沙河掌、额穆青沟子、敦额交界处的威虎岭等战斗的胜利。特别是5月2日在京(长春)图(们)铁路哈尔巴岭伏击日伪202次国际列车,俘日伪军政人员13名,歼灭押车日军一部。日伪报刊哀叹,此次列车被颠覆是“京图线开车以来发生的最大惨事”。[伪《协和》第9卷,第148号,第7、8页,1936年6月15日。]

  由于情况变化,该路未能与活动在哈东地区的人民革命军第3军联系上。第2路由军参谋长刘汉兴率领,于6月间向宁安、穆棱、东宁一带进军。他们在东宁县老黑山附近歼灭伪靖安军一个连后。又取得了东宁县太平沟、宁安县山东屯等战斗的胜利。不久,即与周保中率领的反日联合军第5军一部会合,并以宁安为中心,共同开展游击战争。第3路由军政治部主任李学忠率领,于8月向抚松、桦甸、濛江一带西征。该路于10月间在濛江那儿轰与人民革命军第1军会师,并举行了两军领导干部联席会议,就两军联合作战等问题作出了相应的决议。第2军部队与第1、第5军部队会师并协同作战,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各军联合抗日局面的开始出现。留在老区坚持斗争的第2军部队,于8月29日联合反日友军攻克安图县城,有力地配合了远征部队的行动。

  第2军的节节胜利,使日军大为震惊。自1935年9月开始,日军从长春、热河抽调部队对东满游击区进行疯狂的“讨伐”,致使游击区人口减少,面积缩小,并被分割成东西两半,给各部队相互协同和统一指挥带来困难。为摆脱困境,争取主动,第2军军长王德泰率第2军一部,于1936年1月中旬来到镜泊湖北头第5军军部,与该军军长周保中等共同召开了两军特别党委会议,讨论了两军的整顿、发展和配合作战等问题。决定第2军军部率第1师转战安图、敦化、额穆、桦甸、抚松地区;第2师大部仍与第5军一起行动,小部在汪清、珲春一带坚持斗争。还决定将第2军由原成立时的4个团扩编成两个师,6个团。第1师师长、政委分别由王德泰、李学忠兼任;第2师师长史忠恒因病未到职,由刘汉兴代理,政委王润成。通过这次会议,实现了东满、吉东地区党组织和军队之间的联络,为以后各军协调动作,联合对敌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的成立与北满哈东游击区的扩展

  (一)人民革命军第3军成立,并转战哈(尔滨)东各地

  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形势的影响和推动下,珠河(今尚志)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经过贯彻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信之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1934年底,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已发展到450余人,并与10多支其他抗日武装建立了反日联合军司令部。游击区也由1个县(珠河)扩展到6个县,并先后取得了宾县三岔河、五常县五常堡和宾县、延寿毗连的肖田地等战斗的胜利。为适应抗日形势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于1935年1月28日,在珠河铁道南三股流,扩编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军长赵尚志,政治部主任冯仲云,下辖1个师,3个团及军直属队共500余人。

  第3军编成后,以团为单位分别活动于珠河东北部和中东铁路南北的方正、延寿、宾县、阿城、五常、双城一带。

  1935年2月,日伪军调集1000余人分路向珠河、宾县、延寿、方正游击区大举进攻。第3军各团就地与敌周旋,先后在小亮珠河、孟家店、一面坡和延寿中和镇等地,给敌以一定程度的打击,3月初,赵尚志率部抵达方正县大罗勒密,与在该地活动的依兰县土龙山农民抗日武装谢文东部及吉林自卫军李华堂部会合。经过协商,以第3军为核心;共同组成了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指挥部,公举赵尚志为总指挥,李华堂为副总指挥,谢文东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同时,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和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指挥部的名义签发了布告,号召“一切反日队伍联合在一起,民众与武装队伍结成共同战线”,一致抗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指挥部布告》,1935年3月。]

  联合军在总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分四路围攻方正县城,打开伪警署,火烧日住宅,在占领县城12小时后主动撤离。4月,赵尚志率联合军东征牡丹江沿岸,途中曾先后攻克小罗勒密、半截街、新开道和老五团等敌军据点,5月初,部队到达三道通地区,与李延禄率领的第4军西进部队会师。后因情况变化,赵尚志决定留下一部继续在依兰、方正、延寿游击区活动,自己率军部返回珠河游击根据地。

  (二)第3军主力北上汤原,西征巴木通,开辟新的游击区

  珠河地区第3军的成立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直接威胁着日军在北满的统治中心哈尔滨市。1935年7月下旬,日军继春季“讨伐”受挫之后,又发动了夏季大“讨伐”。这次“讨伐”以双(城)、阿(城)、珠(河)、宾(县)、五(常)、延(寿)六县的日军和伪警察为主力,对第3军中东铁路南、北两块中心游击根据地进行重点“讨伐”。在日伪“讨伐队”的摧残下,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路南被烧的地区几乎成为空城,路北游击区被毁的也有2/3以上。为摆脱困难局面,中共珠河中心县委于9月10日决定留部分兵力坚持老区斗争,主力在赵尚志率领下向松花江下游的延寿、方正、依兰、勃利、通河、汤原等地转移,开辟新的游击区域。并沟通同友军的联络。转移前,第3军已由3个团扩编为7个团,共750余人,其中贫农占75%,青年占60%,党团员占60%左右。

  10月,赵尚志率军主力在方正大罗勒密地区与第4军李延禄部以及谢文东部、李华堂部会师,并协同打击敌人。走后取得攻克刁翎镇、伏击敌商船、智取二道河子等战斗的胜利。11月,赵尚志在勃利西青山里召开第3军干部会议,作出了把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改为东北抗日联合军总司令部,和渡松花江北上汤原,以小兴安岭为依托,扩大江北抗日游击区,以及加强同其他抗日武装的统战工作等项决定。会后,赵尚志率领第3军主力跨越已经封冻的松花江,经通河、依兰于12月到达汤原县境,和夏云杰领导的汤原游击总队会合,共同筹建汤旺河沟里游击根据地。

  1936年4月初,赵尚志率第3军主力从汤旺河沟里出发。向松花江北岸的通河、巴彦、木兰、东兴、庆城、铁力、海伦等地西征。西征途中,首战江北敌之重要军事据点舒乐河街,歼灭日伪军100余人,缴枪300多支。当部队行至依兰县巴兰河谷时,又与一支敌军激战,缴了伪警察一个营和伪军一个连的枪,并击毙一名日本指挥官。同年夏,第3军西征部队顺利抵达木兰县蒙古山地区,并以蒙古山为基地,东向通河,西向巴彦一带开展游击活动。在这些地区,西征部队先后破坏了一些“集团部落”,缴了一些伪警察署(所)和反动地主武装的枪支,袭击并烧毁了伪军的一些兵营和哨所,还收编了40多支义勇军小部队,使巴木通一带成为新的抗日游击区。第3军西征的胜利惊动了日军,同年秋,日军从哈尔滨和佳木斯抽调重兵,部署于滨北铁路沿线,妄图消灭赵尚志率领的西征部队。赵尚志立即改变原定向庆城、海伦继续西进的计划,率领部队巧妙地迂回穿插,终于突破敌人封锁,顺利地回到了汤原后方游击根据地。

  在赵尚志率第3军主力远征期间,留在珠河老游击区的第2、第3团,在日伪军反复“讨伐”、处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游击战争。

  1935年11月15日,在铁道北活动的第2团50余人,被日伪军500余人包围在春秋岭。经1天顽强奋战,击毙敌机枪队长谷清一上尉以下30多人,第2团仅剩10余人。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团长王惠同负伤后被俘。政委赵一曼(女),在指挥部队突围中身负重伤,转到另一处养伤时,遭敌逮捕,被送到哈尔滨伪省警务厅关押、审讯。赵一曼曾留学苏联,归国后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九·一八”后,先后在沈阳、哈尔滨从事工运工作。1935年秋被任命为珠河铁道北区区委书记兼第3军第2团政委。负伤被捕后,敌人曾以残暴和卑鄙的手段进行过多次的拷讯和软化,但赵一曼始终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人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浩然正气。敌人见从她口中得不到任何情况,遂于1936年8月2日将赵一曼杀害于珠河小北门外。

  第2团在春秋岭战斗中突围出来的人员,转移到铁道南与第3团汇合后,即在珠河县委和第3军留守处的领导下,继续铁道南、北的斗争,配合主力部队远征。直到1936年夏,全部留守人员,才在县委负责人冯仲云、张兰生等率领下,分批转移到汤原地区与第3军会合。

  第3军部队在北上西征期间,由1个师发展到9个师,基本队伍1500人,加上收编的队伍共有6000余人。活动地区遍及松花江两岸20余县。除在汤原县汤旺河沟里建立了比较巩固的后方根据地外,还在通河县的大小古洞河、依兰县的巴兰河谷、木兰县的蒙古山和方正县的大罗勒密山里,建立起4处带有根据地性质的后方密营,保证了部队的休整训练、伤病员治疗及物资的储藏和供应。

  四、东北人民革命军第6军的组建与北满汤(原)萝(北)游击区的发展

  (一)汤原反日游击队的重建与活动

  1933年6月,中共汤原中心县委根据中共“一·二六”指示和满洲省委指示精神,派戴鸿宾等到义勇军开展工作。至8月初,他们建立起了一支有1500余人的东北民众义勇军。8月14日,民众义勇军未经县委同意就进攻汤原城,结果遭受严重挫折。县委总结这次行动的教训,于11月间重建了一支在党直接领导下的、以戴鸿宾为中队长的汤原抗日游击队。游击队成立后。进行了七马架和葫芦脖子等战斗,并收缴了一些反动地主武装的枪支。

  为打开局面,汤原中心县委决定在位于汤原北部、群众斗争基础较好的太平川一带,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4年6月,汤原反日游击队袭击了太平川伪警察署,并在西太平川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党的抗日政策。9月初,汤原太平川伪自卫团长张传福率部反正,被编成一个队,由张任队长。随后,汤原反日游击队又连续袭击伪军获胜,全队发展到五六百人。当年秋,根据满洲省委指示,汤原反日游击队在亮子河扩编成汤原反日游击总队,总队长戴鸿宾,政治委员夏云杰,辖3个中队。

  汤原反日游击总队编成后,按照东北人民革命军暂行条例草案精神,进行了以纠正极端民主化、增强团结和纪律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整顿。整顿后,游击队立即投入了反“讨伐”斗争。1934年冬,日伪军警500余人“讨伐”

  汤原游击根据地,并以伪地方武装封锁各山边沟口要道。游击总队避敌锋芒,转移到萝北等地活动,待敌疲惫时,又返回汤原一带袭击疲惫之敌。经过十余次大小战斗,终于打破了日伪军的冬季“讨伐”。此后,由于游击总队政委夏云杰负伤离队休养,政治工作一度削弱,部队中曾出现纪律涣散和军事行动停顿等现象。经满洲省委发出指示信井派特派员白江绪前往帮助整顿,加强了党的领导之后,游击总队又发展到700余人,游击区也得到巩固与扩大。

  (二)人民革命军第6军编成与汤(原)萝(北)游击区的扩展

  1935年12月,北满各抗日部队会师汤原,大大加强了汤原地区的抗日力量。先期到达汤原的人民革命军第3军军长赵尚志,为把汤原游击总队扩编成人民革命军第6军做了大量工作,并选派该军第1师政治部主任张寿筏到第6军代理政治部主任。为解决扩编后枪弹不足问题,后期抵汤的抗日同盟军第4军同第3军一起,将两挺机枪和100多支步枪及3万发子弹全部送给了即将扩编的汤原游击总队,1936年1月30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6军以汤原游击总队为基础正式编成,军长夏云杰,参谋长冯治纲,代理政治部主任张寿篯,下辖4个团及军直属队,共1000余人。

  第6军编成后积极在汤原地区开展游击活动。1936年四五月间,第6军司令部拟制了袭击鹤岗的作战计划。5月22日,该军分两路进攻鹤岗:参谋长冯治纲指挥部分兵力牵制鹤岗日军骑兵连,阻敌增援;军长夏云杰率主力直捣鹤岗矿务局。傍晚,各部开始向鹤岗攻击。由于日伪军毫无戒备,加之又有内线策应,夏云杰指挥部队迅速解除了伪矿山警察队的武装,并击毙了企图顽抗的伪矿警队长和日本官员多人。与此同时,冯治纲指挥部队顽强抗击日军骑兵连的反扑,并炸毁矿山东南面的吊桥及车库,配合主力歼敌。经一夜奋战,第6军部队于黎明前满载武器弹药等战利品,顺利返回汤原根据地。

  在此之前,第3军和第6军还共同商定筹建汤旺河沟里后方根据地,并组织了两军后方留守处,由第6军代政治部主任张寿篯兼留守处主任,统一领导建立根据地的工作。张寿篯受领任务后,首先率领队伍消灭了盘踞在岔巴旗和老钱柜一带的敌人,尔后开始根据地的建设工作。他们先后建立了医院、仓库、被服厂、小型兵工厂和军事干部学校,还建立了一些密营,从而使汤旺河根据地真正成了第3军和第6军的后方基地。

  五、东北抗日同盟军第4军的组成与吉东密(山)勃(利)穆(梭)游击区的扩大

  (一)抗日救国游击军北上密山,开辟新区

  1933年初,抗日救国游击军司令李延禄,在汪清县听了中央“一·二六”指示信关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精神传达后,决定到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群众基础较好、回旋余地较大的密山地区,开辟新的游击区,联络更多的抗日武装。5月初,李延禄率军400余人从宁安卧龙屯北上,于6月下旬到达密山平阳镇附近的大石头河子地区。李延禄在同中共吉东特委职工部长吴赤峰及密山县委取得联系以后,便于7月下旬在郝家屯召开了反日山林队联席会议。到会的十多支抗日武装负责人一致同意建立统一的指挥机构——东北人民反日革命军,平时分散独立活动,战时统一指挥、联合行动,并公推李延禄为总负责人。人民反日革命军组成后,抗日救国游击军番号取消,但部队编制未变。

  1933年9月初,反日革命军准备联合攻打密山平阳镇,因走漏消息,连遭敌人袭击,第2团和骑兵营要求重返宁安老区,经军部同意,约有300余人南返宁安。军部和第1团不足百人继续留在密山坚持斗争。9月中旬,李延禄得到驻密山城伪骑兵第4旅已调往饶河一带、城内兵力空虚的情报,立即决定联合各抗日武装,攻打密山县城。各抗日武装在李延禄的指挥下,以少数兵力佯攻县城西南的半截河、平阳镇,集中主力猛攻密山县城,全歼伪警备队,缴获长短枪130多支,子弹万余发,及大量布匹、棉花和粮食等物资。这次胜利,不仅解决了部队过冬物资问题,而且鼓舞了部队斗志,扩大了人民反日革命军的影响。

  (二)抗日同盟军第4军的建立与活动地区的扩大

  1934年9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吴平(杨松)以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的身份,到吉东巡视工作。9月25日,在吴平参加下,中共密山县委于哈达河沟里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将县委1934年3月20日重建的密山游击队与李延禄领导的东北人民反日革命军合并,组成东北抗日同盟军总司令部,任命李延禄为总司令,并抽调县委部分领导干部到该军工作。同年12月,吴平巡视宁安后,在牡丹江筹建了吉东特委,吴平任特委书记,在吉东特委统一部署下,将新组建的抗日同盟军正式定名为东北抗日同盟军第4军,军长李延禄,参谋长胡伦,政治部主任何忠国,下辖1个师,3个团及军直属队,共231人。

  第4军成立后,建立和健全了党的各级组织,军部建立党委会,朴凤南任党委书记,党团员较多的第2团和卫队连分别成立了党支部和党小组,战士中普遍建立了反日会组织。

  1934年冬,日伪军集中兵力对密山游击区进行“讨伐”。第4军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于12月间撤出敌人重点“讨伐”的密山穆棱河北山区,转移到勃(利)密(山)穆(棱)边境山林地带,一面发动群众,一面袭击敌人。自1934年12月至1935年1月末,在勃、密、穆山区边沿地带组织抗日救国会47个,发展会员300余人。人民群众纷纷参军,参战,支援第4军打破了敌人的冬季“讨伐”。

  1935年春,第4军以团为单位进行分散游击活动。1~6月,各团先后取得袭击勃利方家沟、攻打依兰阁凤楼和突袭林密铁路滴道车站等战斗的胜利,歼灭日伪军警一部,缴获战马100多匹,全军发展到800余人。9月,根据中共吉东特委指示,饶河游击大队改编为抗日同盟军第4军第4团,全团250人。继第4团之后,又将第4军初建时联络并达成改编协议的一些反日山林队分别编入第4军。至此,第4军发展到7个团,两个独立旅,共2000余人。活动地区也扩展到穆棱、林口、密山、勃利、宝清、依兰、方正、虎林、饶河等9县县境。

  根据省委巡视员吴平关于应重视抗日游击根据地建设的意见,李延禄于1935年6月,率军部到方正县大罗勒密山区创建游击根据地。该部抵达目的地后,一面派干部深入陈家亮子和前五家子等村屯发动群众,建立反日会、妇女会、儿童团、自卫队等组织,开展抗日活动;一面组织力量,在陈家亮子南山和红石砬子修建军部密营和被服厂。同时通过统战关系,凭借伪商会的掩护,在大罗勒密镇上开设了一家药房和一个邮政代办所,负责第4军与外界的联络和采购军需物资、订阅报刊、传寄文件。此外,还通过独立第5旅旅长等人的关系,与当地伪警备旅旅长暗中签订了“互不作战”的协议。

  同年冬,日军“讨伐”依兰、方正地区时,大罗勒密镇上的统战关系全被破坏,但陈家亮子和红石碰子秘营却在群众的保护下,仍发挥着后方基地的作用。

  1935年秋,李延禄在方正三家子屯一带与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1团会合。经过协商,两部决定联合谢文东、李华堂部共同行动。在李延禄指挥下,9月7日,联军首战松花江岸的洼洪,歼灭伪军一部。

  26日,联军又攻南刁翎镇,迫使伪守备队一个营反正。29日,联军再克林口,缴获近百匹战马和一批粮食、弹药。战后,联军返回各自的游击区。

  六、东北反日联合军第5军的建成与吉东绥宁游击区的扩大

  (一)绥(芬河)宁(安)反日同盟军的成立与活动

  1934年2月,周保中率领的边区军一部同李荆璞率领的宁安工农反日义务队,会合于宁安县的平日坡。2月16日,由周保中出面,以周、李两部为基础,吸收救国军柴世荣、王毓峰、傅显明等部参加,在宁安东南乡组成了绥宁反日同盟军办事处,周保中任办事处主任。为加强反日同盟军中的骨干力量,中共宁安县委决定并于1934年5月10日正式组成宁安反日游击队,队长白殿贞。

  绥宁反日同盟军成立后,于1934年3月20日首战新官地获胜。4、5月间,同盟军袭击宁安卧龙屯、进攻小城子、突袭东京城,连战告捷。6月份,同盟军偷袭石头河子车站附近之敌,一弹未发即将伪军一个连缴械。反日同盟军的节节胜利,扩大了该军在宁安地区的政治影响。很多义勇军和山林队表示拥护或接受同盟军的主张和领导,甚至要求配合同盟军作战,从而把联合抗日的工作向前推进了一步。反日同盟军的迅速发展,也使敌人大为震惊。

  驻宁安地区日军迅速调集兵力,向同盟军发动猖狂进攻。为避敌锐气,反日同盟军决定暂时分兵:将大部兵力派往东满地区活动,只留小部兵力坚持宁安地区斗争。6月中旬,周保中率领同盟军主力,开赴东满地区,途中曾联合各抗日武装会攻绥芬河大甸子达7昼夜,虽未达到攻克目的,却鼓舞了当地军民的抗日热情。与此同时,李荆璞率领同盟军一部,到西北山、石头河子一带开展游击活动,打破了日伪军的多次进攻。

  1934年9月到1935年1月,日军集中第6师和伪靖安军、警备旅等部共3万人,把绥宁地区作为四个“讨伐”重点之一。在“讨伐”中,日军采取军事进攻、政治诱降、经济封锁等手段,进行所谓总体“讨伐”战。同盟军针对日军进攻的特点,在各反日友军的配合下,采用避敌锋芒,化整为零和攻敌虚弱,化零为整的战术,先后取得岔沟、二道河子、猴石和狼窝等战斗的胜利。

  1935年1月,为进一步打破敌人的“讨伐”,同盟军将联合部队分成四个部分进行游击战:一部到宁安以东,一部去宁安西北山.一部返镜泊湖南湖头,一部回东满。各部在分散转移过程中,不断给尾追、堵截的敌人以打击。

  东返部队6天打了7仗,毙伤日伪军一部;西去部队在转移中毙伤日伪军150余人。

  (二)第5军的编成与绥宁游击区的扩展

  1935年1月,为进一步落实中央“一·二六”指示信精神,尽快实现宁安地区反日武装的统一编制和指挥,中共吉东特委、宁安县委和绥宁反日同盟军党委共同决定,将绥宁反日同盟军改编为东北反日联合军第5军,并于2月10日发表成立宣言,由周保中任军长,柴世荣任副军长,张建东任参谋长,胡仁任政治部主任,辖两个师,7个团,共936人。

  第5军编成后,主要是以八道河子为很据地,在宁安境内活动。至5月上旬,先后取得百门子、庙岭、二道河子和葡萄沟等战斗的胜利,打破了敌人的春季“讨伐”。

  1935年5月,为开辟新的游击区,第5军党委决定:以军部和少数部队留守宁安根据地坚持斗争,以军主力编成东西两个派遣队执行开辟新区的任务。东部派遣队由军政治部主任胡仁带领,于1935年5月中旬进至穆棱、勃利和林口县境后,即在该地区开展游击活动。到1936年初,东部派遣队先后取得了林口、四合屯、亮子河等战斗的胜利,并用缴获的枪支,帮助穆棱县组建了两支游击队,同时还将一支配合该派遣队行动的山林队编成第5军第8团。西部派遣队由副军长柴世荣率领,于1935年7月末8月初到达额穆地区。尔后分头活动:一部活动于黄泥河子、威虎岭和敦化附近;另一部活动于宁安与额穆之间,与军部保持联系。西部派遣队在额穆地区活动期间,曾与日伪军多次作战,特别是额穆东青沟子战斗,全歼日军一个小队。留守宁安的军部及其所属各部,在粉碎敌人“讨伐”中,曾在三道河子、长岭子和东南山与伪军警激战,共歼敌100余人,缴枪100多支,机枪两挺,子弹两万多发,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开辟新区的行动。

  (三)第5、第2两军联合作战

  1935年七八月间,东满地区人民革命军第2军第2师主力来到宁安,配合第5军开展游击战争。经与第5军商定,该师由第5军直接指挥,后第5军又派陈翰章代理该师师长,主要活动在宁安、额穆、敦化一带。是年冬,日军对绥宁地区进行冬季大“讨伐”。第2军第2师和第5军第1师,在第5军军长周保中直接指挥下,转战于宁安、额穆、敦化地区,不断取得胜利。

  11月下旬,第2、第5军联军以一部兵力向敦化以东之敌实施佯攻,以主力夺取官地,打击通沟岗子的日军。12月7日凌晨4时,联军主力一举攻克官地据点,毙、俘敌180余人。尔后,联军威逼伪警官给通沟岗子日军守备队打电话诱称:“共产军袭击官地被击退,有再进攻的模样,请速增援!”[刘文新:《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1页。]

  通沟岗子驻有日军100多人,接伪警官电话后,即以大部兵力向官地驰援。

  当日军通过通沟岗子东面联军预伏地段时,突然遭到猛烈射击。日军一部就地抵抗,大部企图退回通沟岗子。但是退路已被联军另一部封锁,日军陷入四面包围之中。激战从7时持续到9时30分,除10余名日军逃脱外,其余全部被歼,驻通沟岗子40余名伪军也全部投降。此战共缴获轻重机枪10挺,步枪160多支。1936年1月5日和8日,第2、第5军联军又在黑石屯和额穆索两次战斗中,歼灭日伪军20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经过两个多月的作战,联军共歼灭日伪军警1500余人,缴获各种枪700多支,冲破了日伪军的冬季大“讨伐”。

  第5军在反“讨伐”斗争中,由于重视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因而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援。据敌伪资料不完全统计,仅宁安长岭子和勃海两甲群众,就给第5军支援物资共76项,其中面粉5975斤,食盐2408斤,大米10担,伪币1680元。不仅如此,广大群众甚至一些爱国的保、甲长还冒着危险,承担伤、病员和反日战士的隐藏、治疗及进城为部队购买紧缺物资等工作。

  1935年冬,日伪当局以通反日同盟军的罪名,将东京城区22名甲长中的19人逮捕,全遭毒刑,其中2人被枪杀。

  1936年初,第5军根据部队在历次战斗中减员和新成份增加等情况,对全军进行了全面整顿。经过整顿,全军总人数由刚组建时的986人减少到630人,但基本队伍却由原来的300人增加到500多人,其中党团员占25%。由于部队素质进一步提高,为迎接新的战斗任务打下了基础。

  自1933年秋到1936年春两年半的时间里,东北人民革命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贯彻抗日统一战线的方针,实行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推动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蓬勃发展,歼灭了大量日伪军,粉碎了敌人的频繁“讨伐”。据日伪警察部门统计,1934至1935两年中,抗日武装共出动52545次,达2684059人次。[伪满治安部:《满洲国警察史》,第821页。]

  日军伤亡人数,据当时日本报刊记载,仅1935年就达到54766人。连关东军也不得不承认:在对付抗日武装方面,“如果按兵力和时间计算(同占领时相比),确实要付出十倍的努力,还不能充分达到目的”。[岩波讲座:《世界历史28·现代5》,岩波书店,1971年东京版,第280页。]

  日军战史也记载:“在广大地区进行的治安肃正作战,按使用兵力和时间计算,所付出的努力远比正规战为大,即使如此,还很难得到良好的成果。”[〔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1),朝云新闻社,1983年增印,第13页。]

  随着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和反“讨伐”作战的胜利,东北人民革命军发展到6个军共6000余人,抗日游击区也扩展到南满、东满、吉东和北满40余县,为进一步发展东北的抗日游击战争,更沉重地打击日本侵略者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zw78.com)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