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参考 > 消息写作 > 详细内容
八、导语的写作
发布时间:2024/8/26  阅读次数:198  字体大小: 【】 【】【


八、导语的写作

一、导语的定义

导语是消息中具有可听性或可读性的特殊开头。这定义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说只有消息这种新闻体裁才有导语。其二,导语的写作一定要有可听性和可读性。那就是所写的新闻事实受众一定要喜欢听,听得懂,记得住。或者叫喜欢读,读得懂,记得住。

喜欢听或喜欢读,主要是指内容,当然跟形式也有关系,但关键是内容。如果导语的内容是受众非常关心的很想知道的,即使表现形式差一点也没关系。

听得懂、读得懂、记得住,主要是指形式,其中包括表现的技巧和功夫,还有语言等等。

一篇消息贵在写好导语。这是因为,人们接受新闻的心理与欣赏艺术作品的心理是不同的。后者从容不迫,渐入佳境,所以艺术作品的开头,可以引而不发,欲擒故纵,高潮往往在后,一个事件的发展顺序安排,一般要经过发生、发展、高潮、结尾;而前者则是读者最热切希望知道的新闻事实。所以,消息的开头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把新闻的要点突出出来,一下子就把人抓住。一般而言,导语集中了全文重要的新闻要素或几个新闻要素,并用最简洁、精练的语言文字将之概括起来,以传播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或揭示新闻的主题。导语是新闻报道的精髓所在,它决定了整个报道的基调。导语必须一下子就勾起受众的注意力。这个钩子可以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句子、一个巧妙的警句,可以是一个错综离奇的事件,也可以是一段发人深思的引语。

为此,偏激的西方新闻学者,甚至将新闻定义为:新闻就是让女人唉呀一声的那个东西。意思也是希望新闻导语具有极强的冲击力,以便感情丰富的女人看完导语之后就以在唉哟声中迫不及待地将整篇消息看完。还有的新学这样说过,新闻应当具有这样的魔力:导语一唱歌,受众就跟着哼哼。正因为如此,有人主张,构思一条好的导语,一定要呕心沥血,绞尽脑汁,不能随随便便,马马虎虎。并且认为,导语是展示记者水平的窗口,如果记者没有在导语中表现出自己的水平,那他就没水平。

《大公报》一老记者,对蒋介石的治国方略非常反感,但又碍于严格的新闻检查,不便对蒋介石和他本人大加鞭挞,于是,就借改写一篇新闻导语的机会实现了这一愿望,这篇导语是这样写的:清明时节,蒋委员长携夫人自宁启程,回老家溪口去扫他妈的墓。

可见一篇导语写的好与坏对一篇新闻传播影响极大。好的导语一方面决定了一篇报道的风格和特色,反映了写作者的水准,展示了记者的功底和才华;另一方面,导语的写作还涉及新闻报道的出稿率,漂亮的导语能让编辑从众多的新闻稿件中发现它的价值而不会被埋没;与此同时,好的导语对读者的吸引力功不可没,因为读者想知道的是整条新闻消息或整个新闻故事都发生了什么,是怎么发生的,好的开头就可以摄住读者的心,让他们有兴趣读下去。

二、导语写作方式的历史变革

新闻导语的产生是新闻写作方式发生变革的结果。从近代报刊的初期到它的成熟期,新闻写作经历了以时间顺序来写的、叙述不分主次且杂乱冗长,一直到新闻要素具全的、有序规范的过程。人类于1844年发明了电报,稍后,在1851年首次被新闻界用于新闻报道中来,使新闻报道与一般的纪实文学有了区别,形成了自己的写作特色。由于电报使用初期昂贵的费用以及技术的不完善,迫使记者想方设法在电报机可能出现故障前,将主要的、能吸引人的新闻事实尽快地发送出去,并且在新闻报道的实践中不断地补充和健全各种新闻要素,因而也就形成了现在我们所普遍运用的导语。

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美国的传媒就要求导语的写作在结构上须简洁明了,《纽约时报》认为没有必要,也许永远没有必要,把传统的五个W写在一个句子里。这就是提倡导语写作的精练和快捷,做到有详有略,集中地体现最重要的、人们最感兴趣的新闻信息。  

所以,在写作中应注意,不要将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因何果等要素一应俱全地塞进导语里,而要灵活多变地、恰如其分地在不同的段落,对余下的新闻要素进行交代。该简洁的地方就简洁,该省略的地方就省略,力求做到短而精。西方传媒界对导语写作的普遍要求是:

1、导语必须和消息符合

2、导语应具有使读者继续往下读的吸引力

3、导语要短,做到恰如其分

4、导语通常要以关键的新闻要点为基础

总之,导语的写作只有把握了如上的原则,方能以最引人入胜的新闻要点概括出最主要的新闻事实,从而唤起读者阅读的欲望。这些,主要在于写作者在构思过程中,能从掌握第一手材料里面选出最能够说明主题思想的、最有价值的内容,加以浓缩,并以准确的语言,开门见山地告知公众最为关键的事实。

新闻导语写作还应注意的事项:一要避免语言的重复与罗嗦,务必使导语简洁,不生歧义;二要避免常识性和知识性的错误;三要尽量以大众化的语言写作,使人一目了然。

三、常用的新闻导语种类

新闻的导语依不同的分法,种类较多,有按新闻要素来分的导语(如以新闻六要素);有按表达方式来分的导语(如叙述式、描写式、议论式、抒情式),有按修饰性来分的导语(如设问式、引用式、对比式、比喻式、比拟式、对话式、幽默式、悬念式)等形式。

导语的写法多种多样,可以是上述常用的写法,也可以打破常规,在特写和背景性新闻中以提问的形式起笔,增加文章对读者的吸引力;也可在地方性的、娱乐性的小报上采用一些形象的、幽默的修饰手法开始文章的首段;或者引用和选择精彩的对话、导入引语的方式,醒目地阐明观点,提请读者注意等等。

但无论用何种写作方法,都应以新闻的内容为主,分清楚什么样的写法适合动态新闻,什么样的写法适合特写、背景性新闻,而不应为了标新立异,使之名不副实,甚至让人读起来不知所云。

导语的使命和任务:导语的使命主要就一条:反映新闻的要点。这要点就是告诉受众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确切地说,就是受众迫切希望知道的或关心的最重要的事实。

下面是四个按新闻要素分类的导语类型:

第一种是以何时开头的导语:何时+何人(或何地)+何事

如:日本读卖新闻926日报道:26日拂晓450分,日本北海道东南海域发生强烈地震,震中在钏路海域。北海道警方说,截止下午115分,有306人在地震中受伤并被送往医院。

第二种是以何地开头的导语:何地+何时(何人)+何事

如:人民日报928日电:山西省大同至运城高速公公路今天全线贯通。

第三种是以何人开头的导语:何人+何时(何地)+何事

如:新华社北京24日电: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今天接受福克斯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不会对美国构成威胁。

第四种是以何因开头的导语:何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如:阿联酋工业银行关于海湾危机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的一份研究报告说,由于石油产量和价格的提高,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今年石油收入将从去年的420亿美元增加到600亿美元。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上述四种导语形式,有一个共同规律:就是每条导语何时、何地、何因、何人要素总是变化的,唯有一个要素——何事要素,必定在每条导语中出现,逢场必到。这说明,何事要素永远是导语的中心,而其它要素(何时、何地、何因、何人)都是这一中心的附属品,都要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为这一中心服务。所以,要想使导语做到先声夺人,动笔前就得要先用最简洁、经济的语言概括出这个何事,以形成导语的中心语。然后,再围绕这个中心语选取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和视觉、心理冲击力的其它新闻要素,何人、何时、或何地来构成导语。导语格式用公式表示就是:辅加用语(一般有何人、何地、何时、何因构成)+中心语(何事)。这样形成导语的样式至多只能分为四种。也就是说,在导语的写作前,是必须经过慎重选择的,决不可以类同集市上购物,装到篮子里便是菜。一般情况下,考虑到导语应该具备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力和先声夺人之功效,究竟是选择何人开头的导语,还是选择何因开头的导语,或何地开头的导语,主要视读者对上述新闻要素的关心、关注程度而定。只有读者最关心、最感兴趣的新闻要素才可以入选与何事要素搭当构成导语。

要想使导语能够先声夺人,依据新闻现场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具视觉冲击力的新闻要素与何事要素结合,是写好导语的关键。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写导语要学会把放到米饭尖上。饭馆里卖盒饭,米饭和肉菜都放在一个盒子里。聪明的服务员在招徕顾客时,总是把有限的几块肉放到米饭的尖上。这样叫卖时,顾客一看有肉,尽管心里头埋怨这肉放得太少,但因为有这肉香吸引,最终还在不情愿中打开钱包。特别是在饥肠辘辘的时候,更会如此。相反,这盒饭里的肉很多,但却埋在了米饭的下面。这时顾客前来一看,哟,怎么尽是米饭没有肉,这也太宰人了,不买了!这时,服务员既便追上去连忙解释,而且言之切切地声明,说肉就在下面,并且扒开米饭让人看,恐怕顾客也会失去购买欲望的。

综上所述,选择最有视觉和心理冲击力的新闻要素与何事要素进行搭配,是写好导语的前提。不考虑读者的兴趣,不结合新闻现场的实际情况,是断不会选择出打动读者的新闻要素,写出有个性,读者喜欢的导语的。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zw78.com)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