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5 中网 (zw78.com) 京ICP备09031998号
|
励志:寒门女孩707分考入北大,发文“感谢贫穷”
近日,一篇18岁女生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反响。这名女生叫王心仪,毕业于河北枣强中学,今年高考考了707分,已被北大中文系录取。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最近,各大高校的录取通知书纷纷正在密集寄往考生手中。而当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寄到河北衡水18岁女生王心仪那里时,她正在保定一家辅导机构打工做辅导员,补贴家用。
王心仪高达707分的高考成绩固然令人称赞,但是,这两天大家讨论得更多的是,却是她一篇名为“感谢贫穷”的文章。文章写道:“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一篇“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为什么会引发网友这么强烈的讨论?
“贫穷可能动摇许多信念,却让人更加执着地相信知识的力量”
记者在保定见到了王心仪。短发造型干练、灿烂的笑容始终挂在脸上,举手投足间透出朴实与自信。高考结束后,王心仪一直在这里打工。她说,以前的暑假或者寒假都是在家里帮忙干点活。今年是因为老师介绍说这边招辅导员。重要的不是获得什么经济收入,更多的是一种经验的积累。
王心仪出生在衡水枣强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妈妈体弱多病,常年在家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姥爷。大弟弟即将升入高三,小弟弟还没有上小学,一家六口全靠家中的五亩地和爸爸外出做零活补贴家用。从小学开始,王心仪就主动割草喂鸡、采摘棉花、田间犁地,稚嫩的肩膀帮父母一起扛起家庭重担。面对家境的贫困,王心仪统统化为两个字——“感谢”。她曾写过一篇“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她写道: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感谢贫穷,你让我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来自真理与智慧的光明,终于透过心灵中深深的雾霭,照亮了我幼稚而懵懂的心。
王心仪说,贫穷可能动摇许多信念,却让人更加执着地相信知识的力量。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艰难,更不是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想让更多有着同样经历的人从她的故事中获取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王心仪说,她想传递的信息不是我个人的情况。想告诉大家的是,每个人努力之后都会有成果。只要有一点点的能力我希望能帮到更多的人。
“追随自己喜欢的事情太重要了”
小学、初中、高中,王心仪在班里一直是名列前茅,奖状贴满了整面墙壁。班主任张秀英曾这样评价她:“乐观开朗、视野开阔、格局很大。”的确,她爱好画画、唱歌、演讲,平时经常会关注时事政治、阅读外文书籍。虽然高中学的理科,基于对文学的喜爱,王心仪在填报志愿时毅然选择了北大中文系,这让周围很多人不理解。但是她说,追随自己喜欢的事情太重要了。王心仪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这个选择可能不是最佳选择,但是只要是自己做的选择就不会后悔。不管周围是怎么样的,我受周围的影响但是不被周围左右。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今年的高考中,王心仪以707分的优异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当看到妈妈发来的录取通知书照片时,王心仪兴奋的失眠了,为了这一刻她比别人付出了更多。很快,优异的高考成绩、感人的励志故事传遍网络,无数网友为之感动。
王心仪成了寒门学子逆袭的榜样,面对着扑面而来的盛赞,她有些惶恐却很快淡然。她说:真的特别复杂,还有一点点低落。后来就觉得人家都是善意的,所以心里就解开了这个节。后来的事态让她觉得有一点点超乎意料,因为关注度让她有点吃惊。王心仪没有想到有这么多人这么关心这件事。她希望通过媒体的报道,让大家也放心,她也肯定会为自己争口气,给那些好心人们一个满意的回答。
贫穷不会决定命运,性格才会
很多人都说从王心仪的脸上看到的都是阳光,仿佛她所经历的都是晴天,看不到任何阴霾。其实她自立自强,阳光乐观的精神,正是父母和朋友的折射。王心仪说,任何先进的教育方式都比不上身边人生活态度对自己的影响深刻。她说:“很大一部分性格都是因为我的妈妈,妈妈平时经常喜欢跟我开玩笑。上学以后包括同学们,对我一种感化吧,他们都比较活泼,比较好玩。”
还有一个月,王心仪就将步入自己心仪的北大校门。王心仪说,希望自己能一直在教育的道路上走下去,因为心中还有一个梦想等待着去完成。她说,等到进大学之后,有这么多人都关心她、关注她,她肯定会化压力为动力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一直学下去。“肯定要再往上面考,可能会当老师。如果有时间我想去支教,因为我知道有很多比我情况更糟糕的孩子们,‘你可以看到大山外面的世界’,我希望可以给他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
【附】王心仪的文字与心迹
从王心仪之前写的一篇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就能看出一二。
她写道:“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感谢贫穷,你让我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让我能够零距离地接触自然的美丽与奇妙,享受这上天的恩惠与祝福。我是土地的儿女,也深深地爱恋着脚下坚实而质朴的黄土地:我从卑微处走来,亦从卑微之处汲取生命的养分。
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来自真理与智慧的光明,终于透过心灵中深深的雾霭,照亮了我幼稚而懵懂的心。贫穷可能动摇许多信念,却让我更加执着地相信,知识的力量。”
平实而充满力量的文字也感动了许许多多的网友。
无论家境如何,只要心怀梦想,顽强拼搏都可以培养出懂得感恩、自立自强、成绩优异的好孩子。
家庭的贫困只是暂时,努力拼搏出的幸福才是长久!
评论:打死我我也不会感谢贫穷
文 / 孤烟直
感谢贫穷!707分考入北大,18岁河北农村女孩的励志故事感动中国!!!
这两天,一个名叫王心仪的女生火了。为什么?因为王心仪出生在枣强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妈妈体弱多病,常年在家照顾患有高血压、哮喘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姥爷。家中有两个弟弟,大弟弟即将升入高三,小弟弟还没有上小学。一家六口全靠家中的五亩地和爸爸外出做零活补贴家用。
如果仅仅是这个,王心仪是不会引起关注的,因为面对这样困境的孩子应该还有很多。王心仪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在这样的条件下,她在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
贫穷的家庭条件+耀眼的北大光环,王心仪成为励志的典型。而很多媒体则用“感谢贫穷”这样的字眼作为标题表现王心仪的励志精神!而很多网友更是一片叫好之声,跟着一起感谢贫穷!
显然,这样的故意“对比”有点虐心了!贫穷是好东西吗?当然不是。既然不是,为什么要感谢贫穷?试问,哪一个人愿意生活在贫穷之中?哪一个人又甘愿享受贫穷?我相信,这样的人很少很少。即使有,恐怕也是脑子出了问题。
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条件,每个人都不能选择,这是命中注定的。无论富裕,还是贫穷,这都是家庭给予每个人的,无可选择。但无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每个人都要靠自己的奋斗才能真正赢得一个好未来。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考上北大,是励志典型。那么一个富裕家庭的孩子考上北大,同样是励志典型。
我们不应该为那些努力奋斗的人贴上“贫穷”或“富裕”的标签,无论他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只要他靠着自己的奋斗赢得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精彩,都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条件再好,不是放弃奋斗的理由;条件再苦,也不是炫耀奋斗的标签。作为一个品尝过贫穷滋味的过来人,我深深知道贫穷带给一个孩子的杀伤力,所以打死我我也不会感谢贫穷的,我感谢的是自己从未放弃的奋斗精神,无论是过去贫穷,还是现在的小康,改变的是条件,但不变的是那颗奋斗的心!
让我们感谢奋斗吧!只有奋斗才配得上我们的感谢,只有奋斗才配得上我们的成绩!无论你有怎样的梦想,离开奋斗什么都不是!无论你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有了奋斗你就是一个励志榜样!不要拿贫穷说事,也不要让贫穷困住,一颗奋斗的心是最珍贵的财富。
谁真正拥有,谁就是榜样!
读懂“感谢贫穷”背后的自强不息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文 / 杨三喜
既不应把“感谢贫穷”误读为赞美贫穷,也不必把“感谢贫穷”放到“如果贫穷有意义,那还追求什么富裕?”的对立位置,更不该高高在上地把炮火集中在“感谢贫穷”这四个字上,而忽视了它背后复杂的生活背景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当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寄到河北衡水18岁女生王心仪那里时,她正在一家辅导机构打工做辅导员,补贴家用。王心仪出生在衡水枣强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境窘迫:妈妈体弱多病,常年在家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姥爷。大弟弟即将升入高三,小弟弟还没有上小学,一家六口全靠家中的五亩地和爸爸外出做零活补贴家用。
这与前几天云南一名考生在建筑工地上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一样,都是让人感动的励志故事。但这次舆论讨论的焦点却有点偏了,王心仪曾经写过的一篇《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被翻了出来,并被冠以“感谢贫穷”之题广泛传播,继而引发了不少争论。反对者认为“贫穷就是贫穷,绝对不值得感谢”“如果贫穷有意义,那还追求什么富裕?”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是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从王心仪的经历和那篇文章的内容来看,她对贫穷的体验和理解其实比很多人都要深刻,“姥姥辛苦了一生,却未换来一日的闲暇”“经济的窘境的确将一家人推向了绝望的深渊”。“感谢贫穷”的背后既不是对贫穷的无知,也不是美化和浪漫化贫穷,更不是给大家灌鸡汤。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固然不值得鼓励和赞美,但是不幸处于此等境况之下,面对贫穷以及贫穷带来的痛苦和伤害,是对他人的优渥生活羡慕嫉妒恨,还是怨天尤人,为什么让我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抑或是破罐子破摔?一个18岁的女孩,除了坚强面对,并以微薄的力量努力改变这一切之外,并没有其他的选择。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贫穷一直是王心仪的敌人,显然,她虽然曾经被贫穷所困扰,但是没有被击倒,而是直面现实,努力学习,用自己的乐观、勇敢以及获得的成绩宣告了自己的胜利。“物质的匮乏带来的不外是两种结果,一个是精神的极度贫瘠,一个是精神的极度充盈。而我,选择后者……贫穷可以动摇很多信念,却让我更加执着地相信,知识的力量。”王心仪感谢的不是贫穷,而是在这种生活经历中获得的让自己变得强大的力量。我们不妨把“感谢贫穷”这篇文章看作是战胜贫穷的胜利宣言以及与生活的和解书,胜利者才有资格“感谢贫穷”,坦然面对才有资格与生活和解。
既不应把“感谢贫穷”误读为赞美贫穷,也不必把“感谢贫穷”放到“如果贫穷有意义,那还追求什么富裕?”的对立位置,更不该高高在上地把炮火集中在“感谢贫穷”这四个字上,而忽视了它背后复杂的生活背景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命运或许不公,我们痛恨贫穷,痛恨人类的一切苦难,但是人类暂时还无法彻底告别它们,总有人或者总有人会在某些时候陷入这种痛苦的境地。对有些人来说,贫穷是万劫不复的无底深渊,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我们又的确难以否认它比顺境更能够激发潜能,养成百折不挠、坚毅不拔的品质。贫穷也好,富裕也罢,个人对现实顽强不屈的姿态很大程度决定了他能否摆脱环境的限制,而这也正是王心仪“感谢贫穷”一文中所传递出来的最大价值。退一万步,“感谢贫穷”至少比怨愤命运更有价值。
去年,北京考生熊轩昂的一番话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农村地区越来越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相对于熊轩昂来说,王心仪考上北大之路尤其艰难,期间必然付出了更多的努力,这也是寒门学子考上名校备受舆论关注的原因所在。所以,面对社会鸿沟,肯定个人的奋斗精神之外,还需要各界共同努力,加大扶贫力度、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填平社会鸿沟,为寒门学子畅通向上通道,让这类自强不息的故事越来越多。
(作者系本报记者)
《中国教育报》2018年08月01日第2版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5 中网 (zw78.com) 京ICP备0903199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