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纪实 > 红都内外的秘密 > 详细内容
第二十九章 三大战役得胜之谜 地下战线功不可没
发布时间:2024/9/7  阅读次数:2  字体大小: 【】 【】【
      两张桌子,几把木椅,一个茶壶,一部电话,在这间不足10平米的中央军委作战室,中国共产党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战争。周恩来曾形象地说,这里不发枪,不发炮,只发电报。在这里,毛泽东亲自向全国各个战场发出了197封作战电报,纵横捭阖,谈笑间,强敌灰飞烟灭。短短4个月,解放大军歼灭和改编了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三大战役为何如此迅速胜利?其内幕如何?我们首次为读者掀开历史上的神秘面纱,为你讲述这些重大战役背后一件件鲜为人知的秘密故事……  
       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西柏坡期间,共指挥了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在内的24次战役(宛西战役、热河战役、冀热辽战役、宛东战役、晋中战役、豫东战役、兖州战役、涟水战役、襄樊战役、保北战役、澄郃战役、察绥战役、济南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太原战役、荔北战役、郑州战役、应城战役、西北冬季战役、樊城战役、荆门战役、西北春季战役)、大小战斗190余次,共消灭国民党军队230万余人,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将战争推进到长江以南,造成向全国进军的态势。
       先让我们共同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作一简要回顾: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提出从1946年7月起,在五年左右的时间内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略总任务,决定我军第三年(1948年7月至1949年6月)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
       9月7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了《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指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恒:必须集中主力于北宁线作战,“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并强调要“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
       9月12日,东北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调动主力从长春、四平等地南下北宁线,发起辽沈战役。
       东北我军首先以奔袭动作歼灭北宁路分散守备之敌,先后占领昌黎、北戴河、绥中、兴城等地,切断关内外敌人的联系;又以渗透战法,割裂锦北防御体系,占领葛王碑、帽儿山等主要阵地,封锁了锦州飞机场,切断了敌人的空运,并于10月1日攻克义县,完成了对锦州的包围。在义县战斗中,东北野战军炮兵司令员朱瑞光荣牺牲。
       10月2日,蒋介石见东北局势严重,亲飞沈阳,组成援锦“西进兵团”和“东进兵团”,企图东西对进,夹击我军。范汉杰依据上述部署决定“死守待援”。
       10月4日,东北野战军指挥所迁往锦州附近,林彪、罗荣恒、刘亚楼在锦州前线根据锦州守敌防御部署和地形条件,东北野战军确定了攻锦部署:以第二、第三纵队及第十七师、炮纵主力并配属坦克15辆,由城北向南担任主要突击;以第七、第九纵队附炮一部由城南向北突击;以第八纵队由城东向西担任辅助突击,第一纵队在高桥担任总预备队,策应锦州和塔山两面作战。从10月9日起,我军对锦州外围守敌发起攻击,至13日,先后占领合成燃料厂、配水池、亮马山、炮台山、罕王殿、紫荆山等据点,控制了锦州外围有利地形。
       10月10日,中央军委致电东北我军指出:这一时期的战局“关键是争取在一星期内外攻克锦州”,“即使一切其它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胜利”。

       10月14日,我军集中25万的优势兵力,向锦州城发起总攻。经过31小时激战,至15日18时,全歼锦州10万守敌,活捉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取得了辽沈战役的关键性胜利。

      在我军夺取锦州的同时,敌“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也开始行动。从10月10日起,敌“东进兵团”逼近塔山,与我第四纵队展开了激烈的交战。敌在飞机、重炮和舰炮的掩护下,纠集11个师的兵力,曾几次变换招法对我阵地实施集团冲击,均未奏效。蒋介石要“14日拂晓拿下塔山,12时进占高桥,黄昏打到锦州”的命令在我军顽强的阻击下,只好变成一纸空文。我军第四纵队在第十一纵队的配合下,经过六昼夜激战,歼敌6000余人,取得了塔山阻击战的胜利,为我军主力攻克锦州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与此同时,敌“西进兵团”被我军第五、第六、第十纵队诱阻在彰武、新立屯地区,不但没有起到援锦的作用,反而为我军全歼该敌造成了有利的态势。
       我军攻克锦州,使东北战局发生了急剧变化。10月15日,蒋介石飞抵沈阳,严令长春守军向沈阳突围。然而深陷重围逃跑绝望的长春守敌,在我军争取下,曾泽生首先率第六十军于17日起义;19日,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被迫率部投降,我军兵不血刃解放长春。至此,辽沈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
       10月18日,蒋介石为挽救东北残局偕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第三次飞赴沈阳。部署“总退却”。令廖耀湘“西进兵团”经黑山、大虎山向南,在锦葫“东进兵团”策应下,“光复锦州”,然后掩护沈阳敌军经北宁路撤入关内;以第五十二军抢占营口,以备廖耀湘部西进受阻,即改经营口会同沈阳守军从海上撤退。蒋介石恐卫立煌不执行上述计划,以杜聿明改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指挥这一撤退行动。
       19日,中央军委致电东北我军指出:“如果在长春事件之后,蒋、卫仍不变更锦葫、沈阳两路向你们寻战的方针那就是很有利的。在此种情况下,你们采取诱敌深入打大歼灭战的方针甚为正确”。同时强调,必须以一部兵力控制营口,“堵塞沈敌向营口的退路”,“只要此着成功,敌无逃路,你们就在战略上胜利了”。
       10月21日,廖耀湘兵团在得到沈阳重炮、装甲部队和新民二○七师第三旅加强后,由新立屯等地猛攻我黑山、大虎山阵地。我第十纵队等部以“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顽强抗击,浴血奋战,打垮了敌整营、整团的多次冲击,有的连队只剩下十多人,仍与敌顽强搏斗,经5天激战,终于守住了阵地,取得了黑山阻击战的胜利。
       25日,廖耀湘兵团正面进攻受挫后,得知第五十二军已占领营口,于是改变夺回锦州的计划,取道台安向营口撤退。我军第七、第八纵队立即从右翼迂回敌人侧后,与第五、六纵队实施钳形夹击;第一、第二、第三、第十纵队从正面突击,在运动中求歼敌人;独立第二师由营口附近向台安以北地区急进,断敌退路。26日,我军将进至大虎山地区之廖耀湘兵团分割包围,并在黑山、大虎山、新民120平方公里地区对敌展开大规模的围歼战。至28日,全歼廖耀湘5个军、12个师及特种兵部队共10万人,其中包括号称蒋介石“五大主力”的新一军主力和新六军全部,俘虏廖耀湘,从而取得了辽沈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10月30日,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飞离沈阳,将残部约14万人交由第八兵团司令周福成统一指挥。31日,我军第一、第二纵队由辽西战场迅速东进,会同进至沈阳以南、以东的第十二纵队及6个独立师包围了沈阳。11月1日,我军发起总攻,战至2日,全歼沈阳守敌13.4万人,俘虏周福成,解放沈阳。与此同时,我军第七、第八纵队和独立第二师等部于10月31日解放辽阳、鞍山、海城、直逼营口。同日,第九纵队进抵营口附近,11月1日晚突入市区。2日,在独二师协同下,解放营口,共歼敌1. 4万人。11月9日,锦西、葫芦岛之敌海运南撤,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1月2日结束,历时52天,共歼敌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取得了伟大胜利。
        淮海战役
       辽沈战役后,国民党统帅部为避免徐州之部队重蹈卫立煌集团全军被歼的覆辙,决定将刘峙集团主力收缩到津浦路徐州至蚌埠段两侧,采取攻势防御阻止解放军南下,必要时放弃徐州,凭借淮河抗击,确保南京、上海。以徐州为中心的国民党部队有5个兵团、共约80万兵力。
       1948年11月,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与指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和地方武装共60万人,淮海战役于11月6日打响。
       11月8日,国民党第五十九军、七十七军共2.3万余人,在第三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率领下,在淮海前线驻地贾汪、台儿庄地区举行起义。第五十九军、七十七军原为冯玉祥西北军旧部。张克侠、何基沣皆为中共地下党员。为组织起义,周恩来与叶剑英曾分别对张克侠和何基沣做过指示,经过张、何二人的工作,该部在淮海战役开始前已做好了起义准备。11月6日,战役打响。8日凌晨,何基沣、张克侠等人宣布起义,下午该部按计划撤出防地,向运河北岸开进。9日,起义部队从台儿庄一线北渡运河。10日进入峄县解放区。张、何起义为解放军创造了全歼黄伯韬兵团的有利条件。
       11月11日,美军副参谋总长魏德迈与国民党代表蒋匀田在华盛顿研究中国战场形势,为蒋军设计了一个防守方案,他对着中国地图说:“如徐州失守,惟有退保中国东南与台、澎地区。照地理的形势说,从福州至昆明三角地带,较易防守,所以我划一条代表战略地带的红线。惟四川省的经济价值甚高,不应轻易放弃,所以我划一条虚线,以为试守之计。”“现在美国海军尚固守青岛基地,目的即在支持平津三角地带傅作义的守军,牵制中共军队,不能即刻大批南进,盼拖长时间,以便布置防守东南半壁的战略基地。”
       黄伯韬祖籍广东梅县,1900年生于天津,1918年入陆军第九混成旅学兵营,后又进入江苏军官教育团第五期学习。历任营长、师参谋长、副旅长、师长、军令部高参、军长等职。孟良崮战役时,任第一兵团第四纵队司令,七十四师被全歼,受到“撤职留任”的处分。1948年,在苏北和豫东作战中黄颇为努力,博得了蒋介石的信任。9月,升为新组建的第七兵团司令,所部被解放军包围于碾庄地区,全军覆没。11月22日,在淮海战役碾庄战斗中毙命。
       11月29日,正当双堆集地区的战事紧张进行之际,国民党第八十五军一一○师5000余人,在师长廖运周率领下,举行战场起义。一一○师原为冯玉祥西北军旧部,廖运周是中共地下党员。淮海战役开始后,一一○师所在的第十二兵团于11月24日被解放军包围在安徽宿县双堆集地区,廖运周和其他中共地下党员决定乘突围之机举行起义,并把起义计划和有关军事情报通知了解放军。28日,廖运周向全师宣布了起义计划。29日,一一○师按解放军事先指定的路线开到解放军的阵地上,起义成功。这一行动打乱了黄维兵团的突围计划,使该兵团全部被歼。
       1948年底向徐州西逃的杜聿明所部3个兵团,被华东野战军11个纵队包围于永城东北青龙集、陈官庄地区,并将其突围的孙元良第十六兵团歼灭。1949年1月6日,华东野战军对青龙集、陈官庄地区被围之敌发起总攻,经4日战斗,全歼第二兵团、第十三兵团,活捉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击毙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淮海战役至10日胜利结束,历时65天,消灭国民党军5个兵团和1个绥靖区的部队,计22个军56个师(内有1个半师起义),共55万余人。此外击退由南京方面来援的第六、第八两个兵团。至此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已处于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国民党统治集团已陷入土崩瓦解状态。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淮海战役业已展开,华北国民党军战略处境十分不利,或撤或守,是从海上南逃还是西退绥远,举棋不定。蒋介石电召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去南京商谈对策,他们错误估计东北野战军需休整3至6个月才能入关作战,故采取固守平津,保持出海口,以观时局变化的方针。据此,傅作义决定撤出承德、山海关、秦皇岛、保定等地守军,将其12个军42个师(旅)及地方部队共50余万人,部署在东起滦县、西至柴沟堡(今怀安)长达千里的铁路沿线。
       中共中央从全国战局出发,决心将傅作义集团抑留在华北就地歼灭。军委令东北野战军提前隐蔽入关,将平、津、塘守军分割包围,以便各个歼灭;又令华北部队撤围归绥,缓攻太原,拖住傅部,争取时间。随后,中共中央决定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党的平津战役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领导平、津、张、塘地区的作战和接管等一切工作。
       平津战役历时64天,投入兵力约100万人,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分割包围,切断退路。1948年11月23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开始向平津和塘沽、唐山地区挺进。29日,华北第三兵团突然向张家口外围据点发起攻击,吸引国民党军西援。傅作义急调第三十五军等部连夜增援,并令两个军主力西移。当傅作义发觉东北野战军入关后,又急调第三十五军速回北平,并从天津调8个师加强北平防务。第三十五军东返时,被华北第二兵团包围在新保安。傅系主力分别被围在张家口、新保安,切断了共西逃的退路。东北野战军主力十一个纵队先后入关,多路穿插,分别包围了北平、天津、塘沽,封闭了华北国民党军南逃的通路。依据中央军委“围而不打”和“隔而不围”的指示,东北、华北野战军协同作战,仅用二十余天就完成了对傅作义集团的战役分割和战略包围任务。
       第二阶段各个歼灭被围守军。解放军遵照毛泽东关于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指示,逐次围歼新保安、张家口、天津的国民党军。1948年12月22日,华北第二兵团首先向新保安发起总攻,全歼傅作义精锐部队第三十五军军部及2个师。23日,张家口守军7个师向北突围,企图撤回绥远。华北第三兵团和东北第四纵队全力堵击追歼,23日晚解放张家口,24日在张家口东北地区全歼十一兵团5.4万余人。
       1949年1月14日,东北野战军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各个歼灭的战法,以22个师的兵力向拒绝放下武器的天津守军发起总攻,经过29小时激战,至15日全歼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活捉敌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天津解放。塘沽守军5万余人于1月17日从海上逃走,塘沽解放。
       第三阶段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在张、津、塘相继解放后,防守北平的25万国民党军陷入了重围的境地。中共中央为保护古城北平,力争通过谈判实现和平接管;同时又要求部队不放松强攻的准备。经双方多次谈判,以及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和爱国民主人士的配合工作,1949年1月21日达成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22日,傅作义所辖8个军25个师全部开出城外,听候改编。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入城,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此次战役,人民解放军以伤亡3. 9万人的代价,取得了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的巨大胜利,实现了就地解决傅作义集团的目标,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地区,从而进一步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然而,在刀光剑影、枪林弹雨的背后,同时进行着一场惊心动魄的秘密斗争。除了毛泽东用兵如神,正确指挥,和广大指战员作战勇敢外,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是,国民党内部有一批我党长期隐蔽的神秘人物,关键时刻,起了战场上强兵强将所起不到的作用。
        卫立煌辽沈战役“消极避战”
       卫立煌(1896—1960),字俊如,安徽合肥人。蒋介石“五虎上将”之一。青年时期曾在孙中山先生广州大本营担任警卫,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四十五师师长,第十四军军长,徐州戒严司令,首都卫戍副司令,第八军军长等职。1941年,卫立煌曾因主张国共合作抗战,与八路军建立友好关系而被撤职。1943年奉命出任中国远征军司令官,率部打败盘踞于滇西和中缅边界的日军,与中国驻印军一起,打通了滇缅公路。解放战争后期,在担任国民党东北“剿总”总司令时,因没有积极执行蒋介石的“反攻”命令,被蒋撤职软禁于南京。1949年获释,随即出走香港。后拒绝去台湾,于1955年回到北京。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常务委员,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常委。1960年1月病逝。
       卫立煌骁勇善战,曾多次与红军作战。“剿共”曾给他“荣誉”,也给了他悔恨。1926年,卫立煌就任师长,因不是蒋介石的浙江同乡,又不属于黄埔系,难以得到蒋介石的信任,只是蒋嫡系中的“杂牌”,由此芥蒂丛生。尽管战功显赫,与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并称蒋介石“五虎上将”,但卫立煌并未获得实权高官。
       1936年“西安事变”前,蒋介石任命卫立煌为“陕甘宁边区总指挥”,再次“围剿”红军。然而,“西安事变”枪响,让他们成了张学良、杨虎城的阶下囚。当时,卫立煌以及南京政府的随员、家眷等四五十人,被囚禁在西京招待所。中共代表周恩来到西安,卫立煌知道自己“反共”罪恶累累,此次必死无疑。然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共产党不计前嫌。对此,卫立煌感慨万端,对共产党产生了好感。
       1937年8月25日,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12日后,更名为第十八集团军,隶属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指挥的第二战区序列。阎锡山面对复杂局面,将作战指挥权交予前敌总指挥卫立煌。这样,卫立煌便成了八路军的名义“上司”
       1937年的忻口战役后,卫立煌3次与周恩来聚会。抗日战争中,卫立煌还三次会见朱德,并与刘少奇会面。对中共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1938年4月,卫立煌绕道访问延安3天,受到毛泽东的热情接见。这次延安之行和接触中共的领袖给了他很大的触动,他感慨道:“以前听到很多对共产党的负面宣传,现在我开始有了怀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转变,主张国共真正合作。在延安访问期间,卫立煌得知第十八集团军连最低的军用物资都得不到满足后,深有感触。离开延安后,他就以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名义,命令第十四兵站发给第十八集团军一批军用物资,包括子弹、手榴弹100余万发(颗),提高了八路军的战斗力。
       1943年秋,蒋介石请卫立煌到重庆,恢复其上将军衔,任命其为中国远征军司令。1944年5月,卫立煌指挥中国远征军大反攻。卫立煌亲临前线勘察,其场景被美随军记者拍摄,刊登在美国《 时代周刊 》上,名声大噪。
       抗战胜利后,卫立煌再次被蒋闲置,出资让卫立煌留洋考察。
       1947年10月,蒋介石催卫立煌回国,就任东北“剿总”要职,但难以全权调动部队,甚至连身边的警卫团都难以指挥。而且对于卫立煌的重要举动,随时有特务向蒋介石密报。
       1948年10月2日,蒋介石飞抵沈阳,召集师以上军官训话,大骂东北将领消极避战。蒋介石还抛开卫立煌,亲自指挥。10月14日,人民解放军攻克锦州,国民党守敌范汉杰以下十多万人被俘。此后,长春守敌迅速瓦解,辽沈战役结束。

       淮海战役——中共地下党功绩卓著
       郭汝瑰——国民党总参谋部作战部长兼第三厅厅长,在全国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7年5月12日下午,时任国防部第三厅(作战厅)厅长的郭汝瑰接到蒋介石侍从室主任俞济时的电话:“今晚8时30分,请到总裁官邸出席晚宴并汇报战况。”“官邸汇报”在当时是国民党官场人人羡慕的事。郭汝瑰与二厅(主管情报)厅长侯腾同时到了蒋介石官邸。这时,山东军情紧急。解放军一度解放泰安,并进入了卞桥、梁邱一带。郭汝瑰与侯腾分别汇报了战地形势。蒋介石归纳了众人意见并作指导,以汤恩伯兵团攻营城、沂水,以欧震兵团攻南麻,以王敬久兵团攻博山。郭汝瑰将此一一记下。这就是后来发生的孟良崮战役。
       郭汝瑰一回到家,便将作战部署抄录了一份,交给前来联系的任廉儒,并且特别叮嘱说:“这一次的战斗序列中,有整编七十四师,全部美式装备,要解放军特别小心。”果然,在孟良崮战役中,郭汝瑰的情报起了重要作用。七十四师被全歼,师长张灵甫被击毙,蒋介石重点进攻山东的图谋严重受挫。而这一切距“官邸汇报”仅4天(5月16日)。
       1948年10月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徐蚌会战”)前夕,何应钦在国防部召开作战会议,提出“守江必守淮”的主张。“守淮”的具体方针是,集中优势兵力于徐州、蚌埠之间的津浦铁路两侧。他责成郭汝瑰制订作战计划,而郭汝瑰制订的计划尚未实施,就被送到解放军指挥机构。
       淮海战役后,郭汝瑰找了个机会到四川组建第七十二军,任军长。1949年12月,他率部在宜宾起义归队。
       钱树岩——1946年6月打入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任军务处少尉司书。他利用能接触到国民党的核心军事机密的条件,将国民党西至潼关,南到长江的军事部署实力的重要情报通过政治交通员送给我军指挥机关,受到中共中央军委的电报表扬。
       张克侠——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徐州城防司令,中共特别党员。1900年生于直隶(今河北)献县。1923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加入冯玉祥部队。1924年前往广州,曾任陆军讲武学校教官、队长。1926年任冯玉祥部任学兵团团副。1927年至1928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在张自忠的师任参谋长。1931年考入南京陆军大学。抗日战争期间,历任第六战区司令部高级参谋、副参谋长、五十九军参谋长、三十三集团军参谋长和副总司令等职。抗战胜利后,任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积极开展地下工作。1948年6月将自己保管使用的一套经“剿总”审定的徐州城防图共10余张交给我派入的联络员孙秉超同志,送交华野领导机关。这套城防图是图表式,并附有文字说明,较为详细地标注着担任城防部队的番号、兵员、武器数量,兵力部署,炮兵群的配置、地堡群的位置、结构、数量、火网地段以及封锁区域和指挥机关的位置等。
       1948年11月8日,与何基沣一起率部战场起义,对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起义后,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三军军长兼上海淞沪警备区司令部参谋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林业部副部长兼中国林业科学院长等职。1984年病逝。

      何基沣——曾任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秘密党员。1898年生于直隶(今河北)藁城。1923年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参加冯玉祥部队。1931年任二十九军一○九旅副旅长。1933年春,赴喜峰口抗击日军,以战功升为旅长。卢沟桥事变前夕,率部驻守卢沟桥一带,多次挫败前来挑衅的日军。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直接指挥驻军抵抗。1938年秘密前往延安,受到中共领导人的接见。根据党的指示,他回到原部队工作,同新四军四师、五师建立了联系,在新四军向鄂豫皖发展和建立大别山根据地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1939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时,时任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的何基沣,根据党的指示,和张克侠一起率部2万多人起义。此后,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四军军长、南京警备司令部司令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水利部副部长、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农业部副部长等职。1980年病逝。
       吴仲禧——国民党南京军事参议院任中将参议,后又出任国防部监察局中将首席监察官。他从参谋部门抄录了徐州地区国民党部队的兵力、番号、兵种和部署的全部资料上交中共党组织。握长江防御实权的汤恩伯,向沿江守备的10个军长下达作战命令,明确各军的位置和任务,以及后勤补给细则。隐蔽在汤恩伯司令部内的一位参谋人员(中共地下党员),将消息密告给吴仲禧,此时上海情报线已断,吴立刻将情报转送中共香港分局。
       顾伯衡——国民党“徐州剿总”警卫二团副团长。他送出杜聿明于1948年12月19日接到飞机送来的蒋介石亲笔信抄件。信中说:“目前唯一的方法就是在空军掩护下集中力量,击破敌一方,实行突围,那怕突出一半也好。这次突围决以空军全力掩护,并投掷毒气弹”。
       肖德宣——四十四军一五○师四四九团上校团长。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是围歼国民党第七兵团。当黄伯韬的兵团部被华野大军包围在碾庄以后,激战至1948年11月17日,敌已大部被歼。中午时分,肖乘机将师长赵璧光、四四八团团长何亚颜“请”到四四九团指挥所。事前,肖德宣已对全团的连以上军官讲清了面临的形势,做好了策反工作,并将搜索连连长和特务排排长布置在团指挥所入口处加强警戒。赵璧光和何亚颜来到后,实际上已被肖德宣所“软禁”。
       王清瀚——又名王镜波、王庆。一○七军副军长兼二六○师师长,早在1944年驻防苏北时,即与新四军有联系,1948年又被吸收为中共特别党员。利用开会名义将军部和该师的师、团军官巧妙地予以软禁,使孙良诚陷于彻底孤立。孙良诚随周镐进入我军阵地后,经我二纵五师政委方中铎反复做工作,最后不得不签署了无条件投诚书。14日上午,方中铎和周镐前往邢圩接收敌一○七军5800余人投诚。周镐、王清瀚陪同孙良诚秘密进入蚌埠刘汝明部后,周、王两人被刘汝明、孙良诚所出卖,押解到南京后惨遭杀害。
       廖运周——八十五军第一一○师师长。1938年廖运周恢复中共组织关系,在其任师长的一一○师建立中共秘密师党委。1946年任一一○师中共地下党委书记。1948年11月27日,廖运周率一一○师师部和两个团5000人起义。黄维以为一一○师突围成功,命令后续3个师沿一一○师路线突围,当即遭六纵痛击,折回双堆集。廖运周率部起义成功,使黄维突围计划失败。新中国成立后,廖曾任沈阳炮兵学校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吉林省体委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病逝。
        平津战役——中共隐蔽战线熠熠生辉
       李炳泉——1919年生于济南。1940年12月加入地下党。重点作了以下工作:一是率先披露和报导了轰动全国的“沈崇事件”。即1946年12月24日,北京大学先修班女生沈崇看完电影回家,途经东单广场,被驻华美军土兵皮尔逊等二人拖至附近一小树林里强奸的事件。由此,在全国掀起了学生运动;二是部署刘时平及时获取傅作义偷袭西柏坡的行动计划,并亲自电告党中央;三是精心策划了与傅作义的和平谈判,促使傅作义起义,北平和平解放。

      傅 冬——傅作义的女儿,当时名叫傅冬菊。1945年由王汉斌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聂荣臻在他的回忆录中曾记述:“地下党员傅冬同志了解、掌握傅作义将军的各方面动态,劝她父亲不要跟着蒋介石走。”“傅作义将军的神态、言谈、情绪变化,傅冬同志都能及时准确地了解清楚,然后每天通过地下电台,向平津战役指挥部报告。”“几十年来,我打过许多仗,能够如此了解对方最高指挥官的动态,是罕见的。这对于我们在平津战役中作出正确判断,下定正确决心,进行正确部署,具有重要的作用。”
       刘时平——及时获得傅作义偷袭西柏坡的行动计划,并及时获得大量傅军的调动情报。
       阎又文——曾任傅作义秘书。山西省万荣县荣河镇人。1939年11月在延安七里铺训练班第二期结业后,被中共西北局社会部安排到国民党西北军阀马鸿逵部队。后来,阎又文寻机转入傅作义部。阎又文与傅作义是山西荣河同乡,逐步取得傅的信任后,升任少将新闻处长、奋斗日报社长、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政工处副处长。按照上级指示,阎又文长期不与组织发生联系。整个抗日战争时期,阎又文这个高级内线一直没有被启用。直到解放战争爆发前夕,中央情报部才重新与阎又文接上关系,于是,便有了傅作义痛斥毛泽东的《致毛泽东的公开信》文稿。原来,阎又文得到为傅作义起草电报的任务后,曾请示组织,周恩来指示:公开电要骂得狠些,要能够激起解放区军民义愤,要能够导致傅作义狂妄自大!后来,阎又文曾代表傅作义与中共和谈。1949年1月22日下午6时30分,阎又文以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政工处副处长的身份,正式宣布北平和平协议和傅作义的文告。新中国成立后,阎又文成为水利部部长傅作义的办公厅主任。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zw78.com)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