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阅读 > 红色博览 > 详细内容
谈毛泽东晚年读书生活
发布时间:2024/9/4  阅读次数:10  字体大小: 【】 【】【


      《毛泽东晚年读书纪实》,徐中远著,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毛泽东一生酷爱学习,从追求革命真理的青年时代到革命战争的年代,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从未间断,即使是重病缠身、生命弥留之际仍然没有停止学习。毛泽东读书,涉猎的领域极其广泛,文、史、哲、军事、自然科学,古今中外,无所不至。人民网党史频道邀请毛泽东主席晚年专职图书服务管理员、中共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原局长徐中远做客人民网,以“毛泽东晚年读书生活”为主题与广大网友交流。

各位网友: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非常高兴和各位网友一起回忆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晚年的读书生活。

       我是毛泽东晚年专职的图书服务管理人员。我们知道毛泽东主席终身酷爱读书,读书是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大的嗜好。中南海丰泽园故居、游泳池故居,还有增福堂院子里等地方都存放过毛主席的图书。毛主席每天要读什么书、查什么书、借什么书、买什么书、印什么书等等有关的图书服务工作,都由我们办理。毛主席批注过的图书,圈划、阅读过的图书,都由我们保存起来。

       我们知道毛泽东一生读了很多很多的书。在图书服务管理工作中,我们看到了毛泽东生前读过的存放在中南海故居里的全部图书。据我们的统计,有十万册左右。这近十万册的图书,有的是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阅读过保存下来的。当然在战争年代有许多书都丢失了,保存下来的这些书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大部分是进城之后根据他老人家自己的读书需要,用他自己的稿费购买的。这十来万册的图书当中,大部分书是经、史、子、集古籍线装书。其中有一部1938年8月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辑、复社出版的精装20卷本《鲁迅全集》。当时是在上海出版的,出版以后,经过辗转,转到了延安,毛主席得到了。当时这部书是编号发行的,毛泽东得到的是第五十八号。这种《鲁迅全集》做工非常精细,色彩协调,非常好看。毛泽东收到这部《鲁迅全集》以后,十分珍惜,爱不释手,转移、行军、打仗,都一直带在身边,连同其他保存下来的马恩列斯的著作和一些哲学、历史、文学、自然科学等著作一共有一千多册,一直从延安带到了西柏坡,从西柏坡带进了中南海。

       毛主席生前很爱读历史书籍,直到晚年还是爱不释手。例如:清代乾隆武英殿版的木刻大字线装本《二十四史》,是毛主席晚年读过多遍的一部史书。这部史书是1952年身边工作人员根据他老人家自己的读书需要从书店购买的,是毛泽东生前很喜爱的。除了《二十四史》,还有很多的历史典籍,名人传记,中国古典文学包括诗词曲赋,外国文学及名家名著,政治学、经济学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著作,这些著作毛泽东生前都特别喜爱,每次去外地检查工作都要带上,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从上世纪的50年代到60年代、70年代,无论在外出的火车上、飞机上,无论在住地的会客厅里、书房里、办公室里,无论是白天、黑夜,我们工作人员随时都可以看到他老人家凝神静气地读书的身影。他一边读,一边用笔在书上圈圈画画,许多书上还写满了批注文字。

       毛主席到了耄耋之年,在病魔缠身的岁月里,每天仍然日以继夜、非常勤奋地刻苦读书。进入上世纪70年代,特别是1971年9月13日林彪叛逃事件之后,毛泽东的体质愈来愈差,各种疾病接连不断。在病魔缠身的最后几年,他一直喜爱的散步、游泳等运动几乎全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他老人家真的是年老了,体弱了,病多了,两腿肿得不能站立,两脚重得不能走路,眼睛也患老年性白内障看不清东西了,听力也逐步下降了,说话也越来越让人难以听清了。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老人家还日日夜夜一册一册地看,一页一页地读,一笔一笔地圈画,一字一字地写批注。眼睛看不见了,就让身边工作人员读,手拿不动了,就让身边工作人员举着。白天读,夜里读,常常是通宵达旦地读,是白天还是黑夜,他老人家是不关注的。吃饭、睡觉、工作、批阅文件、看书,天天如此。吃饭时他也常常要看书。他平时爱说吃饭是用嘴巴,看书要用眼睛。理发的时候也要看书,他常对理发的人说,你办你的公,我看我的书。他有时看书忘记了吃饭,一天吃几顿饭他老人家并不关注。有时吃一顿饭,凉了热,热了凉,大师傅热来热去,服务人员端来端去,反复好几次,他老人家才能吃上一点。吃饭的时候常常也是大口大口,吃得很快,吃完把碗筷往旁边一推,又全神贯注地看起书来。吃什么,每天吃几顿他老人家都不重视。肚子饿了,想吃了,就找东西吃。当时饭菜做什么他就吃什么。他老人家经常对身边工作人员说,饭可以少吃,觉可以少睡,书可不能少看呀!

       他老人家看书没有固定的时间,也不分什么时间,有空就看,想看就看。吃饭前看,会客前看,开会前看,睡觉前看,睡不着觉时也看。他老人家睡觉不好,有时失眠,睡觉要吃安眠药,吃完药入睡前,总是习惯看书。常常是看着看着睡着了,睡着睡着又醒了,醒来接着看。他老人家看书也没有固定的地方,会议室里、办公桌旁及会客的沙发上、卧室的床上、游泳池旁、吃饭桌旁、卫生间里,到处都放着书,随手可以翻看。

       说到这里,我很高兴向各位网友介绍一个小故事。1957年仲夏,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他的老同学周谷城老先生,应毛泽东之邀,来到中南海游泳池和毛泽东一起游泳。一上岸,还没有来得及穿衣服,毛主席就披上一件睡衣和周谷城先生谈起读《汉书》的事。毛主席拿起一本线装本的《汉书》,是《汉书》列传第三十九,指着赵充国主张在西北屯田的一段对周说:“这个人很能坚持真理,坚持正确的主张。他的主张,在开始时赞成的人不过十分之一二,反对的人达十分之八九。但后来,逐渐被人接受了,赞成的人达到十分之八九,反对的人却只有十分之一二。真理要人接受,总要有一个过程,无论在过去的历史还是现在。”毛泽东常常是这样,用具体的历史事实来启发教育人们。这册《汉书》,毛主席先后看过多次,还用黑铅笔在本册封面上写了“赵充国”三个字。赵充国这一段共19页,他从头至尾用黑铅笔圈画过,有的地方还写了批注文字。

       晚年毛泽东在游泳池住地看书,或者去外地在住地看书,也没有固定的姿势,有时坐着,有时站着,有时躺着,有时是半坐半躺着。从1972年到1976年初,他老人家除了读《二十四史》外,还先后看了《鲁迅全集》、《古代社会》、《中国近代史》上册,还看了《藏书》、《续藏书》、《焚书》、《继焚书》、《随园诗话》、《中国文明史》、《中国发展史》、《唐、宋、元、明五朝诗别裁集》等129种新印的大字线装书,这都是他晚年反复看的。

       在他老人家生病的最后几年,他好像知道自己活的时间不是很多了。所以每天手不释卷,不分昼夜,无休止地读书。无论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地,还是在外出的列车上,走到哪里,他都要求把他爱读的书带到哪里。来到哪里,哪里的办公室里、会客室里、卧室床上,甚至卫生间里,都要与中南海游泳池住地一样,到处放着书。无论在北京中南海游泳池住地,还是去杭州、武汉、长沙等外地,毛泽东日常生活的住地几乎与北京住地一样,到处都放着书。他睡觉的床上大部分放着书,只留下一个人睡觉的地方。有一次他的病情加重,发烧到39 度,还要看书。医务人员曾给他规定每天只能看15-30分钟的文件或者书,而实际上他每天看书的时间都远远超过了这个规定。病重期间,医生建议他少读书,或者不读书,可是他天天带病坚持读书。腿不能站立,不能走路了,坐在沙发上、躺在床上也要读书。因患老年性白内障,两只眼睛全不能看书了,每天还要让身边的工作人员给他读书。直到他的心脏停止跳动前几个小时,已经无力说话了,还示意工作人员给他读书。真是感人至深,让人心疼,令人敬佩。

       我们知道,毛泽东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是毛泽东一生当中的一项重要的日常生活和人生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老人家几十年如一日,不懈地追求,不懈地读书,不懈地奋斗,不懈地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特别是生命最后几年,他老人家在身患多种疾病的情况下还天天不分昼夜,无休止地读《二十四史》,读鲁迅著作,读政治、读经济、读文学、读各种自然科学著作等等,读书、看书、谈书、评书,这是毛泽东晚年岁月中不可缺少的。读书充实了毛泽东晚年的生活,丰富了毛泽东的头脑,读书给毛主席消除了寂寞和孤独,带来了生活的乐趣,带来了精神的快乐,带来了安宁和睡眠。

       翻开毛泽东阅读、批画过的上万册图书,笔者感想很多,感慨很多。无论从读书的勤奋和刻苦程度,还是从读书的深度和广度,无论从读书的批注和圈画,还是从读书的习惯和具体方法,还是读书的精神和毅力方面,毛主席都是独树一帜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纵观毛主席晚年的读书生活,我认为毛泽东主席读书有很多独特。这里我把它概括为以下十个特点,向各位网友简单地介绍一下。

       第一个特点是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是毛泽东主席一贯的主张,也是毛泽东晚年读书的一大特点。毛主席晚年除了爱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历史书籍之外,还爱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聊斋志异》等著名的古典小说。中国文学古籍也读了很多。《诗经》、《楚辞》,汉魏六朝的文章,唐、宋、元、明、清诗别裁集,《词综》、《曲选》,《韩昌黎全集》、《昭明文集》、《唐诗三百首》、《唐宋名家词选》等都是毛主席爱读的。《唐宋名家词选》读过的本子就有几种。1974年8月25日,他已重病在身,还亲手写了“唐宋名家词选”的书名,让我帮他找这本书,还要读。

       从内容上来说,毛主席晚年读的有马列主义著作、哲学著作、鲁迅著作、历史著作、经济学著作、军事著作、文学著作、自然科学著作、技术科学著作等。从时间上来说,古代的、现代的、当代的,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他老人家都有兴趣。1974年、1975年,他还读过《化学》、《动物学》杂志,读过李约瑟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还读过杨振宁著的《基本粒子发现简史》、李政道学术理论著作《不平常的核态》等。到了晚年,他对生命科学、天文学、物理学、土壤学等著作都有兴趣。

       他不仅对中外文学名著读了又读,爱不释手,对中国的古今笑话书、小人书等也爱读。从1974年1月1日到6月30日,整整半年时间,他老人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读笑话书,看了《古代笑话选》、《历代笑话选》、《笑话新选》、《笑话新谈》、《笑林广记》、《新笑林一千种》、《哈哈笑》、《笑话三千篇》、《幽默笑话集》、《时代笑话五百首》等数十种笑话书。70年代以后,《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人书,他老人家也常在茶余饭后翻阅。还有历代字帖、名人墨迹、名家书画作品、楹联丛话等,他也是爱不释手,看了又看,读了又读。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各位网友,毛泽东晚年是博览群书的。

      第二个特点,毛主席喜爱的书延续读的时间长。我们服务工作过程当中知道,毛主席爱读《共产党宣言》。从1920年他第一次读了《共产党宣言》以后,一直到1976年,56年里不知道反复读过多少次,一直到晚年还在读大字本的《共产党宣言》。他在1976年9月9号去世的时候,身边就放有好几本《共产党宣言》,一本是大字线装本的,还有延安时期出版的小字本,还有外文版的。

       除了《共产党宣言》,《鲁迅全集》也是毛主席爱读的。1938年上海出的《鲁迅全集》送到延安之后毛主席就读到了,一直到1975年,他还在手不释卷地读这本《鲁迅全集》。后来大字本《鲁迅全集》印出来以后,他还反复地看大字本。《鲁迅全集》他读了近40年的时间。

       还有《二十四史》,就是清代乾隆武英殿版的大字线装本《二十四史》,毛主席从1952年得到之后,一直读到1976年,前后24年手不释卷。许多人物传记是他老人家最爱读的,不少传记他还在阅读时十分用心地作了标点、断句,划了着重线,许多地方都写有批注文字。其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都读过多遍。直到1975年,他老人家已经82岁高龄了,还在手不释卷地读《晋书》。还用颤抖的手在《晋书》好几册的封面上用红笔写上:“一九七五年、八月再阅”、“一九七五,九月再阅”。他不仅自己读,还把自己觉得内容比较有意义的送给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彭德怀等中央领导阅读。

       除了读《二十四史》,其他的各种稗官野史、历史小说毛主席也爱读。

       毛主席在年轻的时候就很爱读古典小说,到了晚年还一次一次反反复复地读。他自己讲,《红楼梦》要至少读五遍才有发言权。实际上像《红楼梦》这些中国古典小说,他老人家不知读了多少遍,在上面做了很多的圈划,还做了很多的批注。

       第三个特点,不动笔墨不看书。

       这源自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老先生的教诲。徐老师曾经跟他们讲自己的一个实际做法,强调“好脑筋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看书。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毛泽东在国家百孔千疮、百废待兴,自己日理万机之余,仍然挤时间努力研读马列著作,写了不少批注。在1958 年的大跃进中,曾经出现了一种否定商品生产的极“左”观点。为了从理论上提高对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说服持这种观点的人,毛主席下功夫钻研了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本书。这本书毛主席读了多遍,经他批注的就有四个本子。毛泽东的批注都是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否定商品经济的观点进行批评,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此外,毛主席还挤出很多时间读哲学书籍,写了不少批语。1963年读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 第三册) 时,他对该书关于华严宗思想的分析写了近百字批注。该书认为:华严宗承认个别与一般的内在联系,总算有一点辩证法观点,但华严宗又唯心地夸大、吹胀了个别与一般的联系,把这种联系绝对化,甚至抹煞个别的存在。毛泽东在读这段话的时候,在旁边写了一个批注:“何其正确。”很赞赏这句话。他还批注道:“相对中有绝对,绝对只存在于相对之中,普遍只存在于个别之中,永恒只存在于暂时之中,离开这些来谈什么客观辩证法,岂非自相矛盾。”在李达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唯物辩证法》上,毛泽东写了近300字的批语,表达了他对唯物辩证法体系的看法。

       刚才说到的《二十四史》,毛主席生前不知反复读过多少遍,许多册的封面和其他一些地方都磨破了,许多页上还有毛主席当年看书时留下的种种痕迹。

       几十年里,毛泽东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用笔在画上竖线、横路线、曲线、斜线、三角、方框、问号和圈、点、勾、叉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许多书因为反复读了很多遍,勾画了很多很多。这些笔记、批注、批画反映了毛泽东读书时头脑的一种活动,是思考的真实记录,也是他和作者思想认识、观点、想法、看法、感情的互动与交流。毛主席读书的时候,身边、手边不能没有笔。年轻时、延安时、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多用的是毛笔,后来逐渐地改用铅笔,包括黑铅笔、红铅笔、蓝铅笔、粗黑铅笔、粗红铅笔等。最后几年大部分都是用粗的黑铅笔或者红铅笔在书上圈圈画画,或者写批注文字。

       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同志都知道,他卧室床头桌上、办公桌上,卧室外间会客室的茶几上,总是习惯到处放着由工作人员削好的各样颜色的铅笔。

       我们发现,《二十四史》是毛泽东晚年读的遍数最多、批注最多的一部史书。有15 种史,一共做了198 条、3583 个批注,批注的文字,最少的是两个字,最多的写了914 个字,大部分都是十来个字到三四十个字。各种各样的符号比比皆是,有时候布满了全书。

       第四个特点,密切联系实际。

       毛主席读书都是密切联系实际的。他在读书过程当中,将书上的内容与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与党的建设的实际,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自然科学的实际,与自己的工作实际、思想实际、理想信念实际、情感实际等等紧密地联系起来。他把读书时自己头脑里所想、所思写下来,记下来,表达出来。这种所思、所想、所写、所记、所表达的,仿佛是自己作为读书人在与书的作者或书上的人物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交谈、讨论。对作者的话、书上人物的话及其政治主张和思想、认识、观点,过去的事、书上的记载等,毛主席都是用心思考,有感即发,有想就批,有话即写。赞成就表示赞成,不赞成就表示不赞成,有疑问就提出疑问,有反对就提出反对。总之,随读随想,随想随记,怎么想就怎么批、怎么注就怎么记。

       直到晚年,毛泽东读《二十四史》都是密切联系实际的。密切联系实际是毛主席读书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也是他最重要的一个读书方法。我在《毛泽东读书十法》新书里面介绍的第一条方法,就是毛泽东密切联系群众读书。第五个特点,有重点、有选择地读,重点部分反反复复读。

       从毛泽东晚年读书实践的具体来看,选择的书一般都是他有兴趣、爱读,对自己有启发和教育作用的书。选择的书不一定是重点的书,重点书一般都在选择的书之中。选择的书肯定是要读的,“重点”书则是反反复复读的,有的一读就是十几年、几十年,读得多、下功夫多,批注多,圈画多。

       “选择”这个环节是不能缺少的。经过选择,可以读更多的书,可以拓宽读书的范围,可以拓宽思路。同时,在选择的过程中寻求重点。选择是读书的开始,重点是读书的延续。如果说读选择的书是一般的层次,读重点的书对毛主席来说就是更高的层次。

       关于读选择的书和读重点的书的事例是很多的。毛泽东生前,选择的书和重点的书往往是交错阅读的,读读选择的书,又读读重点的书,重点的书读久了、读累了,又读读选择的书,选择的书读多了,读累了,读倦了,又读读重点的书。正如他曾经对身边工作人员说的一段话:人的脑子这么大,功能这么复杂,感觉、思维、视听一定也是各有分工的。我看文件累了换换纸笔,看政治累了看看文艺小说,看诗词累了看看自然科学,看文字累了看看小人书,这样达到调节大脑的目的。

       上面说到的武英殿版大字线装本《二十四史》,毛泽东是通读过的,读得多、批注得多、批划得多,许多人物传记读了五六遍以上,《南史》、《新唐书》、《后汉书》里面的人物传记就是他晚年读书的重点部分。

       第六个特点是读书的视角多。

       “多视角”读书,就是从多个不同的视角读同一部书、同一种书、同一本书的读书方法。我们在服务过程当中知道,毛主席读书,有一些一读就是几十年,例如《共产党宣言》、《二十四史》、鲁迅著作,很多哲学方面的书,还有各种《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小说等。这些书因为每次读都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收获,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收获,所以几十年读而不厌。

       就拿《二十四史》来说,作为史书,从历史角度去读是毫无疑义的。然而,毛泽东在还能从政治的视角去读,从政策和策略的视角去读,从战略和战术的视角去读,从外交的视角去读,从组织工作选人用人的视角去读,从生产生活的视角去读,从民族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视角去读,等等。不同的视角,他会有不同的收获,所以他读而不累、读而不倦,越读越爱读。

       我们在服务工作实践中感觉到,书是同一部书,人是同一个人,从不同的视角去读,就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效果。在读书过程中常常变换变换视角,变换变换方法,这样读起来新颖、有新意、有兴趣,有新的成效,所以就会越读越爱读,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有劲头,越读越有成效。这是毛泽东晚年读书活动给我们留下的一个重要启示。

       第七个特点,把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书放在一起对照着读,对比着读,研究着读。

       所谓对照着读、对比着读、研究着读,就是在读书过程中将同一个内容来自不同作者、不同版本、不同体裁、不同注释、不同评说的书,或者将同一类文体的书,两种或两种以上放在一起,看看这一种,又读读那一种,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方法、立场进行分析研究,得出自己的见解,形成自己的看法。

       我们在服务工作中知道,毛主席晚年读《二十四史》的时候,常常把《前汉书》和《后汉书》放在一起读,读读《前汉书》,又读读《后汉书》,对照、对比着读,对书中记载的史籍、史实、人物、评价等等内容在阅读中进行比较。他反复读了这两种书之后,写了这样一个批注:“《后汉书》写的不坏,许多篇章,胜于《前汉书》。”

       在晚年,他有时候还把《二十四史》当中的《南史》和《北史》对照着看,对比着读。他说:“《南史》和《北史》的作者是倾向统一的,他的父亲李大师也是搞历史的,也是这种观点。这父子俩的观点,在李延寿写的《序传》中也说得十分明白。”他还说:“《南史》、《北史》的作者李延寿有倾向统一的思想,比《旧唐书》更好些。”

      第八个特点,人走到哪里,就把要读的、爱读的、正读的书带到哪里。

       在火车上,在飞机上,去外地视察工作,参加会议,去杭州、去长沙、去武汉、去庐山等地方,都要把自己身边重要的书、正在读的书统统带上,一带就是十几个木箱。带到外地去以后,还要和北京摆放的形式一样,床上摆什么书,会客室摆什么书,茶几上摆什么书等等。他看过的书,在北京看,在外地还接着看。

       第九个特点,独立思考,不死读书,不尽信书。不是书上怎么说,他就怎么信。

       毛泽东在读书过程当中,对书上所写的、所说的人和事,人物的言论,所记述的史实、史迹、史例、史故、史论、史评等,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分析方法去对待、去研究,用自己的大脑去辩证地思考,从不人云亦云。毛泽东常引用孟子的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这里说的书,是指《书经》,毛泽东把它推而广之,及于其他,就是不要迷信书本,读书不要盲从,要独立思考。毛泽东认为,读书既要有大胆怀疑和寻根究底的勇气和意志,又要保护一切正确的东西。同做其他的事情一样,既要勇敢,也要谨慎。

       第十个特点,挤时间,下苦功,读书“至死方休”。

       1938年8月22日,毛主席在延安中央党校的讲话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你学到一百岁,人家替你做寿,你还是不可能说“我已经学完了”。因为你再活一天,就能再学一天。你死了,你还是没有学完,而由你的儿子、孙子、孙子的儿子、孙子的孙子再继续学下去。

       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过:共产党员不学习理论是不行的,要想一个法子,叫“挤”,用挤来对付忙。好比木匠师傅钉一个钉子到木头上,就可以挂衣服了,这就是木匠师傅向木头一挤,木头让了步,才成功的。多少木头钉上钉子,把看不见的纤维细孔,挤出这样的大的窟窿来,可见挤是一个好办法。我们现在工作忙得很,也可以让它让让步,用“挤”的法子,在每天工作、吃饭、休息中间挤出两个小时来学习。把工作向两方面挤一挤,一个往上一个往下,一定可以挤出两个小时来学习。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钻。如木匠师傅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看不懂的东西我们就不要怕,就用钻来对付。毛泽东还说,工作忙就要挤,看不懂就要钻,用这两个法子对付它,学习是一定可以获胜的。这实际上是毛泽东自己读书的一种实践体会。他读书的时间,绝大部分都是自己挤出来的、钻出来的。

       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指出:“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夫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应当把工作以外的剩余精力主要放在学习上,养成学习的习惯。”

       毛泽东看书是利用饭余茶后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所以,毛泽东看书的时间是挤出来的。同时,他读书也是下苦功的,一直到最后都是如此。1959年1月,一位外宾问毛泽东学习英语的情况时,他说:“我现在正在一字一字地学。若问我问题,我勉强答得上几个字。我要订五年计划,再学五年英文,那时可以看点政治、经济、哲学方面的文章。现在学了一半。看书不容易,好像走路一样,到处碰石头,很麻烦。”他对他的国际问题秘书林克同志说:我决心学习,至死方休。他还诙谐地说:“我活一天就要学习一天,尽可能多学一点,不然,见马克思的时候怎么办?”

       毛泽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直到1976年病危的时候,他也没有中止读书。毛泽东最后读书的时间,根据当年有关的记录是1976年9月8日早晨,也就是在他老人家临终前一天的5时50分,在全身布满多种监护抢救器械的情况下读的,读了七分钟。毛泽东离开人间的那一刻,也就是他老人家读书学习生活结束的时刻。毛泽东同志这种活到老、读书到老、学习到老,生命不息、读书学习不止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各位网友,我深深地感到,毛泽东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读书学习的一生。毛泽东终身酷爱读书,身边从来没有离开过书。

       毛主席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共产党的代表。如今,毛泽东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读过的这些书还在,见书思故人,见书念故人,故人读书时的神态笑貌、顽强毅力、勤奋刻苦的精神等至今犹在我们的心中。

       各位网友,毛主席晚年读书的情况是十分丰富的。1992年,我根据毛主席晚年读书的情况写过一书,书名叫《毛泽东晚年读书纪实》,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毛泽东晚年读书的有关实际情况。如果各位网友有兴趣,请您看这本书,描述得比较详细。还有一本是《毛泽东是怎样读二十四史的》,在《毛泽东晚年读书纪实》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毛泽东怎么读《二十四史》,为什么读,读后有什么批注等等。大家有兴趣的话也可以翻阅。

       (徐中远,中共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局长,毛泽东专职图书管理员)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zw78.com)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