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频道 > 书法知识 > 详细内容
笔势—书法的生命
发布时间:2017/1/20  阅读次数:195  字体大小: 【】 【】【
       笔势—书法的生命
        笔势的提起
       “势”一词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平时所说的形势、气势、势力、势不可挡、因势利导等等,都使用了势的概念,可见势在人们生活中的适用范围是极其广泛的。
       我国古代的先哲们。很早就认识到客观世界中势的存在,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匕加以研究、考察。还成功地将势所携带的巨大能量引发出来,诉诸于社会各个领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作为造型艺术的中国书法,从它的实践和产生理论的初始阶段,就十分重视书写过程中“势”的营造和运用。康有为在其所著《广艺舟双揖》中,列举了古代书家对势的论述。他介绍说“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卫恒日书势,羲之曰笔势.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兵家重形势,拳法重朴势。义固相同。得势便已操胜券。”康氏以军事家打仗,在临战之前就将自己的军队摆在不败的位置上和拳师在对拳时,善于利用双方力量的总体走向为例,来比喻书法只有注重对势的把握。才有取得成功的主动权。
       我们沿着康氏所引导的思维脉络。详细地察看他推荐的文章,就不难发现在东汉时期中郎将蔡琶所著的《九势》中,最早把势的概念援引到书法中来。这篇只有一200多字的短文,提出了“夫书肇干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等著名论点。然后从九个方面加以阐述和说明,揭示了势的本源和势在书法中的形成。
       蔡邕的《九势》是对势本质揭示最彻底、表述最清楚的名篇,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贡献。只因文字简短,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蔡邕以后.古人对势也多有阐发,但理论上比较混乱。书体和书势,笔法和笔势经常混为一谈。甚至用势来解释势,即便是就势论势,也经常用模糊的、不定性的比喻来阐发心理上的感受。因此历代对势的研究和论述,并未越出蔡中郎《九势》的范畴。像康有为推荐的卫恒的《书势》,主要是说书体的,羲之的《笔势》主要讲的是笔法.两篇文章虽名曰势,所论述的内容和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笔势似乎有不小的距离,为此我们不做更多的引用。
       近代沈尹默先生,第一次将笔法、笔势、笔意三者区分开来,加以淦释。在他的《书法论丛》中,用了大量的笔墨阐述了笔法与笔势的区别。他的主要观点是:“笔法是任何一种点画都要运用着它,即所谓笔笔中锋,是必须共守的根本方法,笔势乃是一种单行规则,是每一种点画各自顺从着各具的特殊姿势的写法”.“法字含有定局的意思,是不可违反的法则。势则处于活局之中,它在一定的法则下,因时地条件不同,就得有所变易”。“形是静止的,势是活动的,形是由变化往来的势交织而成的”。“凡实的形都是由虚的势所往来构成的”。
       沈老的这些论述,把人们对势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看过沈老的文章后,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印象:一、势是点画特殊形态写法的单行规则;二、势是变化的,是活的;三、势是虚的。那么势是如何通过往来变化形成的,虚的势又是如何落到实的形上去的呢?沈老则没有过多的说明。
       近年来,不少书法理论工作者借用现代力学有关势和势能的理论,对书法中的势进行剖析,换一个角度来认识这一问题,给人们以很大启迪。以潘景年先生发表在《书法》1988年第三期上的《笔势当议》最具代表性,他的主要观点是:对势“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角度继续探索一下的话,就会发现:似乎应当同今天物理学中的‘势’和势能的概念联系起来”。“势能,又称位能,是自然界中能量存在的形式之一。物质系统内由于各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量的势能;它可以存在于同一物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下,系统的势能由各物体的相对位置所决定。与本文有关的势能,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一件书法作品.当被悬挂成为竖直方向时,线条位置就有了上下之分,因而被明显地置于‘重力势能’之中。同样,被弯曲了的某些弹性体,具有一定的弹性势能,在弹性力的作用下,弹性体被弯曲越剧,其弹性势能也就越大”。潘先生的论点我首先表示赞成。他把现代科学成果运用到书法艺术的研究中来是成功的,方法是科学的。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zw78.com)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