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频道 > 书法知识 > 详细内容
学书者应该敬帖
发布时间:2017/1/20  阅读次数:233  字体大小: 【】 【】【
       学书者应该敬帖
       敬帖、择帖、读帖,此三者都与帖有关。书法中所说的帖从广义上讲,是铸造、雕刻、墨迹等可供观赏和临习的书法作品的统称。敬帖、择帖、读帖这三部分内容,就是从广义上来阐述的。当然帖还可以细分为碑和帖两大类。碑主要包括庙碑、墓碑、墓访、刻石、石鼓、造像、摩崖等。帖主要包括以钟繇、王羲之为先导的书翰、笔札等墨迹,我国长江以北在唐朝以前建都较多,碑刻相当丰富。而长江以南在晋朝之后以笔札传世较广。清代阮元综合了上述情况后著有《北碑南帖论》,他在这一著作中说“古石刻纪帝王功德,或为卿士铭德位,以佐史学,是以古人书法未有不托金石以传者,秦石刻日‘金石刻明白’是也”.“晋室南渡,以‘宣示表’诸迹为江东书法之祖,然衣带所携者,帖也。帖者.始于卷帛之署书。后世凡一嫌半纸珍藏墨迹,皆归之帖。今‘阁帖’如钟、王、郗、谢诸书,皆帖也,非碑也.”阮元在此著中还对碑、帖的长处进行分析,得出了“是故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的结论。
       敬帖
       敬帖是指学书者对碑帖的崇敬、仿效之意。那么学书者为什么要崇敬、仿效碑帖呢,不这样行不行呢?回答是否定的。一般来讲,学习书法必须从临帖人手,大体有以下几个理由:
       1、书法艺术的发展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书法艺术的发展和其它文化艺术的发展一样,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近代文学家鲁迅先生说过,“新的艺术,没有一种是无根蒂突然发生的,总承受着先前的遗产。”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也曾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的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书法艺术也不例外,在几千年的人类文化历史长河中,经过多少代文人墨客和若干杰出天才书法家的努力和探索,才有着今天这样的辉煌灿烂.先人们留下的这些丰富的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积累和结晶,在世界美术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我们怎么能抛开于不顾呢?
       古人流传至今的帖,对于学书者有着极其巨大的借鉴作用。关于这个问题,上海两位已故的著名书法家说得非常精辟.一位是沈尹默先生,他在《学书丛话》中写道“有人问,学字是不是一定要临枯?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不是读书,然不读书又不知所以为学之道”,。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写字不是临帖,然不从临人手,就不知写字之道。另一位是潘伯鹰先生,他在《书法杂论》中写道“在一次书法讲读会上,有一位听众问我‘写字不学前人的碑帖行不行?’我当时是这样回答的,行!但另外却又发生了经济时间的问题。完全不学古人,完全凭自己去写,是最足以发展创造性的。不过,想想书法发展到今日,已经多少年代了!而且不是一、二人的创造,而是悠久的智慧累积!单凭一人去‘创造’,而且只凭这么短短的三四十年!为什么硬不去接受优良的传统?为什么不在这个基础上加人个人的努力?为什么偏要去作‘始创文字’的大俊瓜?于是乎大家都笑了。”这二位老先生把问题基本上说透了。如果说得再通俗一些,学书法的好比登山,我们的前人用了几千年的时间,经过多少代人进行的全面、系统的考察、摸索、实践,登到相当的高度上,并为后人留下了可供攀登的足迹。我们后人要比前人爬得更高一些,是沿着先人的足迹继续攀登呢?还是置前人成就于不顾,自己非要另辟新径向上爬呢?多数人的回答是前者。古人在书法上留下来的斑斑足迹,就是千古流传下来的碑帖。
       2、中国汉字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任何书法字体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以汉字的发展为前提的。而篆、隶、真、行、草等书体的产生和定型,都经过了成百上千年漫长的演变历程。每种书体都保留着文字发展演变的历史遗韵。以汉代的代表书体隶书为例:文字发展到汉代,开始了由象形文字向方块字的过渡.字形开始由篆书的竖势向横势转化.这个时期的隶书既有象形的意趣,古气未泯,又有方块字的规正。同时,隶书还显示出象形字向方块字过渡阶段字体本身的一种不成熟的、幼稚可爱的“遗态”。因此,汉代碑刻的这种酣足的意趣、古拙的体质、雄强的结构,幼稚纯朴的姿态形成了隶书的典型特征。这些都是后人只能学习而无法设想和创造的。
       3、不同历史时期的书法风格有很大的差异
       书法艺术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社会意识形态和时代风尚的调节,是同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哲学美学思想和欣赏习惯相一致的。因此。在我国历史上,时代的烙印都深深地反映在书法艺术的风格上。如汉魏的古朴雄强;两晋的散淡俊逸,隋唐的恢宏森严,宋元的潇洒放纵等,构成了中国书法的百花苑。然而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也做不到亲自跨越几个时代去体验时代的风气,学书者如果不向历史传统学习,那么他怎么能体味到各个时代的书风呢?
       4、古代书法有非常高的历史成就
       中国古代,毛笔几乎是书写的唯一工具,是读书人的必修课,是人仕的手段之一。加之社会生产力低下,生活节奏缓慢等原因,在剥削阶层中以书画为终生职业者甚众。我国古代的书法名家出在这个阶层的不在少数,这是今人无法与之比拟的.其中不乏一些天才的、杰出的代表人物,在中国书法的形成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将中国的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如汉魏的碑刻(虽绝大多数不署书写者的姓名,但成就非常之高),晋代二王父子的行草书;唐代以颜真卿为代表的楷书,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等,都是空前绝后的艺术珍品。即使是照着临学也很难达到他们的水平,不学就更不成了。
       5、从实践上看,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都有明显的师承关系,没有一个人不是靠学习前人的碑帖起家的。从他们的传世作品中,都可以明显地看出临攀前人书法的痕迹。
       就以“书圣”王羲之系统来说吧,王羲之早年跟卫夫人学书,后来又北游名山,改学众碑,创造新体。到了晚年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被历代奉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的书法,取法王羲之是无可置疑的。初唐的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樱都是学王羲之的,虞世南是王羲之第七世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褚遂良又受业于虞、欧两位老前辈。而薛樱是魏徽的外孙,是专门学褚的。唐代的草圣张旭、怀素及孙过庭,都是苦学过二王的。张旭的楷书《郎官石柱记》纯是右军法则.张旭的学生是颜真卿。颜真卿、柳公权二人皆以褚遂良为根基而上溯右军隶法,成为大家。宋朝的四大家苏轼、黄庭坚是学颜真卿的,米带则直学晋人,蔡襄是专学褚、薛的。因此宋四家仍属王字体系。从以上可以看出,凡成大家者,他的师承脉络是很清楚的。没有无师自通者.
       6、书法不是印刷宋体字简单的再加工
       我常常想,为什么许多人不临习古帖也能创作出所谓的书法作品呢?为什么一些人并不懂书法,确能对书法作品指指点点,大发议论呢?那么这些人是以什么作为标准来衡量书法作品水平高低,辨别书写的美丑呢?后来我才意识到是印刷宋体字在起作用。
       中国近代,人们从学习汉字开始就接触到宋休字。自觉不自觉的都临习了宋体字。受先人为主的影响,人们很容易以宋体字为标准衡量美丑,辨别是非。
       应该指出的是,过于成熟的宋体字已经模式化了,只有美术价值而无艺术性可言,是学习书法之大敌。如果谁想学书法又放不下宋体字,或者想在宋体字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一番即可大功告成,那他就不会有出路。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5  中网 (zw78.com)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