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执笔
执指执笔,使指运指、运腕、运时和运嘴。汉字书写是全身运动,肩、臂、肘、腕、指,每个关节的发力相互配合,不可分割。
执笔是书法学习中最基本的问题,常常为一般人所轻视,认为它幼稚和低级。不屑一顾,甚至搬出苏东坡的名言“执笔无定法’来加以否定。这种认识很肤浅,甚至可以说是愚昧的。真正的书法家决不会忽视执笔问题,即使个别书法家的执笔很独特,那也不能说明他们不重视执笔,事实恰恰相反,根据各种记载,他们的特别执使都是根据自己的生理特点和风格追求,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镇重选择。上引苏东坡诗的下一句是“要使虚而宽”,他对执笔还是有要求的。据颜真御《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记载:“真御前请曰:‘幸荤长史九丈传授用笔之法,敢问工书之妙、如何得齐于古人?’张公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谓口传手授之诀,勿使无度。其次在于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张旭认为书法创作妥想齐于古人,先决条件是“妙在执笔’,执笔的原则足“令其圆畅,勿使拘挛”。由此可见,执使朴常重要.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怎样执笔和怎样使笔。
历代流传的执笔法很多,有撮管法、拟管法、单钩法、揸管法、回腕法等,但是我们认为最合理、最适用的还是五指执笔法。五指执笔法相传是“二王”留下来的,唐朝陆希声作了概括性的阐明:恹、押、钩、格、抵。所以,又称五字执笔法,即五指互相配合,互为作用。
恹-用大拇指的上节紧贴笔管内侧,略斜而仰,好象吹笛子时压住笛孔一样。
押-用食指第一节斜面出力,贴住笔管的外侧,位置和大指内外相当,配合起来捏住笔管。
钩-从中指第一节弯曲钩住笔管的外侧,与大拇指食指相互协调。
格-含有挡住的意思,即用无名指的指甲紧贴笔杆,将中指钩向内之笔管挡住。
抵-小指紧抵于无名指后,以增加无名指的推挡之力,含有凭托之意。
五指执笔法的优点就在于它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五个手指的功能,能把笔杆执稳,在书写中灵活运笔,适宜书写各种书体,同时还可以随时调节执笔位置的高低,使之运转进退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