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专栏 > 戏曲文化 > 详细内容
天下谁人不识君
发布时间:2014/3/30  阅读次数:262  字体大小: 【】 【】【

       曾几何时,河南豫剧在五大名旦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个“六大流派”以及“六大名旦”的称谓。这六个人中的常香玉、陈素真、崔蓝田、马金凤、阎立品这五个人的名字,如雷贯耳。而补上来的这个桑振君,又是何方神仙呢?

       桑振君祖籍开封,6岁登台演唱河南坠子书,9岁因故改行唱豫剧。虽然早在1964年就退出舞台,到河北邯郸的东风剧团任教,但从14岁当上主演、到35岁离开河南之前,她还是把生命中最靓丽的青春年华和表演艺术,献给了生她养她的这片中原热土。

       “不回门,不探亲,也要去看桑振君”。“断了烟,断了茶,也要看桑振君唱投衙”。“就是搭上二亩地,也要去看桑振君的戏”。如果说这些都是开封、商丘、周口、许昌、漯河、平顶山一带观众对她的褒奖,那么在河南省首届戏曲汇演中,桑振君和常香玉、崔蓝田、马金凤、阎立品一起获得第一个版本的豫剧五大名旦,则是艺术界对她的客观评价。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名旦中,只有桑振君和常香玉享有的赴朝慰问志愿军,在1958、1959连续两次的郑州会议上为党中央毛主席的专场演出,这又足以表明那时官方给她的最高荣誉和极大认可。

       由于在后来的1980年河南省第二届戏曲汇演中,天津的陈素真参演了,豫剧皇后只不过又多了顶五大名旦的帽子;而河北邯郸的桑振君没有参演,不仅不再是豫剧的五大名旦,而且在河南豫剧中,也就没有了她的这个流派。

       不再是“五大名旦”之一的桑振君有什么感慨不得而知,而多了个“五大名旦”之一称谓的陈素真却是忧心忡忡地感叹说:豫剧流派不该没有人家桑振君啊!

       事实上河南豫剧中少了桑派的这朵改革创新分量最重的流派,对桑振君来说,是她个人的事情,而对整个豫剧的繁荣发展,未尝不是个重大损失。有道是“一朵鲜花不是红,万紫千红才是春”。正是这种梨园盛世中的百花齐放,争芳斗艳;你追我赶,不断创新,这才是促进戏曲艺术繁荣发展的沧桑正道。

       也许1949年前后的那一段,是豫剧历史上的辉煌。辉煌的重要特征表现,就是各个流派之间的公平竞争,各显风流。如果以1949年前后划界,又以竞争的主流来说,1949年前与豫剧皇后陈素真竞争的,是小了她6岁的常香玉,而后与常香玉竞争的,则是桑振君。

       时任许昌地区豫剧团长的桑振君和常香玉,不但在艺术上并驾齐驱,而且两个人在唱腔风格上也是异曲同工,各领风骚。常香玉是大腔大口,好似奔腾的黄河,波澜壮阔,一泻千里,让人觉得痛快淋漓;桑振君则是按自己的二道嗓创作出来的唱腔,精雕细刻,委婉高雅,清新俏丽,风情万种,宛如江南水乡的绚丽风光,让人感到是种纯美的艺术享受。早年中国唱片社先后录制了她的《打金枝》、《游龟山》、《八件衣》、《下陈州》等7个剧目的唱片以及《豫剧五大名旦唱腔选粹》的磁带,可惜已经失传或毁坏,不过桑派当今的领军人物、邯郸东风剧团的团长苗文华,弥补了这一缺憾,听听她的《对绣鞋》、《打金枝》、《江姐》,看看她领衔拍摄的戏曲电影《桃花庵》,你就会感到桑派艺术不愧是我们豫剧百花园中的奇葩,它的那种特有的艺术魅力和潜在的市场前景,也许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促使豫剧艺术焕发青春,蓬勃发展。

       事实上世上任何事物的生存发展都是相辅相成的。正是豫剧中常派的豪放,桑派的委婉以及其他流派的各有千秋,才构成了整个豫剧的完美画卷。在这一画卷中,各个流派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有借鉴,又有制约;交相辉映,倍显风采。如果失去了哪个流派,削弱了那个流派,破坏了它的生态平衡,这时不仅人们对豫剧的感官会变得既迟钝,又挑剔,而且留下的流派也会因为失去生命竞争的活力,失去相互的扶持和制约,让本身所固有的弊端,更加显现和滋长。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3  中网 (zw78.com)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