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专栏 > 戏曲文化 > 详细内容
民国期间阎立品在扶沟活动点滴
发布时间:2014/3/29  阅读次数:193  字体大小: 【】 【】【

       我省著名豫剧大师阎立品,1921年2月7日出生于河南省封丘县仝蔡寨村,原名阎桂荣。家里祖辈务农,父亲阎彩云是豫剧祥符调著名男旦艺人,母亲李青枝,生她姐弟三人。迫于生活贫困,1932年她十岁时,拜杨金玉为师学戏。次年初,阎桂荣登台演出了她第一个戏《打金枝》。由于她扮相美,个头小,奶腔优美动听,多次获得观众掌声,因此赢得个“小闺女”的昵称。挂牌阎桂荣。

       1936年4月,她随父亲到太康民醒社搭班,接受了家传技艺,父亲将拿手剧目,文武绝活亲手传授给她,对她的艺术成长影响很大。特别是父亲教她的艺术训言“戏贵一角独,技贵一招绝”,成为她艺术创新的追求境界。

       男扮女装发誓不给鬼子汉奸演戏

       抗日战争初期太康县沦陷,有一天,阎立品正在化装,准备上台演出,突然日本鬼子来了,她想躲但已来不及了。这时,戏班里几位上了的师傅赶紧上前应付鬼子,另有人护送阎立品从后台下去,躲进离村很远的一片棉花地里,待鬼子走了很久,她才回到戏班。
       还有一天中午,戏班煞戏后正在下处(剧团演员住的地方称“下处”)吃午饭,突然,一队日本鬼子闯进来,因为没有防备,躲也躲不及了,阎立品只得硬着头皮蹲下继续吃饭。一个日本兵冲着阎立品走过去,顿时全戏班的人都被吓蒙了。眼看着日本兵走到跟前,阎立品的脸色也不由得变了。戏班里有经验的老前辈立即上前给鬼子比比划划,意思是“我们都是演戏的,是老实人”,也有人壮着胆子上前递烟端水,以便转移鬼子的注意力。突然,那个日本兵指着阎立品的耳朵傻笑了一声,而后离去。原来,这个日本兵发现阎立品右耳朵处生了一个“肉疖子”,显然,他把阎立品当成一个男的了。这样她救了自己一命,也使戏班逃过一劫。

       这一场惊涛骇浪般的惊吓,使阎立品多日难以平静。面对民族危亡,耳听日本鬼子奸淫烧杀的罪恶行径,从小饱尝生活艰辛、性格又异常倔强的阎立品,发誓不给鬼子汉奸演戏。

       这时,阎立品从自己所演的《柳绿云》里受到启示,这部戏演的是卖艺流浪江湖的柳公侠带领女儿柳绿云以卖艺为生,被胡太师公子所欺,被韩尚书之子金华解救,两家结识,柳绿云寄托在韩家,后来韩尚书被胡太师诬告,金华、绿云为了躲避灾难,男女易装,柳绿云女扮男装以避恶少。

       阎立品想到自己的处境,为保民族气节,于是也来了个女扮男装避鬼子,正值青春妙龄的阎立品竟狠心削发,剃了个光头,又穿上一身农村男孩子的土布衣裤。为了避开鬼子,她和母亲弟弟离开了县城。流落偏僻农村,宁肯忍饥挨饿,艰苦度日,也不给日寇和汉奸演戏,显示出她高尚的气节和操守。但靠演戏为生的阎立品,身后又有母亲和两个弱小的弟弟,不演戏又如何生活?阎立品的弟弟阎立仁回忆说:“虽然那时我只有几岁,可我还记得当时的情形,大雪天,母亲和哥哥、姐姐我们几个无处寄身,只找到一处破庙。到农村不演戏就无法生活。十冬腊月天,没吃的,我和哥哥饿得哭,没办法,姐姐领着我们到地里找红薯,刨出的红薯都冻得硬邦邦的,就那样不待回家煮,我和哥哥用手擦擦泥巴,就放进了嘴里……看到我们兄弟饿得难受样,姐姐有时候就去鬼子、汉奸不到的地方演一个‘台口’(一个台口为三天戏)”。

       但这段找红薯的历程,也给了阎立品以后的艺术生涯很大影响。以后阎立品总结了做戏三部曲:找戏,抠戏,摹戏。她把找戏看作跟刨红薯一样,找着鞭儿(根须),可以拉出来一个红薯,找出好的戏路。

       落难扶沟,一炮打红

       敌占区的生活如履薄冰,无法生存下去,只有设法逃出去。其时是1938年,蒋介石为阻挡日军推进,下令扒开了郑州花园口大堤。滚滚洪水从太康和扶沟之间冲过,形成一道天然屏障,这就是“新黄河”。河东边是敌占区太康,河西边是非沦陷区扶沟。1938年底,在阎立品师叔的护送下,阎立品一家人渡过新黄河,逃离了沦陷区到了扶沟县。本来,他们准备打尖再西行、无奈囊中匮乏,才在扶沟搭了四街班。

       早在清朝中叶,扶沟城内就有了“四喜戏班”即“四街戏班”,是由扶沟县城东街、西街、南街和北街四条街上的商号和部分居民捐款置办戏箱建成的,所以群众称为“四街戏”。清朝末年,又由县衙的三班牙皂、六班班房出名办起了“六街戏班”。这两家戏班以“四街戏班”最有名气。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六街戏班”并入“四街戏班”,合称“四街戏班”。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四街戏班”改名为“四街易俗社”,管主是扶沟县城有名的士绅闻华庵,戏社班主是王明哨,有演员二十多人,有声望的演员有须生彭海豹、文武花旦易象山、正旦陈胖(连升)、正旦李佳钰、以及陈狐狸、赵顺公、冯振声等名角。由于该戏班行当齐全,声腔动人,唱做皆佳,誉满豫东和豫中地区。群众常说:“要看戏,四街戏,行当全,箱衣齐。”

       扶沟的老百姓喜欢看戏,称女演员为“坤角”。四街班管主闻华庵老先生很喜欢阎立品的艺术和品行,不让她住“下处”,请她住在自己家里。后来,闻先生成为阎立品艺术生涯中唯一的义父。

       这时,开封的前辈艺人耿新田也来到了扶沟,投奔了阎立品,并教她《抱琵琶》,这出戏成为阎立品在扶沟演出的“头炮戏”,并且一炮打响。一下子,阎立品在扶沟成为誉满扶沟城乡的青衣演员,“四街戏班”的“馍筐子”。此戏也成了她以后常演常新的剧目。而她的拿手戏《游龟山》更是使扶沟人百看不厌。

阎立品生来就爱学习。一有机会,她就去参加四街绅士为演员举办的一个文化学习班。学习中除增强了抗日思想,也学习国语注音符号拼音。从此,她不但明白了唱词中字的声、韵、调的含义,对艺人们常用的“辙”和其文字书写,也对上号了。这对她唱词中的准确咬字发音起了很大作用。她还学会了查字典,这为她今后的思想修养以及艺术素质的提高打下了基础,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最珍视在扶沟得到的“品洁艺精”匾额

  “凉壶”一词,是上世纪初旧戏班艺人对戏班以外的人之称呼,是一句江湖行语。按理说,观众——即“凉壶”是艺人的衣食父母,演员应该为观众服务,受到观众欢迎,而不应该是“吃凉壶,喝凉壶,怕凉壶”。可是,阎立品偏偏怕“凉壶”。

       这也是事出有因。阎立品自幼生活在旧戏班里,“戏子”被视为下九流,艺人地位受到社会歧视,这无疑在她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因为自己的“戏子”身份,害怕受人歧视,阎立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除了在舞台上,她很不情愿出现在观众的视线里。自从她学会了注音符号,可以自学了,演出之余,她常独自一人在屋内学习。又加之她削发后,头发尚未恢复女发型,她就更不愿意出门在外,抛头露面了。

       渐渐地,阎立品养成了这种深居简出、离群索居的生活习惯,况且她骨子里不喜欢、也不善于交际。因此除了演出,观众平日里难得见到她的真面目。于是在外人看来,阎立品好似披着“神秘”的面纱。

       在扶沟,阎立品虽受到当地士绅的喜欢,给她以庇护。但扶沟也非清净之地,国民党兵常常骚扰剧社。1939年秋,一批国军开到扶沟前线,住进了闻华庵家。有一天晚上,一个国民党兵跑到阎立品住处打门,吓得阎立品躲进后院闻老太太房中,才躲过一劫。遭此惊吓,害怕出意外,阎母决定带着阎立品离开扶沟,继续西行。

       1939年秋,阎立品离开扶沟。由于她与“四街戏班”搭班时,她的品行和艺术都给观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因而,临走时扶沟绅士赠送她一块缎子匾额,上面书写“品洁艺精”四个大字。阎立品认为这是观众对她最真切的希望,因此,她将自己的名字“桂荣”改为“立品”,以勉励自己:立业需先立身,立身必先立品。此后她便以阎立品之名遍行河南各地。也有另外一种说法:立品这个名字,是她儿时上学时所用。她重新启用这个名字,是要砥砺自己:立人品,立艺品。此后,由于她不仅演技高超,而且艺德高尚,在观众中有着很高的声望。观众赠送她的各种诗词、锦旗、匾额不计其数,但最让她珍视的是当年在扶沟演出时得到的这幅“品洁艺精”匾额。

       离开扶沟,阎立品原本打算去洛阳,路经许昌时,因她的名声早已由扶沟传播至此,于是被挽留下来。因管主诚意招待,阎立品便搭班“一道辙”。“一道辙”是许昌搬运工人办的戏班,至此她在许昌就戏牌挂名:阎立品,辗转于许昌、漯河两地演出。为抵制社会劣风,她宣布:“阎立品吃素”,“不唱堂会,不为豪门、官邸清唱,搭班不拜客。”阎立品不畏权势,不向邪恶势力低头,表现了一个正直艺人的骨气,同时在艺术上也是严于律己,不随波逐流,不为一时的“红火”而牺牲自己的气节。

       至今,对于阎立品抗战初期落难扶沟及解放战争后期在扶沟认干亲的故事,扶沟人依然冿冿乐道,口传不衰。(邢长顺)

  

上一篇:豫剧《十八扯》 下一篇:了解河南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5  中网 (zw78.com)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