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学习教育 > 详细内容
消息写作讲座
发布时间:2014/8/14  阅读次数:740  字体大小: 【】 【】【

消息写作讲座

    

一、消息的含义

二、消息的特点

三、消息的采访

四、消息写作要领

五、消息写作的一般原则

六、消息的种类划分

七、标题的制作

八、导语的写作

九、主体的写作

附:信息写作注意事项与发送基本要求

一、消息的含义

       1、定义

        消息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报道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的报道。

        2、理解

        “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是其文体特点;新近发生或发现迅速及时,说明消息有着极强的时效性;为公众所关心的事实强调了消息的真实性特点和它的新闻价值。

        3、消息的要素

        一条完整的消息,一般要具备六个新闻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西方称为五个“W”和一个“H”。其中,何时何地何事这三个要素最重要,任何消息中都不可缺少。其它要素,在某些简明短小的消息中,根据内容的不同,也允许部分省略。

        4、消息的作用

        消息,在各种新闻体裁中是唱主角的,没有消息,就没有报纸,没有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所谓传播媒介,就是以传播消息为主要目的。消息是最基本的新闻体裁,其它新闻体裁,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消息的扩大,延伸和发展。比如通讯,就是由记事消息发展而来。

二、消息的特点

       1、让事实说话。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性,是指新闻必须符合客观事实。新闻要真实可靠,必须是真人、真事、真情况、真言语,是客观存在的,不容许半点主观臆造。新闻真实性具有三个层次:

        一是具体事实真实,报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过程、思想、数据、细节描写,音响、图象等等,都要实在,准确无误,不得虚构和合理想象、也不能基本真实

        二是概括事实的真实,特别是在综合新闻中这种情况较多。概括的事实要和实际情况一致,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三是代表事实和实际中同类事实的总体要相符合。新闻报道中有不少事实具有代表性,对这些事实的报道,代表了实际生活中的同类事物,可称为代表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每一天新闻的所报道的事实在实际中确有此事,而且要看这类新闻的事实是不是与现实中同类事实一致。

       新闻的真实性是由新闻的本职特征所决定的。新闻的真实性也是新闻写作的根本大法。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实施是新闻的本源,新闻只是对客观事实的如实反映。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最大特点和独特优势。新闻一旦不真实,就失去了应有的特点和优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列宁说:不要讲空话,不要高喊,而要善于运用掌握的事实和数字。

        2、强调时效。

        在新闻体裁中,消息是最迅速、最及时的。新闻之所以可贵,原因就在于此。重大新闻的时效往往以日时计,甚至以分秒计。新闻的时效性要靠作基础。要求工作者必须争分夺秒。

        新华社1988年的好新闻《奥野辞职的启示》是在日本国土厅长官奥野诚亮被迫辞职的当天发布的。513日晚7时,新华社得到这一消息,值班的刘文玉瞄准了这一新闻战机,立即奋笔疾书,写出了述评,并于当晚11时播发,立即引起了日方的注意。

        3、简明扼要。

        消息篇幅要短,文字要简,主要用概述方式将最主要、精彩的内容反映出来。新闻要新要快,必须做到短。一般不能超过1000字。

三、消息的采访

       采访不仅是消息写作的基础、也是所有新闻体(尤指新闻报道体裁)写作的前题和基础。要写消息,要写出好的、有新闻价值的消息,首先要求记者深入细致地采访,占有丰富、典型而真实的材料。这就要求记者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善于获取新闻线索,掌握基本的采访方式、方法,有熟练的采访技巧。要求记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中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上天有路,入地有门,巧问详听,勤记细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成功的采访,为消息写作做好准备、打下基础。

        采访和写作的关系非常密切。看起来是先有采访、后有写作,前者是认识实际的过程,后者是反映实际的过程,而实际上,采访能力强自然有助于写作效率的提高,而写作能力强,就可以在采访中做到心中有数、心里有底、针对性强,从而提高采访的效率。

四、消息写作要领

       第一,内容要新鲜。要在选择题材中下功夫,从比较中发现什么才是新的事实、新的成就、新的经验、新的见解、新的问题。作者要有敏锐的眼光,要了解全局性的情况,要占有资料,要做有心人。写消息,力求具有一定的思想,以便能给人以启迪。有些事情,尽管事实不是那么新鲜,但有意义,那就要选择新的角度加以报道。

        第二,事实要准确。采写消息,一定要把事实弄清楚,并且核对无误。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第三,采访要快,写作要快,讲究时效性。无数事实表明,在当今世界,同一重要事件,不要说迟发一天半天,就是迟发几小时、几分钟,我们的消息便会在竞争中失利,在舆论上遭受不应有的损失。反之,我们讲究消息的时效性,就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第四,篇幅要短,容量要大,也就是说,要提高消息的含金量消息写作提倡短些,短些,再短些,但也不能短到空洞无物的地步,而应力求短而有丰满内容,短而实。

        第五,要写得通俗、生动、形象,具有可读性。

        第六,反复锤炼语言,多一字不如少一字。消息以语言简洁为上乘,要珍惜每个字,推敲每句话,力求字字句句载着尽可能多的信息。要用凝炼、传神、明白如话的文字,去点拨新闻事实,让读者品味、领略消息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

五、消息写作的一般原则

消息写作的一般原则,也就是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消息写作有三大原则:真实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可读性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是客观事实的反映,事实永远是第一性的。事实胜于雄辩,新闻的永恒生命力和魅力,首先就在于它的真实性。毛泽东同志有段名言:我们反攻敌人的方法,并不多用辩论,只是忠实地报告我们革命工作的事实。敌人说:广东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东内哄,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请看事实毛泽东同志这里反复强调的请看事实,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是政治斗争的需要,而是具有普遍的意义。

反过来说,新闻失实则是新闻传播中的一大顽症。古往今来,在新闻失实的词典中,面壁虚构、通篇捏造者有之;道听途说、捕风捉影者有之;合理想象、夸大渲染者有之;乱扭角度、牵强附会者有之;粗心大意、酿成差错者有之;甚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者也有之。一部中外新闻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新闻界不断纠正自身的失实和失误的自律史,就是一部新闻真实如何与新闻失实反复较量的斗争史。只要有新闻传播的存在,新闻失实就不可能完全避免,这就好比一个人再健康,也会得病一样。

新闻的真实是一种实践的真实、历史的真实。新闻的失实大致分为量和质两种,前者表现为个别情节、事例、数字的失误,后者则纯属凭空捏造、无中生有。新闻的失实还有一种客观的失实。这种消息在情节上、数字上并未失误,也确有其事,但被人嗤之以鼻的程度为之更甚。何以见得,请看实例(《河北日报》1979423日一版):

标题:大辛阁大队在新形势下坚持党的阶级路线   依靠贫下中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永清县大辛阁公社大辛阁大队党支部,坚持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依靠贫下中农阶级队伍,深入开展思想教育,克服不良倾向,发展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全大队的麦田管理和春耕生产热气腾腾。

        ……党支部进一步引导干部、群众重温毛主席关于党在农村阶级路线的论述,回忆贫下中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的伟大功绩,使干部、群众认识到,什么时候坚持了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革命就胜利,就发展,什么时候偏离了这条线,革命就受挫折。……

        很难想象,这种文革式的语言会出现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思想解放的春天里,而且是在大众传媒上。因此,新闻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不是机械地照相,不是简单的复制和翻版,不是有闻必录。要抛弃细节,抓住主流;抛弃偶然,抓住必然;抛弃曲折和偏差,抓住基本方向和基本线索,经过抽象概括的加工制作功夫来反映现实运动,进而记录下真正反映历史本质的事实,这样的新闻才有历史与逻辑统一意义上的真实。

        二、及时性原则

        中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胡乔木在40年代就说过:新闻的发布不光是论日子,而且要论钟点。这一说法朴实无华,道出了消息的又一生命之所在——迅速及时。

        消息有两种非常形象的说法,一是消息是一种易碎品,二是时效就是金钱

        所谓消息是易碎品,是指新闻的发布如果错过时机,事过境迁,新闻马上就会贬值,甚至变得毫无价值。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生活的节奏在不断地加快,新闻传播之快有时甚至难以想象。因此,对新闻机构来说,慢就会落后于人,就会失去竞争力,就会被淘汰。

        所谓时效就是金钱,是指现代新闻传媒的产业属性决定了它必须首先把抢新闻视为是生死攸关的事情。今天,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提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这对我们理解消息的时效性有很大的帮助。

        从当代新闻实践的发展看,对重大新闻的第一发布权的争夺,这本身就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新闻之一。比如,当代的军事大战,同时也是世界级的各大传媒的新闻大战。海湾战争是这样,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是这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大规模轰炸南联盟也是这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工作者在参与世界新闻竞争中,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早在1984年,在美国洛杉叽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上,我国选手许海峰夺得第一块金牌,新华社播发这一消息,比美联社快了20分钟,比路透社快了15分钟,得到了本届奥运会新闻发布最快的第一枚金牌。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电视工作者率先提出了站在世界重大新闻的报道现场的口号,并在这种现场有着出色的表现,为中国传媒赢得了世界声誉。

        新闻发布上的抢时间、争速度,不仅能及时地解惑释疑,而且还具有扶正祛邪、以正视听的作用。19861116日,西方通讯社纷纷报道金日成主席遇刺身亡的消息。18日,新华社驻平壤记者发了一条题为《金日成前往机场迎接巴特蒙赫来访》的消息,全文是:

        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今天上午前往机场,迎接蒙古领导人巴特蒙赫的来访。金日成看上去身体很好,时而同周围的人交谈。

        由于这条新闻比朝鲜朝中社对外发稿还早,世界各大通讯社和其它传媒纷纷转发或引用,美国有的报纸在刊用时,还用了通常可靠的新华社今天报道说金日成在平壤露面的大标题。事实证明,当代新闻的竞争确实是分秒必争,能否在新闻的发布上领先一步,这不仅是哪个记者个人的事,而是新闻媒介综合实力的判定标准之一。

        三、可读性原则

        不是所有的新闻都马上能吸引人的注意,也不是所有的新闻都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经验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意关注的事情并不是每天都有,人们对新闻的接受,大量的是属于无意识的。这种对一般性事实为题材的新闻的接受,显然不是单纯由新闻的题材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在新闻的写作形式上有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新闻的采访和写作也是这样。消息内容新鲜、形式新颖生动,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消息写作获得成功的必备条件。消息写出来、登出来是给人看的,人们不愿看的消息,登在报纸上其实是一种新闻资源的浪费。这种消息不仅不能起到教化的作用,而且连信息传播的功能都没有发挥出来。消息写作中的呆板枯燥、千篇一律、缺乏新意、令人生厌等等,都是消息写作中的大忌。任何一篇消息,如果没有可读性,不管其主题有多深刻,新闻价值有多高,也不能算作成功。

        在消息写作中,真实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和可读性原则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说真实和及时在消息写作的发展中是与生俱来的,那么强调消息的可读性,重视消息写作中使人喜闻乐见、入脑入耳的效果,则是现代新闻传播发展的必然结果。

      

六、消息的种类划分

       作为传媒中最常见的一种新闻形式,消息的类型比较多。消息的划分可以按报道的内容、领域或字数等等,但我国新闻界的习惯分法,一般是按消息的写作特点和表达形式来划分。这样,消息的种类大体上有六种:动态消息、综合消息、经验消息、特写性消息、评述性消息和人物消息。

        一、动态消息

        动态消息是新闻媒介中最常见的一种消息,它是指报道当前发生、发现或正处于运动状态的具体事实的一种形式。动态消息又可以分为事件性和非事件性两种,前者是指报道一个单独的突发性事件,后者是指时间性相对较弱的新成就、新情况、新动向、新问题等等。大量的非事件性新闻是我国新闻传播的一大特点,许多记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赋予非事件性消息以事件性,从而使新闻具有强烈的动感和可读性。

       动态性消息一般都要求五个W和一个H俱全,一般都有导语、主体、结尾,必要时还要穿插背景材料。用尽可能短的篇幅把事实交代清楚是动态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

        动态性消息的写作同样必须有创新精神,同样不能认为单纯描述完事实就万事大吉了,同样应当贯穿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美学原则。

        二、综合消息

        顾名思义,综合消息不是一事一地式的报道,它是一种报道面广、材料丰富、时效性较差的非事件性新闻。它反映的是全局性的情况、成就、趋势、动向和问题,”“结合,高度概括,善于分析,把握全局是这一消息形式的特点。

        三、经验消息

        强调指导性,重视典型的作用,把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作为指导工作的方法之一,这是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因此,经验消息就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在这里,我们举一则经验消息的导语来作一个简短的说明:

        四川省100个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企业,增加了一些带根本性的权利,触动了沿用多年的计划、财政、金融、商业、外贸、物资供应等体制。这个新事物的出现,为探索党的三中全会和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提出的全面改革我国经济体制和企业管理体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类似这样的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的经验消息,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类新闻在写作上的最大忌讳,就是切忌写成工作总结或工作报告。

        四、特写性消息

        特写性消息的特点就是放大再现,相当于影视中的近镜头,它的效果就是用活生生的形象说话,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人曾对这种体裁的写作要领作了这样的概括:反映现场气氛,捕捉逼真形象,抓住事物特征,注意情节高潮。

        特写性消息是报纸在面临广播电视的巨大冲击时的应对手段之一。在时效性上,报纸无法与广播电视相比,但电子传媒转瞬即逝的特点,又使得报纸在现场感、细节等方面有充分的创造空间。因此,特写性消息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点。

        五、述评性消息

述评性消息也叫记者述评或新闻分析,是一种报道事实和评论事实兼而有之的消息种类。夹叙夹议,读后让人既有新知,又有新悟,是述评性消息的突出特点。西方新闻界称之为新闻分析,也有人将其归入新闻的边缘文体之列。        

述评性消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从消息出现到现在,述评性消息始终存在。中国新闻史上的许多大记者、名记者都是述评性消息的写作高手,梁启超、黄远生、范敬宜、艾丰等,都留下过不少名篇。

        述评性消息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夹叙夹议,甚至颇有些论文的味道。比如艾丰写得一篇很有影响的作品——《水,让我们重新认识你》,它的小标题是水资源是有限的——不可替代的物质水资源是一个整体。这是一篇很象样的论文的标题。

        六、人物消息

        全面反映新闻人物的通讯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等。而人物新闻则是主题更集中、时效更强、篇幅更短的一种消息种类。报纸上常见的人物新闻往往从某一个侧面去反映人物的性格、精神、境界等。

        相信这样一条人物新闻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美联社报道: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55日(周末)下午,花了6个小时的时间,为当记者的女儿粉刷房间。

       撒切尔夫人今年58岁,她政务繁忙,但每天早晨都早起为丈夫准备早餐,然后去首相府处理公务。

        撒切尔夫人有“铁女人”之称,在英阿马岛危机中表现出的极其强硬的铁手腕,至今还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但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女人味十足的贤妻良母,这一点,以上这条消息的勾勒十分到位。短短几十个字,便将优秀人物新闻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特别应当强调,一些生活性、娱乐性小报上对某些影视歌“明星”的趣闻佚事的报道,与我们所说的主流传媒上的人物新闻有本质的不同。用“明星”的那点“烂事”去招徕读者,实属人物新闻的旁门左道之列,不足为训。

七、标题的制作

      

如果把报纸比做人的一张脸,消息的标题如同长在脸面上的眼睛。眼睛炯炯有神,才有可能引领读者视线移动,唤起读者全神贯注,特别是能够唤起编辑的全神贯注,不然,你辛苦写出来的新闻消息就会成为废纸一张。所以,写好消息,就必须首先学会制作精彩绝伦的能够打动人的标题。

        标题结构:标题由眉题、主题、副题三部分组成,这也是消息标题不同于其它新闻作品和文艺类作品的不同之处。

        一、眉题的制作与要求

        再现消息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其内容必须丰富和准确,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一定要深刻,是虚题。看完眉题之后,受众一定要能够了解作者的意图和消息要传递的思想观点。表现手法是以议论为主。与通讯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消息的眉题讲究含蓄和文采。

        一般的情况下,眉题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表明消息的意义:

        如:我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这则消息,作者所配的眉题为帝国主义的核垄断被打破,其作用就是用来表现我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这条新闻的意义的。

        2、烘托主题,强化气氛:

        如:羊城晚报发的一则消息:江嘉良拍下无活口!

        发表时,作者为这则消息的所配的眉题是杀!杀!杀!,其目的除了表现一种杀气腾腾的气氛之外,再没有其它意思。

        3、交待新闻实事形成的过程:

        如:人民日报发表的消息:云南为世界禁毒做出重大贡献

        作者为其配的眉题是实施经济替代力禁罂粟种植,目的就是用来交待云南为世界禁毒做出重大贡献这条新闻事实形成的原因。

        4、对新闻现场进行描述,增加新闻的感染力:

        如:中国石油报的一则消息:西气东输百日决战开始冲刺

        作者所配的眉题是八千里高扬党旗一声令万人争先,其目的就是用来再现西气东输百日决战开始冲刺后,八千里施工现场党旗猎猎,万人会战的壮观场面。

        二、主标题的制作要求

        准确表达消息要传递的新闻事实。其内容必须客观和具体,所表达的必须是新闻事件本身,是实题。就是说看完主题后群众一定能够知道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表现手法以叙事为主。叙事过程中更讲究直截了当,而不能像通讯、或其它文学作品,那么含蓄。

        请看下面是通讯的几个题目:生命的价值;不信春风唤不回;漫长的瞬间;寻找诺亚方舟;告别昨天;

        这些通讯的标题大多采用的是比喻性语言,单从题目上你大概只能了解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但绝弄不清楚作者要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

        可消息的主标题就不同了。比如:我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青藏铁路全面开工;三峡大坝顺利实现截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富才引咎辞职。

        看这些标题,你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对作者要告诉的新闻事件明明白白,这样的标题实际上就是你要传播的新闻事实本身。从这些消息标题不难看出,实题化,乃是制作消息主标题的基本原则。

        消息主标题实题化的二点要求:

        1)主标题一定要是一个单句,用公式表示就是:何地(人、物、时)+何事。

        消息的最大功能就是传递信息。读者阅读消息,迫切关注新闻要素——什么地方(人、物、时)发生(发现、变动)了什么事情。消息主标题的制作,自然要满足读者这种原始和质朴的求知欲望。新闻事实的要素体现了实题化的核心内涵。观察消息主标题,用要素来整合的示范队列可分两部分:何地(人、物、时)+何事。前一部分,抛头露面最多的是何地,挨次鱼贯雁行的为人、物、时。后一部分,何事要素无比活跃,几乎逢场必到;事靠人为,能表达做事的谓语动词也几乎如影随形。例如:

        张老汉七年上诉冤屈未伸张;陆家嘴经贸区一派沸腾;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我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亮相;天体大十字预言宣告破产;广西南丹矿区发生重大灌水事故;中国地铁列车今天穿过天安门广场;浙江贫困农民依法享有最低生活保障;皇姑区二百家个体私营户摘掉红帽子

       以上句子的排列方式,从结构成分来看,就是主、谓、宾齐全。有时,个别句子缺主语或宾语,但谓语不缺。这说明,消息的主标题形式上一般是一个单句,另外,从语气类别来看,属于述说事情的陈述句。

        与陈述句并列的还有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4种句型的作用各不相同。如果说陈述句趋于稳妥和内敛,另3种句型则走向波澜和张扬。有时为了抒写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感情,另3种句型照样能制作成消息的主标题。例如:

        外商为什么走了?农民要看文件何罪之有?三天损失二百万元!不许用人质手段处理经济纠纷!

        比较而言,陈述句首尾呼应而意思连通,有利于明晰地讲清事实。与英语相比汉语读者在长期的口语交际过程中,最习惯最广泛使用的句型是陈述句。作为供应读者的快餐式消息,肯定要展示出中国气派的文风,以贴近读者喜爱的口味。中国新闻奖的消息主标题制作,主、谓、宾齐全的陈述句高达261条,占78%,当之无愧地成为实题化的主流句型。不过,从结构成分来看,另3种句型主、谓、宾齐全,而且实题化。例如:老井村有水了!在这一点上,4种句型又形成了重合的关系。

        2)主标题的制作要简洁紧凑,制字数一般应控制在614个字。

        消息主标题字数以多少为宜,新闻界历来默认着成文不成文的规定。能用一行主标题就尽量少用或不用双行或多行主标题。中国新闻奖的消息一行主标题高达275条,占了83%,说明简洁紧凑是制作消息主标题的通行章法。而字数以多少为宜呢?统计表明,中国新闻奖的消息主标题(含标点符号,下同)最多的30个字;《一半以上毕业生进入非公有制企业——武汉地区毕业生求职有八大变化》,最少的4个字;《虎啸人愁》。最多的和最少的相差近8倍。两头尖的情形属于例外,中国新闻奖消息主标题的字数共计4533个,平均每条字数13.6个。这也许帮我们勾勒了比较合理的参照物。但如果硬性箍死消息主标题制作的字数,又违背了新闻作品采写的内在规律。因文制题,当是尺度。

        三、副题的制作

        副题主要用来对主标题进行补充说明。一般地说,同一新闻事件所容纳的信息量太多,并且这些信息因重量不分伯仲,用一个主标题根本没法概括时,就得需要出现副题。

        如:广西南丹矿区发生重大灌水事故

        副题:初步认定70多人死亡

        这则消息主标题制定完毕以后,之所以又加了一个副题,其原因就在于灌水、和70多人死亡,在这次事故中都是受众所关注的重要信息,但受主标题字数的限制,这两条重要信息又不可能同时作为主标题出现,于是,便只好让“70多人死亡来当副标题了。

        

八、导语的写作

        

一、导语的定义

导语是消息中具有可听性或可读性的特殊开头。这定义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说只有消息这种新闻体裁才有导语。其二,导语的写作一定要有可听性和可读性。那就是所写的新闻事实受众一定要喜欢听,听得懂,记得住。或者叫喜欢读,读得懂,记得住。

        喜欢听或喜欢读,主要是指内容,当然跟形式也有关系,但关键是内容。如果导语的内容是受众非常关心的很想知道的,即使表现形式差一点也没关系。

        听得懂、读得懂、记得住,主要是指形式,其中包括表现的技巧和功夫,还有语言等等。

        一篇消息贵在写好导语。这是因为,人们接受新闻的心理与欣赏艺术作品的心理是不同的。后者从容不迫,渐入佳境,所以艺术作品的开头,可以引而不发,欲擒故纵,高潮往往在后,一个事件的发展顺序安排,一般要经过发生、发展、高潮、结尾;而前者则是读者最热切希望知道的新闻事实。所以,消息的开头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把新闻的要点突出出来,一下子就把人抓住。一般而言,导语集中了全文重要的新闻要素或几个新闻要素,并用最简洁、精练的语言文字将之概括起来,以传播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或揭示新闻的主题。导语是新闻报道的精髓所在,它决定了整个报道的基调。导语必须一下子就“勾起”受众的注意力。这个“钩子”可以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句子、一个巧妙的警句,可以是一个错综离奇的事件,也可以是一段发人深思的引语。

        为此,偏激的西方新闻学者,甚至将新闻定义为:新闻就是让女人唉呀一声的那个东西。意思也是希望新闻导语具有极强的冲击力,以便感情丰富的女人看完导语之后就以在唉哟声中迫不及待地将整篇消息看完。还有的新学这样说过,新闻应当具有这样的魔力:导语一唱歌,受众就跟着哼哼。正因为如此,有人主张,构思一条好的导语,一定要呕心沥血,绞尽脑汁,不能随随便便,马马虎虎。并且认为,导语是展示记者水平的窗口,如果记者没有在导语中表现出自己的水平,那他就没水平。

        《大公报》一老记者,对蒋介石的治国方略非常反感,但又碍于严格的新闻检查,不便对蒋介石和他本人大加鞭挞,于是,就借改写一篇新闻导语的机会实现了这一愿望,这篇导语是这样写的:清明时节,蒋委员长携夫人自宁启程,回老家溪口去扫他妈的墓。

        可见一篇导语写的好与坏对一篇新闻传播影响极大。好的导语一方面决定了一篇报道的风格和特色,反映了写作者的水准,展示了记者的功底和才华;另一方面,导语的写作还涉及新闻报道的出稿率,漂亮的导语能让编辑从众多的新闻稿件中发现它的价值而不会被埋没;与此同时,好的导语对读者的吸引力功不可没,因为读者想知道的是整条新闻消息或整个新闻故事都发生了什么,是怎么发生的,好的开头就可以摄住读者的心,让他们有兴趣读下去。

二、导语写作方式的历史变革

新闻导语的产生是新闻写作方式发生变革的结果。从近代报刊的初期到它的成熟期,新闻写作经历了以时间顺序来写的、叙述不分主次且杂乱冗长,一直到新闻要素具全的、有序规范的过程。人类于1844年发明了电报,稍后,在1851年首次被新闻界用于新闻报道中来,使新闻报道与一般的纪实文学有了区别,形成了自己的写作特色。由于电报使用初期昂贵的费用以及技术的不完善,迫使记者想方设法在电报机可能出现故障前,将主要的、能吸引人的新闻事实尽快地发送出去,并且在新闻报道的实践中不断地补充和健全各种新闻要素,因而也就形成了现在我们所普遍运用的导语。

        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美国的传媒就要求导语的写作在结构上须简洁明了,《纽约时报》认为没有必要,也许永远没有必要,把传统的五个W写在一个句子里。这就是提倡导语写作的精练和快捷,做到有详有略,集中地体现最重要的、人们最感兴趣的新闻信息。  

        所以,在写作中应注意,不要将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因何果等要素一应俱全地塞进导语里,而要灵活多变地、恰如其分地在不同的段落,对余下的新闻要素进行交代。该简洁的地方就简洁,该省略的地方就省略,力求做到短而精。西方传媒界对导语写作的普遍要求是:

        1、导语必须和消息符合

        2、导语应具有使读者继续往下读的吸引力

        3、导语要短,做到恰如其分

        4、导语通常要以关键的新闻要点为基础

        总之,导语的写作只有把握了如上的原则,方能以最引人入胜的新闻要点概括出最主要的新闻事实,从而唤起读者阅读的欲望。这些,主要在于写作者在构思过程中,能从掌握第一手材料里面选出最能够说明主题思想的、最有价值的内容,加以浓缩,并以准确的语言,开门见山地告知公众最为关键的事实。

        新闻导语写作还应注意的事项:一要避免语言的重复与罗嗦,务必使导语简洁,不生歧义;二要避免常识性和知识性的错误;三要尽量以大众化的语言写作,使人一目了然。

       三、常用的新闻导语种类

        新闻的导语依不同的分法,种类较多,有按新闻要素来分的导语(如以新闻六要素);有按表达方式来分的导语(如叙述式、描写式、议论式、抒情式),有按修饰性来分的导语(如设问式、引用式、对比式、比喻式、比拟式、对话式、幽默式、悬念式)等形式。

导语的写法多种多样,可以是上述常用的写法,也可以打破常规,在特写和背景性新闻中以提问的形式起笔,增加文章对读者的吸引力;也可在地方性的、娱乐性的小报上采用一些形象的、幽默的修饰手法开始文章的首段;或者引用和选择精彩的对话、导入引语的方式,醒目地阐明观点,提请读者注意等等。

但无论用何种写作方法,都应以新闻的内容为主,分清楚什么样的写法适合动态新闻,什么样的写法适合特写、背景性新闻,而不应为了标新立异,使之名不副实,甚至让人读起来不知所云。

导语的使命和任务:导语的使命主要就一条:反映新闻的要点。这要点就是告诉受众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确切地说,就是受众迫切希望知道的或关心的最重要的事实。

        下面是四个按新闻要素分类的导语类型:

        第一种是以何时开头的导语:何时+何人(或何地)+何事

        如:日本读卖新闻926日报道:26日拂晓450分,日本北海道东南海域发生强烈地震,震中在钏路海域。北海道警方说,截止下午115分,有306人在地震中受伤并被送往医院。

       第二种是以何地开头的导语:何地+何时(何人)+何事

        如:人民日报928日电:山西省大同至运城高速公公路今天全线贯通。

        第三种是以何人开头的导语:何人+何时(何地)+何事

        如:新华社北京24日电: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今天接受福克斯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不会对美国构成威胁。

        第四种是以何因开头的导语:何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如:阿联酋工业银行关于海湾危机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的一份研究报告说,由于石油产量和价格的提高,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今年石油收入将从去年的420亿美元增加到600亿美元。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上述四种导语形式,有一个共同规律:就是每条导语何时、何地、何因、何人要素总是变化的,唯有一个要素——何事要素,必定在每条导语中出现,逢场必到。这说明,何事要素永远是导语的中心,而其它要素(何时、何地、何因、何人)都是这一中心的附属品,都要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为这一中心服务。所以,要想使导语做到先声夺人,动笔前就得要先用最简洁、经济的语言概括出这个何事,以形成导语的中心语。然后,再围绕这个中心语选取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和视觉、心理冲击力的其它新闻要素,何人、何时、或何地来构成导语。导语格式用公式表示就是:辅加用语(一般有何人、何地、何时、何因构成)+中心语(何事)。这样形成导语的样式至多只能分为四种。也就是说,在导语的写作前,是必须经过慎重选择的,决不可以类同集市上购物,装到篮子里便是菜。一般情况下,考虑到导语应该具备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力和先声夺人之功效,究竟是选择何人开头的导语,还是选择何因开头的导语,或何地开头的导语,主要视读者对上述新闻要素的关心、关注程度而定。只有读者最关心、最感兴趣的新闻要素才可以入选与何事要素搭当构成导语。

        要想使导语能够先声夺人,依据新闻现场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具视觉冲击力的新闻要素与何事要素结合,是写好导语的关键。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写导语要学会把放到米饭尖上。饭馆里卖盒饭,米饭和肉菜都放在一个盒子里。聪明的服务员在招徕顾客时,总是把有限的几块肉放到米饭的尖上。这样叫卖时,顾客一看有肉,尽管心里头埋怨这肉放得太少,但因为有这肉香吸引,最终还在不情愿中打开钱包。特别是在饥肠辘辘的时候,更会如此。相反,这盒饭里的肉很多,但却埋在了米饭的下面。这时顾客前来一看,哟,怎么尽是米饭没有肉,这也太宰人了,不买了!这时,服务员既便追上去连忙解释,而且言之切切地声明,说肉就在下面,并且扒开米饭让人看,恐怕顾客也会失去购买欲望的。

        综上所述,选择最有视觉和心理冲击力的新闻要素与何事要素进行搭配,是写好导语的前提。不考虑读者的兴趣,不结合新闻现场的实际情况,是断不会选择出打动读者的新闻要素,写出有个性,读者喜欢的导语的。

        

九、关于主体

        

主体是指导语之后,到全篇末尾最后一个字之前的那一部分。

        主体的作用有二:一是解释和深化导语。二是补充导语所没有涉及的事实。第一项任务表明,对导语中所涉及的内容,主体部分必须进一步提供必要的细节和有关背景和材料,以便使受众对新闻事实有更清楚更具体的了解。这就是所谓的解释和深化。第二项任务表明,导语一般只涉及最重要和最新鲜的事实,而且简明扼要,不能扩及多个有关方面,有时连新闻的五要素也不全,大都只突出一两个要素。这就要求主体补充导语尚未涉及而又应当涉及的内容。如:补齐新的五要素。提供新闻事实有关的背景。以便让受众对消息的来龙去脉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那么,怎样应用主体去解释和深化导语补充新事实呢?

        把握的原则,仍然视读者对剩余新闻要素的关心、关注程度而定。注意在比较中,将读者最关心、最感兴趣的新闻要素,以递减的方式写出来。

我们以女大学生自杀这则新闻为例。

“在富丽堂皇的省政府机关大楼发的门前,一名身着素装的年轻少女静静地躺在血泊之中,一位目击称:这位一小时前还在校园漫步的女大学生,是刚刚从该大楼的楼项跳下的。”

        那么,接下来的主题写作就应该这样操作,首先假定你面前就有一个人在听你传播这则消息。按照人们正常的心理和思维形式,当你在导语中将读者最感兴趣的要素——何事要素——“一个年轻少女在省政府机关大楼前自杀,说清楚之后,你面前听你传播消息的人一定会按照这样的顺序向你发问:这个少女为什么会死?死的时候是怎样的?死了之后各方面的反映如何?死了之后人是怎样处理的?等等。

        很显然,这种问话,看似不经意,但在发问的顺序上则明显表现出读者对其它相关新闻要素的关注程度。并且这种关注程度一定是呈现递减状的,即发问的问题越到后面,关注度越弱。实际上,这种发问顺序便是我们写作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的结构顺序。只要我们按照这一顺序自然写下去,便会自然形成一篇读者兴趣呈递减状、材料安排成头重脚轻状的消息。其特征为:读者最感兴趣的新闻要素先在导语中出现,主体部分的结构展开,则依次是读都感兴趣的、次感兴趣、次次感兴趣的、不感兴趣的。

        如果用图表示的话,这则消息的结构正好像一个倒过来古埃及金字塔,所以,人们便形象地将这种消息的结构取名为倒金字塔

        一般地讲,倒金字塔式结构形式的好处有二:(一)便于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将其最关心、最感兴趣的新闻收入心中。(二)便于编辑删改,因为整篇消息是以兴趣递减的形式写出来的,所以,当版面紧张时,编辑可以根据需要从文章的后面依次删节。

另外,与倒金字塔结构并存的一种写作方法叫时间顺序结构。这种结构要求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去搭配和排列材料。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结构形式,并不包括导语在内,不是一开头就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去写,而是仅仅指主体而言,导语仍然是呈头重脚轻状。这种结构好处是: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说得比较清楚,适合我国一般人尤其是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的习惯和口味,写起来也比较自然,便于掌握。缺点是这样写起来可能篇幅较长,容易造成平铺直叙,缺乏新鲜感。因此,写的时候必须得分清主次,详略得当。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3  中网 (zw78.com)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