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太空惊雷张太雷 > 详细内容
第01章 英雄之初
发布时间:2024/11/19  阅读次数:1  字体大小: 【】 【】【

第01章 英雄之初


第一节 诞生在运河之畔

张太雷的故乡是位于京杭大运河之畔的常州。京杭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95年,经过历朝历代的营建,航道总长1794公里,纵贯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它是世界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它沐浴了千年的风雨,承载着百世的沧桑,如同母亲的乳汁无私地哺育了两岸的人民。京杭大运河在常州境内长达40多公里,它横穿城区,它与市河乡水、支流沟叉组成了水量充足的水网地带,滋润着这片土地,使它成为鱼肥、蟹黄、稻花飘香的富庶之区。

常州,古称毗陵,在历史上曾被誉为八邑名都、中吴要辅。清朝末年,常州更是成为铁路横穿、水网纵横、车船往来、商贾云集的通商要埠,市区有连东西接南北的四条大街,运河上大小桥梁有几十座。街上店铺林立,买卖吆喝声此起彼伏;河里舟楫穿梭,欢声笑语在河上飘荡。

在西门外有条街,名叫西仓街,街面上茶馆、酒楼、木行、米店鳞次栉比,其中有一家名为薛天兴皮行,它是一家专门销售皮革的小手工作坊。它开在一幢两开间、三进头的砖瓦房里。前进临街,辟为铺面;二进是加工场地兼住伙计;后进为店主薛锦元夫妇及其女儿一家居住。薛锦元夫妇住东厢房,女儿薛氏、女婿张光斗住西厢房。薛锦元雇了两个伙计,生意还算兴隆,一家人衣食无忧,还略有富余。

公元1898年6月17日,薛锦元的女儿怀胎十月,下午五点多钟,产下了一个男婴,一个新的生命又在薛家诞生了。只见他天庭饱满,一双圆圆的、又黑又亮的眼睛好奇地望着这个世界。两年前薛锦元的女儿已生了一个女孩,因此这个男孩的诞生使薛家人惊喜不已。他的啼哭声格外的响亮,接生的赵婆婆打趣地说:“小少爷的底子可真好,哭起来像打雷一样。”说笑之间,薛锦元走了进来,眉开眼笑地说道:“我在前面都听到哭声了!”

听说是个男孩,他更是乐得合不拢嘴了,抱过外孙又看又亲。我们的男主人公就这样来到了人间。

所有为人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优美动听、寓意深刻、与众不同的名字,张光斗夫妇也不例外。孩子出生之后,一家人欢闹了一阵,送走了接生的赵婆婆,西厢房只剩下张光斗夫妇,薛氏就急不可待地对丈夫说道:“快给孩子起个名字吧!”张光斗略为思考了一下,说道:“就叫他泰来,怎么样?”

“泰来?”薛氏虽然读过两年的私塾,也能识一些字,但到底肚里的墨水不多,似乎对张光斗给孩子起这个名字不太理解。

“泰是《周易》中的一个卦名,意思是财源亨通,和它相对的有个否卦,意思是凶险不吉。否卦过后泰卦来临,也就是说凶去吉来。用泰来作为孩子的名字,就表示否去泰来,时来运转,这是为了讨个好兆头,希望能给咱们家带来好运气。”张光斗不厌其烦地向妻子解释道。薛氏是个心灵聪慧、善解人意的女人,她对丈夫心中的期冀自然很明白,便高兴地说道:“那好,就叫他泰来吧!”过了片刻,她忽然领悟到说:“你给女儿起名叫泰临,也有这样的含义吧?”张光斗点点头说道:“我这辈子看来是没有多大作为了,只有寄希望于儿女身上了。”张光斗为什么要给儿女起这样的名字,寄予如此的期望呢?这还要从他的身世谈起。

张氏的祖先从宋代起就居住在常州西下塘3号,这是临河而建的一幢旧式的砖木结构的民居,粉墙黛瓦,垂檐翘斗,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名为仁让堂(又名贞和堂)。大运河经此蜿蜒东去,碧波粼粼,沿岸垂柳依依,四季鸟语花香,尽得江南景色之胜。乾隆年间,张氏一脉传至二十一世纪圣经,此时子孙繁衍,另成一支,以张圣经为分支始祖,称为天井里圣经公分支。张圣经是一位处士,他46岁就辞别人间,遗下两个儿子,长子张悦,次子张怡。张悦就是张太雷的高祖父。他生于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卒于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是一名太学生。娶太学生汪思孝的女儿汪宜人为妻,生有四个儿子,长子张培,字复初,号锡堂,他是张太雷的曾祖父。因为捐款赈灾,赏得议叙翰林院孔目,是个等同九品小官。张培生于1801年(嘉庆六年),卒于1865年(同治四年)。娶同邑钱坤元之女为妻,钱氏共生有十二个孩子,七子五女,第六子名锷,字开基,号翔云,他就是张太雷的祖父,生于1837年(道光十七年),卒于1921年(民国十年),寿长83岁,他叙得一个五品衔候选府的资历。娶候选典史费沅的女儿宜人为妻,费氏通晓诗书,精于书算,为人贤淑,生有二子一女,长子名光照,次子光斗,张光斗就是张太雷的父亲。他生于1869年,原名惠畴,又名汝舟,字子义,号亮采,是个邑庠生(秀才),虽然也得了个候选县丞衔,例授修职郎,但从未得到实职,他5岁就失去了母亲,父亲又娶了妻子,后母又生了五子一女,家中人口众多,生活异常艰难。张太雷祖父辈兄弟就有七房,叔伯间又有十二房儿子,再加上各房的子孙,家庭有数十口人之众,原来的老房子仁让堂早已容纳不了这么多的人,入不敷出,家道中落,生活日益维艰。张光斗娶妻子后,家里根本没有地方容纳他们,他只好寄居在岳父家,结婚后男的住在女方家,这在当时是很让人瞧不起的,而且张光斗一直没有像样的职业,所以常常为自己生活的窘境和前途而苦恼。在这种心境之下,他只好把光宗耀祖,重振门庭的希望寄予自己的儿女身上,这就是他煞费苦心地为儿女起名泰临、泰来的原因。

第二节 客居萍乡

小泰来(张太雷)的降生虽然令全家人欢欣不已,但他的出生无疑加重了家庭的负担,也使张光斗的处境更为窘迫,他一直赋闲在家,没有固定的职业,偶尔揽到些抄写文牍之类的小事来干,收入极其有限,靠岳父补贴,勉强度日,可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他苦思冥想,觉得只有谋事求职,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的办法。于是便求亲告友,正好这时他的一位堂兄张绍曾返乡探亲,他是江西萍乡安源煤矿的总办,张光斗得到消息,就到老宅仁让堂去拜见他。兄弟间多年未谋面,见面后情浓谊重,两人交谈甚为投机,张绍曾问及张光斗的境遇,张光斗乘机向他提及谋职之事,张绍曾出于宗亲之谊,再加上他对张光斗的才华也颇为赏识,便满口答应了他的谋职的要求。他返回萍乡不久就捎回书信,说他已在萍乡为张光斗谋到一份在洗煤台当文牍的职位。张光斗看完信欣喜不已,虽然这份工作并不理想,又要背井离乡,但它毕竟是一份稳定的工作,有固定的收入,自然要比困守故里、寄人篱下要强一些,张光斗和妻子权衡利弊,决定接受这份工作,到他乡去开辟自己的新生活。岳父母得知他们的决定后,也很支持他们,于是他们急忙收拾行李,打点停当,一家四口,先乘车后转船,经过好几天的旅途劳顿,终于来到了江西萍乡的安源煤矿,这时正是1901年的春天,小泰来还不满3岁.

安源煤矿位于萍乡城东南六公里处,是罗霄山脉北段的一个古老的矿区,它矿藏丰富,煤质好,属于无烟低硫煤,燃烧时热量大,燃烧得比较充分,燃尽后都成白灰,古称为石炭。唐朝时被人发现,开始用土法开采,取回家做炭用;到了宋朝,就有人在此正式办矿开采,但不再只是作为自己家用,而是作为商品出售;到了清朝光绪年间,安源的土煤矿已经发展到265个之多,最深的矿井深达390米,而盛井和盛福井是其中较大的两个煤矿。每天每口矿井都有上百人在开采,然后用骡马将开采出来的煤运到株洲,再由水路运至汉口销售。1898年3月,汉阳铁厂的督办盛宣怀在这里开办了萍乡煤矿。盛宣怀这位常州籍的晚清洋务派的著名的人物是一个事业心强、思想解放的人,他大胆地引进了当时西方先进的采矿技术来进行开采,煤的日产量骤增;1899年1月,他又出巨资修筑了株萍(株洲——萍乡)铁路,使靠肩挑马驮来运煤成为了历史,安源的煤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后来萍乡煤矿和株萍铁路就合称为安源路矿。从此安源成为江南最大的煤矿,全国闻名遐迩的煤都。

安源煤矿当时经营很有方,生意非常兴隆,职员的待遇相当不错,张光斗一家人到这里后,煤矿方面就给安排了住所,每月不仅有固定的薪俸,还有福利,逢年过节还能分到一些红薯、绿豆、橘子、茶叶等等土特产品。这里民风纯朴,乡民们心地善良,待人诚恳,与人相处都是以心相交,张光斗为人正派,工作认真,办事公道,性格随和,再加上他是总办张绍曾的亲戚,乡民们对他很尊重,生活上常常给予他们关照,相互之间的关系很融洽,这对第一次远离故土难免生发思乡情结的张光斗及其家人是很大的慰藉。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中他们在萍乡已经呆了两年多了,在这过程中,他们已慢慢地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也逐渐地喜欢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的山野辽远广阔,树木苍劲葱茏,气候舒适宜人,与江南玲珑俊秀的山水相比,另有一种独特的风韵和情调。

小泰来随父母移居萍乡时刚过2岁,而现在已4岁多了,姐姐泰临则快7岁了,姐弟俩受教育的事情成了张家必须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当时安源矿区没有学堂,连私塾也没有,只好进行家教,张光斗就成了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张光斗从《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开始教泰临、泰来识字、断文,等他们识了不少字后,又教他们背诵唐诗、宋词,以后又教他们算术、地理、天文等等学科的知识,他对子女的教育很注意教学的方法,循循善诱,循序渐进,不仅教他们书本上的知识,还注重他们人格方面的培养,让他们从小就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使他们能够自觉、努力地学习,彼此督促,互相帮助,也许张光斗由于自我知识的局限,不能教给孩子太多的知识,但他对张太雷的品德教育以及让他养成了勤奋好学、自我监督等等好的习惯,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对于张太雷一生的成长非常重要

张太雷的母亲虽然没读过多少书,又要承担家中繁重的家务劳动,无法亲自教导孩子,但她对孩子的学习非常关心,每天张光斗上班去了,她就督促孩子复习功课,默写张光斗教过的诗词,而且她并没有因为泰临是女孩子就放松她的学习。一天下午,母亲在为孩子纳鞋底,泰临、泰来像往常一样坐在母亲旁边温习功课,泰来正在默写父亲教过的唐诗。母亲对女儿说道:“泰临,把你默写的诗念给我听听。”

泰临停笔念道: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你讲讲这首诗说的是什么意思。”母亲又说道。

“这是唐朝李绅写的《悯农》诗中的一首。前两句说的是农民春天种粮,秋及在收粮。后两句写的是农民一年到头辛苦劳作,还免不了会饿死。”泰临流利地答道。

“你学得好,说得也对。”母亲刚夸奖完泰临,小泰来就对母亲说道:“妈妈,我也把默写的诗念给你听听好吗?”

母亲闻言欣喜不已,高兴地说道:“你念吧!”

小泰来就学着父亲念诗时的神情,摇头晃脑地用稚嫩的童声朗诵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他不等母亲提问,又讲解道:“这也是李绅的《悯农》诗,是说农民种粮食好辛苦,我们要爱惜每一粒粮食,吃饭时要把碗里的米饭吃干净,不要掉到地下。”

泰临接着说道:“爸爸说李绅幼年时家里很穷,6岁时他的父亲就死了,靠母亲把他拉扯大,他很小就去给人家打工,看到农民头顶烈日,汗流浃背地在地里干活,心里颇有感触,就写了首诗。”

母亲听了,连连点头,并接着说道:“李绅写这首诗可不容易哪!当时正值三伏天,他不顾天气热,不怕蚊虫叮,把自己关在小屋里,经过三四天的思考,几十遍的修改,才写成了这首只有二十个字的诗,流传至今,成为人人爱读的名篇佳作,大家都说这首诗是字字皆辛苦呢!你们也要像李绅那样敬重农民,好好学习。”

正在这时,张光斗下班回来,听妻子述说了孩子们学习的情况,非常高兴,夸赞道:“你们学习这样用功,以后会有出息的。”然后不顾一天工作的疲劳,脱下衣服和帽子,走到书桌前说道:“来,我再教你们一首古诗。”

妻子心痛地说道:“你累了一天了,先歇一会儿,晚上再教他们吧。”说着给张光斗递过一杯茶。小泰来这时赶紧找了一把扇子给爸爸扇凉。

张光斗冲妻子笑了笑,说道:“我不累,孩子们的学习不能耽误。”说着就取出纸、笔、砚,提笔写下:“迢迢望南山,路远莫之致。行行重行行,千里亦云易。”

然后一字一句地教泰临、泰来读,父亲念着,儿女们和着;父亲讲着,儿女们听着,亲切、温柔的话语在小屋中飘荡,小屋的气氛是那样的温馨、和谐,夕阳照入窗棂,在墙上勾勒出他们父子仨人的身影,父亲微弯着身子,一副诲人不倦的样子;泰临、泰来则稍仰着头,聚精会神地在听,真是一幅感人的育子图。

萍乡自古以来就是吴楚通衢,人们说它是“枕吴头,压楚尾,壤接湖湘,往来孔道。”又有人称其为“湘赣咽喉”。这里地势险要,风景秀美,境内有一条河流绕城而过,古人曾诗咏为“一道江河曲抱城”,萍乡的地质属于石灰岩,溶洞特别多,洞中石头的形态千姿百态,令人浮想联翩、流连忘返。

张光斗一家初到安源时,孩子们都太小,张光斗又忙于适应工作环境,所以一直未能带孩子们到著名的风景胜地去游玩。可孩子生性是好玩的,整天圈在家里,对孩子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张光斗就允许孩子在妈妈的视野所及的范围内玩。住的时间长了,孩子也逐渐长大了,便与一些矿工的子女一起玩,经常和他们一起玩的小伙伴有王小牛、毛伢仔、史兰花、丁招娣等,他们年龄相当,平时常常在傍晚时分凑在一起捉迷藏、下石子棋、打鸟、抓鱼,他们相处得很好。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孩子们也一天天的长大了,好奇心也越来越强,对捉迷藏、下石子棋之类的游戏越来越没兴趣了,王小牛提出到附近的观音洞去玩,当即得到大家的响应,说着就要动身前去,泰临毕竟在他们当中岁数大一些,便提出得征求家长的意见才能去,以免家长担心,大家觉得她说的有道理,便各自回家征求家长的意见,各家的家长都很忙,哪有时间陪孩子去玩,听说他们要自己结伴去玩,当然很赞成。孩子们得到家长的许可都非常高兴,于是便选了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一大早就带上干粮向着观音洞所在的方向出发了。

他们说着、笑着、唱着,连蹦带跳地行进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爬上一个又一个山坡,翻过好几座山岗,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快两个小时了,大家累得直喘粗气,汗流浃背,已经听不到笑声了,说话声也越来越少,他们平时从来没有走过这么远的山路,尤其是史兰花和丁招娣这两位女孩,都累得走不动了,于是大家便停下来休息。小泰来好像没有小伙伴那么累,他见大家累得都不出声,便说道:“我来给你们念首诗好不好?”大家听了都说好,于是他便学着父亲的样子把手背在身后,抑扬顿挫地念道:“迢迢望南山,路远莫之致。行行重行行,千里亦云易。”然后他又向小伙伴解释这首诗的含义,小伙伴要求他教他们念这首诗,小泰来就一句一句地教他们,没过一会儿,大家就都会背这首诗了。俗话说:看山跑死马。观音洞前的这最后一座山可真高,有的小伙伴仰望着这么高的山,有些畏惧了,小泰来笑着对小伙伴说道:“只要我们有决心,不怕难,再远的路都能走到,再高的山也能翻过去!”大家听他这么说,信心倍增,便铆足了劲,一鼓作气登上了山顶。

孩子们终于来到了观音洞前,他们稍事休息,便一个接一个缓步进入洞中。初进洞时,什么都看不见,过了一会儿,眼睛稍为适应了一些,靠洞里前边缝隙透进的一线光亮,只见洞壁如刀劈斧削般屹立,洞里的石头奇形怪状,有的像龙头,有的如狮尾,也有的像大象的长鼻子和老虎的爪子。一有块在洞壁上面的石头,如同庙里的观音菩萨像,大家无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孩子们纷纷向它作揖、鞠躬,史兰花和丁招娣更是跪下叩拜。这洞非常深,大家又往里走了半里多地,仍然深不见底,而且洞里的寒气较前更甚,因为是夏天,他们进洞前穿的是单薄的夏装,这时都觉得身上冷飕飕的,因为他们的惊扰,洞里不时飞起蝙蝠之类的动物,让他们觉得有点害怕,就倍觉这洞阴森冰冷,连他们中岁数最大的泰临也觉得有点顶不住了,于是便提出回去,她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当即得到大家的同意,他们赶紧往外走。走到洞外,一股热气扑面而来,令人真有隔季之感。这时已时过中午,大家都觉得肚子饿了,于是便找了一个阴凉的地方,把各自从家里带来的干粮摆在地上,大家就着泉水,边谈边吃,彼此交流着对这次洞里探幽的感受。等他们回到家中时,已经时至黄昏,各家的家长都在等着自己的孩子回来吃晚饭。张光斗见泰临、泰来平安归来,非常高兴,在饭桌上,泰临、泰来姐弟俩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爸爸妈妈,张光斗便因势利导地叫他们将这天的见闻写成一篇游记。小泰来写得很仔细,很认真,得到父亲的好评,小泰来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因此使他对读书、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光阴荏苒,转瞬之间,张光斗一家来到安源已经五年有余了。张光斗心地善良,性情平和,与人为善,在矿区工作日久,对矿工们的疾苦体会颇深,所以他对矿工们的困难的境遇非常同情,工作中他以平等之心待他们,认真仔细地为他们记账;生活里他们如有事相求于他,他总是尽心尽力地去帮助他们。如有一次矿井塌方,压死了几个矿工,矿上虽然发了抚恤金,但却将他们原来应得的八个月的奖金扣了,张光斗就为他们据理力争,矿上最后只好给他们补发了。毛伢仔的父亲遇难身亡,家中没了经济来源,张光斗就发动大家捐款,资助毛伢仔家开了一个小小的杂货店,以维持生活。王小牛的父亲工伤腿部受伤,张光斗送了他一些钱去治病。张光斗的所作所为使他赢得了矿工们的尊重和喜爱。在这五年里,小泰来已从一个刚刚蹒跚学步的儿童成长为一个会咬文嚼字的学童了。张光斗所得的薪水虽然不高,但当地的物价较低,再加上他们已过惯苦日子了,妻子薛氏又善于勤俭持家,精打细算,所以小日子虽然不富足,但也算衣食无忧,有时还略有节余,张光斗工作舒心,夫妻和睦,子女孝顺,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可正如俗语所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正当他们一家人如往年一样兴高采烈地迎来了1906年春节,欢天喜地过大年的时候,2月21日深夜,张光斗突然得了急症,高烧头晕,心胸闷疼,薛氏束手无策,好容易捱到天亮,请来矿区的医生,可医生找不出病因,但知道病情很严重,立即叫来人,抬上担架,送往醴陵医院救治。可当时的医疗水平和医疗条件都很差,最终不治身亡,年仅36岁就辞别了人间。

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全家人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之中,母亲哭哑了嗓子,姐姐哭红了眼睛,小泰来泪流满面,如痴如呆的默默不语,他才只有8岁,就已经知道了死亡的含义,品尝到了人世间的凄凉与悲哀,他眼前不断出现父亲的音容笑貌,他无论如何也不肯相信慈父已永远离开他们这一事实,可他们却又不得不面对一家之主走了,顶梁柱塌了,在萍乡无依无靠,没有了经济来源这一残酷的现实。薛氏斟酌再三,决定带孩子返回故乡,那里毕竟有自己的父母和亲友,他们绝不会看着他们陷入困境而袖手旁观。孩子们得知母亲的决定后,也表示赞成。住在附近的矿工们得知他们要走了,都依依不舍,纷纷带着礼物前来话别,泰临和泰来的小伙伴王小牛、毛伢仔、史兰花、丁招娣等更是拉着他们的手久久不肯松开,直到船快开了,才恋恋不舍地跳下船来。船离岸了,船上、岸上的人频频挥手告别,互相祝福;船走了好远,岸上的人仍然不肯离去。泪水挂满了泰来的双颊,沿着嘴边滴落到衣襟上,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可他仍痴痴地望着那片离他们越来越遥远的土地,因为他离开故乡常州时还太小,对故乡可以说是毫无印象,在他的意识里,萍乡就是他的故乡,那里有慈祥的父亲、亲密的小伙伴、满面黑灰却整天乐呵呵的老表。而故乡又是什么样子的,在那里会有什么样的际遇在等着他呢?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zw78.com)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