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词是韵文,是平民化的诗歌,因此也有他自己的格律。我们在写唱词中,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这些格律来创作。有的同志会说,我写唱词没有先学习格律啊,其实,多年的戏曲熏陶,已经悄悄把唱词格律装入你的大脑,写的时候已经由不得你了,使你不得不按照格律来组成词句。这就像过去作格律诗,行家不需要韵书,不需要逐字检查自己的句子是不是合平仄,读一遍就行了。
唱词创作和其他文艺创作一样,不可因为片面追求格律,“以词害义”;但是又不能完全不讲格律。不讲格律,将使唱词无法演唱。过去的诗词曲赋创作,大多都是“偕之声律”的,词牌、曲牌都是先有曲后有词的。所以,诗歌的声律又和我们的唱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过,我首先提醒大家的是,一切格律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格律相对于内容永远都是第二位的。而且,豫剧和其他剧种不同之处,在于豫剧最不讲章法(乱弹的后代),也就是说对于格律限制最少,唱腔如此,唱词更是如此,这主要原因还是豫剧的平民性决定的。这也是豫剧得以迅速发展为全国第一大地方剧种的原因所在。
既然如此,我下边分析的格律,可用来欣赏部分唱词唱段;对于写作,切不可过分拘泥。
对于唱词的格律,咱们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字数、节奏、声调、韵律。
一、每句字数
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近体诗)凝练的语言,使得可以用较少的字数表达丰富的情感,大多是5字或7字,以7字为主。而唱词由于必须要让观众听懂,而且还要叙事,凝练已不再是其主要特征,因而字数比诗歌为多,虽然也有五字句、七字句,但其主流是8、9、10甚至更多字数的句子,其中又以10字句为主,这是因为表达剧情的需要。而有些6、8、9和10字以上的句子,可以看成这5、7、10三种形式加上衬字或缺字把字拉长的结果。(所谓衬字,是为了需要,加上的一个或多个字,但是在演唱时,加上的这个字并不单独占音节。下边叙述中遇到衬字的,加上括号。
-
5字句如:
愁云凝窗下,
神魂在天涯。
自从郎走后,
昼夜常牵挂。
但愿天保佑,
良人免刑罚。 (大祭桩)
7字句如: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谁说女子享清闲
男子打仗到边关
女子纺织在家园 (花木兰)
叫你过来你就过
不叫你过转回程
动恼奴才心火起
(你)力劈马豹丧残生 (反阳河)
8、9字句不举例了,因为比较复杂,有些可以看成7字句和10字句的变格。比如:“一来是这人马不跟队,二来是这粮草没相随”这个9字句,其实可以看成是7字句“一来人马不跟队,二来粮草没相随”加上衬字变化来的。 看看主流的10字句:
10字句俯拾皆是,特别是抒情叙事性较强的大板戏,哼一段唱腔,即有其存在:
我先人十六帝都也安顺,
不幸事偏偏的遇我崇祯。
登基来一二年陕西大旱,
三年上四年上无有收成;
五年上六年上水淹直隶,
南直隶北直隶寸草没生;
七年上八年上黄河开口,
九年上发洪水淹了汴京。 (崇祯吊死煤山)
-
忽听得大堂口云牌三点,
后官宅走出我五品州官。
猛想起在原郡我把书念,
读五经和四书受过艰难,
大比年万岁爷开了科选,
背书箱扛长剑进京求官。 (反徐州)
-
三江水洗不尽满腹冤枉......
上前去劝一劝贵妃娘娘......
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
-
见儿等一个个健壮英勇......
哭啼啼将官人急忙搀起......
在宫苑我领了外岁旨意......
简直不胜枚举。所以,我们说,豫剧唱词是以10字句为主,兼有其他字数的句子。
二、节奏
节奏包括一段唱词句间的抑扬、缓急等,还包括每句中的节奏。前者和剧情、板式关系密切,我这里所说的节奏,是后者,即:每句唱词的节奏。
这个节奏和板眼虽然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同一个概念,希望大家分清楚。
中国传统诗歌(近体诗)每句的节奏,都是三个节奏单元,或称三个音节、三个音步、三顿(咱们这里采用三顿,每顿用“/”标注)等: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三顿的字数为2、2、3,大部分七言近体诗都是这种节奏形式。(有的称这种七言诗为四顿,结构为2221)。
-
唱词由于和诗歌的较近的血缘关系,所以绝大多数句子也都是三顿。
有必要说明的是,豫剧唱段中还有大量不规律的字数和不规则节奏的词句,而且还有一些用分句组成的句子,而恰恰是这些句子非常重要,使豫剧唱腔千变万化和丰富多彩,而且使演员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唱腔特点和风格。在这里,这些不规则的句子,我们不再讨论,仅仅讨论规则的7字句和10字句。
7字句唱词为三顿,结构大多为223形式:
-
恼恨/爹爹/心不正/,
(你)伤天/害理/绝人情/......
-
未开/言来/心如焚/
尊声/祖母/老太君/....
-
男子/打仗/到边关/
女子/纺织/在家园/....
10字句也是三顿,大多是334形式,最为普遍,是豫剧唱词的主流,上节所举10字句例子均是这种形式,再举两例:
二爹娘/放宽心/村头站稳/
孩儿有/几句话/告禀双亲/
咱今日/只不把/别人来恨/
恨只恨/突苈子/烧杀奸淫/
若不是/突苈子/兴兵来侵/
女儿我/怎能够/远离家门/
但愿得/此一去/旗开得胜/
平了贼/儿回家/再孝双亲/
(花木兰)
想观文/我又怕/被人撞见/
怕人来/看见了/难避闲言/
一怕那/众小郎/捧茶送饭/
又怕那/亲友们/摘花移莲/
(秦雪梅)
-
还有343和433结构形式,不常见,有的可以看成334的变格。
三、声调
为了使韵文更具表现力,使阅读和演唱更有抑扬顿挫之感,古代文人把文字分成四小类两大类,四小类为平上去入四声。又分成平仄两个大类别,把所有文字划成两大类--“平”声和“仄”(包括上去入)声。这实际上是中国古代人民朴素的世界观(阴阳学说)在韵文创作中的反映。
文字的声调随着历史的进程在不断发展和演变,我们现在除了特殊情况已经没有必要再去考究哪个字在古代属于平还是仄了,除非你要用古四声写作诗词和对联。 现在我们推广的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的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也可以分成两个类别,平声和仄声,阴平、阳平(即1声2声)为平声,上声、去声(即3声4声)为仄声。这四个声调对于河南方言都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对于豫剧唱词,我们完全可以采用普通话的平仄划分来分析。大家只要知道普通话四声,就可以很快定出字的平仄;不会普通话的,使用新华字典也能查出其声调。
咱们研究豫剧唱词的声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每句中文字的声调;二是唱词之间的平仄关系。
-
1、每句中唱词的平仄
过去人们创作旧体诗词时,很注意平仄,往往使他们有规律地交替出现,以造成诗词的声音效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下介绍旧体诗词格律的书籍,在这里不作介绍了。
咱们写作豫剧唱词,由于也是韵文创作,如果适当注意音调的变化,就会使唱词不单调,有抑扬顿挫之感,演员好唱,观众听着不别扭。
怎么注意音调变化呢?我们写作唱词时,那就是应该适当注意使平声字和仄声字交替出现。事实上中国文字这么丰富,随便说出来的句子都有平仄的交替。就拿我们论坛上的用户名来举例:梨园古韵,四个字分别是2声、2声、3声、4声,按平仄就是平平仄仄;昨夜长风,四字为仄仄平平。多么好的平仄交替!
那么,有的朋友会说,你说这些,我觉得用不着;谁写唱词还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判断是平还是仄?这不是太束缚人了吗?确实如此,你根本不必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去判断,完全没有必要让平仄束缚我们的优秀唱词,我说的格律,是在某一特定时候,你修改句子也许会用得上。事实上,有好多唱词,根本没有理会每句中的平仄,我们分析只管分析,你若写作时,千万不必拘泥。好多人即使创作格律诗,也把平仄看得不那么重要了,唱词毕竟不是格律诗,我们当然不能因为我们讲究格律,把豫剧变成远离老百姓的权贵阶层的玩物。
那么,每句遵循什么原则,才算是注意了平仄呢?
-
①不要使每句中所有字(或绝大多数字)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这一条,基本上不用担心,一般不会出现。偶尔会有。
②尽量注意节奏点的平仄,使其平仄不完全重复。
-
在上文讲到节奏的时候,我们知道豫剧唱词每句大多数分为三个节奏单元即三顿。每一顿中,有一个特别关键的字,咱们可以称为节奏点。哪个字?每顿的最后一个字。其中最最关键的一个字是最后一顿的最后一字亦即全句最后一个字;其次是中间一顿的那个关键字;比较随便的是第一顿的关键字。这三个字尽量不要“三平”或“三仄”,当然,平仄平和仄平仄的句式是再好不过了。 想观文/我又怕/被人撞见/----文,怕,见,分别是平仄仄
怕人来/看见了/难避闲言/----来,了,言,分别是仄平平
一怕那/众小郎/捧茶送饭/----那,郎,饭,分别是仄平仄
又怕那/亲友们/摘花移莲/----那,们,莲,分别是仄平平
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 ---平仄仄
听不完/数不尽/胜利的消息/ ---平仄平
农村是/青年人/广阔天地/ ---仄平仄
千条路/我不走/选定山区/ ---仄仄平
有意思的是,“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这一句,我刚才标注的是普通话的平仄,魏云在演唱时,把“的”唱成仄声(四声,与“第”同声),那么,下一顿“设”字她就必须唱成平声才好听,要不然就“三仄”了,事实上她把“设”唱成了二声“蛇”的音。
还有,三哭殿中我比较喜欢的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