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zw78.com) 京ICP备09031998号
|
人们在辛勤耕耘之后,都盼望着丰收,一旦亲手去摘取丰收的果实,就会充满欣慰和喜悦。聂荣臻在耕耘“两弹”的领域里,也一次次地感受到了这种喜悦之情。
1960年,中国用国产原材料成功地仿制了苏联尔-2地地导弹,这是一种液体发动机导弹,射程约590公里。
1960年10月下旬,聂荣臻乘坐火车,经包头、银川、兰州、清水等地,风尘仆仆,于11月4日,到达西北综合导弹试验基地。他是专程赶来指挥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试验的。这个导弹发射试验场他第一次来,可对这里的地形他是很熟悉的。因为,导弹试验场的场址,就是他在地图上最后选定的。
11月5日,太阳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射出了微曦,预定的发射时间就要到了。聂荣臻在张爱萍、赵尔陆、方强、钱学森、安东等人陪同下,步履坚定地走进了由几间活动房子组成的指挥所,在中间的一张椅子上坐了下来,这里离发射阵地只有5公里。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就要发射了。
虽说导弹是完全按照苏制尔-2仿制的,在原理上是苏联的一套,可导弹材料全是中国自己生产制造的。这次发射,对装配工艺、制造水平是一个考验。
5日清晨,仿制的尔-2导弹高高地耸立在稳固的发射架上,阳光为它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指挥室内的对讲机不断传来各项工作准备就绪的报告。最后,一切都准确无误了。上午8时,基地司令员孙继先中将、当年强渡大渡河十七勇士的营长向聂荣臻报告:一切准备就绪。接着,副司令员李福泽说:“报告元帅,尔-2地地导弹发射试验一切准备完毕,可否进入一小时准备?”
聂荣臻用四川口音坚定地说:“同意。”指挥所里一片寂静代替了刚才的嘈杂声。
9时整,李福泽开始倒数计时:“??5、4、3、2、1,点火!”9时2分28秒,一声巨响,大地颤抖起来,人人脚下都感到了它的震动。烈火喷发,浓烟滚滚,导弹直指蓝天,势不可挡。
聂荣臻在指挥所里看到那枚导弹尾部喷着火焰,先是缓慢上升,然后越来越快地变成一个亮点,消失在视野之外。天际留下了一根白色的飘带,那是火箭飞驰时留下的烟云,也逐渐消散。
时间不长,9时10分5秒便传来消息,导弹飞行正常,命中550公里以外的预定目标区。在场的人都激动着,掌声与欢呼声响成一片。聂荣臻也非常激动,他企待的正是这种结果,立即与在场的科学家、指挥员们热烈握手,表示祝贺。然后,走出指挥所,向仍在激动中的人们频频招手致意。
试验结果证明:我们仿制的导弹发动机性能良好,各种控制仪器运转正常,导弹用的国产液体燃料符合要求。这使聂荣臻感到欣慰。像孩子学步一样,第一步没有摔倒,这就给了人们以信心。
晚上,在庆祝宴会上,聂荣臻高举斟满紫红色葡萄酒的酒杯,向试验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全体干部战士祝酒。他说:“这次试验情况,我已经打电话报告了毛主席和周总理,他们听了都很高兴,要我代表他们向全体参试人员表示祝贺和谢意。同时,要求大家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胜利。”他接着说:“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当年12月,又试射了两枚仿制的尔-2导弹,都获得成功。①国产尔-2近程导弹接连发射成功,确实是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不但意味着中国拥有近程导弹这样的武器装备,还意味着中国已经初步掌握了导弹制造技术。同时,还标志着中国的导弹研究即将由仿制转变到自行研制的轨道上来了。
自行设计地地导弹的第一步怎么走?在导弹研究院有两种意见:一种主张跨一大步,直接搞中程、中远程型号的;另一种意见,主张步子迈得小一点,先搞个中近程的。同时,作好新型号的预研工作。
聂荣臻这天在中南海开了一天会,回到家中吃完晚饭,秘书来汇报导弹研究院讨论导弹自行设计的方案。聂荣臻听完秘书汇报后说:“开始时,仿制尔-2我就说仿制是练兵,现在,我们要充分利用仿制的技术成果。导弹技术是世界上的尖端,我们的队伍还年轻,没有多少摔打,步子太大了,欲速则不达。明天,我要找爱萍同志谈,自行设计,我们一定要从中近程入手。”
中国在第一枚仿制的近程导弹发射成功后仅1年零4个月,1962年3月21日,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
这次试验聂荣臻没去现场,他在北京等候消息。
参加试验的人们谁也没有想到,导弹点火以后,刚刚起飞,就坠毁在发射台附近。这个意外的事故使人们大惊失色。后来查明了原因,一是总体方案设计不周,导弹的弹体细长,飞行中发生了很大的弹性振动,使控制系统失稳;二是发动机和弹体结构薄弱。中近程导弹首次试验失败,可谓是一剂醒脑的良药,使那些原以为可以舍去中间步骤,一跃而去研制中程、中远程导弹的人们,头脑清醒了许多。但试验的失败,又是很令人痛惜的。
消息传到聂荣臻这里,他知道这种时候气可鼓,不可泄,没有显出失望的样子。虽然,他是十分希望试验成功的。聂荣臻让秘书要通了张爱萍的电话,对他说:“我们既然是试验,就有失败的可能性,不能都是一次成功。
这次失败了,下次有可能成功,多总结总结经验。爱萍呀,告诉下面,一定不要追查责任。”10天以后,也就是1962年3月31日,聂荣臻在听取钱学森等汇报这次试验失败的过程时,他看出钱学森心情沉重,安慰他说:“这是很重要的一课,试验本身就包含着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失败了重在总结经验教训,不要追究责任。”钱学森说:“我是技术总负责人,要负责任。”
聂荣臻说:“不能这么说,这与贯彻技术责任制不是一回事。”4月9日,聂荣臻又在国防科委研究精简机构等问题的会议上指出:前不久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试验失败,是好事,不是坏事,证明我们在仿制型号上下的功夫还不够,“三字经”不念是不行的。钱学森和导弹研究院的科技工作者听到聂荣臻的这些话,许多人的懊丧心情被征服困难的坚强决心所代替,他们急切地要打一场硬仗,展开了更加扎实的研制工作。1964年6月,终于使这种导弹上了天。
与导弹研制同时进行的是原子弹的试验研究。1964年4月11日,周恩来召开了第八次中央专委会议,决定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采用塔爆方式。要求在9月10日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中央专委提出的口号是“保响、保测(测到各项试验数据)、保安全,一次成功!”同年6月,原子弹理论①《当代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109页。
研究已攻克了所有难题。而且,还成功地进行了一次1比2核装置的爆炸试验和一次全尺寸的模型爆炸试验。这样,在中国核武器研制时间表上,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试验被安排在1964年10月。
张爱萍、刘西尧遵照周恩来的指示,于6月进入核试验常8月中旬,中央专委决定,成立了以张爱萍为主任、刘西尧为副主任,由有关各方专家和领导干部68人参加的首次核试验委员会。著名核科学家朱光亚、程开甲是委员会成员之一。9月,张爱萍、刘西尧回京向周恩来等汇报首次核试验准备工作的进展情况。9月19日、25日,张爱萍、刘西尧两次来向聂荣臻汇报。
前方对首次核试验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胜利在望,聂荣臻极为欣慰。
10月8日,王涂昌、郭永怀、彭桓武、邓稼先等核科学家来到核试验基地,按试验委员会提出的要求,在技术工作上进行了最后一次总检查。
1964年10月14日19时20分,原子弹安全吊上矗立在罗布泊附近的铁塔上。这座塔高102米,顶端有一个纯金属的小屋。中国原子弹的第一个婴儿就安放在里面。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
这一天,周恩来在中南海西华厅的办公室里,指挥核试验。聂荣臻则在办公室里,聚精会神地紧盯着专线电话。张爱萍通过二机部办公楼刘杰部长的办公室,与周恩来、贺龙、聂荣臻、罗瑞卿保持联系。
当电话里传来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的消息时,聂荣臻高兴极了,立即要通了周总理的电话。两人在电话上互相表示热烈的祝贺。打完电话,他随即要秘书起草贺电:爱萍、西尧同志:消息传来,甚为兴奋,特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全体参加这一试验工作的同志们,致以热烈的祝贺。
聂荣臻1964年10月16日15时30分核爆炸试验成功后,知情人都在兴奋之余,表示焦急。这么天大的喜讯,为什么不早点公布,让全国人民也分享这胜利的喜悦?身边的工作人员不解地问。聂荣臻说:“刚才与总理通了电话,总理说,毛主席指示,我们先不忙公布,要等外电报道证实以后再公布。”由于中国一开始就提出了原子弹试验的高标准要求,所以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结果,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指挥部根据各种数据计算得出的结果是,这颗原子弹的爆炸威力达到了2.2万吨TNT当量。
不多久,西方各大通讯社对此纷纷作了报道。美国也侦察到,中国在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万吨级原子弹。深夜23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才广播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人民日报》随即散发了套红大字的号外。
第二天一早,当工作人员把《号外》送到聂荣臻手里的时候,他边看边高兴地说:“这张《号外》留下,留下,留作纪念!”
成功地实现了首次核爆炸,下一步就是把能用于飞机投掷的原子弹研制出来。这项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只用了7个月就完成了。1965年5月14日,核航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从此,中国有了可供实战用的原子弹。
导弹,是核弹头最有利的运载工具。装有核弹头的导弹核武器,成为现代战争中最强有力的威慑性武器。很明显,中国也要拥有这种威力强大的武器,才能有效地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核讹诈。所以,当中国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原子弹的研制都在顺利进展的时候, 1963年7月,聂荣臻在听取张爱萍等汇报时指出:中国的原子弹没有搞仿制,完全是自己搞的,这是个好处,下一步要研制与导弹配套的核弹头。7月,他又对五院领导人说:中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和中程地地导弹,生产数量上要与二机部的核弹头配套。这些都说明,在研究和制造尖端武器方面,聂荣臻坚定地贯彻了中共中央关于“起点要高”的指示。
导弹核弹头比起核航弹来,在体积和重量上都要大大缩小,在所经受的环境条件上,要求更加复杂和苛刻,研制起来难度很大。广大核科研人员排除“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干扰,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到1966年9月,中国终于有了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核导弹是研制出来了,但要作为一种武器,还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才行,也就是要进行“两弹”结合的实弹试验。尽管在此之前,中国已经多次成功地进行过模拟核弹头的导弹飞行试验,但要在自己的国土上,真刀真枪地试验导弹核武器,这个决心是很不容易下的。
1966年9月5日,聂荣臻召集有关单位负责人会议,听取了“两弹”结合试验的准备工作情况汇报。聂荣臻说:“这个试验一定要搞下去,不能因为‘文化大革命’而停下来,要防止有些人思想不集中,而影响产品质量,导致试验失败。”
1966年10月20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了中央专委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大家一致认为,这次试验要冒极大的风险,万一核弹头在发射场爆炸,或发射后中途掉下来,或偏离弹着区,都将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因此,试验只许成功,不能失败,而且只能进行一次。任务是艰巨的,执行任务时的危险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周恩来叫大家提出困难和可能发生的问题,他都一一做了细致周到的安排。然后,语重心长地说:要百分之百地保证,百分之百是指一切检查结果都没有问题了。二机部、七机部(即原五院)、国防科委,从今天起一心一意抓好这件事,在10天或更多的时间内,要做到“一心无他”。说到这里,周恩来停顿了一下,环顾四周,好像在问,谁去主持这次要求万无一失的试验呢?聂荣臻当即说:“我深信我们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基地的工作同志,都具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听了各方面的汇报,我认为,我们的设计工作做得是扎实的。我们自己研制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已经多次试射,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发射成功率是经得起考验的。再说,为了使我们国家的导弹能够真正成为具有强大作战威力的武器,也必须进行实弹结合试验。为了使同志们增强信心和使各项工作力争做到万无一失,我决心到现场去主持这次试验。”然后,他以恳切的目光紧盯着周恩来。周恩来满意地点点头,因为,他对这位共事40多年的战友和部下太熟悉了,确实是位最合适的人眩于是,微笑着说:聂总如身体好,到现场去也好,亲临现场,鼓励士气。临了,周恩来讲了一句极富哲理的话:精神的原子弹转化为物质的原子弹,物质的原子弹证明精神原子弹的威力。4天以后,周恩来、聂荣臻、叶剑英就这次重要的试验,驱车来到钓鱼台宾馆,向毛泽东作了详细汇报。毛泽东批准了这次试验。任务就这样定下来了。10月25日上午9时30分,聂荣臻从西郊机场登上军用专机,经过3个多小时飞行,到达西北综合导弹试验基地的飞机常下午,又乘专用火车到达基地办公区。稍事休息,即召集钱学森、二机部副部长李觉、国防科委副主任唐延杰、张震寰、基地代司令员李福泽等汇报准备工作情况。他着重询问了核导弹飞行中发生意外时安全自毁系统的情况如何?回答是:这一系统已经模拟试验过多次,均获得成功;现用的这套装置,经全面测试,各项参数全部合格。他又仔细询问了核导弹飞行经过地区居民的安全情况,得知居民已进行了必要的疏散。有关单位还就近准备了许多汽车和救护分队,万一发生意外,可以紧急将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区或进行救护。核武器试验基地,就这次核导弹弹着区的安全防护问题,也已经拟定了各种有效的预案。得到了这些满意的回答,聂荣臻这才宣布结束汇报。
第二天上午,聂荣臻先到地地导弹准备阵地,了解导弹准备状况。后来,又到现场了解核弹头的准备状况。在向专家们仔细询问后,确信准备工作是令人满意的。于是,他下令将地地导弹和核弹头转运至发射阵地。下午,他又赶到发射阵地,鼓励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两弹”对接和通电试验。
这是项最危险的工作,人们劝聂荣臻离开。他干脆拿把椅子坐下,并说“你们什么时候对接通电完,我就什么时候离开”。聂荣臻的言行,令在场的人深为感动,也极大地鼓舞了现场操作的科技人员。对接通电完,应大家的要求,聂荣臻高兴地与在场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领导干部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在中国第一枚核导弹前合影留念,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镜头。再过10几个小时,也就是27日上午,核导弹就要发射了,大家的心情激动而又紧张。晚饭前后,聂荣臻注意到了周围的人员,话很少,表情严肃。
于是,他有意在这天晚上把主要专家、工程技术人员、领导干部请到一起,看电影《奠边府战役》。临散场,还嘱咐大家松弛松弛,睡好觉,养精蓄锐,好迎接明天的战斗。
发射时间预定在27日上午9时。聂荣臻8时整就赶到指挥所指挥发射。
正当各项准备工作紧张进行之际,临发射前15分钟,突然传来电讯,核导弹预定弹着区高空出现了一股预报之外的强风。怎么办?聂荣臻想到了“要百分之百保证”7个字,立即拿起电话,请示周恩来。
周恩来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一切由你在现场决定。”
聂荣臻沉思了一会儿,离预定的发射时间还剩10来分钟,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指挥中心的大厅内静得出奇,没有一点响声,一切似乎已经凝固,只有倒时计数的闪光亮点,在仪器上不停地跳动,催促着聂荣臻早下决心。
聂荣臻是最讲科学的,他与在场的专家紧急磋商了一下。几分钟以后,聂荣臻重又要通了周恩来的电话,陈述了按原计划发射的理由:这股意外的高空风约6级左右,风向西南,而且比核弹头预定爆炸点要高得多。弹着点可能有些偏移,但不会超出允许的公算偏差之外。核爆炸的烟尘,不会影响到核试验基地工作和生活区的安全。周恩来表示同意。准备发射的指令,从指挥中心传向四面八方。
9时许,核导弹喷射出的橙黄色的火焰,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飞离发射架,直指苍穹,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只有雷达的电波仍在严密地监视跟踪着它。
时间一秒一分,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显得那样漫长。导弹发射现场所有的人,都在紧张地企待着。终于,若干分钟以后,从弹着区传来了核导弹于9时9分14秒精确命中目标区,在预定高度实现核爆炸的消息。聂荣臻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摘下墨镜,眼神和脸上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喜悦。因为他清楚,这一胜利,在中国国防科研和建军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指挥大厅的人们纷纷走来,他微笑着与大家握手,然后脱下防护服,走出指挥大厅,向欢呼雀跃的人群挥手致意,共庆胜利。晚上,在基地庆祝大会上,聂荣臻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毛泽东、周恩来,向全体参试人员表示亲切的慰问和热烈的祝贺。他强调指出:“这次试验,是在过去导弹和核弹头分别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综合性的更高级的试验,是检验战斗实用性质的试验。试验结果,证明我们的设计是成功的,水平是不低的,质量也很好??还初步摸索了这种战略性武器的综合使用性能,对今后部队的装备、训练、战斗使用,基地建设,都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10月27日,《人民日报》号外以套红大字标题,发表了中国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的消息。消息指出,中国在本国国土上,成功地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导弹飞行正常,核弹头在预定的距离,精确地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消息传出,举国上下,无不受到巨大的鼓舞。10月31日,为检查这次导弹核武器试验的效应情况,聂荣臻第一次来到西北核试验基地。他让飞机先到弹着区上空转了一圈。从机上往下看,由于这次核试验是在高空爆炸的,地面弹着区的巨大白十字标记仍非常清晰,布置的效应物受破坏的状况,也大致依稀可辨。聂荣臻感到自豪,让随行人员也注意观看。11月3日,他又从核试验基地乘飞机赶到弹着区,检查了这次试验的效应详情,向在这里以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冒着巨大风险参加试验工作的英雄们,表示了亲切的慰问和敬意。在这里,聂荣臻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借用周恩来的话说:我们爆炸的是物质的原子弹,但它产生的巨大威力,却来自不知要大多少倍的精神原子弹。他又说:这次试验,响在罗布泊场区,但却打在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心上。这几天,西方通讯社报道说,中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是世界“特等重大事件”,“好像亚洲上空的一声巨雷,震撼了全世界”,“中国已经在世界核技术竞赛中,超过了英国、法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原子超级大国”,“中国闪电般的进步,对西方来说,是神话般地不可思议”。聂荣臻接着激动地说:“我们已经做出了我们前人所不敢想象的伟大事业,我们一定要做出更加伟大壮丽的事业!”
在研制导弹核武器的同时,氢弹的研制工作也在夜以继日地进行。氢弹的研制,在理论和制造技术上比原子弹复杂得多。实现聚变爆炸,需要1000万度的高温。迄今为止,除了原子弹爆炸,人们还无法获得如此高的能量。
中国科学家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除了理论原理以外,没有任何实际资料可以借鉴。经过摸索,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设计原理。
1966年12月11日,在聂荣臻参加的中央专委会上,批准了新原理方案。
他再次要求到现场主持试验。
在去核试验基地的途中,他于12月26日,到达西北综合导弹试验基地,主持了中程地地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第二天,聂荣臻马不停蹄,乘飞机直抵西北核试验基地,于28日主持了首次氢弹原理试验。他在试验结束后说:“这次试验是成功的。试验结果表明,新的原理方案切实可行,而且非常简便。”于是,他向中央专委建议,集中力量按新原理方案进行设计,争取直接进行全当量的氢弹试验。中央专委批准了这个建议。后来,在专家座谈会上,聂荣臻亲自部署了氢弹试验任务,研制工作随即全面展开。
1967年5月,第一颗氢弹的加工装配,以及试验准备工作已全部完成。
5月9日,聂荣臻参加了周恩来主持的中央专委会议,讨论氢弹试验的准备工作。会议认为,中国第一次全当量的氢弹试验,在政治上有重大意义,在军事上,它将使中国的核武器技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会议要求6月20日以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6月12日,聂荣臻出席中央专委会议。在这次会上,周恩来再次要聂荣臻去核试验基地主持这次氢弹试验。
两天以后,聂荣臻乘飞机又一次抵达核试验基地。这次他还发着烧,是抱病来执行任务的。15日和16日两天,他全神贯注地听取了试验准备工作的情况汇报。汇报中,有两个技术上的问题存有疑点。他一再询问检查,直到确信已排除为止。然后,又看了氢弹实物。登上空投飞机检查时,他紧握着机组人员的手说:“这可不是一个一般的炸弹,一定按操作规程执行好任务,但也不要紧张。”
飞行员说:“请元帅放心,我们保证胜利完成任务。”
聂荣臻使劲地握着飞行员的手:“好,好,我相信你们。”
6月16日傍晚,聂荣臻坐汽车来到核试验场区。看到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立即与北京的周恩来、叶剑英通了电话,报告氢弹试验可随时进行。
周恩来的答复仍然是“一切由你在现场决定”。于是,聂荣臻与张蕴钰、张震寰等商定,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的零时定为17日上午8时。
17日清晨,聂荣臻来到现场指挥部,下达了试验的命令。
8时前,飞机的轰鸣声由远而近,人们都翘首以待。8时整,飞机到了预定空域,没有投弹,拐了个弯飞走了。
“怎么回事?”聂荣臻问。
空军地面指挥员报告说:“飞行员操作中少了一个动作,请求再飞一圈。”
聂荣臻是严格要求按科学规则办事的人,觉得飞行员的请求是认真、科学的表现,当即答复:“可以!”
于是, 20分钟以后,飞机再次飞临预定空域,在预定高度投下了氢弹。
飞行员报告,飞机脱离危险区。氢弹在预定高度爆炸。这时,天空出现了一个自然太阳,一个人造太阳,两个太阳同时高挂的壮观场面。然后,是一声震耳欲聋的轰鸣。氢弹爆炸成功了!人们从指挥部掩蔽壕里跳出来欢呼。一阵强风带着热浪迎面扑来,有的人几乎被吹倒,指挥部有的帐篷被吹倒了,这是氢弹光辐射和冲击波的威力!
聂荣臻因为上了年岁,无法像年轻人那样跃出掩蔽壕。但他手握电话,激动地凝视着天空那个人造太阳渐渐演变成的蘑菇云。摄影家孟昭瑞,拍下了聂荣臻的这个历史性镜头。①人们面对着这朵比原子弹的蘑菇云要壮观美丽得多的伞状烟云,慢慢上升、扩大,逐渐由红色变成了白色时,欢呼声仍经久不息。
聂荣臻却在焦急地等待着,要秘书催问有关方面,尽快汇集各种数据,计算出这次核爆炸的当量,够不够得上是氢弹级的?
科学家紧张地计算着,不久报告说,氢弹爆炸威力初步计算在300万吨TNT当量以上!
①《聂荣臻画册》,长城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第122页。
聂荣臻立即要通北京的电话,先后向周恩来、叶剑英报告了科学家的计算结果。周恩来在电话里说:“我代表毛泽东主席、党中央、国务院,向所有参试人员,表示祝贺和慰问!”叶剑英则代表中央军委,向参试的指战员们表示祝贺!聂荣臻走出临时架设的指挥部帐篷,向守候在外面对他热烈鼓掌的人群挥手致意,并大声转达了周恩来、叶剑英的话。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而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并且赶在了法国之前试验氢弹。这引起了全世界的巨大反响,公认中国已进入世界核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如果从氢弹原理试验成功算起,那时间就更短。
回到基地本部,有人向他汇报了上述时间表。聂荣臻不无自豪地说:“中国人民是有志气的,我们的科学家该有多好啊!”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愈演愈烈,从此,聂荣臻再也没有到过他如此热爱的导弹和核武器试验基地。但他从没有忘记每次到基地所经历的丰收的喜悦,直到25年后逝世为止,经常缅怀着基地的工作人员和基地的事业,谈论起这些往事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逝世以后,根据本人的遗愿和家属的意见,聂荣臻的部分骨灰,安放在西北综合导弹试验基地的烈士陵园中。
他要长眠在这里,陪伴着在祖国大西北艰苦创业的科技人员和指战员们,以勉励他们继续为“两弹”事业奋斗!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zw78.com) 京ICP备0903199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