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zw78.com) 京ICP备09031998号
|
国内国外许多有名有影响的人都著文说:“无疑,周恩来是这个世界上工作最忙, 工作最多的一个人。”
跟随总理几十年,我最强烈的感受也是这一点。工作忙主要体现着他的奉献精神, 而工作做得多,则不但体现了奉献精神,同时也体现出他过人的聪明才智。
总理忘我工作的文章人们写过很多很多,我不想重复。我只想讲讲总理的“六个办 公室”。不要误会这“六个办公室”是西花厅、人大会堂、钓鱼台、新6所等等不同地 点都有总理办公的地方。我要讲的六个办公室,是我们身边工作人员根据总理的生活及 工作规律,自己总结出的六个“办公室”。
被我们称为总理的“第一办公室”的,是厕所。建国后叫得文明些,是卫生间。
总理的生活规律:睡觉醒来,第一件事就是上厕所。他是两眼一睁就开始工作的人, 所以厕所就成了他的第一办公室。就我所见,早在1940年,从我调到他身边开始,就发 现是这样。
那时在重庆,没有坐式马桶,“第一办公室”的条件很简陋。我们在房东的菜园子 里,距住房10米左右搭个小棚子,在棚子下挖个地坑,再垫两块蹲坑时脚踏的砖,这就 是“第一办公室”的全部建筑和设施了。周恩来起床后,抓起报纸和临睡前准备待办的 文件就直奔厕所,也就是第一办公室。他在坑上一蹲好,开始解手也就开始了办公。
总理解手时间比较长,不像有人能3分钟“解决战斗”。总理快则半小时,慢则一 个多小时,这么长的时间若不办公,一生将损失多少?所以他进厕所时总要带很多报纸 和文件。在“第一办公室”里办公的时间长短,取决于解手时间长短;同样的,解手时 间长短,有时也取决于公事办完投办完。
有些人把上厕所叫去1号,而我们这些人,特别是部队和机关里一些同志,把上厕 所叫作“办公事”。典故就出在周恩来这里。
周恩来在解手时办公事,也是有个顺序:先处理那些急件急电,然后看报纸。有时 边看报纸还要边听秘书及工作人员的汇报,并同时作出各种指示。一般看完报纸或没看 完报纸,解手就已经完成了。偶尔报纸看完了,解手还没“完全彻底”,那就按轻重缓 急继续批阅文件。
记得我刚调周恩来身边任警卫时,由于同时来了不少人,所以他并没直接同我个别 谈话,就由延安出发了。到重庆后,我去“第一办公室”报告事情,才作了个别谈话。
“你是叫何树英吧?”
“是的,周副主席。”
“原来在哪个部队?”
“385旅。”
“噢,你是四方面军的。”
我有些不自在。四方面军出了个张国焘,搞得我们都好象比别人差了点什么。
周恩来像是看出我的心思,笑着说:“四方面军就是张国焘不好,广大指战员还是 好的么,中央是信任的。张国焘这个人不会打仗,又指挥得很具体,连营一级都要去插 手。”周恩来讲到这里摇摇头,然后对我说:“欢迎你到我这里工作。”
他没有因为我是四方面军出来的而不信任,留我在身边,不久又提我担任他的副官, 建国后又先后任他的机要秘书和卫士长。
进城后,“第一办公室”的条件得到改善。过去蹲坑式,周恩来办完公事,站起来 半天迈不了步,腿蹲麻了。进城后改为坐式马桶,坐时间长了虽然还会腿麻,毕竟比蹲 着要舒服省力,办公效率也提高很多。
由于夺得了政权,周恩来必须总理整个国家,所以进城后比战争年代不但不轻松, 反而更忙了。需要在“第一办公室”里处理的事情也比过去复杂,比过去多。
总理如果是凌晨3点上床,那么7点多便起床了。当然,并非总能这样规律地睡眠, 睡眠问题后面专门谈;他起床后,带报纸、文件、大参考直奔“第一办公室”,在厕所 马桶上一坐,一天的工作便开始了。
我们秘书都十分重视这一小时左右的办公时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 么。为这一小时的办公时间,我们秘书都是预先有准备和协商的。
首先,我们秘书将各自负责的急件拿出来,“争夺市场”,谁先送谁后送,要争一 争,排排顺序。往往是那些立即需要批办的电报放在前面。这么大的国家,总理只要睡 下3、4小时,就会发生一些急事要办,何况还有国际风云,瞬息万变;何况地球是圆的, 我们是黑夜,那半个球正是白天;战争、谈判、大选、政变、地震、水灾、空难、车祸, 没有一分钟清闲。这一切都连着总理的“第一办公室”,要在坐马桶之时就加以处理和 决策。
总理前脚进“第一办公室”,我们后脚便跟入,环立他左右,将急电、急件、急需 批转的报告,按轻重和事先协商的顺序呈递上去。总理这时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他的办 公效率是超人而又惊人的,但凡见过总理办公的人,无论你自己本身也是怎样的超群, 怎样的出类拔萃,都不得不拜服在总理之下,叹为观止。
我们常说;总理有3个脑子同时工作,彼此通气又决不紊乱。世人可能难以置信, 但有条件者可以随便问总理哪个秘书;他们无不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
具体些说,总理是同时进行三项工作。他的眼睛在看电报、文件,并且不时在上面 作出批示;他的耳朵同时在听我们的汇报,这个汇报往往与他批阅的文电毫无关系,因 为有些电话请示及我们总结出的问题是常需口头汇报的,该汇报而没汇报就要挨批评; 在我们汇报的同时,总理还会不时将自己夜里考虑好的一些重要决定及指示,口述给另 外一个秘书。我不知多少次见他手里批阅着外交部的急件,耳朵里听着财经方面的请示 汇报,嘴里交待着国防军事上的指示。三方面的工作可能风马牛不相及,但总理样样记 得牢,批得明,说得准;条条件件分清楚,彼此不紊乱,事事有着落。
对此,有人不相信,我并不责怪。是难以置信,但又千真万确是事实。且不说听的 人难相信,就是工作在总理身边的人,那些初来不久的秘书,开始都曾惊疑这样的办公, 以为总理正在批阅文件肯定记不住自己的汇报,或以为总理三心二用,跟别人交待工作 肯定对自己的文件批阅不清。往往是经过多次实践证明,经过时间和事实的考验,才终 于惊呼一声:“服了服了,总理真是神人啊!”
现在国家档案馆里有数不清的总理墨迹,其中的急电急件,大量的是在“第一办公 室”里批阅,你可以从前查到后,再从后查到前,看有哪件批得不清?看有哪个错字或 是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总理没有改正过来?总理一生严格、细致、谨慎。举个批阅文件 的例子:
总理阅读文件,除逐一圈点外,当看完一页时,必要将这一页掀起;以此页末行压 在下页首行之上,看完上页右下角末一个字,再看下页首行左角第一个字,这样来保证 两页连接处不会多字缺字。
我搞的文件曾多出字来,军事秘书王亚志、郭英会等同志缺漏过字,问题都出在两 页连接处,被总理在边听汇报,边交待工作的紧张状态中,同时批阅文件而同时发现改 正。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成普同志,给新来的同志介绍情况时,有几句话每次都要讲, 所以大家都记住了,并在实际中很快得到证实:你们不要从一般常识出发去想总理、看 待总理,他有个特殊的脑筋,不可思议的能力;他有惊人的记忆力,非凡的洞察力,无 比机敏快速的反应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所有这些能力可以同时在几个方面充分 发挥,表现出来就是工作的高效率、条理层次明晰,互不紊乱,件件周密、细致、精确。 我们全加起来也赶不上他……
我们报批的文电及汇报,一般是外交和军事排在前,这两个方面突发性事件多,急 情况多,而农林系统一般靠后,除非发生了灾情。有重大灾情就要首先报。
记得有次汇报,负责农业的秘书对负责外交的秘书打招呼:“喂,你快点啊。今天 国务会议上,总理听农林口汇报,基本情况我得先报给他。”
等进了“第一办公室”,外交和军事方面的秘书很快完事,留时间给农业秘书汇报。 可农业秘书有些犹豫,因为总理正在批阅文电,并且不时交待机要秘书发电,口述电文。 等在农业秘书后面的还有负责文教体育的秘书,见农业秘书犹豫,就想先汇报。农业秘 书知道总理永远是忙,等是不行的,只好汇报了。
也难怪农业秘书犹豫,那时是计划经济,他汇报有一连串的数字,比如粮食、棉花、 油料等等的产量数字,征购数字,已完成数字,分配数字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汇报总理 怎么可能记得住呢?
让人目瞪口呆的是,到了国务会议上,总理听汇报,居然给汇报者纠正了一个念错 的数字2而且在问答中,一涉及数字,那位副部长就得重新翻材料,而总理就很不耐烦 地帮他说出准确数字。事后这位副部长说:“我们没法跟总理比。那么多数字,我们只 能记到纸上,总理全能记在心里。”我说:“你还不知道呢,总理就是早晨听了一次汇 报就全记住了。”
我没多说。我要是说总理听汇报记数字时,手里还在批阅文件,他肯定不相信。还 会错误地以为总理不重视他们的工作呢。
当然,全国报来的文电和情况每天多似海,不可能全叫总理看,全向总理汇报,首 先要经过我们秘书的筛选过滤,有选择地呈送,有选择地汇报。
有次国务会议结束后,一位副总理问周恩来有关黄河水利的问题:“总理,这个文 件我们报上去了,不知您有什么意见和指示?”
总理马上摇摇头,肯定地说:“这个文件我没见到,也没听秘书讲过。”
他找来有关秘书李岩,果然,是被李秘书筛选下去了,没报总理。但凡报上来的, 总理都是“过目不忘,过耳不丢。”此后,为避免筛选出差错影响工作,我们改变了作 法。就是对筛下来的文件报告,得空时便向总理唠叨几句。不要小瞧这几句唠叨,总理 听过就不会忘,万一哪位负责人向总理问及这件事,总理就不会不知道。
由于“第一办公室”的特殊环境,便难为了陈浩、杨纯她们这些女秘书。她们不便 进,有了急件只能求我们男秘书代劳往里送。如果可能,她们也把那些十分紧急的电报 预先送进“第一办公室”,等总理起床后,进了卫生间就能及时发现处理。那种特别重 要的电报,收到就要马上送总理,如果总理已经进了“第一办公室”,就只能喊人,请 我们往里递,一刻不能耽误,耽误了就要挨批。有次陈浩收到某驻外大使馆发来的一份 关于边界问题的电报,电报上注明是特急。陈浩考虑总理正在休息,没有马上送,也没 事先送到“第一办公室”,结果挨了总理一顿严厉的批评。那以后,再没人敢耽误急电, “第一办公室”在秘书们的心目中也有了特殊的位置。
总理“第一办公室”里还准备了茶几和椅子,放材料,放报纸文件。椅子是因为有 领导同志需要立即见总理时,能坐着汇报,接受指示。所以,有时总理坐马桶,对面椅 子上就坐了副总理或部长,这边汇报,那边指示,迅速解决一些紧急事务。
有一次廖承志赶来见总理,值班卫士说:“哎呀,总理今天的活动全排满了,实在 找不出一点空儿,恐怕谈不成。”
“这事很急,不见不行。”廖承志着急问:“现在总理在哪?”
“在厕所大便呢。”
“好,好,”廖承志也知道这个“第一办公室”,立刻放下心,说:“不要紧,不 要紧,我去去就出来。”
说着,不管卫士是什么意见,自己就闯入了“第一办公室”,在总理对面的椅子上 坐下来,开始请示汇报。
事后,廖承志也只说他去了总理第一办公室,已经请示汇报了,而不会说去厕所向 总理请示汇报。
由于我们这些秘书常说“第一办公室”,渐渐地,国务院及各部委办的许多同志都 知道了,都把总理的卫生间称呼为“第一办公室”。
一般情况下,总理在“第一办公室”只处理急电急件,大事要事。那种日常性公事, 不能拿到这里办。因为总理还要看报纸,可以说一次也没缺过。
总理主要看四种报纸: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和解放军报。他读报速度比一 般人快3到4倍,至少是比我们这些秘书快3倍。这是在长期接触中我们悄悄对比过的。 他的目光飞快地扫过字里行间,耳边哗哗地响着翻报纸声,他对每个版面登什么内容, 有哪些专栏,了如指掌;有的看标题,有的粗读,有的细读,一阵工夫,天下大事基本 都了解了。
从“第一办公室”出来,若没有紧急会客或毛泽东电话约见,总理可以做5分钟的 操。由于作操不属于办公,所以卡时间很紧,多半分钟也不行。
不过,无须人监督时间,他作的是一套自己编练的保健操,作完全套动作准准是用 5分钟,动作的节奏速度他很有数。
这套自编的保健操主要动作有:双手卡腰,两脚站立与肩同宽,然后左右扭腰,然 后旋转腰,然后左右扭头,然后仰头低头,然后伸臂,然后扩胸,然后抬腿,然后踢腿, 然后收式结束。
做完操,他用两分钟的时间洗漱,然后就进入了“第二办公室”。
所谓第二办公室,就是总理的餐桌。说餐桌不说餐厅,是因为总理无论在哪里吃饭, 都不停止工作。有人间,宴会也不停止工作吗?不停止。无论宴请外宾内宾,本身就是 做工作。
当然,我要讲的还不是宴会谈话那种工作,我讲的工作仍然是指处理各种公务。包 括读报、看文件,批电报、听汇报,开小会,作指示等等。所以,“第二办公室”主要 还是指他家中的客厅兼餐厅。
第二办公室远不如第一办公室名声大,因为赶早不赶晚,急事大事都赶在第一办公 室处理了,没有特殊情况,不是临时发生急事大事,秘书们轻易不忍心在吃饭时间去打 扰总理。何况邓大姐是为此发过话的:“你们20多个秘书对着他一个,轮番作战,也得 给他个吃饭喘气的时间啊。”
话是这么讲,我们还是无法给总理安排出吃饭时间。总理的办公桌上摆有台历,值 班秘书事先都将总理一天的活动安排记在台历上,台历的正反面都记得满满的,写不下 还有一块小黑板,小黑板也常写得满满的,所以总理的工作也排得满满的。开会、汇。 报、谈话、会见、接见、批阅文件、作报告,时间是以分钟来计算。比如毛泽东主席约 周恩来下午4点见面,我们可以把总理的活动表一直安排到3点58分,剩2分钟是总理走 路的时间。他走路快似一阵风,从西花厅到菊香书屋,两分钟就一溜小跑地赶到了。
1981年1月20日,邓大姐到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室,将周恩来总理留下的20多本工 作日历交给了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
这是周恩来1950年1月1日到1976年1月8日所使用过的日历,叫作工作日历。因为记 满了26本日历零8页日历纸的内容,全部都是工作。翻遍日历,一分钟追一分钟,一天 接一天的,只是各种工作,唯独找不到吃饭时间安排在哪里?
因为总理吃饭多数是见缝插针,因为总理吃饭从不脱离工作。
毛泽东吃饭没有规律,周恩来吃饭也没有规律;毛泽东吃饭手不释卷,周恩来吃饭 也手不释卷。周恩来主要是看报,在第一办公室末及细读的文章,都要在第二办公室细 读一遍。
不过,周恩来与毛泽东也有不同。当年去莫斯科同斯大林谈判时,毛泽东带的一班 人基本都是搞哲学的,所以谈判中,有关援建项目和中国经济生产的现状,毛泽东和他 带的一班人都讲不清。在场的同志曾告诉我,斯大林对毛泽东说:“谈生产和援建项目 你不行,你叫周恩来来谈。”周恩来随后带了一班人马赶到莫斯科,他带的一班人都是 搞经济的。宴会上,毛泽东讲过一句:“现在,我们搞上层建筑和搞经济基础的全套人 马都来了。”
搞哲学可以摆脱大量具体事务的纠缠,搞经济就必须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所以, 总理吃饭不但要看报,还得批阅文件,随时听我们的汇报并作出指示。总理每天吃什么 饭,我们基本都知道。因为20多个秘书,总得有几个碰上吃饭时间找总理请示事情。
只有遇上总理和邓大姐一道吃饭时,我们尽量避免去请示问题。总理吃饭没规律, 极少和大姐一道吃。但要是真碰上了这种时候,也确实让人为难。
有一次,秘书杨纯就遇上了这个难题。有篇关于农业政策的稿子要见报,定稿时有 几处改动,需要总理审定。她拿了稿子找总理,正碰上总理和邓大姐一道吃饭。等等再 来吧?那边又盯着立等回话,她可真作难。在门口转磨似地走几圈,忍不住朝门里探一 下头。脸孔在门边刚闪过,恰巧被总理看见了。
“进来嘛,”总理马上招呼,“有事就进来嘛。”
杨纯只好走进去,看看总理又看看邓大姐,样子很是尴尬。
“唉,”’邓大姐笑着摇摇头;“吃饭你们都不饶过他啊!”
“嗯,嗯……”杨纯可真狼狈了。
总理笑着瞟一眼邓大姐,又看看杨纯,温和地说:“没关系,你说么。”
杨纯就赶紧说,赶紧送上稿件请总理审批。由于总理的时间太宝贵,我们秘书都养 成说短话,说快话,说“是”或“不是”的讲话习惯,一切客套话、寒喧语,甚至不十 分必要的解释话都不要,连形容词都一律删掉。有人评价我们总理秘书说话是“开门见 山于巴巴,单刀直入赤裸裸。”其实,越这样越能直接明确地说清事情,为总理节省一 点宝贵的时间。
吃过早饭(其实往往不在早晨),总理漱着口便走进第三办公室,那漱口水往往是吐 在第三办公室的痰盂里。
总理的第三办公室,才是一般人们概念中的办公室。这是布置简朴实用的一个房间, 墙壁由于年代久而发黑,到了夏天泛潮,墙脚会转圈出现碱花,直到我因为修房子挨批 评那次,才在墙上喷了浆,把铺砖地变成木板地,使整个办公室显得亮堂些。这个办公 室里有块旧地毯,其他卧室等房间都没有地毯。总理说办公室里接待客人多,铺块地毯 可以大家共同享受,所以同意了。
办公室正中,靠墙立个自制的木架子,铺着解放前使用的一块旧毯子,上面摆放着 毛主席像,是石膏作的半身像。两边靠墙是书架,主要是马恩列斯著作及毛泽东选集。 另外就是辞源辞海之类工具书多。
总理的办公桌四面不靠墙,是解放前那种两面抽屉的办公桌。开始为他配置的是一 把转椅,他坐不习惯,改换成沙发椅,是解放初期最多见的那种灯芯绒布面的弹簧软坐 椅,现如今,这种老式坐椅在各地都不易见到了。除了这张办公桌,还有一张不带抽屉 的长条桌,铺块绿呢子布,每边四个凳子,两头还各有一个凳,共十个硬木凳。总理常 在此召集副总理或某些部长谈话或开小会。
总理的办公桌上整天整月整年地堆满待审批的文件,只剩下坐椅前不大一方小桌面 供他批阅文件用。这一方小桌面除有笔墨之类办公用具外,还有台历,还有三件“宝”, 就是袖套、老花镜和清凉油。
总理曾经感叹他的这间办公室不如在延安办公的窑洞。延安的窑洞是冬暖夏凉,总 理的“第三办公室”相反。天越热,屋里也越热;天越冷,屋里也越冷。
那时没有空调,夏天只有一个小电扇,天热得止不住汗,手臂湿得沾纸,便在电扇 前放盆凉水或放盆冰块,算是我们土法制作的“空调器。”冬天我们就怕刮西北风,一 刮起来,“第三办公室”就冷得没法呆,手冻僵了写不成字。这时,总理就会抱起文件 转移到“第一办公室”,因为厕所没有朝西北方向的窗子,温度。相对高一些。
总理每天走到办公桌前,第一件事是仔细戴好袖套。那是和工厂工人常用的工作袖 套完全一样,蓝粗布缝成筒,两边有松紧。带。这样可以保护衣袖不要磨破不要弄脏。 他一边戴袖套,一边俯身,眯细眼看看台历上所记录的一天活动安排。
戴好袖套,总理便坐下来,一手将老花镜往鼻梁上架,另一只手已经去搬文件,在 “第三办公室”里的办公就开始了。
每天最大量的办公,特别是批阅文件,主要是在“第三办公室”完成。从总理办公 开始,我们这些秘书也都跟着运转,跟着忙起来;随时准备总理叫去提问,随时把手中 较重要的文件送去,随时把情况报告上去。
一般情况下,总理白天的活动“节目”多,要开会、作报告、接待外宾、视察等等, 所以在“第三办公室”坐下来的时间不多,也不会长。“第三办公室”真正紧张热闹是 在晚间10点钟以后,总理结束了在外面的活动,匆匆赶回西花厅。汽车停在外院,他一 边清嗓一边走进第三办公室。
听到清嗓声时,我们秘书们已经纷纷朝第三办公室聚集,人人手头一堆文件、电报、 材料,都是总理外出活动这段时间报来的国内外大事,急等批示。总理当年搞地下工作, 用咳声作暗号来叫门,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进任何门之前,都要条件反射似地清清嗓, 咳几声。于是,这声音就成了我们上班的“铃声”,听到这声音我们就知道总理回来了, 就往第三办公室聚。
总理跨进办公室门,习惯动作是目光绕屋一扫,看见来的秘书多,满屋晃来晃去, 就知道今天的事一定多。我多次观察过,即便疲劳到家,只要眼前晃动的人影多,他肯 定是深吸一口气,然后猛地从鼻孔里喷出,双肩同时用力地向下一顿,精神立刻振作起 来:“给我泡杯浓茶1”
这几乎都成了惯例,看见我们秘书就要浓茶,就兴奋。邓大姐曾不止一次对我们说: “总理有个脾气你们不知道,他一看你们秘书呵就兴奋,就控制不住自己;眼前人影一 晃,他就静不下来。你们能不能只留值班秘书,有文件的留下来,交持给值班秘书,总 理一看人少了,就可以松弛点。”
我们尽量照大姐说的办,但有些事非口头汇报不行,人往往还是少不到哪里去。
这个时间总理的办公有几个特点。
首先是亢奋,带着一种燃烧的力量;使整个第三办公室热气腾腾,但有时也会灼疼 你。特别是在办公刚一开始时,先报的都是大事急事,常常听到总理急切的声音:
“电报什么时候收到的?”
“中午。”
“为什么现在才送来?”
“您一直在忙,我看没有空闲……”
“这是不允许的!我说过多少遍,主席有事要立刻报,有灾情有重大事件要立刻报, 不管我是休息还是忙,必须立刻报,为什么拖了半天?”总理目光始终盯着电文,边训 斥边审批,交还秘书时,才掀起眼皮,语气变缓和:“你们不要怕我忙么,我能忙过来。
以后再遇这种情况,不管我是睡觉还是开会或忙其他什么事,都要立刻报来。”
嘴里说着,手中已拿起下一个文件开始看。
那是一位副总理准备以中央名义批转的文件。这位副总理是工农干部,实践能力强, 文字水平差,二三百字的批语,结构、逻辑、文句都不大通顺。总理看过几句便皱起眉 头,目光从老花镜的镜框上边闪烁,火辣辣地盯住站立办公桌前的秘书:“这东西你看 过没有?”
“看过了。”
“你觉得行不行?”
“内容还可以,只是文字好象差点,需要调整一下……”
“既然知道,为什么不调整好以后再送来!”总理将文稿掷还秘书。
“哎呀,”秘书一脸难色,“这是副总理写的,我不好动……”
“你在我这里,就首先要对我负责!”总理分秒不松地又拿起
新的文件审批,嘴里兀自批评着:“不成熟的东西重复看,这是浪费我的时间!”
总理就是这样紧张亢奋、热烈激昂地进行着工作。但精神上的亢奋热烈,决不影响 他态度的严谨、认真。
总理办公的第2个特点就是谨慎细致。
他办公,离不开辞海、辞源等工具书,为求一字准确,有时甚至要翻到康熙字典。 我就曾帮他翻过康熙字典,翻到之后他还要亲自查阅核对一遏。凡属见报或下发的文件, 更是严格把关,有引用经典著作的内容,他一定要找来原著核对。我们秘书帮忙核对之 后他仍不放心,仍要亲自核对一遍。对生产建设上的数字,对计划项目,每个数目字他 都要亲自再算一遍账。我们秘书随时都带有计算尺,遇有审查计划或财政预决算时,还 得把手摇计算机搬到办公桌上,帮助总理计算核对。
有次,我见总理太辛苦,拉计算尺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核对,后面还有那么多文件, 难免又是整天整夜不得合眼,便劝说一句:“别人都算过了,差不多总理就不要再算 了……”
我的话没讲完,因为总理一下子掀起眼帘盯紧我,并且眉头皱起来:“怎么又讲差 不多的话?”
我自知失言,尴尬地闭了嘴。总理最听不得“估计”、“大概”、“差不多”一类 泛泛之辞,他作什么事都追求一个精确。
“这是多余吗?”总理举举计算器,“要我签个字很容易,提笔一划就行。可是事 关国计民生,国家的资金,人民的血汗,我是提笔千斤啊,不敢不慎之又慎!”
总理这种谨慎细致事必躬亲的态度,确实发现了不少问题,避免了许多失误。记得 中印、中缅边界谈判时,总理查阅了大量资料、地图,还向许多专家请教。一次,送呈 文件所附的地图上少了一个对方的据点,还有一段边界线画弯了。这本是具体技术工作 人员的责任,下面各级负责人也看过,都未发现。总理审阅时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使那 些具体责任者既感动又惭愧,受到一次很深的教育。
总理办公的第3个特点就是极端的认真负责。他常常在办公桌旁一坐十几个小时, 修改各部门送来的文件。记得有次他放下笔,搓搓脸又揉揉发木的手指,望住我,忽然 发出一声感慨:“唉,我这个总理,简直是一个语文教员,天天在这里改卷子……”
总理说得很形象。不过,我们秘书们议起来,又有另一种形容,我们看总理批阅文 件,就像雕刻和绣花那样精细、那样一丝不苟。他的责任心容不得任何粗枝大叶,拖拉 推诿;一旦发现这种情况,他就会声色俱厉地加以批评。
有次,外交部报来个案子,不算大成熟。秘书陈浩接到报告,没有完全查清就送给 了总理。总理一看报告里许多事情提法不准确,问题没弄清楚,立刻火了,严厉问陈秘 书:“这个案子你问清楚了没有?”
陈浩不安地说:“哎呀,我也没弄太清楚。”
“怎么这个样子就给我送来了?”总理把报告摔到桌上:“不行!快去,把他们叫 来!”
陈浩忙去打电话,把外交部主管副部长和有关司的负责同志叫来。总理严厉批评之 后,把案子打回去,叫他们重新搞。
总理办公的第四个特点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沉浸于习惯性的忘我劳作之中, 真正是坚韧顽强,鞠躬尽瘁。
正常情况下,总理的睡眠时间也往往只有三四个小时。在那长达十几小时的连续劳 作中,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不但有精力超人,更有坚持和苦撑的感人毅力。
我曾长期观察总理办公过程中,精力和身体所历经的几个阶段。开始是亢奋激昂, 紧张热烈;在把那些重大的和紧急的公事处理完后,总理和秘书就像打完一场冲锋仗, 可以稍微喘息一口。这时,总理必要借机喝几口浓茶,然后就进入了连续持久的带有一 定节奏的繁忙工作。这个阶段很长,可以四五个小对,也可以七八个小时,我们这些秘 书当时普遍是30岁上下的盛年,常感不支,有心往下沉和眼睛困涩的感觉。但总理在这 段时间,一直显得朝气勃勃,热情洋溢。正因为这样,他才给我们留下了精力超人的强 烈印象。
然而,继续往下批阅文件,劳作超过10小时后,总理就进入了“坚持”和“苦撑” 的疲劳期。他疲劳的程度也是分几个阶段的。
他工作太投入,处于一种忘我的境界,所以疲劳开始袭来时,他并不自觉,完全是 出于生理上的自卫本能,打个哈欠或抬起头作一下深呼吸。
疲劳在悄悄加重,终于影响到办公效率,并且迫使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抬起头来深 呼吸。这时,他意识到累,第一个反应就是大口大口喝浓茶,以刺激渐渐麻木的神经重 新兴奋起来。
这样坚持一段后。似乎茶碱已失去效力,总理会烦躁地突然站起身,围绕办公桌快 速地走几圈,并配合着揉揉眼窝和太阳穴,然后坐下继续办公。
他终于感到这样也不解决问题了,便拿起办公桌上放的那件“宝”,打开铁盒,用 手指擦点清凉油,抹在额头和太阳穴上。这时,仿佛冥冥中有什么天灵感应,邓大姐会 出现在总理办公室的门口,悄悄地在门外转圈,忧虑而心疼地朝里面伏案劳作的总理投 去一瞥又一瞥。她轻易不进总理办公室,不去干预总理的公事,这是结婚时就有的协议。 总理的办公室有三把钥匙。一把在警卫手中,警卫交接班时,钥匙属于交接内容之一。 另一把在秘书手中,一般是放在机要秘书那里。总理自己有一把,睡觉时放枕下,起床 时揣兜里,从来不离身。邓大姐没有钥匙,总理不在,她就进不了办公室;总理在,她 也极少走进去,在门口转了一阵,终于向着门里轻轻唤一声:“恩来呀,该休息一会儿 了。”总理掀起眼皮,目光从镜框上方望一眼邓颖超,点点头,却马上又伏进了文件堆, 继续他的批阅修改。
片刻,邓大姐又轻唤一声:“恩来呀,起来活动活动吧。”
总理再次掀起眼帘,似有所震动,双手在桌上一撑,便立起身:“好的,我活动活 动,你去休息吧。”
总理又开始绕办公桌快走,这种活动更多的是为了安慰邓大姐。快走两圈,便朝大 姐挥挥手,叫她放心休息去。当邓大姐的身影在门口消失时,总理便重新在椅子上坐下 来。习惯地擦一些清凉油。
这样又坚持一段时间后,疲劳便达到了难以克服的地步。眼皮会不知不党地耷拉下 来,手中的笔在总理瞬间的迷糊瞌睡中,在文件上留下一些点或道的墨迹。出现几次这 样瞬间的迷糊磕睡,总理会痛苦地拍拍额头,搓搓脸,猛地丢下笔,朝后仰身靠在椅背 上,大声吩咐:“给我一条热毛巾!”
一边用热毛巾拼命地擦脸,揉眼窝,一边继续批阅文件,总理是在尽力聚集全身仅 存的一点热能,投入到劳作中去。这样坚持一会儿,又会大声吩咐:“谁有烟?给我一 支烟吸。”
总理的办公桌上放有一块“请勿吸烟”的牌子。他不吸烟,我们也自觉地不吸,以 保证室内空气不受污染。但他困倦极点时,就会自己破坏自己的规定,吸燃一只香烟, 以便给神经强刺激。
仿佛还是冥冥之中存在的那种天灵感应,或者叫生物电?我多次遇到这种情形,总 理吸燃香烟不久,电铃忽然响了。这是睡醒一觉或难以入睡的邓大姐在按铃,她的卧室 有个按钮,她那边一按,总理办公室这边的铃就响,是专为她和总理之间联系而装设的 电铃,目的就是让邓大姐督促总理休息。而且,不久就有卫士进来,传达邓大姐的吩咐: “总理该休息了。”
看着总理疲惫已极的样子,我们这些秘书都心痛。可有时掂掂手中的文件又感觉为 难,那边都等着回话呢!即便可以拖一天,可明天还有明天的事,说不定比今天还要忙 啊……
总理疲劳过度的最严重表现,就是鼻子里突然地流出血来。淡红色的血液有时滴在 文件上,用棉球擦不及,堵不赢。这时,我们会不由分说夺下他手中的笔,配合卫士把 他拉到沙发那里坐下,仰靠沙发,用凉水浸过的毛巾覆盖在他前额和鼻梁上。我多次见 总理劳累过度大流鼻血。为中国向苏联争取156项援建项目,为抗美援朝,为第一个五 年计划的完成,为摆脱三年困难,恢复国民经济的发展,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为减少损失,保护干部,维持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的继续 运转,苦撑危局,都曾大量流血。那场面令多少人心碎神伤,热泪哽咽!
每次总理累得流鼻血时,我们只能默默地帮他用冷毛巾敷额,找棉球止血,却不能 强迫他去休息,那样只会让他着急生气,反而流血更多。这是有教训的。我永远忘不了 抗美援朝时发生的那次流鼻血。
那是抗美援朝打得最残酷的阶段,美国飞机狂轰滥炸,给我们的运输造成极大困难, 加上放毒气,撤细菌,无所不用其极。总理连续工作,三天三夜没合眼,那天夜里连续 两次流鼻血。第二次流鼻血时;斜靠在沙发上,敷了冷毛巾,堵了棉球,血仍然止不住, 渗出棉球继续往下淌。我们又痛又急,再三劝说他去休息,就是劝不动。他坚持要等前 线的一个特急电报。
我见总理脸色灰白,呼吸问,不但有血水悄悄流出;而且还有无数纤小的血粒随着 出气成星状地溅洒在鼻孔下方的各个部位。我心痛得受不了,再次过去劝说:
“总理,你必须休息了!”
“不行,这个电报很重要,我必须等。”
“我得为你负责。”我招呼卫士,“来,扶总理回去休息。”
我扶住总理肩膀,想强迫他去睡一会儿,可是,总理忽然发火了:“胡闹台!你怎 么就想不到要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负责?”
我被吓退一步,看到总理网满红丝的,眼睛恼火地盯紧我,由于生气动怒,鼻血淌 得更厉害了。
“总理!”我叫了一声,我哭了,“你,你别生气啊……”
总理下意识地擦一下流到唇际的鼻血,皱着眉头,放缓一些声音;“我可能严厉了 一些。可你想过没有?我们有4万志愿军战士在朝鲜前线流血牺牲,我流这点鼻血又算 得了什么?我现在去休息,耽误了电报,对得起志愿军战士吗?”
“总理,我错了,我考虑不周。”我流着泪说,上前替总理换棉球止血,“你别生 气了,不然血流得更厉害,你不要说话了……”
总理一直坚持在办公室,直至收到前方来电,又口授了复电内容,签发了复电,然 后才服药休息。那以后,再逢总理累得流鼻血,我们决不敢强迫他去休息,只能忍着心 疼相机劝说几句。总理根据情况,有时不听劝,鼻血稍止便又起身继续工作;有时情况 不那么急,没有重要的事非办不可,他就听大家的劝,随手抱几份文件,走进他的卧室。
总理无论怎样疲惫不堪,上床后必要办一会儿公,否则无法入睡。就像有些人上床 后不看一会儿闲书就难以入睡一样,已经养成习惯。所以,这个卧室可以算作总理的第 4办公室。
总理的床头也是三件“宝”:红蓝铅笔,老花镜和清凉油。如果总理主动停止办公 睡觉,那就会心里有事,难入睡,睡着也不踏实。他经常是看啊看,眼睛困得睁不开了, 就抹清凉油,继续看,直到“失去知觉”,也就是在无意中自然入睡为止。
值班卫士随时注意着卧室内的动静,一旦总理入睡了,便轻手轻脚进去,将灯熄灭, 再轻手轻脚出来,关严门,小声对值班的秘书们说:“回去吧,总理睡了。”
当然,有时总理是自己关灯睡觉,这是主动有意地要睡觉,一般是没什么放不下的 事情了,或者是头痛得无法看东西了。总理用脑过度的痛苦之状我们都见过,微蹙眉头, 不敢睁大眼;这时他要服安眠药,并由护士人员帮忙作些头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总理主动熄灯睡觉,常发生睡不踏实的情况。一见他关灯,值班秘书就可以走了。 可是工夫不大,总理“第四办公室”的灯又亮起来,这是他又想起了什么事,叫卫士再 把秘书找来,或询问,或交待一件事,或对某项工作作出指示。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总理见秘书跑来跑去,心里不安,就说:“唉,真麻烦你们了。 还是给你们寝室安部电话吧。”
于是,值班秘书的床头就安了一部红机子。总理床头也装一部红机子,这部红机子 没有拨号也没有铃,拿起话筒就可以让总机找人,可以打出去,外面打不进来,因为不 响铃。怕响铃惊扰住隔壁的邓大姐。
有了电话,我们就可以少跑许多腿。有些事,在电话里就可以说了,回答总理的询 问或接受某项指示,而不必再从寝室跑到总理的“第四办公室”。
我们有时开玩笑,西花厅是电铃的世界。总理的4个办公室都装有按铃,从厕所卫 生间到餐厅到办公室到卧室,随时按响铃召唤秘书。
办公条件都是逐步提高。比如总理的“第四办公室”,开始条件简陋,总理抱着文 件上床,在身边一放,就将背靠在了床头上。他批阅文件时,就将两腿弓起来,文件放 在腿上,边看边批示。这样是很累人的,而且文件放在腿上,写字不易写好,还吃力。 卫士见了这种情况,就帮忙找来一个硬纸板,让总理垫在腿上。
这样写字方便些,但人仍然很累。邓大姐见了,心有不忍,动了动脑子,把木工请 来,亲自讲了设想。木工就按大姐的设想做了一张小桌子,带倾斜面,刚好能卡在床上。 这样,总理办公就可以减轻些劳累。
这张小桌,平时只放三样东西:红蓝铅笔、老花镜和清凉油。60年代,总理劳累过 度患了心脏病,小桌上便又加了一瓶预防心脏病淬然发作进行救急的药品硝酸甘油。现 在,这张倾斜的小桌子就陈列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中。
总理在“第四办公室”里的办公,经常是处于强撑、苦撑的状态。有几个场面给我 留下印象很深。
一次是在困难时期,由于中央领导都坚持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标准,总 理那么大工作量,怎么受得了?他身体素质明显下降,瘦得眼窝都凹了进去,并且患了 病。
那天,总理连续工作17小时后,从“第三办公室”转入了“第四办公室”,身子靠 在床头,毫无休息的意思。大家劝几次不起作用,见保健护士郑淑云给总理送药,就请 小郑帮忙劝劝。
郑淑云15岁参军,18岁进中南海,长期在总理身边服务,是很有感情的。总理晚年 曾深情地对郑淑云说:“我从你黄毛丫头,看到你白毛丫头……时间不饶人啊!”
郑淑云劝总理是有办法的。50年代中美华沙会谈期间,有次总理一连工作22小时, 仍然坐在“第三办公室”不肯转“第四办公室”,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休息。邓大姐已经 按响过4次电铃,就是催问总理休息没有?活动了一下没有?我们劝不动总理,就由小 郑去劝。
郑淑云劝总理另有一招,用老百姓开玩笑的话讲,叫“耍赖皮”。劝总理几句,总 理不应声,郑淑云索性站在办公桌前不走了。总理不动,她也不动,她相信总理不能看 着她这样永远“罚站“。
果然,时间一久,总理从文件堆里抬起头:“啊,还没走?
郑淑云站着不动,说:“你不睡,总得活动一下啊,你不活动我就完不成任务;总 理不完成任务不睡,我完不成任务也不能走啊。”
“啊,好,好,我动,我活动。”总理站了3次才站起身,两手抖个不止,郑淑云 眼里一下子含了泪,这全是累的啊!总理就在她的“监督”下,绕办公桌走几圈,喝口 浓茶水就又坐下了……
这一次又是由郑淑云“劝驾”,让总理早些休息。她进入“第4办公室”时,见总 理在床头垫个枕头,靠在上面,戴着他那副老花镜,正在算账;床上到处是写满算式和 数字的稿纸。小郑同我们一样,对于总理的“事必躬亲”,又受感动,又有一些看法。 这看法曾由邓大姐说出口,那是当我们众人面说给总理听的:“有些事别人能做的就请 别人帮助做一些,不要事事自己动手才放心。”
于是,郑淑云照大姐的口气脱口而出:“总理,像这些具体的:技术性工作,你不 好让别的同志帮你做一下吗?”
类似的话,我和其他秘书也讲过,前面的文章写到过,总理是发了脾气的。这一次 对小郑也不例外。总理从老花镜的镜框上边看一眼郑淑云,不理睬,继续算自己的账, 总理有时就是这样来表达心中的不满。
郑淑云明白,有了这种像孩子赌气一样的表现,肯定是药也不会吃了。她还是老办 法,在床前一站,等着吧!这次“罚站”的时间可真不短,总理直到算完一组数字,才 放笔,摘下老花镜,揉揉疲劳的眼睛,缓缓扭头望住郑淑云,一脸严肃:“你说这是具 体的技术性工作,你这么看对吗?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吃饭问题,只是具体的技术性工作? 民以食为天,我不亲自算一算怎么能知道底细呢?国家遇到困难,不是粮食多得吃不了, 我算准确些就可以少一些人挨饿,作为一国总理这不是起码应该做到的吗?”
总理停了停,抓起那一堆堆的算式纸和有关文件、资料,在手中掂掂分量,沉甸甸 地说:“你看看,你看看这些,从城市到农村,男女老少的定量。还包括半劳力,各地 区都有差异,我不亲自算算怎么能心中有底?怎么会发现问题,纠正这里的失误?人命 关天,非常时期,作为总理必须让全国人民都渡过这一难关,这是小事吗?只是技术性 工作吗?”
总理讲到这里,已是泪花迷离,像是看到了一股股饥饿的盲流正在全国流动,寻找 一切可吃的东西,以维持那坚信还有美好明天的生命。
“前一段我们工作没做好,人民遭了难,现在我们不能再出漏洞。我们共产党所做 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有时难免好心办了错事,但为人民服务这颗心可是决不能少了丝 毫。你懂这个道理,就能理解我的工作了。”
“总理……”郑淑云叫了一声,再也说不出第二句,泪水一下子滚落下来。这就是 人民的总理啊!她哭着用力点点头。
“好了,你去吧。”总理把药喝掉,又戴上花镜抓起了笔:“我现在还不能休息。”
这一夜,总理又没睡。天亮后,随着清嗓声和电铃声,总理从“第四办公室”进了 “第一办公室”,向聚集来的秘书们发指示,批阅秘书们呈递的急电急件……
新的一天新的工作就这样又开始了。
在总理的“第四办公室”还有一件事留给我极深印象。那是1966年,李宗仁先生从 国外回来的时候。
那天,总理已是连续工作了60多小时,眼睛充血厉害,痛得再也无法看东西,不得 不从“第三办公室”转入“第四办公室”。但他还是无法入睡。事情太多,他坚持“事 必躬亲”,躺靠在床头上,闭了眼,仍然无法省心,叫我们秘书来谈工作。
医生来给他治疗,他放不下工作;连护士给他打针这点时间,他也不肯放过,吩咐 张作文同志:“张秘书,李宗仁先生的讲话稿你给我念吧,要念仔细,不要错漏字。”
“总理,先把针打完……”
“念吧,这不影响打针。”总理用疲惫低沉的声音吩咐。为了不让总理着急,秘书 张作文只好马上念。
这是李先生在为欢迎他举行的宴会上的一个讲话稿,张作文念得仔细缓慢,竭力咬 清每一个字。我在一旁听着张秘书一个字一个字往出吐,看着护士手中的针药一点一点 注入总理虚弱的体内,泪水忍不住一滴一滴顺了脸颊淌落在衣襟上……
总理的生命就是在这样的劳作中渐渐耗尽的。
与总理的这四个办公室相比,他的“第五办公室”可就是广袤万里的大气势了。天 上地下,山头海边;农村、厂矿、机关、学校、街道、商场,无处不是他的办公室。
话讲到这里,一般人都不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了。总理一生,不允许一分一秒有虚度, 要求我们秘书敢于并善于“见缝插针”。无论何时何地,抓住总理一点空闲,哪伯只是 分秒之间,也要插根“针”。
这根“针”就是汇报条。
所谓汇报条,就是一张纸,将我们要呈报的事情或问题写在纸上,有点空就随时可 以交总理看。总理看完作批示,如果反映的问题重要,还要转呈主席看。这汇报条的分 量就确实够重了。
所以,汇报条要求我们要用深色墨水,不许用浅色;字要写大些,不许草,也不能 太小,怕主席看着费力。内容要简明扼要,有骨头有肉。所谓骨头,就是事实;所谓肉, 就是我们在调查了解中所形成的看法和意见。
汇报条不好写;有用的话一句不能少,没用的话一句不能多,而且要尽量让自己站 在总理的角度考虑哪些内容有用,哪些没用。杨纯虽然是女同志,但她早就担任了地委 书记,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就是这样的同志,调来总理身边当秘书,负责农业方面,她 第一次写汇报条,就写了12次,后来还是在老秘书许明同志的帮助下才完成。
地委书记本身就配有秘书,还能不如秘书水平高?不要忘了,这是总理秘书,凡事 要站在总理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就是能当好地委书记未必能当好秘书的原因之一。
“事必躬亲”,这只是总理的愿望和追求,实际上不可能做到。所以我们这些秘书 经常要代替总理去参加国务院各部委的会议。在会上只能带耳朵和眼睛,只能动手记不 能张嘴讲,乱发议论是绝对不允许的。听了看了记下了,回来就写汇报条,见缝插针, 报给总理,总理批示后,就可以向各部委负责人张嘴讲话,发布指示了。
在飞机上,在轮船里;在火车和汽车上;在轰响的厂矿,在书声朗朗的院校,在田 间地头,在沸腾的水库工地,总理都曾批阅过汇报条。这个汇报条也不断“完善”,开 始只是一张纸,后来统一规格,变成专门印好的纸;抬头印有“每日汇报”4个字,下 边一分为二,一半是写汇报内容,一半是空白,留给总理写批示。
我们每次外出参加会,回来必写汇报条,开门见山,不容一句套话。比如:今日某 某部部长会议议了几个问题,1、2、3、4、5,不满一页纸,必须全写清。
汇报条内容广博繁杂,上至天文地理,下到鸡毛蒜皮。比如秘书赵茂峰,至今保留 着总理圈阅过的一张“小”汇报条:
“总理:
首先谢谢总理对我家里的关怀。今晚接家信称:这
次地震,我家里的房屋都倒塌了,由于救得快,人没有
发生大的事故,特此报告。并再次感谢总理的关怀。
赵茂峰”
就这样一个汇报条,总理去邢台地震灾区视察慰问时,专门接见了赵秘书的父母和 伯父母。
递汇报条,有时还需要有简单的口头汇报,回答总理的提问,特别是大事件和绝密 事件。记得有次乘汽车,我见缝插针递上汇报条。总理一看,先伸手按下起动电钮,玻 璃隔断升上来,将前后座位隔开后,总理才提出问题,听取汇报。有时,他向我们交待 毛主席交办的绝密事件,也要先将玻璃隔断升上来,然后再开口。
当然,汇报条并非只能在“第五办公室”见缝插针地呈送总理;在西花厅他的“四 个办公室”里,我们也可按正常工作程序呈递,而且这样呈递的汇报条也是大量的。不 过,由于汇报条可以在“第五办公室”的广阔天地里随报随批,确实提高了办事效率, 使总理在有限的生命里,为中国人民多办了许多许多事。
记得“文革”期间,宣统皇帝溥仪病逝了。赵秘书得知这一消息后,当即写了汇报 条呈送总理。
总理在“文革”中有多忙,无须我再多讲,公布于世的大量文章已使人们有所了解, 以致于工作人员写了那篇著名于世的请求总理注意休息的大字报。我这里只举两个小例 子,就可以使人们更深切地体会到总理在“文革”中有多忙。
我跟随总理几十年,听惯了他的一句口头禅:“你们不要怕我忙么,我不怕忙你们 怕什么?我能忙过来。”
我曾目睹周恩来连续工作一星期,只休息了13小时。这是当时的总理卫士长成元功 同志一分一秒计算出来的,从总理上床计时,到起床止,不论是否睡着,累计躺下休息 13小时。就这样的劳作,总理仍是笑着说:“不要紧,我能忙过来。”他出访亚非十四 国时,我们一分一秒算计,他平均每天睡眠只有2小时,却仍然精神抖擞地说:“我可 以,我不怕忙。”
这样超人的精力和忘我的精神,“文革”中却自己承认忙垮了。
我清楚地记得,总理曾当我们好几个人的面,说过两句至今想起仍然止不住想落泪 的话。
“文革”中总理忙得经常是边走路边吃点东西当饭。他来去匆匆地走过西花厅院子 时,总是见到花工老周剪果树、铲杂草、修花坛,忙个不停。有一次,总理蓦地停下步, 不再咬手中那作为午餐的半片面包,默默注视花工老周。老周直起腰,抹把汗,问: “总理有事吗?”
总理摇摇头,不无伤感地叹了口气:“唉,咱们西花厅就是我们两个姓周的人最辛 苦了。”
不久,曾经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乔金旺同志又调回总理身边。见面时,一脸病容, 憔悴不堪的总理,用颤抖的声音说:“老乔啊,‘文化大革命’把我累垮了!”
我们从没见过总理说这样伤心悲哀的话,真受不了啊,当时大家都哭了。
我常在报刊文章里看到“百忙之中”这个词,那是被人用滥了。有几个是真正的百 忙之中?有哪个能像总理那样百忙、千忙、万忙?
就在这百忙之中,我们还要用汇报条见缝插针地填满总理那一分一秒的“空闲”时 间;我们不忍心这样做,又不得不这样做。
记得赵秘书将溥仪病逝的汇报条呈送总理时,总理正忙得一次又一次用清凉油揉太 阳穴。他看到这张汇报条,稍稍一怔,马上难过地蹙紧眉头。他对这位末代皇帝溥仪始 终是关心的,同溥仪和溥仪的弟弟溥杰都有多次的见面和交往,建立了感情。他在1961 年曾经请爱新觉罗一大家人在中南海包饺子共渡除夕,仿佛那情景还在面前一样。
总理放下手头的工作,专门为溥仪的病逝作了指示,要求统战部拟定一个具体的治 丧办法,并把结果报告给他。
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及其一家人的命运,同十月革命时俄国沙皇一家人的命运是截然 不同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们在处理这件事上也表现了“中国特色”;体现了毛泽东 思想的特色和中国文化的特色。这种特色与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一样顽强,巨大,执 着,即便在“文革”那样天下大乱,无所不偏无所不激的形势下,这种特色依然鲜明地 保持并表现出来。
溥仪的丧事,是在总理的直接关心下办理的。在当时条件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尽早 尽快尽好地处理了这件具有政治影响和历史影响的事情。
总理的“第六办公室”,只是为了介绍得方便,我自己按叙述顺序这样叫一下罢了。 此前没人这样叫过。
这是与前面介绍的五个“办公室”含义完全不同的“总理办公室”,是指一级组织 机构,属国务院编制,就像现在人们常提到的“邓办”、“陈办”、“杨办”一样,我 们这些工作人员都在“总理办公室”的编制内。
“总理办公室”也泛指总理身边的工作班子,因为办公地点就在西花厅,所以常被 人简称为“西花厅”。比如“总理办公室来电话了”,常被各部委说成“西花厅来电话 了”。
总理办公室设有室主任、副主任;下面还曾设过综合、外事、军事、财经、行政等 等组,有组长、副组长。不过,无论主任还是组长,工作职责主要是行政上的调度、协 调,在业务上,主任、组长及每个秘书都是各管一个口或一个方面,都是直接同总理发 生关系。总理不允许那种层层上报下达的体制。他曾经对我们大家说:“你们的工作如 果先经过办公室主任、副主任、组长、副组长那儿,那主任、组长不是变成二总理、三 总理了吗?”
“总理办公室”的“兴衰史”大致是这样:建国后,陆续从全国各地调来一些有文 化有实践经验有专业知识的干部到总理身边工作,这套班子就叫“总理办公室”,是政 务院(后改称国务院)的直属机构。不过,我们这些人都叫总理办公室秘书,那时还不叫 总理秘书,因为我们还要负责陈云、陈毅和习仲勋三位副总理交办的事。当然,三位副 总理自己也有秘书,一般不找我们。但总理讲过话:“你们要为我们4个人服务,不能 光为我一个人服务。”
很快,“西花厅”就成了“总理办公室”的代称。我们又把西花厅称为“家”。比 如“家里来电话了”或“叫你马上回家”,大家只会想到西花厅而不会想到其他什么 “家”。总理外出,我们也是说:谁谁跟总理出去,谁谁留下看家。“看家”就是留在 西花厅值班。
这个家里的成员真正是来自五湖四海。比如负责计委、经委的顾明来自鞍钢(王鹤 寿推荐);负责交通的王伏林来自军队的第四高级步校(校长是林彪);负责农业的杨纯 曾是松江地委书记,到1956年又调来国家计委的李岩;负责军事的雷英夫是毛主席推荐 的“洛阳才子”,1956年1月调来的周家鼎原在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麾下工作;我是 1940年从385旅由张才千团长和王唯洲旅长推荐到总理身边,建国后又由副官改为机要 秘书;负责财经的秘书吴群敢来自上海工商局(局长许涤新推荐);负责外事的陈浩和马 列,一个是1945年由王炳南“考试”合格而进入中共南方局外事组的青年党员学生,一 个是跟随旅大区党委书记欧阳钦作为周总理随员到莫斯科参加中苏谈判,而后调来总理 办公室……
大约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前后,我们就基本是只向总理负责了。从抗美援朝开 始,虽然外交、军事两组的秘书不少,但毕竟建国后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主,所以还是财 经组秘书最多,多达六七人。“西花厅”建有党支部,财经组人数最多,所以单独组成 一个党小组,年轻的吴群敢任党小组长,总理就在这个党小组过组织生活。
1956年,国家经济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总理办公室也达到鼎盛时期,秘 书多达20余人。毛泽东批评“反冒进”以后,从1958年开始,总理办公室开始减人,西 花厅渐渐冷清。不过,这第一次精简还不是因为“反右”,而是总理认为应该支援文教 战线。陈浩去儿童医院任党委书记;刘昂到机械部当司长;李琦到山西任省委宣传部长; 韦明到北京市委文化部任副部长……
总理办公室主任原来是由国务院副秘书长齐燕铭兼任,到1958年开始精简人时,就 把统战部秘书长童小鹏调回总理身边任总理办公室主任,而由许明任副主任。秘书的人 数由20余人减至10余人,并且要继续减。
总理办公室的第二次精简发生在1964年底到1965年初,当时一位领导同志的两个秘 书在外事工作上出现失误,耽误了大事。事情反映到主席那里,主席生气了,只说了一 句话:“秘书太多会误事。”
毛泽东历来讲话言简意约,越是讲得含蓄,分量越重,总理就紧张了。他回来说: “秘书最多的当然是我这里了。”当即决定精简。
就在决定精简的期间,在一次见面时,毛泽东说周总理:“你搞那么多秘书干什么? 让秘书牵着鼻子走。”
总理回来,便作出决定:撤销总理办公室。
1965年1月,童小鹏主任调中央办公厅;许明副主任调国务院任副秘长;顾明到国 家计委当副主任。总理办公室撤销,改称总理值班室。秘书也调走一些,比如外事秘书 马列调往国务院外办,李岩去了六机部办公厅,戚建南调到财贸办公室,总理值班室只 剩了6个秘书。
西花厅门前清静多了,但总理的工作还是那么多;毛泽东只是宏观领导,具体事都 交总理办。这样一来,事无巨细,总理都得自己去问,自己拨电话,自己去联系。秘书 少了,一个人负责几个口,当然也更忙了。
凑合一段时间,实在忙不过来了,各部委就自己成立了一个小组或办公室,专门与 总理联系,向总理负责。这些人加起来,比原来的总理办公室秘书多几倍;真是精简了 一个机构,臃肿了整个国务院机关,实在得不偿失。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林彪、“四人帮”多次向总理发难,总理值班室也撤销了, 秘书纷纷被下放,连老卫士长成元功也由于江青发难而被下放。最困难时,总理身边只 剩了一名秘书。而卫士的工作也只剩我和高振普,由我负起卫士长的职责。总理病重后, 才又调来乔金旺,算是增加了一名卫士,照顾住院的总理……
总理同秘书的关系非常亲密,对每个秘书的经历、品格、能力、思想及家庭状况都 了如指掌;他可以用眼色指示我们行动,那一种默契就像用生物电磁波建立了一条热线。 实际上也有“热线”,由我给每个秘书与总理之间安装了电铃,总理亲自约定“联络暗 号”。比如外事组的办公室,总理约定:“我按一下就是叫马列,两下是找陈浩,三下 呢,就是邓光来。”接着转向杨纯:“你们办公室呢,按一下是叫你来,按两下是找许 明……”
总理办公室撤销时,总理对秘书们说:“既然解散了,咱们就一块吃顿饭,照个相 吧。”
总理敬大家茅台酒,深藏心底的那种难言的复杂情感渐渐随着酒力溢于颜色。他那 湿漉漉的目光逐一在我们的脸孔上注视,然后缓缓滑过。末了,深吸一口气,猛地把头 转向国务院秘书长周荣鑫同志,用情绪起伏的声音命令式地说:“从我这里离开的同志, 你一定要给予很好的安排。没有安排好的不走,仍是我这里的人!”
然而,感情深与“让秘书牵着鼻子走”又怎么能成为一回事呢?滑稽。
无论那时还是现在,确实存在“让秘书牵着鼻子走”的干部,特别是有的懒干部, 养尊处优的干部,缺少文化知识和工作能力的干部。总理是位“事必躬亲”,无比勤奋 的人,我们全体秘书加起来也无法比他的聪明才智,怎么可能牵着他的鼻子走?
大凡当秘书的都不是傻瓜,知道有的首长好“哄”,有的首长好“唬”;有的事能 “哄”,有的事不能“哄”。但是对周总理,何时何地,任何一件事都“哄”不得, “唬”不了。
有次总理同廖承志等讨论港澳问题,谈话中,周恩来随口问一句:“香港和九龙的 总面积是多少?”
廖承志跟总理那么久,再了解不过。不知道就说不知道,理不生气;不知道装知道, 总理准生气。
迎着周恩来的目光,廖承志老老实实摇头:“不知道。”
总理的目光转向负责港澳工作的秘书。也许是见到在场的人都不知道,而总理的询 问只是随便问问,并不是要写到文件里?何况他脑子里似乎有点印象,便回答一句: “十几万方公里。”
“滑稽!”总理勃然变色了,“浙江省才有多大面积?啊!”
这位秘书立刻胀红了脸,流水也似低下头;过去只知道总理容不得“可能”、“大 概”、“估计”一类词,所以从汇报和回答里抹去了这一类词。没想到这一次更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蒙哄是决不允许的!”周恩来声色俱厉。 有这样一次,下次谁还敢蒙哄?
有的秘书说,当翻译的最好蒙哄首长,只要说流利点,翻译不够准确首长也不懂。
但是对周总理就不行。英、德、日、俄、法,这些语言总理都懂。外事秘书马列就 曾说:“你要是什么地方漏译或错译,总理马上就能发现。这就是给他当翻译的不易之 处——你甭想蒙混过关。”
有一次,马列把“美帝国主义”译成了“美国人”,总理立刻提醒:“错了,是美 帝国主义,不要译成美国人,纠正过来。”
还有一次,总理讲到“无神论者”,马列一下子想不起来这个词儿,卡壳了。只好 老实告诉周恩来:“总理,‘无神论者’这个词我一下子想不起来了,您用英文提个醒 吧。”
正因为总理懂外语。所以了解翻译的难处和苦衷,所以给他当翻译也有容易之处。 比如毛泽东同外宾谈话,仍然保持一贯的语言风格,成语典故随手拈来,国人听来生动、 感人、深刻,翻译可就苦了,常常无法用外语表达出来。总理同外宾讲话,尽量不用或 少用难译的成语典故,句子造得平易、朴素、准确,甚至一些计量单位也换算成公顷、 公斤、米来讲,而不用亩、市斤、尺:等国内市制,以免翻译作难。
总理有一次批评秘书韦明,讲过一句很严厉的话:“你知道尔是干什么的?你是我 的秘书!”这句话是1954年讲的。那以后,这话像长鸣的警钟一样,伴着我们度过了跟 随总理的全部时光。每个秘书都不忘自己的职责,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什么身分,应该 站在什么位置,或说只能站在什么位置。
陈浩曾经对总理和秘书的关系有个总结,我认为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总理对秘书的态度是10个字:信任、尊重、民主、培养、关怀。
总理对秘书的要求是:认真负责、准确、及时、扼要、有日报、有建议、严格保密。
秘书的工作内容是:
1.传达总理的指示、批示;2.筛选电报。特别重要特别紧急的,随收随送;十分 重要十分紧急的,送“第一办公室”(厕所);重要的、紧急的,放“第三办公室”的办 公桌上;一般的,晚上总理批阅文件时再交给他看。3.加工经办的案子。按总理要求, 通顺文字,齐全附件,理清来龙去脉,检查是否合乎政策。4.划《参考消息》,将外电 重要内容用红笔划出来,送“第一办公室”(厕所)。5.做文件摘要,为总理节省阅件 时间。6.起草总理的口授电报;帮助查阅地图、经典著作、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等资 料。7.将各地各部门打来的电话写成汇报条或当面向总理汇报请示。8.轮流值夜班。 9.通知有关人员来开会;准备材料、作记录,必要时整理成文件,经总理改定印发。 10.随总理出访。事前作准备工作,出国后理材料,拟电报、值夜班等等。
由此也不难看出,秘书是为总理服务,向总理负责,决不可能总理“让秘书牵着鼻 子走”。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zw78.com) 京ICP备0903199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