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毛泽东专题3 > 在毛泽东身边工作20年 > 详细内容
第01章
发布时间:2024/10/25  阅读次数:7  字体大小: 【】 【】【

第01章


20世纪40年代初期,胡乔木来到了中共的领袖、共和国缔造者身边,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胡乔木以“渊博的常识、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言辞”获得了“才学超群的党内外享有盛名的学者和辞章家”的称誉,他身后留下了数以千万字的文章,这些构成了中共政治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胡乔木说,“毫无疑问,就我个人来说,没有喜剧的指导教诲,我就很难写出这些文章”……

关于作者:尚定,1964年1月出生于安徽庐江。先后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杭州大学、北京大学,1991年获博士学位。1986年以来,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另著有《走向盛唐》、《胡乔木与毛泽东二十年》、《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及译著《出使莫斯科》等多种。现在中央机关工作。

胡乔木目睹了毛泽东一刻不停的忙碌,感受着20世纪中国最伟大人物的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同时也开始体味并分担着这位历经磨难的伟人在严峻岁月里的焦灼和思虑。

1941年2月初的一个清晨,刚刚开完政治局会议的王若飞,顶着西北风,从杨家岭毛泽东的住处走出来,匆匆赶到大砭沟中央宣传部驻地,来到胡乔木家中。王若飞还没来得及坐下,就将胡乔木拉到一边。他郑重地通知胡乔木,毛主席那里缺人手,点名要你去做秘书工作,同时兼任中央政治局秘书。

王若飞是中央秘书长,他的通知自然是中央的决定。这太突然了,胡乔木一愣。

“九一八”以后,胡乔木投身抗战的洪流。他走出水木清华园,放弃了对他来说顺理成章的书斋生涯,来到大后方,踏上了许多学者十分陌生的道路。在短短的几年间,他做过教员,办过报纸、刊物,当过编辑。

1932年,胡乔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学生运动的领导人;1936年,胡乔木在上海参加左翼文化运动,曾任左翼文化总同盟书记。胡乔木还担任中共江苏省委临时委员会宣传部长,是中共在上海抗日救亡工作的领导者之一。

做秘书工作,对胡乔木来说,是一个新行当。而毛泽东要调他做秘书,更是他无论如何没有想到的。

胡乔木来到毛泽东的窑洞,第一次面对面地和他心仪已久的伟人谈话。谈话出人意料的短暂,原因很简单,毛泽东太忙了。

胡乔木很快地熟悉了毛泽东那里的工作。一天,当胡乔木准时来到毛泽东的办公室时,毛泽东正在看一份清样。

胡乔木做过编辑,校对是老本行,他想从帮毛泽东校对文章开始他的工作。

“主席,我来干这个事吧。”胡乔木走到毛泽东的身边,轻声地说。

“校对这件事可不容易,古人所谓校雠,就是要像对待仇人那样,把文章中的错误校对出来。你这才算找对任务了。”毛泽东向胡乔木招了招手,指了指剩下的那堆校样。此后,胡乔木日常工作是替毛泽东校对文章、掌管文书。

毛泽东鼓励胡乔木为《解放日报》写社论。而在报社看来,胡乔木的那支“笔杆子”,早已将他带入延安的“才子”行列。

6月8日,人们在《解放日报》读到了胡乔木撰写的社论:《救救大后方的青年》。

两天后,《解放日报》再次发表胡乔木撰写的社论:《欢迎科学艺术人才》;七天后,又是胡乔木撰写的社论:《国民党缺少什么》。

延安机关的人们,开始认识新到中央的胡乔木。

陕北的春夏交替出奇地快,人们几乎没有感受到春天,时节已悄然进入盛夏。为了便于工作,胡乔木的办公地址由杨家沟迁到了枣园。他开始合着毛泽东特有的节奏,步入中国革命的交响曲殿堂:胡乔木目睹了毛泽东一刻不停的忙碌,感受着这位20世纪中国最伟大人物的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同时也开始体味并分担着这位历经磨难的伟人在严峻岁月里的焦灼和思虑。

上半年,战火在欧、亚、非大陆燃烧。耐人寻味的是,战争打到这时,世界两支最重要的力量———美国和苏联却没有被卷入这场大战,拉开坐山观虎斗的架势。但是,随着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其时间是1941年6月22日),这种局面被彻底改变。

在中共看来,苏、德战争的爆发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是战争来得如此之快,却又是出人意料的。在此之前,毛泽东最担心的是英美与日本可能达成妥协,牺牲中国,反对苏联,使慕尼黑阴谋在东方重演。另外,由于德国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国民党的抗战态度,皖南事变就有在英美与德意日两大军事集团关系发生微妙变化的情况下蒋介石有恃无恐的因素。因此,中共对德国动向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

胡乔木回忆说,苏德战争爆发后毛泽东非常紧张,经常开会讨论这一事件后的国际形势。当时有个苏联人在延安,他的任务就是催促八路军打到东北去,急得不得了。苏联很难了解中国。对中国党的政策、方针,他们不理解,只说中共不支持他们。

毛泽东深知,中共必须对这场战争的进程作出预测,并将其宣传出去,以表明中共对于时局的看法,藉以最大限度地稳定人心,敦促局势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28日下午,毛泽东叫来胡乔木,要他为《解放日报》写一篇社论,题目是《苏必胜、德必败》。毛要胡抓住四点来写:第一,德国师出无名,无法进行精神动员,苏联是为了保卫祖国而战,士气民气正旺盛;第二,德国资源短缺,生产能力已扩至极限,而且其战略战术长短优劣经过两年的战争已多大白于天下,容易引起被侵略者的注意与防御,苏联的情况则恰恰与此相反;第三,德国法西斯四面出击,形式上是外线作战,实际却是内线作战,处于被包围被攻击之中,随着战线拉长战区扩大,供给和联络就有可能被切断,这些困难都是苏联所没有的;第四,德国内不稳而外孤立,苏联内坚强而外多助。他还说,苏联的胜利并非唾手可得,重大的牺牲与一时一地的挫折也还不可避免;但全人类和全中国的战斗信念是:中必胜,日必败;苏必胜,德必败。

毛泽东要胡乔木立即把这篇文章写出来,他等着看。一个小时后,胡乔木将稿子送至毛泽东的手边,毛稍作了修改。

29日,《解放日报》发表了《苏必胜、德必败》的社论。

时局的发展,没有出乎毛泽东的预料。

毛泽东惊人的洞察力和预见力以及对于时局鞭辟入里的分析,其意义显然不仅仅对于欧洲战场的判断,对于国内战局也具有持久的影响力。

胡乔木的笔,顺着毛泽东理清的思路,通过《解放日报》向全体抗战军民及时传达毛泽东和中央对时局的预测以及中共的战略和策略,坚定人民对抗战必将取得胜利的信念。

胡乔木的笔,还开始用来记述延安人的生活,记述这片红色特区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让每一个人知道我们多年来为民主自由而斗争的艰辛,也分享我们现在看到民主胜利的喜悦”!

胡乔木说,他在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所写的绝大部分评论,都是经毛泽东修改过的。由于早期的社论手稿已无法查到,现在已很难看出毛作过哪些修改。但是,从这些社论善于敏锐地把握形势,透彻地分析形势,讲究遣词造句等特征上,不难瞥见,胡乔木开始自觉接受毛泽东的思维和文风的影响。

1941年,紧张而又难忘。在胡乔木的年谱上,最重要的行迹莫过于他来到毛泽东的身边。

上一篇:第02章 下一篇:没有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zw78.com)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