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纪实 > 难忘的历程 > 详细内容
第十章:保安人物一时新
发布时间:2024/9/7  阅读次数:5  字体大小: 【】 【】【

     志丹县史称保安军、保安州、保安县。地处延安西北部,东接安塞,北邻靖边,西北与吴起相连,西南同甘肃交界,南部与甘泉、富县毗邻。可见是一个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地方。毛主席党中央1936年7月至1937年1月,在保安镇的红石窑中整整住了半年。由于保安当时是党中央毛主席、中华苏维埃政府和中央军委的所在地,因此被誉为是中国革命的“红都”。党中央毛主席在保安期间,领导红军向西挺进,巩固和扩大了西北根据地,并作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决策,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充实了中央政治局,改组了中央军委,组成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部,同时完整了红一方面军与红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使红军三大主力集中统一在中共中央、毛主席直接指挥下。毛主席在此期间写下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等重要著作。毛主席在那简陋的红石窑中,接受了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并接见了刚由白区进入苏区的作家丁玲。留下了传世佳话与不朽的词章。也就是在保安的红石窑中,习仲勋第一次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毛主席。两个人一见如故。中华苏维埃主席毛泽东的手与陕甘边苏维埃主席习仲勋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那一刻习仲勋的人生与革命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两个人开始了长达26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共事……

       英雄刘志丹

       保安县,又是陕甘革命领袖刘志丹将军的故乡。初到陕北,毛泽东还没有见到刘志丹,但已经从人们的口中,得知了这个人的不凡与在当地巨大的影响力。以后相见,也是一见如故。毛泽东曾说“我到陕北,只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东征时,刘志丹不幸牺牲,毛主席十分的悲痛,题词称赞他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1936年6月陕甘宁边区政府为纪念刘志丹烈士将保安县改名志丹县。也就是这同时,1936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机关因国民党军围攻而撤出瓦窑堡后,毛主席等步行30华里,当晚住在子长县寺湾乡前滴哨村西头一个窑院里,第二天又步行45华里到达凉水湾,在村民景培英家住了38天。6月30日,又步行70华里,到达安塞县城真武洞,7月1日,又步行60华里到达志丹县杏河乡边咀子村。第二天步行50华里到达保安城。

       从党中央毛主席当时的行军路线和速度来看,战争是一触即发,敌人穷追不舍。这是在西安事变前半年。刘志丹同志,是习仲勋格外尊敬的同志和战友。30年代初,他们在白色恐怖十分残酷的情况下,共同创建了南梁山区革命根据地,刘志丹担任军委主席,习仲勋担任苏维埃政府主席。

       齐心老人对刘志丹和习仲勋的关系知道最多,理解也最深。因此,由吴旗县去志丹的路上,她的心情格外的激动。她的思绪,随着前进的汽车,再度飘飞过历史的烟雨,进入远去的岁月。

       齐老知道,眼下所处的位置,距离陕甘边根据地的中心南梁已经很近。那里沟深林密,属于紧靠志丹县的花池县辖。根据地由此展开方圆数百里,地处陕甘两省边境,因此称之为陕甘边。齐老经常听习仲勋回忆当时的斗争情况令她感奋不已。当时的斗争形势十分复杂,敌人围剿紧逼,红军英勇杀敌。1934年10月中旬,到了两军决战阶段。敌人10月初在陕北发动围剿,受到谢子长指挥的陕北红军独立第一团(团长贺晋年)的抗击,加之红三团的北上参战,歼敌两个连,使高双城闻风而逃之后,国民党又调集6个团配合保安县旦八寨民团,分兵六路,三面推进,向陕甘边根据地发起进犯。陕甘边特委和红42师党委决定,除留游击队配合赤卫军与敌周旋外,红军主力部队转战敌后,消灭其一路。即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以打乱其整个进攻部署。习仲勋此时,统领游击队和赤卫军在边区内与敌巧妙周旋。红二团在刘志丹指挥下一举歼灭旦八寨曹俊章民团50余人,击退了郭玉亭营的进攻,又配合红三团消灭了新寨、白家屯等民团,紧接又袭击了卢坊坪的张廷芝部。红一、三团也捷报频传。游击队在此期间发挥了很好的配合扰敌作用,使得红军主力打出了威风。陕甘边革命武装力量的迅速壮大和连续取得的军事胜利,使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大力扩展,特别是解放了庆阳、合水、保安、靖边、安塞、甘泉、鄜县、正宁、宁县、旬邑、耀县、淳化、宜君等20多个县。经过整整一个冬季的浴血奋战,1935年2月5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和陕北特委在陕北省赤源县的周家硷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了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选举惠子俊任工委书记,刘志丹任军委主席(一说谢子长)。周家硷会议后不久,谢子长同志负伤牺牲,刘志丹率领陕甘边的红26军和陕北的红27军,又经过5个多月的英雄战斗,解放了延长、正川、安塞、安定、保安、靖边等六座县城,把陕甘边苏区和陕北苏区连成一片,形成了面积达三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的巩固的西北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将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史永远铭记着这不朽功绩。

       革命友谊深似海

       两当兵变失败后,1932年7月间,年仅19岁的习仲勋在耀县杨柳坪、金刚庙先后见到谢子长和刘志丹,刘志丹紧紧握着习仲勋的手,像见到了久别重逢的亲兄弟一样亲热。习仲勋正为兵变失败而心情沉重,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刘志丹很理解他的心情,便说:“仲勋同志,干革命不能怕失败,关键是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几年来,咱陕甘地区先后举行过大大小小七十多次兵变,都失败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军事运动没有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没有建立起革命根据地。”

       习仲勋觉得这话句句说到了自己的心里,他这些天,寝食不安,日思夜想的不就是这么几个问题吗?刘志丹见他听得很认真,便又说:“如果我们像毛泽东同志那样,以井冈山为依托,搞武装斗争,建立根据地,逐步发展扩大游击区,即使严重的局面到来,我们也有站脚的地方和回旋的余地。现在,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有根据地。”刘志丹的话,给了习仲勋很大的启发。从此以后,他们成了最亲密的战友和同志。

       60年后,习老回忆说:“志丹同志和我在一起相处时,的确是我的老大哥(他比我大10岁),从工作上到生活上都十分关心我。1933年,我只有19岁,他对我说:‘现在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大部分是中学生或大学生,不了解实际。基层干部又大都不识字,你是中学生又会种庄稼,了解农民,这是你的长处。’他让我多做社会调查,学会团结各阶层的人士,听取不同意见。他离开照金根据地时,把他的警卫队留给我,要我们继续扩大游击队,除了保卫根据地,还可以给红军补充兵员。临走还说:‘打仗一定要灵活,不要硬打。能消灭敌人就打,打不过就不打。游击队要善于隐蔽,平常是农民,一集合就是游击队,打仗是兵,不打仗是农民,让敌人吃不透。’我按照他的指示去工作,果然有效。”

       齐心从仲勋多次讲过的故事中,深知刘志丹在习仲勋的心目中就像一座峻拔的山。多么好的一个同志呀,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有革命理想,又十分注意务实,是刘志丹手拉手地引导仲勋走过革命最艰苦的道路,教他学习,教他打仗,教他做群众工作,教他做统战工作,使他很快地由一个革命青年成长为在群众中具有较高威信的革命领导干部。

       永远同群众打成一片

       1934年,南梁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府时,刘志丹坚持从基层起用投票选举的办法。这是一个创举。那时,根据地文化很落后,交通不便,许多同志说:“这种情况,要啥民主呢!”刘志丹说:“原始社会都知道选有能力有本事的人做首领,何况现在的人。先由村上选代表,再选政府组成人员。”大家照这个办法去做,老百姓果然高兴,说:“共产党就是和国民党不一样。”选举很认真。由于习仲勋经历过种种严酷斗争的考验,在照金根据地担任过政府副主席,在这里又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很有号召力,大家就选他当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志丹很高兴,说:“民众自己选出的政府,党和红军都要支持拥护,使革命政府有威信。”

       毛主席有一句诗,你不到特定环境,就无法理解深刻。“战地黄花分外香”。的确,当我此刻同齐心老人同乘一车行进在吴旗前往志丹的路上,看到满山遍野成熟的庄稼、遍地金黄的山菊花和秋风里开始泛红的山桃山杏的叶子,才真正感受到了“战地黄花”的迷人。

       汽车跃上山岇,眼前是一望无际的黄土山峦和茂密的梢林,隐约可见小路在山林中盘绕延伸,那就是当年闹红的道路吧,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和红军战士、赤卫队员走过的道路吧。道路的两旁,正开放着金黄色的山菊花。阵阵金风,正送来浓郁的花香。当年,就在这一望无际的山峦中,活跃着红军战士,游击队员和边区的地方工作人员。他们就像大海中的鱼,就像山林中的鸟,同人民群众完全融为一体。任凭敌人如何大兵压境,疯狂进攻,也无法把这海水与鱼儿隔离,也无法把这大鹏鸟与梢林分开。当我们在几十年之后穿行在这样的渠沟密林深处,我们便于沉寂之中,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气场。即博大与包容的力量。其实一个社会,一种政权,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之下,都是离不开这样的一种健康向上的气场的。如果失去了同大地相连的博大与包容的力量,再强大的军队和政治集团,都是很难改变失败以致覆灭的命运。当年的国民党军队和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就是由于自命不凡,自高自大,自贪自腐,而从根本上脱离了民众的大海与民主的大森林,结果即变成了一条干涸的死鱼,一只无处歇栖被人民甩弃的独鸟,最终只能带着遍体鳞伤逃遁到一座独岛上苟且偷安、苟延残喘了。

       正是这一刻,在留下了先辈足迹的这一片红色的土地上,我一边听着齐心老人的讲述,一边体会着当年闹红的情形。脑子里就想到了毛主席一直强调,并担心的一个问题,即“密切联系实际”。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马文瑞等老一辈革命家之所以能够在那样艰难的情况下,把革命闹成功,靠得就是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一句话,闹革命最重要的本事,就是能和群众打成一片。

       有一件事,是习仲勋终生难忘的。在前往志丹县的路上,齐心老人讲述了这个故事:

       在南梁苏区的时候,一次,刘志丹在操场上正给军事干部学校学员讲话,看见习仲勋来了,他突然喊了一声“立正”,并向他敬了一个军礼,习仲勋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事后刘志丹对他说:“我们共产党拥护我们自己建立起来的政权,如果我们不敬重自己的政府领导,老百姓也就不在乎了。”由于刘志丹的全力感召,以及习仲勋自己加倍努力地工作,陕甘边区苏维埃主席当时虽然只是一个年仅20岁的青年,却备受大家的拥护,连许多比他年长的同志,也都很尊敬他。刘志丹谦虚无私的言行也为习仲勋树立了榜样。他时常告诫自己,大家尊敬你,你就更要虚心,更要真诚尊敬大家。他经常向年长的同志请教,要求大家多批评自己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军政军民关系搞得十分融洽。刘志丹就鼓励他说:“你做得好,有你这样的作风,咱们就会立于不败之地。”那时候,革命政权刚刚建立,就把廉政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志丹同志说:“群众最痛恨反动政权的不廉洁,认为无官不贪。我们一开始就要注意这个问题,穷要有骨气,要讲贞操,挨冻受饿也不能取不义之财。”当时的法纪定得很严厉,贪污10块大洋就要枪毙。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反腐倡廉,无疑是深刻的启示。

        风雨沧桑志丹陵

       6月14日,阴雨。

       刘志丹烈士的陵园,坐落在志丹县城中的一座小山包上。炮楼山与瓦窑山之间,面南坐北的一片缓坡台地。面积三万多平方米,红崖之下松柏桃杏成荫,清澈的周河于陵前缓缓流过,依山傍水,避风向阳,一看就是块风水宝地。刘志丹牺牲后,遗体由山西运回陕北,一直封存于瓦窑堡一个石崖中,准备厚葬。但由于战事颇繁,未能实施。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和1936年6月已改名为志丹县的县政府为了永久纪念这位西北红军和西北根据地主要创始人,在他的家乡县城中建了这座规模并不大,但却十分精致的陵园。

       1943年5月6日,陵园落成,志丹同志遗体由瓦窑堡移葬于此。此刻,齐心同志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冒着濛濛细雨,拜谒志丹陵。这里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高大庄严的门楼矗立在半山坡上。走进大门,沿着高高的台阶上去,在半山坡的平台上,耸立着刘志丹将军的花岗岩雕像,将军戎装挺立,英俊威武,周身透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的浩然正气。齐心同志面对着这尊雕像,就像见到了刘志丹本人一样的兴奋。在烈士的雕像前拍照留念吧。人们的心情就像落雨的天空,充满了凝重的凄楚。

       不幸的是,胡宗南进犯延安,刘志丹陵园遭到了严重破坏。就像当年反动军阀曾经挖了他家的祖坟一样,刘志丹烈士的陵园遭到的破坏令人触目惊心。如今那些当初镌刻在石板上的领导人的题词,几乎没有一块是完整的。每一个字都被敌人用铁器砸烂挖涂。可见他们对于刘志丹有多么的痛恨与害怕。好在志丹的灵柩被秘密转移了,不然也会遭到破坏的。看来一个革命家,即使在他牺牲之后,也还不能安眠,也还在参加战斗。直到永远,永远。

       英雄倒在沙场上

       刘志丹是怎样牺牲的?似乎有种种猜测,也出现了几种谣传的版本。实际情况只有一种,就是1934年4月14日,在红一方面军东征战役中,作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红28军军长的刘志丹,身先士卒,亲临一线指挥,不幸中弹牺牲。笔者相信这种说法,是进行过深入调查的。1986年,因为要写西北历史人物我曾经深入到陕北考察。在神木县贺家川访问了一位七十多岁瘫痪在炕的老人。他是当时跟随刘志丹身边的警卫员。老人仔细回忆了刘志丹牺牲的情形。

       他说:“我当时刚刚入伍不久,因为个子大,身体好,就被派到刘志丹跟前当护兵。”老人说着,显出激动的样子。“当时部队东征,过了黄河要打三交镇。部队在河畔的山后隐蔽着。山顶上有个山神庙。下去就能看见三交镇了。刘军长把指挥所安在山神庙里。用望远镜观察敌人工事,但离得远,看不清,他就领着我下到半山坡上观察。没想到斜对过的山渠子里有敌人一个暗堡,突然打过来一声冷枪,就见刘军长手捂在左胸口上说,‘唉呀,我不行了。把对过敌人暗堡打掉。’说着就要倒下。我急忙上去扶住他,人就轻了。我背起军长就往山坡上跑。跑到山神庙,政委宋任穷见了,忙把军长放平到地上,人已经不行了。政委听了汇报,命令我们警卫班返回去把敌人暗堡打掉。就在打暗堡时,我负的伤,怪了,脖子上挨了一枪,腿就不能动了。害得我在炕上爬了几十年。”

       这就是当事人的回忆。希望那些种种无根据的谣传,能够不攻自破,从此休矣。有一段插曲倒是值得一提,就是据贺晋年将军回忆,刘志丹牺牲后,中央在黄河岸边开会,彭德怀发了火,说:“刘志丹同志牺牲,中央也有责任,为什么不让他回原来的部队,新建28军连警卫员都是新兵,他的安全怎么能保证?!”毛主席痛心地说:“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后来在一次干部大会上又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死了开追悼会,群众的反映怎样,这就是衡量的一个标准。刘志丹同志牺牲后,陕北的老百姓伤心得很,这说明他是真正的群众领袖。”这也是对刘志丹光荣一生的最好褒奖。

       志丹陵园之内是绿树与鲜花的世界,成片的翠柏,掩映着墓地,林荫下又是碑刻的世界。从毛泽东开始,各个时期,各级领导,特别是追随志丹“闹红”的生死战友,都有发自肺腑的悼文和题词镌刻在那里。最具代表性的除了毛主席的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就是周恩来的那首悼诗:“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朱总司令的题词是“红军模范”。林伯渠的题词是:“长使丹心贯日月,拼将热血洗乾坤;拯民卫国更忠党,史绩不刊千古存。”叶剑英的题词是“懿惟志丹、革命英雄,国际主义,奋志坚行。褒革沙场,虽死犹存,纪念先烈,以启后人。” 习仲勋、张秀山、曹力如等人的挽词都内涵丰富,别具一格:“知仁而勇,党国之珍;壑蒙万汇,奋迹三秦;但伸正义,何惜一身;百千后世,伟绩长新。”阎红彥、贺晋年的挽词,一唱三叹,充满了感情:“你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你创造了陕甘革命根据地。这根据地今天作为抗日的坚强堡垒,在全国人民面前起了极大的模范作用。我们都是共患难同生死的朋友,我们今天纪念你,我们是何等的悲伤而凄惋,但我们最大的责任还是要继承你的遗志,驱逐日寇出中国。”

       纪念堂往上,是刘志丹之墓,毛主席亲笔题写的“刘志丹将军之墓”刻碑立于墓前。纪念堂门侧有林伯渠撰稿、谢觉哉手书的《烈士刘志丹同志革命事略》的碑文。另有江泽民同志题词:“学习刘志丹同志的革命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碑石立柱。

       志丹县还在陵园休息室内办了一个志丹革命事迹展览,图文加实物,展现了刘志丹的革命战斗的一生,增强了革命传统教育的直观性。齐心同志看得很细,其中不少地方讲到刘志丹与习仲勋在南梁根据地的情形,她感到格外的亲切。参观完展览,陵园的负责人请她题字签名,说是老同志来看了,都有题词签名。齐心提笔写下“志丹精神,光照千秋”八个字,倾注了她对先烈的无限敬仰之情。

       红石窑抒怀

       保安(今志丹)县城的“红石窑”是有名的,那是毛主席的旧居。红石窑距离志丹陵很近,大约不到一里路。说来也怪,志丹县的石山,都是枣红的颜色,山石很结实,但又很容易掘进。于是自古以来当地人就在山崖上挖窑居住。毛主席当年住过的窑洞却与众不同,据说是古代屯兵驻军开挖的。在城内高高的炮楼山下,靠山根挖了一排窑洞,其中有一孔特别高大。窑洞的内径较之普通的窑洞要大出一倍。原先窑口外面还有接椽厦子,因年久失修而只剩了光秃秃的窑洞。1936年7月3日至1937年1月10日,毛主席在这里居住将近半年,在这孔红沙石窑洞中通宵达旦地阅读写作,毛主席署名发布《中华苏维埃政府对哥老会宣言》;同来访的美国记者斯诺促膝长谈;亲笔致函张学良阐明自主原则、抗日主张;接见刚到陕北的著名女作家丁玲;召集中央书记处会议,研究解决西安事变,发表《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完成了他的重要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真是日理万机,昼夜操劳。紧挨毛主席住的窑洞,还有周恩来旧居和朱德旧居。旧居院子里,有一棵老槐树,是当年就有的老树。毛主席、周副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休息时经常在树下散步。槐树的枝条像垂柳一样倒垂下来。讲解员说,原先树枝都是向上的,1976年毛主席去世,一夜之间槐树枝就垂了下来,说是老槐树也在低头哀思毛主席。其实这株特别的树是一棵“垂槐”,是槐树家族中的一员。这杜撰的故事,体现了志丹人民对毛主席的深切怀念。正是:保安垂槐今犹在,领袖功勋照后人。

       齐心老人知道,习仲勋当年也曾来到这座窑院,在毛主席住的大窑洞里开会,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那是1936年9月,毛主席在保安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吸收了两位地方干部参加,习仲勋是其中之一。当时,习仲勋随红军西征开辟新区,1936年6月4日,环县解放,习仲勋任环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县委机关设在洪德城。他首先着手建立政权组织。县委成立后设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军事部、妇女部等5个工作机构,组建成立了环城、洪德等6个区党委及19个乡党支部。为了建立牢固的新生政权,习仲勋动员当地进步青年耿荣昌等5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动员10余名青年到区、乡政府工作。

       什么叫“党性原则”

       听着齐老满怀深情的回忆,我就想到了什么叫“党性原则”这个问题。以后发生的事情众所周知。1962年由于所谓的“刘志丹小说”问题,习仲勋遭受了不白之冤。他被从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的重要岗位上降为洛阳拖拉机厂副厂长,文革中又被关押整整10年。共计在长达16年的时间里,他仍然就像当年被无故关押在瓦窑堡的砖窑中一样,一刻也没有动摇对党的忠诚,和对革命事业的责任。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信念,没有忘记自己的入党誓言,没有丝毫改变对自己所敬仰的党的领袖的热爱和崇敬。什么叫党性?这就是党性。什么是党性锻炼?这就是党性锻炼。这种现象,同那些每遇波折,即悔心转意,或稍有不公,便觉委屈者相比,实有大山之胸襟,大海之气量。这样的人格风范只有习老他们那一代人,立有大志,干过大事,经过风雨,见过大世面的人才能具备。

       这是最最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学习、效尤的了。想到我们时常为一些个人的蝇头小利而与人计较,相比之下,实在是心胸狭小得可怜。其实我们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就是要学这种宽阔的胸怀和钢铁的意志,就要效尤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品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伟大、辉煌而令世界注目的成就,就是因为我们的党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具有远大理想和广阔胸怀的共产党人。写这些话,或许有些同志会看不下去,更听不进去。或许也是笔者自己也很难完全做到的,离所谓“普世”原则就相去很远吧。但做为人生圣洁的理想标杆还是应该树立在我们的眼前,我们毕生努力也许很难达到,但只要仰望着它,就好比望着天空中灿烂的太阳,我们的心中就有温暖的希望,我们的脚下就会有前进的动力。

       当时环县斗争形势十分复杂,土匪就有几十股,约500多人,他们与国民党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经常骚扰、破坏我区、乡政府工作。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习仲勋主持开会决定县委成立军事部,同时还成立了三个区的游击队,队员40多人,发枪30余支。他经常对游击队员进行军事、纪律教育,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巩固了新生的革命政权,有力地打击了土匪的破坏和捣乱。他还组织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工作,宣传教育群众提高思想觉悟,让地主“自动献地”、“捐款欢迎”,尽量缩小对立面,当地群众夸赞“习书记对人平和,待人特别好”。

       在志丹红石窑,这还是他第一次参加中央的会议。毛主席一见他,就亲切地叫着他的名字,同他握手,问这问那,像早就熟识一样。这次会议,主要讨论《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争取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17路军,反对党内“左”的关门主义倾向。会上,毛主席还总结了根据地建设的经验,指出,在中心区和边沿区、游击区,因情况不同,工作方针和任务也应有所不同。许多年之后,习仲勋回忆说,“参加这次会议,我受到一次深刻的路线教育,进一步懂得了,任何革命理论、原则的实行,都必须同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教条主义之所以错误,就因为它不问实际情况,完全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政治路线错了,组织路线也必然是错的,政治上搞‘左’倾机会主义,必然在组织上搞宗派主义。同时思想上也明确了: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积极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关中特委书记

       这次会后,党中央总书记张闻天同志还找习仲勋谈话,说对民团、保甲都可以搞统一战线,可以先试试。

       会后,习仲勋即被调到关中地区担任党的特委书记。地域包括新宁、新正和赤水、淳耀等县。那时由于错误“肃反”造成地主、民团反攻倒算,这些地方已经成了敌人的天下。习仲勋上任后,团结一班人,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一面恢复各种组织,一面建立发展各方面的统一战线,到“双十二”西安事变时,关中根据地就全部恢复了,游击队也扩大了,还建立了政权,公开的名义叫做“抗日救国会”。

       据习仲勋回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合作后,党中央、毛主席十分注意陕甘宁边区的巩固和建设。首先纠正了王明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把领导权拱手让给蒋介石的错误,克服了当时边区党委的某些领导人在统一战线中采取的机会主义的立场。有一段时间,国民党顽固派乘机渗入根据地,进行破坏民主政权等阴谋活动,有的地方乘机反攻倒算,向农民追索分配了的土地、房屋和废除了的债务。针对这种情况,毛主席在1938年5月亲自写了边区政府和八路军留守布告,制止了顽固派和地主的破坏。同时改组了边区党委。1938年10月,毛主席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批判了王明的“一切通过统一战线”,纠正了右的倾向。以后针对国民党顽固派对我搞磨擦、蚕食我边区的反动政策,毛主席制定了“有理、有利、有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等一系列方针和政策,指导边区军民反磨擦,反蚕食,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粉碎了蒋介石的捣乱和破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读着习老的回忆,我就深深地懂得,为什么无论遭受多大的个人冤屈,他对毛主席的敬仰不会改变。“红日照亮了陕甘高原”,这可不是一句随便的廉价的赞誉,而是发自肺腑的声音。显然,“毛主席来了晴了天”,绝不仅是指及时制止了错误肃反,更是讲西北根据地从此有了更强大的领导。我们可以推想,如果没有党中央毛主席的到来。全国的红色根据地都不存在,只此一小块“硕果仅存”,能存在下去吗?蒋介石四处调兵遣将,大兵围剿,没有“西安事变”的正确解决,没有中央红军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战斗,没有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没有毛主席随时随地根据同蒋介石斗争的需要,制定正确的策略和方针,及时解决复杂问题,掌握复杂局面,没有像习仲勋等这样一批熟悉当地情况又在群众中有极高威信的基层领导干部的模范执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西北根据地能坚持下来吗?对于这些习仲勋心里最明白,所以他一直讲“是党中央救了西北”,“是毛主席扭转了革命乾坤”。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怎么可能“利用小说反党”呢?可见康生一伙人,在延安搞抢救运动整人,建国后又抓住一切机会,制造事端整人,真是罪该万死,罪责难逃!

       志丹革命旧址纪念馆还在红石窑院的一排平板房中办了革命历史展览,围绕毛主席、党中央在保安的活动,展出了许多珍贵的图片和文物。看后使大家对那一段历史,有了更加系统的了解。

        洞中开宴会

       还有一个人,与红石窑有关,那就是作家丁玲。人们不会忘记,丁玲是从南京国民党的监狱经地下党组织营救,才逃离黑暗投奔光明的。从此,就像一滴水融如了汹涌澎湃的黄河。她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结下了生死之缘,也就获得了无穷的生命能量。当时红军长征刚刚结束不久,党中央立足西北脚根未稳。一名全国知名的左翼女作家随即到来了!这给大家心中带来的喜悦可想而知。于是轻易并不写诗的毛泽东产生了诗意的冲动与灵感,喜悦与欢迎之意溢于言表。

       历史铭记着那不寻常的日子——1936年11月,作家丁玲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党中央所在的保安县城。第二天,中央就在这红石窑中隆重设宴欢迎这个远道而来追求光明的“出牢人”。

       当时在家的张闻天,毛泽东、博古等都出席了宴会。我们可以想象,那气氛该是多么的热烈。外面周河川是北风呼啸的冰天雪地,而温暖灯光照耀的红沙石窑洞中,地上燃烧着一只木炭火盆。灯光与火光映红了每一张热情的笑脸,也染红了人们的灰色军装。这时候的丁玲,感受到的是一个亲亲热热、红红火火的回家的气氛。那一晚,大家亲如一家地紧紧围坐在火盆的四周,聆听毛泽东用亲切的湖南口音致欢迎辞。一席未了,娇小文静的女作家悲喜交集,早已是热泪盈眶。毛主席话音落下,掌声伴着木碳火燃烧的劈啪声和大伙的欢呼声冲出窑洞,飞出好远,好远。

       “那一晚,吃的是什么?”齐心老人好奇地问讲解员。那姑娘却笑着说不知道。

       也许只是一碗热乎乎的南瓜饭、几碟苦涩的淹菜吧,也许只是几只焦黄的烤土豆或者只有红枣、瓜子吧。可是在丁玲的心中,却是终生难忘的一次盛宴。直到老年,在她清晰的记忆中,那每个人真诚的笑脸与谈话的热情,那第一次见到的木炭火盆中跳跃的殷红火苗,仍然像是给她生命中注入了核能,足以抵御任何的冷酷严寒,足以克服任何的艰难险阻。

       当年啊,红石窑中朴素简单的宴会,证明了党中央和毛泽东是多么的看重一个文化人的到来。在领袖毛泽东的眼中,一位优秀女作家手中的一支笔,就是一支劲旅!这也许是当时连丁玲自己也都没有意识到的。几天后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丁玲当选会长。当时经过长征的老革命成仿吾、李伯钊也都是著名的作家,可是才担任副会长,可见党对初来乍到的丁玲看得有多重。党的重托,同志们的厚望,使得年轻的丁玲深受鼓舞,也感觉到了某种压力。刚到苏区,毛泽东亲切地问她:“你愿意做什么工作?”丁玲想了想说:“如果要我说,我愿意去军队,去打仗。”毛泽东起初一愣,但很快笑了,会意地说:“那好呀,看来我们的文小姐要成武将军了!眼下山城堡战斗即将打响,这一仗打完近期可能仗就不多了,你要去前线就马上去吧。”丁玲听得一下从凳子上跳了起来,高兴地说:“那我明天就出发!”很快,丁玲就出发去了前线。毛主席感概不不已填词赞誉:

       “壁上红旗飘落照,
       西风漫卷孤城。
       保安人物一时新。
       洞中开宴会,
       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
       三千毛瑟精兵。
       阵图开向陇山东。
       昨日文小姐,
       今日武将军。”

       《临江仙 赠丁玲》这首毛主席亲笔用铅笔写在白纸上的词,是用电报发往前线的,丁玲接到电报的喜悦心情可想而知。如今手稿的复印件就展出在面前,齐心老人仔细地看了又看,显出格外的关注。

       “受到毛泽东的如此鼓励,丁玲深为感动。倍受鼓舞的丁玲不孚众望,在前线和后方鏖战拼搏,连续采写出了直接反映和歌颂红军的作品。《山城堡之战》、《彭德怀速写》《记左权同志话山城堡之战》、《一颗没有出膛的枪弹》等等。特别是描写彭德怀的短篇速写的发表,获得很大反响。许多当时延安的老文艺家认为丁玲写彭德怀的作品,虽然仅仅只几百字,但至今也没有人能在这么短的文字当中把彭德怀写得那么精彩那么充满激情。她当时兴之所至,还特意为文章配了一幅彭德怀的速写像。可见那时,她的兴致多高,显出了与众不同的才华。她是我们的先行者,是我们尊重和敬仰的榜样。我很喜欢读她延安时期写的作品。”齐老说。

       初到延安的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丁玲一生当中创作的又一个高峰。这些作品刚面世就受到了任弼时等人的称赞。不久,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迁到延安。毛泽东又点将让丁玲回延安担任中央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真正实现了她的当红军的愿望。她又被邀请参加《红军长征记》的编选工作。

       1937年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合作出现了新的局面,丁玲在中宣部支持下出面组织了一个包括文学、戏剧、美术在内的综合性“西北战地服务团”。“西战团”刚刚成立,丁玲到凤凰山麓毛主席住处请示工作。毛主席说“宣传要大众化,新瓶新酒也好,旧瓶新酒也好,都应该短小精悍,适应战争环境,为老百姓所喜欢。要向群众、向友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以扩大我们党和军队的政治影响。”遵照这一指示,西战团在一个多月里创作赶排了十几个独幕剧和两个三幕剧,还有宣传抗日的秧歌、大鼓、相声等曲艺节目,在延安公演了11次,引起轰动。以后,她率领“西战团”不仅走遍陕北,还到西安和山西部分地区积极宣传抗战,对鼓舞士气,促进统战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丁玲自己也成为一面旗帜,受到人们的关注。丁玲的人生新途是从保安的红石窑中开始的。

       富民强县新志丹

       如今,七十多年之后,石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志丹县域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原先破烂拥挤的小县城,已经面貌大变。漂亮的高楼修了不少,街道全部硬化绿化,两旁遍植花木。城西还通过改河,新辟了开发区。一座雄伟的大桥,把南北连通,大大拓宽了开发余地。

       由志丹去安塞的路上,齐心同志还顺便看了县里的退耕还林草和集雨灌溉工程。这是两项群众性很强,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作。由于搞得出色,志丹县被命名为“全国科技示范县”。在每人保证两亩半到三亩基本农田和五亩经济林的前提下,大面积退坡耕地,栽种仁用杏和各种优质牧草,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初步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汽车在山路上行进。当地负责同志向齐老汇报了一组统计数字,十分令人鼓舞:

       全县11.7万人口,财政收入由1983年的700多万元,增加到1999年的1.2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当时的600元,增加到1600多元。由于经济实力增强,县财政对科技、教育和农业的投入也逐年增加。全县“两个文明”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局面。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已经在志丹县全面开始落实,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辟的这片红色的土地,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正在通向文明富裕的路上努力迈进。

       歌曰:
      
       围追堵截皆等闲,
       毛公率部进保安。
       西北从此定红都,
       朗日破雾照陕甘。
       张良凌然发兵变,
       周公冒险赴长安。
       民族大义动千古,
       国共继写统战篇。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zw78.com)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