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阅读 > 红色人物 > 详细内容
吴惠民:改名改龄回国抗战
发布时间:2024/9/4  阅读次数:9  字体大小: 【】 【】【

 吴惠民老人。本报记者 张婷 摄

  “死都不怕了,还怕什么?”回忆起当年在率领60名战士与日寇浴血奋战7天7夜,耗尽最后一颗子弹,最终靠刺刀肉搏的过往,98岁的吴惠民老人神采奕奕、激情澎湃,仿佛还是当年那个20岁出头无所畏惧、一心保家的青年。

  改名字增年龄,只为回国保家园

  吴惠民,原名吴钟标,1918年10月17日出生于琼海市中原镇(原九曲江乡)书斋村一户贫穷的农家。1933年,因叔父吴挺位在新加坡吴氏公会当理事,母亲卖掉家里仅有的几亩薄田,给他凑够了路费。15岁的吴惠民泪别母亲,踏上了那片陌生的土地,一心想着先当学徒然后学做生意,有朝一日成为衣锦还乡的南洋客,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可是,他没有等来荣归故里,却等来了卢沟桥的一声枪响。满腔热血的吴惠民萌生了回国参战杀敌的念头。

  “那个时候年龄不够,而且因为我是家里的独子也不符合要求。可是我心里着急啊,要是家都没有了,那我以后回哪里去?怎么还在这里待得下去。于是我就把年纪改大了一岁,名字也改了。因为不会开车,还租了辆车,硬是一个星期内给学会了。”回忆起当年的热血行为,吴惠民声音洪亮,思路清晰。

  运物资考军校,冲上前线立功勋

  “那是1939年8月14日,我回家了,我永远记得。” 作为第九批回国机工中的一员,吴惠民坐船经西贡、坐火车从云南蒙自辗转到达设在昆明的西南运输公司。经过两个月紧张的军事训练后,吴惠民驾驶着载满抗日物资的汽车,日夜奔跑在炮火连天的滇缅公路。

  “那个时候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就恨自己不能上前线杀鬼子。”看着一个个伙伴或被炮火炸死,或因躲避炮火翻入悬崖,静静地长眠于滇缅公路,吴惠民心里那团火越烧越旺,只等着一个机会。

  华侨身份加上自己的努力,吴惠民幸运地被黄埔军校录取。两年后,他被编入第二师,作为排长奔赴抗日一线。

  “我们就60个人,我也不知道日军到底多少人,就感觉总也打不完,到处都有。经历了7次冲锋洗礼后,我们就剩下6个人。日军再次发起冲锋时,我命令其他5个战士不得开枪,日军以为我们子弹用完了,一心想活捉我们。待他们走近,我立即下令,子弹齐发,随后冲出战壕,直接跟鬼子拼刺刀,终于等到了增援部队。60个人最后就剩下了我们4个。”因为杀敌有功,吴惠民被升为连长。

  入空军当伞兵,智夺机场勇杀敌

  1943年1月,国民革命军第5集团军在昆明成立。同年12月,该集团军在昆明北郊岗头村组成了第一个伞兵团,这是中国军队的第一支空降部队。吴惠民被选拔任命为空降总队第二大队第五分队队长。

  “那时候空降训练很严格,从几千米的高空一跳而下,如果有半点犹豫迟疑,教官就立即一脚把你蹬出机门。”吴惠民回忆。

  1945年7月18日黎明,吴惠民参加了攻占广西丹竹机场战役。他们200余人乘运输机由昆明起飞,经柳州,突然在丹竹机场一带实施空降。

  据吴惠民回忆,着陆后,他们从凌晨5点开始总攻,激烈战斗到下午3时才结束,最终占领丹竹机场。

  此后8月3日拂晓,他们在广西平南县地面部队的协同配合下,向丹竹地区守敌发起了进攻。日军顽固抵抗。伞兵兵分几路,迂回包围,最终歼灭守备日寇,夺取了丹竹的日军补给基地。

  抗战胜利后,吴惠民奉命调广州任职。阔别家乡十载,吴惠民不知母亲是否安好,便试着修书一封。母亲接到日夜挂念的儿子的亲笔信欣喜若狂,托人回信说到:你还在啊?阿英还在等你。阿英是吴惠民儿时定下的娃娃亲,因为母亲的一句话,吴惠民坚定地回到了故乡。

  “当年归国抗战的3000余南侨机工,有约三分之一在抗战中牺牲,有约三分之一在抗战胜利后又回到南洋,有约三分之一留在国内。”吴惠民告诉记者,当年投身抗战烽火,是他一生中最珍贵的经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zw78.com)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