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阅读 > 红色精神 > 详细内容
周恩来高考落榜却成为伟人的启迪
发布时间:2024/9/4  阅读次数:9  字体大小: 【】 【】【


 2007-06-06  强国论坛上帖的  《周恩来总理:  中国最大的高考落榜生!》  是一篇好文章,给我们很多启迪。文中说:“周恩来当时报考了清华大学,但因严重偏科导致落榜。后来,他得到朋友资助自费到了日本的语言学校复读,以期望能考上日本的大学。然而他报考了多所学校均以落榜告终。无奈之下,周恩来回国在才成立不久的南开大学注册了学籍,却终因未曾上过一天课被自动除名。后其虽到法国勤工俭学,却依然没有得到任何文凭。所以,他的毕生最高学历只是高中。原来,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竟然也是一个不幸的高考落榜生!”

  文中又说:“尽管周恩来没有很高的学历,但其过人的学识和广博的知识及综合能力素质,却不是常人所能比及的。看来,学历固然重要,但能力和水平更重要!”
  我要补充的是:
  (1)人生观、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比能力和水平还更重要。
  周恩来之所以成为伟人,得益于他在小学和中学期间,受到了很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民族传统文化和近代革命传统教育,建立了革命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了崇高的理想,伟大的人格。这是周恩来成为伟人的根本原因。他“严重偏科”,却“偏”对了方向。如果周恩来受的是应试教育,也就成为庸人了。
  据《周恩来生平》一书记载:周恩来12-15岁在奉天(今沈阳)第六两等小学堂(后改名东关模范学校)上学期间,该校史地老师高盘之在课堂上生动形象地讲述黄花冈七十二烈士英勇牺牲的悲壮史实,周恩来和同学们听得热血沸腾,甚至泪痕满面。周恩来后来成为国家总理之后,仍对高老师饱含敬重怀念之情。该校校长兼教修身课的魏老师,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对“读书是为了什么?”展开讨论。同学们有多种回答,周恩来的回答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该校国文课老师以“赵苞弃母全城”的故事为题,要求学生作文(赵苞是东汉边关郡守,鲜卑族入侵,劫持了他的老母和妻子,要挟赵苞投诚;赵苞不为所动,忍痛出击,大败敌军,保住了郡城,老母和妻子却遭敌军杀害)。有的同学认为,赵苞弃母就是不孝,因为“城失犹可得,母死不能复生”,而周恩来作文赞扬赵苞以民族利益为重,不是“不孝”,而是“大孝”。周恩来15-19岁在天津私立南开学校读中学期间,曾写过多篇优秀的作文。作文题有:《或多难以固帮国论》、《子与氏不言利,司密氏(今译亚当?史密斯)好言利,二者孰是,能折中言之欤》、《共和欧体者,人人皆治人。人人皆治于人论》,《老子主退让,赫胥黎主竞争,二者孰是,试言之》,《我的人格观》……等。
  高中毕业的周恩来在赴日本求学时写出了“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诗篇,可见了他在19岁时已经有大江般博大的胸怀,经世济民的抱负,破壁蹈海的毅力和决心。周恩来也是“大学生”,他上的是社会大学,他在长期的革命实际中自学、锻炼成学识渊博、才能超群的英才。为什么有些人进入社会后,庸庸碌碌,而周恩来就能成为伟人呢?关键就在于他有很高的思想觉悟,而思想觉悟是打开学识和才能之门的钥匙。
  古往今来,低学历或没有正规学历的伟人极多。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的学历也都是高中毕业。在各行各业,低学历的人才和高学历的庸才也都屡见不鲜。周恩来是伟人,又是高考落榜生,所以更有典型意义而已。

  在人生道路上,有些人自强不息,建功立业;有些人贪图安逸,虚度年华。有些人聪明反为聪明误;有些人大智若愚。有些人才能超群,但逆历史潮流而动,以失败告终,遗臭万年;有些人应顺历史潮流,以毕生的精力,为民谋利,成为伟人。贪官并非不懂法律,而是利令智昏。共产党讲党性锻炼,要求党员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中立场是最重要的;因为立场不同,观点、方法就不同。左倾或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既有对国情、对革命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也有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认识问题的背后有思想意识在作怪。害怕流血牺牲,不敢拿起枪杆,导致右倾机会主义;企图侥幸速胜,导致左倾机会主义。所以说主观主义是党性不纯的表现。

  这些都说明一个道理:学历固然重要,真才实学比学历更重要,道德品德又比学识才干更重要。现代人才观讲究“三商”,即智商(聪明程度)、情商(性格、情绪)和灵商(人生观、思想品德),认为“三商”要均衡发展,其中灵商最重要。这和“德才兼备”,“德”  字在先,的传统用人标准是一致的。
  改变目前过分重视学历和重才轻德的现状,对于青年一代的成长,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净化社会风气,意义莫大矣!
  (2)  反思我国当前教育状况,以现在的标准来衡量,19岁的周恩来能算是好学生吗?肯定不是,因为他考不取大学。周恩来的母校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和天津私立南开学校能够算是好学校吗?肯定不是,因为升学率不高。这就是新时代应有的特点吗?

  或许有人不服气,会说:周恩来之成为伟人,是一个特例,未必就是周恩来母校的教学水平有多么好。那么,请比较一下吧:现在我们的小学老师讲课,有把学生感动得热血沸腾,泪痕满面的吗?现在我们的中学作文题,有那么深刻的哲理和人文含义吗?
  中小学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德育和体育应该优先于智育。
  我看到上海浦东新区五莲路侧有一个双语小学,教学楼的高墙上用分别中文和英文写着两条标语。英文标语是:“Learn  to  be;Learn  to  know;Learn  to  do;Learn  to  live  together”(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工作,学会与人相处)。该标语把学会做人放在首位,据说这是国际教育界广泛认同的教育方针。
  我在加拿大的中文报纸上见到一篇关于美国小学的文章,题目是《从美国小学教育看经济强国背后推动力》,文中说:“美国人也讲究打基础――扎实的基础。只是中国的所谓‘基础’(语文、数理化),和美国的不同罢了。美国人讲究做人的底线(bottomline),这种观念就是从小培养起来的。美国小学生要打的基础是做人的自信、诚实、善良、公正、包容,以及独立自主的意识,也就是说,他们从小学会了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Core  Values),而不是为这个核心价值服务的知识。”  他们通过体育活动培养拼搏精神,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友谊和团队精神,通过到图书馆查阅文献写课题报告培养求知能力,鼓励学生养宠物培养责任心。中国旧时的传统教育方法也是把把培养核心价值观放在首位,方法是“文以载道”,即从启蒙时期熟读人文道德的经典著作,到十多岁就则要求对历史或现实的问题分析论辨的文章。周恩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
  目前我国中小学虽然也讲要实行素质教育,但实际上搞的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使得中小学颠倒了德、智、体育的关系,并向天真的孩子灌输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背离了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上海该双语小学教学楼上的中文标语是:“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我不知道教育界如何理解这“三个面向”,如何理解世界的未来和现代化的方向?如果以为:自由激烈竞争就是面向未来,强化外语教学就是面向世界,向钱看就是现代化,那就是曲解了小平同志的指示,学了外国的糟粕,丢了自己传统文化的精华。
  教育改革要回归到教育的基本任务。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品德教育,品德教育的核心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三观”,中华民族传统的“三观”教育方法是象周恩来的母校那样灌输富含哲理的人文知识。这是值得我们民族自豪的好经验。
  应试教育严重干扰素质教育,但责任不在教育部,它是白领和蓝领工资差距太大,社会不和谐的结果,是社会的弊病。随着社会和谐程度提高,定能治愈这弊病。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zw78.com)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