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阅读 > 红色博览 > 详细内容
赤水河两岸山河新
发布时间:2024/9/4  阅读次数:7  字体大小: 【】 【】【

      千里赤水,源于乌蒙;一水东去,百折不回。

       赤水河是红色的。每逢春夏频雨季节,雨水裹着河畔紫红色泥土卷入河里,它就变成了一条从深谷中飘飘而下的红绸带。

       赤水河不愧是红色的。1935年1月至3月,3万多红军四渡赤水,一举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它从此成为一条承载着红色历史的英雄河。
  
       一
  
       穿行在崇山峻岭中的赤水河中游,有一座红色之城——习水县。

       这里由红色屑岩形成的丹霞地貌,以其艳丽鲜红的赤壁丹崖,常常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

       习水是四渡赤水的主战场。四渡赤水其中的一、二、四渡均在习水境内。中央红军在习水回旋期间经历20余次激战,2000多红军将士牺牲在这块土地上。

       习水的青杠坡因长满青杠树而得名。1935年1月28日拂晓,新中国的三任国家主席、五任国防部长、七大元帅及百名将军,在这不足2平方公里的狭长葫芦形地带,与尾随而来妄图将红军围歼在赤水河峡谷的川军,进行了一场决定红军生死命运的血战。战斗结束后,下了三天三夜大雨,溪流里的水始终是红的。

       习水的土城距青杠坡不远。小镇依山而建,三面临水。曲曲弯弯的石板路,高高低低的木板屋,古盐号、古船帮、古屯堡,彰显着千年小镇的古朴。

       28日下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土城召开紧急会议。根据敌情变化,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计划,进行战略转移。

       29日凌晨,红军主力以土城浑溪口、蔡家沱为主要渡口,挥师一渡赤水河,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

       步入土城,恍如走进中共党史的一段路途。

       在寂静的“长征街”上,家家户户门楣上都挂着“红军驻地”的醒目标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旧居原貌依存;中央纵队、红军总司令部、中革军委总政治部等旧址保存完好。当年红军渡河用做架浮桥的门板还在支撑着门面;红军行军时穿的那种草鞋依旧散发着淡淡的稻谷清香。街内时有小巷通向赤水河边,仿佛红军的离去就在昨日。

       为了让红色火种生生不息,让红色情结世代血脉相连,习水“以红带绿”,正全力打造“绿洲红城”。

       在四周青山环绕的一块平坝上,直指苍穹的青杠坡战斗纪念碑傲迎岁月风雨。

       在红军栽下的一对银杏树前,庄严矗立的四渡赤水纪念馆重现战火硝烟。

       土城“长征街”的整体保护规划也编制出来了,修旧如故,突出了长征文化的内涵。

       他们还将在红军过赤水河的渡口,摆上木船、铺架浮桥;在青杠坡战斗遗址,开展对抗性旅游项目,让游客实地感受“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

       高悬在习水上空的太阳宛若一枚巨大的勋章,光耀着这座红色精神殿堂!
  
       二
  
       从习水沿赤水河溯流而上,只觉得空气中丝丝酒香缠绕不绝,路边的景致也逐渐和酒亲密起来。

       先是公路护栏变成了一个挨一个的石头酒瓶;接着变成了青铜酒樽;再接下来就是河对面的摩天绝壁上,“美酒河”三个以朱漆涂之的大字顶天立地,犹如长空中的红霞,映照着百丈深谷里的河水……

       “中国酒都”仁怀市到了。

       “国酒茅台壮军威,长征精神启后人”,短短的标语,浓缩了长长的难忘时光——

       1935年,红军在转战中多次进出仁怀。3月16日,红军撤出鲁班场战斗后,从茅台渡口三渡赤水河。

       仁怀是国酒茅台的产地。乡亲们捧出多年陈酿的茅台酒为红军壮行,为红军解乏疗伤。

       “风来隔壁千家醉,雨过开瓶十里香”,毛泽东乘着酒兴一直站在岸边望着大军过河。

       而今,在他老人家的站立处,有块黑色的石碑刻着白色的字体:“毛泽东由此过河”。

       触摸着它,就触摸到了那长长的难忘时光。

       仁怀人民格外珍惜茅台酒与红军的情分。他们像红军长征那样,坚定无畏、勇往直前,在红军山上、红军亭下、红军井旁,建起了500多家酒厂。2700多个白酒品牌,近50亿的年产值,世界最大的国酒文化城,把仁怀装扮成了酒的天堂,让乡亲们过上了酒不醉人人自醉的美好生活。

       坛厂镇明光寺村与长眠着400多名红军烈士的鲁班场战斗遗址隔一道山梁。当时,鲁班场战斗指挥所就设在村里的寺庙中。

       眼前,村头山坳里的3000多亩红高粱极为壮观。酒的好味道就藏在高粱穗儿里头。赤水河的水再爽口,没有高粱也酿不出茅台酒。这几年,茅台酒的产量越来越高,高粱的需求量也就越来越大。十里八村都调整产业结构种起了高粱,收入比种稻谷一亩高出280多元。

       像明光寺村这样的高粱基地在仁怀有15万亩。当秋阳照在赤水河上的时候,两岸的高粱便成熟了,满山遍岭,铺天盖地,像红彤彤的火焰一直燃烧到天际,给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收入1个多亿。

       这能不叫人“醉”吗?

       茅台酒里不光有高粱,还有好日子。对酒当歌酒也芬芳歌也芬芳时光也芬芳!

      三
  
       赤水河绕着蜿蜒的盘山路流入赤水市,顿时置身于渺无边际的竹海里。


       看啊,从房前屋后,到溪河岸边,到高山深壑,竹涛翻滚,气势磅礴,把天地间抹上了浓浓的绿色。

       赤水的竹是“功勋竹”。

       红军四渡赤水前,曾在赤水进行过多次战斗。红军一渡赤水时,红一军团、红九军团、军委二、三梯队等部队是经赤水的元厚渡口渡过河的。当地百姓用竹绑成的担架抬红军伤病员行军;用竹制成的篙杆、纤藤、箍头为红军固定浮桥;用竹做成的筏送红军过河……

       “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竹子未曾出土先有节的倔强,象征着红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顽强。

       赤水人因此爱竹、种竹、用竹,创造了竹的神话。

       “一年一季靠天收,祖辈习俗不能丢。赶场喝酒打牌耍,可惜是个空兜兜。”这是元厚渡口所在的元厚镇过去粗放型生产经营模式造成的贫穷。

       自打市委书记在元厚种下第一棵竹那会儿,这种模式就被改变了。他们“退耕还竹”,一口气种竹53000多亩。种满了湾、种满了坝、种满了岭,连云雾缭绕猴子都不敢出没的山崖上都种满了。

       竹子生长周期短,繁殖能力强,一次种下永续利用,具有无与伦比的经济效益。有人算过一笔账:拥有10亩竹可解决温饱;20亩竹成万元户;50亩竹成富裕户。

       10年前,长沙镇农民陈顶正靠几亩薄田难以养家糊口,揣上姐姐给的5块钱,来到元厚镇承包荒山荒坡种竹子,年年扩种,竟由最初的300亩发展成现今的4000多亩,这些年光税就交了近40万。

       眼下,儿女们都成家离开了,只剩老两口住在山下竹影掩映的二层小楼里,守护着山上子子孙孙都取不完花不尽的绿色银行。

       元厚镇仅是竹海里的一抹竹阴。

       2000年,赤水市发起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工造竹工程。如今,110万亩竹林耸立黔西北。

       走进赤水,就走进了云贵高原竹的家族。根植在此地的有楠竹、苦竹、斑竹;罗汉竹、高节竹、撑篙竹;花吊丝竹、小叶龙竹、大头典竹……全国有竹类植物500多种,赤水就聚集了400多种。

       走进赤水,就走进了西部最大的竹材加工基地。竹建材、竹造纸、竹工艺品、竹生活用品和竹笋加工5大系列300多个品种,远销世界17个国家和地区。

       走进赤水,就走进了山区竹农的伊甸园。食竹笋、烧竹枝、穿竹鞋、用竹器、住竹屋……30万竹农踏上了“扛着竹子奔小康”的致富路。

       绿色的“中国竹子之乡”,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
  
       赤水河穿过竹海,便离开贵州,奔向长江。

       它流淌着一河光荣,走过了几百里荡气回肠的长征路;

       它满怀着一河深情,把两岸的沧桑巨变汇入了滚滚向前的历史长河中……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zw78.com)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