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邱老频道 > 回忆录小集 > 详细内容
第三章 汝师学习(二)
发布时间:2018/7/31  阅读次数:446  字体大小: 【】 【】【


第三章 汝师学习(二)

26 细换粗节约菜金 布棉鞋暖我身心

有句话叫做“穷学生”。这对我们兄弟俩来说可谓是名副其实。

且不说弟弟的困苦,我就是好一点,也好不到哪儿去。

入学时,别的同学都带了不少钱和衣物,况且每学期还进行补充。而我呢?母亲在入学时给我凑了40元钱,以后我再也没有向家里要钱。

我天生一个好胃,吃得又多,33斤的粮食标准实在是不够我吃。恰好学校有规定,可以“以好换黑”,就是以细粮换粗粮,1斤换2斤。我就拿出细粮的一半换成粗粮,这样标准就达到了50余斤,主食就有了保障。

学校每月发伙食费19.5元,除去主食费6元,还有菜金13.5元。不向家里要钱,生活上的一些用品还是要买的呀!我就每月从菜金中节省5元,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我想,只要主食没有问题,菜吃得好歹不是问题。

学校食堂里的菜分好几种:其中有3角钱一份的,里头有一些酥肉;也有1角钱一份的,是豆腐、白菜、粉条做的半汤半菜;还有更便宜的,就是萝卜菜,5分钱一份。

3角钱一份的菜,在汝师2年我只吃过两次,1角钱一份的也超不过10次,5分钱一份的倒是吃习惯了。

为了更加有效地节约菜金,我就和泌阳的同学李固全商量,5分钱一份的萝卜菜一大碗,一个人吃不了,不如两个人吃一份。由于李固全的家庭条件也不好,很乐意接受了我的建议。

一到冷天,李固全的双手就冻得溃烂,刷碗很不方便,他的碗就由我包下了,这又给我们合伙吃一份萝卜菜创造了条件。

当时,一些同学很不理解,他们每学期拿出不少钱贴补生活,而我每学期还节约20多元,这也太苦了吧!

后来,一些女同学知道了情况,就把她们吃不完的粮票拿出来给我,使我深受感动。

我总是想,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不能跟别人比,不就是两年的学习生活吗?苦一点也是有好处的,毕业之后就会慢慢好起来。

母亲几次想给我筹集一些钱,都被我谢绝了。我还往家里寄钱一次,虽说只有5元钱,但对于十分困难的家庭来说,也表明了我的一点心意呀!

一次,我在信中把我如何以好换黑、如何节省菜金的办法告诉了母亲,母亲知道后非常难过,感动得掉下了心酸的眼泪。

1980年暑假后返校时,母亲为了给我改善一些生活,特意准备一些韭菜花、芝麻盐之类特色小菜。

为了预防下雪天冻脚,还特意给我做了一双布棉鞋。

这些事使我终生难忘。早在79年冬季,天降大雪,季度寒冷,我还是穿的黄球鞋。

就在外祖父去世时,那么大的雪,我还是穿的黄球鞋,过了驻马店,脚就失去知觉了。

回校后有一天下了课,脚冻得实在是太很了,就和李宏程一起到老师办公室里去找火炉烤一烤。脚伸在火炉边烤了一会儿还没有暖意,一股子烧焦味扑鼻而来,谁知一摸脚底,袜子底儿没有了!弄得李宏程我们两个哈哈大笑起来。袜子没了底儿还算袜子吗?只得再买一双了。

如今,母亲专门为我做了一双棉鞋,到了冬天就不愁了。

12月份,天气变了,冷风一刮,我的黄球鞋就不顶事了。尤其是下雪天在教室里上课,换上棉鞋一穿,顿时感觉脚底下暖呼呼的,整个人浑身上下也是暖呼呼的,幸福极了。

  

27 说恩师师恩难忘 道学友友谊长存

一个人只要是上过几年学,就会受教于几位老师。

小学期间,使我最难忘的是朱玉敏、穆文照、郝身榜几位老师;

中学期间,最难忘的是邱士灵、侯太富、申国仁几位老师;

而在汝师,音乐班几位老师对我的关怀和爱护,更加使我难以忘怀。

班主任杨明礼老师也毕业于汝师,因各方面表现较好留校任教,年龄与我相比也就是大上三两岁。记得在没有确定班干部之前,杨老师组织班里开了一个座谈会,让大家讨论班级纪律问题,大部分同学发了言,我也凭着多年来在学校的工作实际和一些经验、体会,就纪律的重要性作了近10分钟的发言。事后,杨老师找我谈话说:“你的发言很好,道理讲得很透,且有理论指导,看来你很会做思想政治工作,团支部书记很适合你。”杨老师就是这样,善于发现问题,还能及时处理问题,公正无私,工作为重。在课余时间里,杨老师与我们相处就像兄弟一样,热情开朗,平易近人,有的同学干脆叫他“杨哥”。

熊茂勋老师是我们的长辈,是驻马店地区的音乐权威人士,他的声乐、器乐、合唱指挥都是一流的。熊老师对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子女,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在驻马店进行音乐加试时,熊老师就是那位主考,他对我询问了很多问题,测试了我不少内容,把我的特长都亮了相,尤其是对我的豫剧清唱《朝阳沟》选段《新一代要寄壮志汗洒高山》大加赞赏,声称我是“活栓保”。录取入校后,熊老师曾找我谈话,嘱咐我农村的孩子来上学很不容易,要珍惜大好时机,较好地完成学业。说实话,我被录取到音乐班,与熊老师有直接关系。

苏中英老师和张琴轩老师都是女性,年龄比我也大不了几岁,但他们都是音乐方面的专门家。苏老师教我们简谱、五线谱、视唱、作曲法,张老师上声乐课,课堂教学要求严格,一丝不苟;课外辅导耐心细致,指导到位。课余时间常常与我们一起谈心,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如何工作,就像大姐姐对弟弟一样关心之至。我们还常常到她们家里坐坐,谈学习,拉家常,气氛和谐,无话不谈。

付作卿老师已经60多岁了,舍不得在家休息,愿意到学校发挥余热。他负责学生练琴管理,还承包了风琴修理,天天早来晚走,一会儿也闲不住。付老师身体很好,没有任何残疾,耳聪目明,腰板硬朗,每天早晨还和我们一起到公路上跑操,且跑得很快,一些同学都甘拜下风。付老师一身正气,看不得任何违纪现象,一发现我们有什么毛病,就立即指出,随时纠正,深受同学们尊敬。

不论是德高望重的老教师,还是有技术专长的同龄人,他们都是我们的恩师,在专业方面毫无保留地传授我们知识,使得我们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术,为以后从事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要说同学,小学时的同学记忆模糊,中学时的同学只是轮廓,而在汝师仅仅两年的时间里,同学之间的情谊使人终身难忘。

我们音乐班与别的班不同,个个都有个性,在学校里都是活跃分子。我们都承担了到其它班教唱歌曲的任务,每周三全部下班教唱,每次教会一首歌曲。这样,我们与全校的人都打交道,全校的学生都认识我们,再加上节日的节目演出,我们更是小有名气。同学们也都信心十足,甚至自我欣赏,平时说话都是声音响亮。音乐班嘛,搞音乐的人哪,活跃一点也很正常。

支部委员和几位班干部的表现更加突出,人人有个性,个个有特点,除了搞好班级工作之外,在学习方面都是出类拔萃,颇受同学好评。

班长谭胜功,人高马大,身高185,说话嗡嗡作响,天生一副好嗓子。班级管理积极主动,对待同学如亲兄弟。每天课前点名,协助老师处理事务,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大家都叫他“大班长”。

团支部组织委员陈淑娟、宣传委员陈丽雅,号称“支部二陈”,能力突出,工作协调,使得团支部工作不断受到学校表扬。陈淑娟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慧中,说话慢声细语,干事一板一眼,与同学关系处的特别好。陈丽雅为人热情,处事细心,热心帮助同学传为佳话。她有一手特殊的技术活:套被子。她经常利用星期天为同学搞这方面的服务,一个小时能套7双被,男同学人人称赞,女同学个个佩服。

学习委员李卫东十分活泼,笑口常开,又是一个多面手,学习成绩领先,拉手风琴班里一流,参加各类活动争先,进行各项评比突出。他最大的优点是与各位同学亲如兄弟姐妹,乐于助人,从不计较鸡毛小事。遇事谨慎善思考,细心缜密赛女生。

生活委员李宏程名副其实,同学们的生活管理得井井有条,领票发票细心耐心,处理事务乐此不彼,帮助同学一片诚心,跑腿受累从不叫苦,大家都叫他“李管家”。

劳动卫生委员徐群良,是一个分外勤奋之人,大事小事走在前,脏活累活抢着干。有时候值日生忘了扫地,他就不声不响地干起来;一个练琴房的门忘了锁,他睡下后再起来。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老徐”。

沧海浮沉,芸芸众生,有缘相识,有幸相知。同学是人生十分难得的一段经历,同学的感情是最真挚的,同学之间没有虚伪,只有真诚。同学关系是最铁的关系,我很重视这种感情。因为同学未必同路,即使是殊途也要追求同归,追求美好的人生!出门在外,异地求学,远离家乡,离开父母,全靠大家互相照顾。平时某个同学有病了,大家争相照顾,求医买药,端茶送饭,问长问短。女生孔爱丽家庭缺少劳力,我和谭胜功、徐群良、李天西、李固全、陈丽雅等几位同学两次到她家帮助收麦收黄豆,其母非常感动,做出大块红烧肉让我们吃。类似的事情时常发生。

我们毕业以后,大家还都保持联系,有了红白喜事,大家相互通知,照应帮忙,充分体现了同窗之情。

这正是:百年修得同窗读,千年修来学友情。

  

28 一小实习定留汝 毕业离校学业终

19815月份,毕业之前的实习工作开始了,音乐班分成多个实习小组,分别到城关几所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

我和李固全等五位同学被分在城关一小实习,在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到一小找学校领导接了头,学校领导就我们的实习班级、指导教师、办公地点等进行了周密安排,我们的实习就按部就班开始了。

在短短一个月的实习时间里,我们按照学校要求,按时上下班、上下课,积极配合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很受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赞赏。

我还主动配合学校音乐教师梁德芝老师,参与了学校宣传队的排练工作,给他们拉手风琴。

一个月下来,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学校建议我毕业后留在一小工作!我知道,这可能是梁老师的建议。当时的一小校长张俊峰找到我,肯定了我的实习表现,跟我谈思想,谈形势,谈就业,谈汝南的风土人情,谈留在汝南工作的好处和有利条件。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情,说实话,我的思想当时斗争很激烈。我反复考虑了我和家庭的具体情况,分析了留汝工作的利弊,初步决定留汝工作,汝南的条件不错,留一小距母校较近,工作中如有疑难问题还可向母校老师请教,留下吧!在哪里工作都是家。

最后,我写信征求母亲的意见。10天后母亲来了信,表示同意我的分析,支持我的想法和决定。

实习结束后,我把一小领导建议我留汝工作的意见向几位老师作了回报,老师们也表示支持我的想法,我就向学校递交了一份《留汝工作申请书》:

尊敬的领导:

我们的学业即将结束,面临毕业分配。我在汝南城关一小实习期间,得到了学校领导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受到了辅导老师的具体帮助和指导及学生的真诚爱戴和尊敬。学校领导考虑到工作的需要,建议让我留汝工作,并积极地作了各方面的协调工作。我虽是泌阳人,但我经过反复考虑,并征得家庭同意,还是决定留汝。第一,汝南是文化教育的先进地区,有利于我音乐专长的充分发挥;第二,学校离母校较近,可以经常得到母校老师的关心指导,使自己不断进步;第三,家庭对我留汝工作大力支持;第四,本人有在汝南干一番事业的决心。据此,恳请学校领导予以认真考虑,批准我留汝工作。

申请人:邱士敏

1981614

毕业离校之前,老师通知我领导批准了我的申请,但具体工作需要自己去做。

这下好了,只要让留下来,一小学校方面没有问题。我抽空找到一小校长张俊峰说明了情况,他非常高兴,表示其余的工作他全部负责,只让我秋季开学时等待他的通知,来校上班就行了。

我又找到梁德芝老师,向她透露了这个好消息。梁老师也非常高兴,表示大力支持我的工作,并明确表态,毕业离校后可以把行李和物品放在她家,不要再来回折腾了,来校上班后会有房子住的。多好的梁老师啊!连生活小事也为我安排好了。

两年的师范学习生活实在是太短了。19817月,我们完成了两年的学业,正式毕业离校。

毕业时同学们都感到非常痛苦,觉得两年的学习时间实在是太短了。

离校的前一天夜晚,同学们难舍难分,大家聚集在一起,畅谈两年来的工作学习、同学情谊,回顾两年来的日日夜夜,朝朝夕夕,大都后悔自己浪费了不少时间,没有学到多少东西。大家也知道,坐在一起后悔是没有用的,只有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学习无止境嘛!一部分同学有些激动,想到今后见面的机会少了,干脆一夜没有睡觉,在一起谈天说地,东拉西扯,谈人生,谈理想,谈未来,谈规划。

76日,各县同学分别坐上了学校安排的包车,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汝师。

  

29 回家乡料理农事 细整理读书笔记

19817月上旬汝师毕业回到家中,我就把一些情况向母亲和外祖母作了详细回报,她们听了非常高兴。

母亲跟我开玩笑说:“你总算熬出头了,现在是吃商品粮的了,可不要忘本啊!眼下正值小暑天气,家里承包的地正需要除草,我和你弟弟正发愁呢!你这个大劳动力一回来,就要再当一回农民了!哎,你还会干活儿吗?”

母亲这一句话逗得我忍不住大笑起来,外祖母在一边也直乐呵。我也顺势开玩笑说:“妈,您老可别忘了,我是生产队长出身,怎么会把农活给忘了呢?”一句话勾起了大家的回忆。

那还是当民办教师的时候,土地还没有搞承包。有一年暑假,村里的队长患了比较严重的疾病,大队支书到村里解决问题,但一时找不出合适的人来干,大家就建议让我来干。

那时,民办教师一放暑假就回村干活儿,听从队里的安排。我的表现比较突出,因为我在同龄人当中比较健壮,还练了一些功夫,特别是臂力过人,干活儿不惜力,干各种活儿总是走在前头,不少年轻人总是跟在我的后头紧追不舍,目的是想让我帮他们一把。

我最拿手的活儿就是锄地,特别是锄红薯沟,任何人也比不上。

队里晒粮食要抗布袋,大的170斤,中的150斤,小的130斤,别人总是抢最小的,我总是等他们抢完了,再拿最大的抗。

到麦场里去铡草,一个铁制的大铡墩重70斤,一般的人必须要抗在肩膀上,而我只用一只手,掂起来就往场里走。

村里只有一口大水井,在村东北角,我到井上去打水,经常帮乡亲们提水。因为井比较大,一桶水40斤左右,大人还可以,一些妇女、小青年提水很吃力。而我提水费不了什么力气,很轻松地就把水桶提上来了。

这样时间一长,大家对我有一种印象:士敏真有劲儿,干活不怕累。大队支书到村里来选队长,还真接受了村民的建议,非让我当临时队长。我无论如何也推辞不掉,当就当吧,就一个暑假,为村里做点事也是应该的。

说实话,暑假期间当队长,不就是要带大伙干活嘛!

你还别说,一个暑假下来,还真得到了大家的好评!都说我还真是当队长的料儿!这么一夸不打紧,大队支书又听村民的意见,让我继续当下去!

眼看学校就要开学了,需要做开学准备工作,校长一听说这事儿,气得直瞪眼:“让一个老师当队长,开学了还不让回学校,没有听说过!”

校长找到大队支书理论了一番,结果支书拗不过校长,我的队长也就当到头了。

母亲知道我干活儿是把好手,就放心地简单安排了一下都有哪些活儿让我干。

其实,承包的那几亩地在我手里不在话下,我采取“起早贪黑”的办法——因为这样凉快一些——一般上午10点前、下午5点后干活儿,再加上重点突出,讲究方法,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母亲说:“你到底是咋干的呀!怎么这么快!”我说:“你又忘了,我是队长出身!”一句话出来,母亲笑了。

该干的干完了,我就利用一早一晚时间挑起粪筐到野地里去拾粪,或是去镪草,晒干后当柴火。其余时间我都整理在汝师期间的读书笔记。

我发现笔记内容的最大量是名人名言、格言警句、领袖语录等。我就把这些内容进行了认真整理,分门别类另行抄写,每一类写个序言,共分20块内容,写个总序,排好目录,装订成册,取名“火花”。

我还把她寄到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社一个月后回复:现在没有此类出版计划。

我不在乎这个。这是我的心血,是我几年来读书成果的一部分,我要把她留在我的身边,时刻激励我发奋学习,努力工作。

  

30 遂心愿弟弟中榜 成新闻村民取经

我回到家那几天,正逢弟弟参加高考(当时高考时间是7789日)。

弟弟捎信说,学校统一组织到泌阳县城,吃住等一切安排得很好,还有云哥(云哥是姑老表,在赊湾高中任教)照顾,不让我们操心,也不让我们去找他。

这几天,母亲一直惦记着弟弟,怕他在考试期间吃不好、睡不好,影响考试,一直关注弟弟的考试成绩,但想得再多也没有用啊!

我就劝母亲:“你不要太急躁了,弟弟的成绩虽然不是很好,但考个中专应该没有问题,我们就等待好消息吧!”

弟弟考试结束后,向我们详细说明了他的考试情况,说等几天去学校报志愿。他个人认为考得一般化,大专有希望,中专有把握。

听弟弟这么一说,母亲几天来一直悬着的心总算落了下来,顿时眉宇舒展,脸上现出了笑容。“那就等待通知吧!”

母亲看起来很欣慰,就对弟弟作了一些安排,“你休息几天,然后帮你哥干一些活儿。”弟弟欣然答应。

几天后,学校通知弟弟找班主任报志愿。母亲想让我一起去,遇到具体问题也好商量,这毕竟是个大事。

按照母亲的要求,我就带着弟弟到泌阳城西关找他的班主任老师。我与弟弟对此事进行了认真、反复地研究,最后决定第一志愿报驻马店师范,第二、三志愿报外省的中等专业学校,班主任也同意这个意见,因为这是比较保险的选择。

回来后,我们向母亲作了相关说明,母亲也认为这样比较好。

7月下旬,小Z又来到了家里,她这次来的主要目的是探一探我打算何时结婚。师范毕业了,年龄也不小了,理应结婚了。

对此,我很明确地告诉小Z:“是该考虑结婚的事了,不过刚毕业,我的工作还没有眉目,等秋季开学工作安定之后,咱们就具体商量婚事。”小Z对我的说法表示赞同,并表态一些具体的小事她先准备着,以免到时候忙乱。她想向母亲要几十块钱,说是先买些布料,做一些小件如枕头套之类的东西,母亲看她有些心急了,便答应了她的要求。

在我们两个闲谈之中,小Z的态度与以前相比变化很大,表示理解家庭的困难,东西和钱都不再要了,不能再让我着急了。

她还透露,她一直羡慕城里人过的日子,尤其是家庭主妇,没有什么事可做,拎着提篮上街买菜,多么舒服,看着就让人羡慕,等等,还谈了一些婚后如何当好主妇的打算。看来小Z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这也是人之常情啊!由于天气炎热,小Z只住了两天就回家去了。

到了8月下旬,弟弟的事情还是没有任何消息,母亲着急了,就想方设法找人打听。她还专程到泌阳一趟。据知情人士说,本地中专录取是最后一批,可能到9月上旬。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就放心了。

一直等到92日,弟弟被驻马店师范学校录取的通知书下来了!通知到校报到时间为91214日。

母亲一见通知书激动万分,拿着通知书看了又看,外祖母也异常兴奋,“我就说嘛!我们这个宅子风水还是很好的,有一年,有个喜鹊和一条蛇在西边打架,这里是块宝地呀!”

弟弟被驻马店师范录取的消息不胫而走,村里不少人先后到家里表示祝贺,大家都认为母亲了不起,能够供养出两个中专生,方圆几十里内算是稀罕事儿!

这些虽然都是恭维话,但事实上,除了我们弟兄俩,起码我们大队至今还没有考上一个中专生,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新闻。全村人把赞赏、敬佩的目光投向了母亲,也投向了我们兄弟俩。家中有学生的都来向我们取经,了解我们的学习情况。

有一天,天还没有亮,西边杨岗大队王沟村的老母才(小名)就到我家院里喊叫,让我们赶快起床,说是来取经,村里的人听见有人喊,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也到院子里来凑热闹。

在老母才的再三追问下,母亲只得给他“传经”:“我们哪有什么经啊,只有两个字:一个是苦,一个是干。孩子苦了,才有动力;只有干了,才有成绩。”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copyright 2009-2025  中网 (zw78.com)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