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文选 > 名家指导 > 详细内容
周国平:衡量教育质量,首先把孩子当“人”
发布时间:2025/1/21  阅读次数:6  字体大小: 【】 【】【


周国平:衡量教育质量,首先把孩子当“人”

【编者按】227日,《朱永新教育作品》英文版首发仪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隆重举行,这套作品共16卷约500万字之巨,学术原创性高,包含了朱永新对中国教育思想史从古至今的脉络梳理、哲理反思。

在当天的活动上,陶西平、顾明远、朱永新、陈平原、杨东平、周国平、文东茅等教育专家学者还就“提高教育质量”问题做了探讨。

以下文章根据作家、哲学家周国平先生在本次活动上的发言实录整理。

到底怎么来衡量教育质量?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首先牵扯到一个问题:什么是教育?

我想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教育不是制造,学生不是产品。所以衡量教育质量,不可能用外在的需要,外在的目的来制造机械产品,来制定指标,用指标来衡量。所以,要提高教育质量,一个前提就是把学生当成人,了解学生的生长,对他们的培育处在什么样的状态。

我说的把他当作“人”有两个含义:

一是把学生当成人性意义上的人。教育就是要让他享受一些东西,让他得到很大的发展。让他在上学的时候,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人性的丰富,做人的尊严,做人的快乐,这个目标应该是现在进行时。

二是个性的发展,要把每个学生看成独特的个体,让他最好的禀赋能够显示出来,得到发现,得到发育。

如果说在教育的目标上,能够定量,那教育的方式上要人性化,包括课程的设置要人性化,教学的方法要人性化,教材本身也要人性化。从小学或者起码从中学开始,就是“少而精”,每一门课程让学生掌握主要的原理即可,这样给学生留出多的自由时间来。

现在情况是很糟糕的,我是有亲身体会的。我的儿子现在上小学三年级,从星期一到星期五,从早到晚他都在学习,回家以后每天花两个小时做作业。孩子感觉痛苦不堪,他经常问的问题是:“世界上为什么要有学校?你们大人为什么不上学?他的愿望就是可以不上学。”如果一个孩子他过的不是孩子的生活,这就没把他当孩子,童年阶段,没有把他当做一个人。

同样,我认为在课程上针对孩子应该差异化设置。人是不一样的,小学应该允许偏科,中学应该有选课的自由。这一点从我儿子身上看出来,他的语文特别糟糕,但我的女儿语文特别好。女儿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可以自己看书了。但是儿子对文字非常拒绝,一旦默写生字,上语文课,就很难受,但是他很喜欢画画,他的画很多画家看后都称赞。

孩子是不一样的,你是没法规定他的。这种情况,我们是应该所有的课程让他全部抓住,还是认识到其中的差别?

我的儿子语文考试经常倒数第一,我告诉他:”没关系,你看爸爸现在语文还不错吧,是作家吧,但我小学的时候语文也不好”。我现在最怕的不是儿子的语文学不好,是他心里的压力太大。

一个孩子在童年、少年的时候,是人性发展最活跃的阶段,假若他不能体会到做人的尊严和幸福就太糟糕了。

比如说教材,从小学到中学,尤其是语文,我觉得里面很多内容,实际上是对人的理智、心灵的侮辱。如果说我们要真正做到教育目标上以人为本,教学方式上人性化,这里面关键的是确定教学目标,要把学生当人,这样你才会知道应该给孩子什么东西,从自己身上体会到心理发展生长的重要东西是什么,你就会给孩子这个东西。

这样的老师从哪儿来?我认为很多人都可以成为这样的老师,关键在于体制。体制最重要的力量是什么?就是价值导向。不同的体制就有不同的价值导向。一种体制会按照一种价值导向来选拔符合要求的人。好的体制应该有这样人性功能的,那些心智活跃的,高贵的,有想象力的老师会成为优胜者。

为什么我们期望教育体制去行政化?行政化最大的问题就是价值导向,行政化会让教育含量很低的甚至没有教育含量的量化指标和行政指标来裁决教师的质量,这样造成的结果不言而明。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5  中网 (zw78.com)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