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2 > 纪晓岚全传 > 详细内容
七、侍读学士
发布时间:2024/11/21  阅读次数:1  字体大小: 【】 【】【

      七、侍读学士

  纪晓岚40岁那年,也就是去福建任提督学政的同年,已经晋升为侍读学士。这时其他虽远在福建,但乾隆皇帝时常想其他来,便向身边的大臣询问纪晓岚的情况,于是纪晓岚在福建的一些趣闻,也被一些从闽入京的官员带进京来,往往被添枝加叶,更是妙趣横生。

  第二年,纪晓岚又蒙乾隆皇帝垂爱和朝中大臣的保举,晋升为左春坊左庶子。当他卸去福建督学,回到北京,便在左春坊就任。皇上召见他时,详细询问福建的风俗人情,地理山川,纪晓岚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一向皇上奏明,讲得生动详细,如数家珍。皇上默默含笑,听得津津有味。心想,这位才子,有了这几年的经历,果然学识大增,简直是如虎添翼啊!皇上对他十分喜爱,不久擢升为詹事,掌管东宫庶务,记述皇帝言行,一年之后又晋升为内阁学士,参与军机大事。他为人正直,待人谦和,很受朝中一班老臣的喜爱。

  这年秋后,乾隆微服私访,由纪晓岚和刘墉等人侍驾。出京南行,来到直隶地面。

  这时的刘墉已升任内阁学士,也是皇上的一位宠臣。他虽然只有40多岁,也已经是饱经忧患的人了。早在乾隆二十年,他因为父亲刘统勋得罪而受连累下狱,事结后获编修督安徽学政,上疏"府官吏自赡颀,畏刁民,畏生监,并畏吏胥,阊冘怠玩。"提出革除积弊的建议,受到皇上的嘉许,乾隆当即命两江总督严继善等人,革除所陈弊端。刘墉一时饮誉朝野,随即被授为山西知府。但由于其僚属侵贪公帑,刘墉却未察觉,被革去官职,发往军台效力。一年之后释还,命在修书处行走。后来他父亲刘统勋任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他才又以荫恩复以知府用,到江苏任江宁知府,勤勉恭俭,为政清廉,再迁陕西按察使。授为内阁学士后,才回到北京。这时他身材消瘦,面庞清癯,显得要比纪晓岚大十多岁。他走起路来像个六十老翁,背驼得厉害,人们戏称他叫"刘罗锅子"。

  而这时的纪晓岚,是一生中青云直上的时期,不断升迁、春风得意,已经身宽体胖,魁伟高大,面容润滋,看上去只不过三十多岁。

  这天君臣一行来到任邱界的赵北口,凝望白洋淀,碧波万顷,苇絮纷飞,渔歌处处,鸥雁鸣脆,不绝于耳,顿觉心旷神怡。

  纪晓岚看皇上高兴,便到近前说道:"这里是臣的家乡,风光秀美,赏心悦目,圣上当有所题留才好!"皇上听了,一时兴起,吟成一诗:我爱燕南赵北间,溪村到处碧波环;若教图入横波里,更合移来西塞山。

  纪晓岚听了,连忙称赞"圣上作诗气势非凡,胸襟壮阔,为臣不敢相比啊!"乾隆听了高兴,含笑不语,极目远眺,遐想起移山添翠、山水相映的秀丽景色。良久,皇上转过头来,看纪晓岚正望着湖水出神,便对他说道:"这里既是爱卿的家乡,何不吟诗赞美?"“啊-"纪晓岚听了乾隆的话,扯断那悠长的思绪,赶忙回话,"圣上有所不知,容臣细禀,臣来到家乡,忆起童年旧事,浮想联翩,千言万语,一时难于出口,故而怠慢有失,望圣上恕罪。"皇上听了微微一笑,说道:"好吧,既然爱卿有千言万语,你就尽管吟诵出来,朕倒要听听,你看如何?"说罢,乾隆沿柳岸徐行,等候纪晓岚吟诗。纪晓岚缓步跟随,脱口吟道:瀛鄚积水区,为淀九十九,港汊互交通,众流汇滋口。

  回汀聚鱼蟹,浅渚富菱藕,

  圢埂布棋局,狭者犹万亩。

  弥漫跨数州,寥廓称臣薮,

  红阑十三桥,雁齿相排藕。

  听到这里,乾隆忍不住脱口赞道:"好诗!好诗!卿为朕继续吟来。"纪晓岚又接着吟道:蜿蜒横一径,剞立长堤陵,往者五六月,小艇才容肘。

  一棹沂空湖,玻璃净无垢,

  水平闻菱荷,风影亚蒲柳。

  紫鳞时指刺,白鸟自朋友。

  烟际去杳然,流连辰及酉,

  于今二十年,请梦狎渔叟。

  兹来十月半,木落寒飙吼,

  红衣枯已落,绿云空所有。

  空蒙天拍水,澄澈故如旧,

  大似逢故人,朱颜换白首。.....

  乾隆听到这里,打断了他的吟诵,说道:"怪不得人说文人脆弱,睹物伤情,今天果然不虚,爱卿风华正茂,怎能比作白首老翁呢?"纪晓岚向皇上说道:"臣非皓首,但鬓生白发,用白首也使得,惟惜时光流逝,少时情景一去不复返啊!"乾隆点头赞同,让他继续吟诵。

  纪晓岚接着吟道:

  握手貌已非,忆昨情弥厚。

  惜哉方于役,川陆日奔走,

  欲别更徘徊,怅然凝睇久。

  乾隆听完,沉思片刻,说道:"爱卿此诗情真意笃,眷恋故里,人之常情啊!明日启程到真定府,归时取道献县,卿可在家多停留几日,你看如何?"纪晓岚听了立刻高兴起来,马上叩头谢恩,皇上呵呵笑后,君臣启程而去。

  几日后,纪晓岚随乾隆皇上来到真定府,这里寺庙众多,古塔林立,雄伟庄严。

  乾隆君臣先后游览了广惠寺、天宁寺、开元寺等古代建筑,不由得叹为观止。

  广惠寺内,有座建于唐代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的华塔,用青砖砌成,高达十几丈,巍然壮观,塔身四周雕刻着众多的仙人仙兽和楼台亭阁,细致逼真,出神入化,为国内罕见。

  天宁寺内,有座灵霄塔,建在唐咸通初年(公元860年),高达20丈,九级塔身,可登上顶层眺望全城风景。

  到了开元寺,有座九级石塔,方正巍然,浑若天成,是东魏兴和年间(公元539~542年)所建。每层四角悬铃高挂,风起铃动,脆鸣盈耳,让人感到妙不可言。

  他们每到一处,也不惊动庙内僧众,和寻常百姓一样进香拜佛,观看寺中建筑,不觉五天已过,尚觉游兴不减。

  这天来到隆兴寺,乾隆更是高兴异常,这隆兴寺又叫大佛寺,以寺内大佛而闻名,寺里有天王殿、摩尼殿、大悲阁、弥陀殿、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等隋代建筑,从其规模、年代来说,为国内所少见。最让他们赞叹的,是大悲阁里的大铜佛,高达五丈有余,有四十二只手臂,乾隆走遍全国各地,这是他见到的最高的一座铜佛,禁不住与纪晓岚、刘墉等人议论起来。

  在御碑亭内,看过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御制碑文,乾隆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到馆里,即命纪晓岚侍候一旁,挥毫撰成一幅碑文,传来府尹,命他速速制碑,立于隆兴寺内,这事一传开,立刻轰动了全城。

  这天,乾隆与纪晓岚为避人耳目,微服在街头闲游,皇上一时感到口渴,二人便登上一座茶楼。

  香茶入口,顿觉神清气爽。乾隆抬头见茶楼上悬挂一幅横额,上面写着:"天然居"三个大字,书法遒劲有力,心中很是喜爱。只见楼中桌凳整洁,也觉得十分满意,不觉兴致来临,随口吟出一句"客上天然居"。正待思索下文,发现这句话倒过来念更是佳句,成了"居然天上客",无意间组成了回文,心中一时高兴,微笑对纪晓岚悄声说道:"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卿可属对?"纪晓岚一听,这是一句回文。因昨天刚游过大佛寺,并未多加思索,便答出了下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乾隆一听,果然不错,自己还没有想出来,纪晓岚便随口答上了。再想却又想不出其他对句,只得称赞了他几句。

  几天过后,乾隆君臣离开真定府,东行至河间府的献县,来到纪晓岚的老家。乾隆驻跸红杏园,便命纪晓岚悄悄地回家,省视亲友。

  纪晓岚回到家中,想起了同窗好友张琏,便派人将张琏传到纪府相见。张琏屡试不第,这时还是一名穷秀才。谈话间,纪晓岚将"客上天然居"、"人过大佛寺"这副对联说与张琏听,以为能得到张琏的赞佩,谁知张琏哂笑起来,说道:"文赛王勃,才超子建,名驰海内,誉满文坛的纪老五,你就这么两下子?实在让人不敢相信,你何不以'僧游云隐寺'对之?"纪晓岚一时让他笑得很尴尬,一想也是,"僧游云隐寺"一句,倒过来一读,成了"寺隐云游僧",在辞彩和意境上,确实比自己的"人过大佛寺"略高一筹,当即表示叹服张琏。

  此后这件事在家乡传扬开来,于是"不及张琏"的传说,不胫而走,流传至今。

  正巧纪晓岚微服省亲这天,总管向他报告纪家的佃户庄子和侯陵屯的李戴发生争执,听说李戴正要上告官府,兴起诉讼。

  这李戴是侯陵屯村的首户,是闻名乡里的土财主,他虽无功名,但广有土地,饶有资财,金银满柜,米烂陈仓,更兼熟读大清律条,有"土刀笔"之称。他不轻易惹人,但人也不敢轻易惹他。

  纪晓岚家在侯陵屯附近有个庄子,居住着纪家的几十家佃户,在这里租种纪家的土地。这周围的土地,除了纪家的,就是李家的。自然纪、李两家很多地块都是地邻。

  纪家财大官高,佃户也气粗胆壮,说话办事就有些傲气。

  别看纪家在这里没人,但主子多大,奴才也就多大。这佃户庄子里的管事人依仗纪家势力,无论什么事都要高人一头,强横一点。两家土地相连的地方多了,为地头地边就免不了犯些争执,虽未大动干戈,但心里都憋着一口气。

  真是无巧不成书,这年秋收时,李戴家的人到地里收获,把骡驹子带到地里去,忘了给牲口驹带上笼嘴,骡驹跑到纪家地里,啃吃了几口庄稼,这事被纪家的管事人看见了。

  这本来是很平常的一件小事,但由于双方已有了嫌疑,没事还想找事,管家的看这事有了借口,那肯轻易放过,就叫人把骡驹子赶到自家庄院去了。

  李戴知道这件事后,责怪家人一番,带牲口下地不可大意,一定要带好笼嘴,但也想这不是一件什么大事,牲口驹子嚼啃庄稼固然不对,但鸡上墙头猪蹿圈,牲口驹子啃地边,这都是常见之事,派人说几句好话,把牲口驹子牵回也就是了。随即打发人前去道歉,讨要骡驹,不料去的人空跑一趟。

  纪家管事的说:"李东家也太小瞧纪家了,牲口啃了庄稼,哪能随便来个人说说就完,你们李家牲口不懂事,难道人也不懂事吗?回去告诉你们东家,鼓乐吹打,花红彩礼地前来谢罪,就可以放回牲口驹,不然休想。"李戴一听,这个条件提的太苛刻了,真叫人下不来台,你纪家的牲口,啃吃我的庄稼也不知多少次,我李戴何曾计较过一回,纪家仆人太甚,不能答应这个条件。

  说和人往来说和,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跑了多少趟,双方都不肯让步,只好撒手不管了,李纪两家的事就这样僵持下来。

  李戴见纪家无礼苛求,不肯放回骡驹,知道这事不惊动官府,是不会善罢干休的,遂写好状纸,到县衙告状。纪家管事的听说李戴去县城告状,连忙到崔尔庄来报信,并说李戴蛮横无礼,牲口吃了庄稼,不但不道歉承认不对,反而到县衙告状。纪家总管家一听,真是岂有此理,牲口啃了庄稼,不给道歉还算罢了,反而兴起诉讼你李戴真是光棍一条,蛮不讲理,欺侮别人家可以,欺侮纪家不行。管家添油加醋,拨火弄焰要东家出面,给县官传个话,打赢这场官司,给李戴一点颜色看看。

  纪晓岚听了管家的禀告,沉思起来。他居官位显,阅尽了宦海风波,对官场上人和人的关系,了解得非常透彻,官场往来,无非是尔虞我诈。有些人在官运亨通时,人人出来捧场,自己也逞一时之欲,图一时之快,为所欲为,出尽风头,耍尽威风,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终因树敌太多,招致物忌,被人暗中中伤,引起皇上猜疑,到后来身败名裂,康熙时的鳌拜,就是前车之鉴。他在位时手眼通天,皇上也让他三分,而且他是功高位显的满族大臣,到后来都未能免得身首异处,全家抄斩。何况自己是一个汉官,更要为官谦慎,恭俭忍让,在对人对事上力求宽恕,得饶人处且饶人,不肯结下冤家对头,他虽在交友会客时戏谑无常,但事后常道歉解疑,让人们觉得只是玩笑而已,并无恶意,在情谊上一如既往。

  对眼前这事,他告诉管家尽量别去衙门,免得伤了两家体面,找人调解一下算了,不必把事弄大,也不必争个事坡下岗。

  纪晓岚回到县城,拜会家乡父母官,县官见他是当朝重臣,这次又陪王伴驾微服私访,心中无限敬仰,便也百般趋奉,遂将李戴讼状传与纪晓岚。纪晓岚淡然一笑,似无其事,说声"知道了",随即请县官当个居间人调停一下这场纠纷,不要把这事张扬出去。

  县官见他这样看中自己,受宠若惊,夜不能寐,百般揣度着如何了结此事。

  纪晓岚回到北京后,县官将李戴传来。出乎李戴意料,这次不是在公堂上审案,而是在署解摆上酒席,热情款待,心中便明白纪家不愿堂上相见,而要调解私了。

  县官本想,用纪晓岚的名义摆上酒席,坐下来哈哈一笑了事,也算给了李戴面了,谁知县官把调解的意思一露,李戴竟然不允。

  李戴见纪家不想打官司,心想不打官司也行,但是应该纪家做出点表示来,好让人们知道我李戴不是好欺负的,将来这事传出来,别人会说连纪家也敬我三分,那我将会身价倍增。

  李戴如此想来,便又提出了条件,要纪家用红彩礼,鼓乐吹打着把骡驹子送回,再不然,有纪晓岚道歉的一封信也行。

  这当然是强人所难。县官办不到,也不愿意去办,更觉得有伤自己体面,县官心中很为恼火,只好让李、纪两家公堂相见。

  李戴以往常代人诉讼,兼又熟悉清律,在公堂上往往胜诉,人称"唇如利剑、舌似钢刀",成为远近闻名的"土刀笔"。何况这次理由充足,更是得理不让人。

  在公堂上,李戴据理力争,纪家仗势不让。县官心里偏袒,但又知道李戴非常之辈,不敢妄然行事。连过几堂,均无结果。

  这天再次升堂,县官对李戴不识时务的作为十分恼火,便故意用话激怒李戴,李戴不知是计,怒火中烧,在大堂之上,与县官吵嚷起来。

  这下子麻烦了,被县官抓住了把柄,说他目无官长,咆哮公堂,当堂打了四十大板,拉下囚禁起来,批驳他的诉状是强词夺理,判他包赔纪的损失,这场官司就这样输掉了。

  但事情到此,仍未完结,李戴怒不可遏,哪里肯服县里的判决,提出上诉河间府。县官见事情闹大了,赶忙叮嘱纪家的人进京禀报,让他想办法了结此案。

  纪晓岚听完来人的禀报,"唉"地长叹一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在屋子里来回踱步。他知道,自己是皇上的宠臣,地方官巴不得有机会效力讨好,趋奉谄媚,但此事如此处理就成了仗势其人,实在是有违初衷埃早知李戴死要面子,给他道个歉,不就了结了吗,乡里人将会议我礼下谦和,又何必与这个土财主去争高低呢?但事已如此,又不便责怪县官,那将会毁掉他的前程,人家会说他恩将仇报,传为话柄。又转念一想,总管说这个李戴依仗财大气粗,一贯挑词架讼,鱼肉乡里,如今为牲口驹子吃口庄稼,即使家人有什么不对,我已托县令代为转换了,总算让了你一步,你何必得理不饶人,看来家人所言不假。又想到四叔信中所说"钱花得起,人丢不弃"这句话。思想至此,还是借这个事教训教训这李戴也好,免得他今后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只好因错就错了。于是又写了一封信给河间知府,让来人带回,求他加以照应。看来一个人办错事,有时是有意的,有时是无意的,有的是因听片面之辞而做了错决定的。纪晓岚对李戴这件事就属于后者,致使李戴气愤而自杀。时人也有对这件事抱不弃的,知道打官司无法平反,所以才编一出戏,叫做《李戴活捉纪晓岚》。说的是李戴死后,到阎王那里告了状,并得到准状,李戴将纪晓岚的鬼魂提出,到阎王那里质对,当然阎王是没有的,不过这个戏说明人们对官府这样判决是不服的。

  李戴上诉到河间府衙,知府已收到纪学士的来信,早知此事,上堂之后对李戴的状纸看也不看,也不听李戴的诉说,将状子驳回,维持原判。

  李戴仍然不服,又上诉到保定直隶总督衙门。到总督衙门告状谈何容易,李戴是花了很多银子,才打通关节,将状子递了上去。

  总督看状子写的好生厉害,不仅告纪晓岚纵奴逞恶,连知府不依法而断都告上了,心想如果依法断案,必然得罪纪晓岚。纪晓岚是当今圣上的宠臣,万万得罪不得。如果维持原判,这状子写得确实理由充分,既然敢上督衙,难保不传御状,皇上知道了,也是非同小可,想来想去,还是一推为妙。

  于是总督说道:"牲口吃点庄稼苗子,屁大点事儿,也值得到总督府告状,实在荒唐!"便命转到巡抚那里去。

  巡抚是个老滑头,看过状子,很是气愤,心想总督这不是将屎盆子往我头上放吗?你不得罪纪晓岚,我是更不得罪他。于是照方开药,也说这是小事一宗,要河间府秉公而断,又转回了河间府。

  河间知府看过批文,明白了督、府两衙的用意,自己寻思,你们不敢惹纪内阁,我是更惹不其他,也仿照总督、巡抚的办法,将此案批转回献县。

  这样李戴的官司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转了一个大圈,又原路而回。献县知县无可推脱,只得硬着头皮重新审理此案。

  在大堂之上,知县常被质问得无言可答。知县看李戴硬梆梆地难于对付,最后只得当了个诸葛亮、周瑜密谋破曹的故事,在手心之中写了"官官相护"四个字,让李戴跪到近前观看,并对李戴说:"依本县之见,你还是撤诉吧,你的官司是打不赢的。"李戴看了县官手中的字,仰头高喊一声:"苍天啊,公理何在?"知道这官司没法再打了,只得忍气退出堂来。

  下堂之后,李戴越想越生气,更觉得这次跟斗跌得太大了,丢人现眼没有出路,还有什么脸回去见乡亲。转而又想,纪晓岚啊纪晓岚,我李戴不求升官发财,平生没有怕过什么人,这次算让你欺负死啦。你纪晓岚手眼通天,难道阴曹地府,五殿阎君也受你摆布不成?我今天和你拚得一死,也要见个高低,我到了阴曹地府,也要告你三状!

  他等儿子前来探监之时,问儿子有无胆量进京,给他传御状报仇,儿子看万贯家财,已折腾去了不少,到头来落得个有苦无处诉,有冤无处申,好好的父亲已被折磨得遍体伤痕,早已是仇恨满腔,一不做,二不休,答应父亲告状,为父亲雪耻申冤。

  这时李戴又问儿子:"为父报仇舍得舍不得花钱?"儿子向父亲哭诉:"为了这场官司,家产已经所剩无几,已经没有多少钱财了,儿子为父报仇,舍得拚出去死。"李戴擦擦横流的老泪,对儿子说道:"依爹看来,你只要舍得花去下房屋里的那一囤黑豆,你爹的官司就能赢。"儿子心想一囤黑豆能值几何,爹是让人家给气糊涂了,就满口答应下来。

  李戴取出早已准备好的状纸,交给儿子,然后将三尺多长的乌木烟袋杆,在膝盖上折为两段,随后将烟袋杆顺口插入喉中,倾刻倒地身亡。

  儿子悲痛欲绝,抱病殓葬了父亲后,决意遵照父亲遗言,进京传御状报仇。看家中的金银细软所剩无几,也只好变卖粮食,就用口袋去装那囤黑豆,准备到集上把它卖掉。

  不料囤里的黑豆只有上面薄薄的一层,下面却是五十两一个的银元宝,足有四五百个。面对这两万余两白银,儿子犹豫起来,这才明白父亲是让自己用这些白银,买通皇上身边的人,打通关系,去打赢这场人命官司。可是这些银子数量太大了,原以为已经成了穷光蛋,也没什么值得吝惜的了,索性豁出去,告他个地覆天翻。如今花掉这些银子,可就真得穷到底儿了,纵然出了气,人死不能复生,那纪晓岚最多落个丢官破财,却也偿不了命,自己日后的生活可又怎么过呢?说不定还可能再次输掉官司,那就更没价值了。如果官司不再打下去,把这笔银子留下来,也可以过几辈子财主日子,不愁以后没机会雪耻,还是不打这场官司为好!

  他翻来复去,反复琢磨,打消了告御状的想法,一场人命官司就此中止。

  但李戴儿子要进京告御状的事,十里八乡都知道,可是后来没有进京的消息,人们都为之纳闷。直到从他家的长工口里传出黑豆囤中藏有银子的事,人们这才明白,李戴儿子舍了爹,舍不得银子,暗暗地给他起了个"李舍爹"的绰号。

  话说当时纪晓岚侍驾微服私访回到北京后,转眼到了这年除夕,北京城内万户张灯,千家结彩,一片升平景象。东西长安街上,鞭炮鸣如雷震,焰火五彩缤纷。

  乾隆一时高兴,命人把纪晓岚叫来,共渡佳节,君臣登上天安门城楼,观赏这良宵美景,确实别有一番情趣。

  进得内廷,只见到处张灯结彩,一片通明,太监在寝宫前摆放了几十盆寒梅,正傲寒绽蕾,十分俏丽,乾隆见了,虽然十分喜欢,但刚才的思绪萦绕未去,不由得感物伤怀,自言自语说道:"老翁秋枝看梅花,唉!青春已过。"这句话说出口来,乾隆灵机一动,便扭头对跟随在后面的纪晓岚说道:"朕刚才吟上联,爱卿何不对之?"纪晓岚听了皇上的自言自语,正想大年三十之际,必须设法让皇上高兴,现在听到皇上要他属对,便赶快思索。天空中焰火明灭,响声频传,他立刻想出了下联,随即答道:"儿童侧耳听爆竹,噢!又是一年。"乾隆听了,觉得他的对句意境全新,充满向上的喜悦和向往,不由得心中一喜,对纪晓岚说道:"爱卿真是锦心绣口啊!"这年初夏,纪晓岚在自己新制的扇子上画了一幅画,虽然画时只是兴之所至,信手勾勒,并未十分着意,但画出来后,却是难得的佳作。画面意境开阔,层次分明,让人赏心悦目,那起状的山峦,白云缭绕,远接天外,山峰之间,一条溪水蜿蜒而下,气势磅礴。山中一座城郭,在周围山势的映衬下,更显得壮丽宏伟。然而在远离城郭的山野中,有一位牧童,横跨牛背,吹奏着牧笛,悠然自得,别有一番情趣。

  这天到了宫中,侍奉在皇上左右,乾隆无意间发现这一杰作,便问道这扇子为何人所画。纪晓岚忙答是自己的涂鸦之作。乾隆接过去看了又看,感到这只画笔确非寻常,在这只小小的扇子面上写出了壮美的山河,但看上面尚未题诗,便对纪晓岚说,这是美中不足,要纪晓岚题上一首诗,就是臻地完美的上乘之作了,纪晓岚正要题诗时,听皇上说道:"你的画可比王摩诘,确是画中有诗啊,依朕看来,用唐人王之涣的《凉州词》,岂不正好和这画相映生辉?"纪晓岚一听,确是如此,没想到自己的随意之作,竟然得到皇上的喜爱,便欣然提笔来,在扇上补题一首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是纪晓岚一时大意,将第一句的"间"字漏掉了。

  乾隆见他写完,拿在手中一看,就发现了这个疏漏,知道是他一时大意。如果添上这个"间"字,那么这处败笔就损害了画面,心中为之遗憾。转而一想,这纪晓岚尚未被朕难倒过,这次朕要看他如何回复,便故意把脸一沉,厉声说道:"大胆纪昀,竟敢有意漏字,戏弄朕躬,这次定罚不饶!"纪晓岚不知错在何处,连忙跪下说道:"为臣不知何罪,乞万岁爷明言。"乾隆把扇子向地下一丢,说道:"拿去看来。"纪晓岚拾起扇子一看,乃是丢掉"间"字,不由暗暗叫苦,不知这次圣上要处自己何罪,转念一想,有了主意,就不慌不忙地奏道:"万岁爷息怒,臣怎敢戏弄圣上,臣在扇上所题,实是一首词,本无丢漏一字,听为臣为圣上读来。"纪晓岚抬起头来,高声为乾隆皇帝吟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

  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

  乾隆听罢,觉得他这样读确也不错,心想好个聪明的纪晓岚,竟然想出这样的花招!不过本意也只是为了吓他一下,取笑罢了,并非真得要处罚他。乾隆见他如此滑稽,也就一笑而罢,赐他起身。

  盛夏到来,圆明园中百花盛开,纪晓岚和几位大臣侍驾赏花。行到一池鸡冠花旁,乾隆发现不少鸡冠花的花冠是白色的,感到好生奇怪,他过去看到的都是红色、紫色的花冠,这种白色的鸡冠花还是第一次见到,想问问身边的大臣,又怕有失体面,让大臣们说自己知识浅薄,少见多怪,但不问又觉得闷不住,便想出了一个主意,指着那些白色的鸡冠花吟诵道:往常惯著胭脂艳,为何今朝换素装?

  言下之意就是过去见的都是红色的,为什么今天有了白色的?但皇上以诗句说出,就显得高雅许多。

  身边大臣听了,都张口结舌,不敢回答。大家知道,乾隆皇帝是个好居人上的人,如果实话实说:"本来就有这种颜色的品种,只是皇上没有见过罢了。"就可能惹恼乾隆,落个轻君之罪,那谁还吃罪得起?可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才好,连往常反应迅速、回答机敏的罗锅子刘墉,也一时想不出合适的词句来。

  这时纪晓岚迈步上前叩头,向皇上禀告:皆因金鸡贪报晓,惹得头白两鬓霜。

  纪晓岚的回答有意避开事实的本质,说白色的花冠是金鸡积劳所致,暗中赞颂皇上勤奋辛劳,白发染鬓。皇上听了,他答得确非寻常之语,于是满意地笑了,心中暗想,有机会朕一定要难倒他一次。

  这天,乾隆命纪晓岚伴驾,头戴九梁道冠,化装成云游道士,出城私访。天热汗多,不大一会儿就口渴得厉害,便欲饮水解渴。适见前面一户人家,门庭若市,人来人往,热闹非常。询问之后,知道这家三个儿子都官居盐政,母亲80多岁了,诰封太淑人,今天正为八旬老母庆寿。乾隆打算看一看,遂与纪晓岚商量,登门表示庆贺。

  主人见来了两位道长,气宇不凡,倍加尊敬,连忙请入庭堂,盛宴款待,顿时碗盘罗列,满盈盈地上了一大桌,虽然是一桌素席,却都是佳肴美味,其豪华不亚于皇亲国戚。乾隆心想,这一家三个儿子,在任上不定贪污了多少银子,才能这样奢侈,不觉暗中有气,但此时君臣二人的身份是道士,又以进门庆寿的名义来诳人家一顿饭菜,不好说些什么,盘算着回朝以后派人查他一查,看是否果真有贪污之罪。

  饭菜已经用过,两人还没献上寿礼,本来庆寿应该进门献礼,但出城时除了皇上揣了一枚小金印,并没带其它东西。

  也觉得很为尴尬,便问纪晓岚准备怎样送些礼品,纪晓岚说:"给太夫人送上一副寿联,岂不更佳?"乾隆表示同意后,纪晓岚叫来主人说明用意。主人十分高兴,连忙备起文房四宝,要年长的道士先题。

  乾隆早已想好一副,这时也不谦让,提笔写出上下两句:八旬老太不是人,三个儿子都作贼。

  主人看这年长的道士太无道理,盛情款待一番,换回的是在众多亲友面前的污辱,顿时怒从心头起,便欲吩咐家人将这两个疯子轰出去。众人看了,也七嘴八舌闹哄哄地责怪起来。

  纪晓岚看了,心里明白,这是皇上故意给我出难题,他捅个漏子,叫我来收常看看皇上,他正微微含笑地坐在椅子上不慌不忙,向纪晓岚使个眼色,叫他说话来平息这个局面。

  纪晓岚也是不卑不亢,站起身向主人施上一礼,微微一笑开口讲话:"诸位不必动怒,这位道友专会取笑,是在同你们开个小小的玩笑,其实寿联尚未写完,每句只是写出了一半。"主人听他如此说来,脸上显得平静许多,便催促把寿联写完,纪晓岚上前将纸压住,右手提笔蘸墨,左手轻抚袍袖,在乾隆的两联下面各添一句话:"南海观音下凡尘,天宫偷桃献母亲。"众人一看,变成了一副绝好的寿联;八旬老太不是人,南海观音下凡尘;三个儿子都作贼,天宫偷桃献母亲。

  主人看了,转怨为喜,连忙拱手谢过。

  乾隆和纪晓岚走到街上,两人相视而笑,开心到了极点。

  乾隆心想,这纪晓岚确实才高胆大,逢凶化吉,是不可多得的侍臣啊!如若换了别人,不知这出戏该如何收场啦。

  回到朝中,乾隆在宁寿宫花园的萃赏楼设下御宴,和几个亲近的大臣饮酒赏月,同消暑热,在座的有董曲江、梁诗正、刘墉、纪晓岚等人。这场酒宴丰盛异常,山珍海味无奇不有,大臣们一个个推杯换盏,边谈边饮,痛快淋漓。

  正在欢乐之际,萃赏楼外忽然狂风大作,紧接着就是电闪雷鸣,一场暴雨顷刻间铺天盖地浇落下来。

  萃赏楼的门窗闭紧之后,闪电不时射入室内,雷鸣之声不绝于耳。君臣几人感到在风雨交加夜宴饮,确也别有一番情趣,更添了几分酒兴。

  乾隆听着外面突如起来的风雨雷电,一时来了灵感,便向众臣说道:"诸位爱卿,窗外的风雨,使朕十分动情,忽得一联,诸位爱卿对之如何?"在座诸臣连忙说道:"请万岁赐联!"乾隆把头一扬,高声说道:"朕的上联是:'玉帝行兵,风刀雨箭,云旗雷鼓天作阵。'"众人听罢,一片叫好。这一联气势磅礴,形象生动,非比寻常,是难得的佳句,真不愧出自皇帝之口。梁诗正、董曲江等人,久侍乾隆,岂有与圣上唱和的经历,知道乾隆好居人上,爱慕虚荣,不敢妄然出言,遂停下酒杯各自思考起来。罗锅子刘墉虽只比纪晓岚大四岁,但经历丰富,阅历深广,比纪晓岚显得深沉得多。这时他想道:圣上此联,非同寻常,若在气势上压倒他,或者与它平行,就可能惹得皇上不高兴,伴君如伴虎,一旦惹恼他,降下个犯上之罪,那还吃罪得了。如果以平常之句对之,就显得自己无能无才,落下个别人说笑的话柄,不如藏拙为妙!

  这时乾隆正把目光落在刘墉身上,刘墉感到无所适从,于是跪倒在地说道:"万岁御联,气象齐天,为臣才疏学浅,无词以对,自愿居下。"乾隆听完哈哈大笑,正巧这时纪晓岚想出了对联,在座中抬头看着乾隆,等待机会说话,乾隆见他跃跃欲试,便向他说道:"看来纪爱卿已经属好对句,何不对来?"纪晓岚见皇上点到了自己头上,便顺口答道:"万岁容禀,此联可对:'龙王宴客,日灯月烛,山肴海酒地为盘。'"乾隆听了,此句气势恢宏,不在出句之下,顿时心上生出不悦之情,只见他脸一沉,说道:"纪爱卿,你好大的--"乾隆想说"你好大的胆子","胆"字还没有出口,早被纪晓岚看出来了,他此时的心情,不由得心中一惊,赶忙把话抢了过来:"臣好大的肚子,您看我能吃能喝,像个酒囊饭袋不是?"说着,纪晓岚腆起了他的大肚子,把嘴一撇,做出一副滑稽可笑的姿态,把乾隆注意力转移了,皇上和在座的大臣被逗得大笑起来。

  纪晓岚见皇上已经转怒为喜,眉头一扬,连忙解释说:"圣上为天子,风雨雷云,任从驱遣,威服天下,臣乃酒囊饭袋,故视日月山海都在筵席之中,圣上神威齐天,为臣只不过是大腹便便罢了。"经他这一番自我解嘲,乾隆感到几分得意,转而寻思,对此上联,非此下联莫属。再说因对对而降罪,也显得自己太无容人之量呀!便笑着说道:"纪爱卿,好大的才呀!"纪晓岚的子女,这时已长大成人,在纪晓岚42岁这年,他的长子纪汝洁,以21岁的弱冠之年,高中直隶乡试举人,比父亲还早10年。纪晓岚的长女嫁给山东德州卢荫文,就是两淮盐运使卢见曾(雅雨)的孙子。按说,到了这种身份,他的滑稽应该收敛些了,但他天生得开朗乐观,幽默风趣,谈笑嬉戏,一如既往。

  天津太守牛稔文(献县人)与纪晓岚为表兄弟。牛稔文的儿子结婚前,适逢纪晓岚这时去天津。纪晓岚先派人送去一副喜联,祝贺表侄的新婚之喜,联中写道:绣阁团圞同望月,香闺静好对弹琴。

  因纪晓岚和牛稔文是至亲,再加上他的才学,名望和地位,都见重于当时,牛稔文见表弟亲自题联祝贺,文笔隽雅,书体秀逸,十分珍爱这副对联,也未加推敲,即命人悬挂在中堂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以此炫耀门庭。

  喜起来临,纪晓岚亲自登门贺喜,看见表兄之后,他笑嘻嘻地说:"前日派人送来喜联一副,可曾收到?"牛稔文见表弟官居显位,今天又亲自来贺喜,已是十分高兴,连忙说道:"已悬挂在中堂。"纪晓岚听了,笑得更厉害了,牛稔文不知何意,又要询问,只听纪晓岚说道:"表兄,前日所送贺联,用的全是尊府的典故,表兄看写的如何?"牛太守听他这一说,才细想那副联语,果然寓戏谑于文雅之中,上联用的是“吴牛喘月"的典故,下联用的典故是"对牛弹琴"。遂用扇子在表弟背上一击,说道:"你这是'妓女从良,不安于室。'"“这叫做恶习难改!"牛稔文说罢,两人同时哈哈大笑起来。

  庚辰科探花王文治,是江苏丹徒人,能诗善画,尤擅书法,著有《梦楼诗集》、《赏雨轩题跋》等,是清代的文学家、书画家。当时与纪晓岚过从甚密,时常往来不断。这天,纪晓岚忽然想起一副对联:天恩春浩荡,文治日光华。

  这虽然是当时京中官宦人家常用的对联,但却大有来历,乃是雍正皇帝赐给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的。后来大家都跟着用,贴的人家就逐渐多了起来。这下联的头两个字,恰好与这位王探花的名字相同。纪晓岚灵机一动,匆匆赶到王文治家中,向他的家人说:"今天我来贺喜,皇上封你们家夫人为'光华夫人',难道贵府尚未接到圣旨?"家人赶快将他接到客厅,好生侍候,恰好王文治不在家中,纪晓岚就要夫人出来相见,他对王夫人说:"我听说皇上为夫人加封,赐为'光华夫人',我适从宫里回来,特地先来报个喜讯,夫人快准备接旨吧!"说完之后,他不肯久留,便起身告辞。于是整个王府上上下下的人,都是欢天喜地,欣喜若狂。尤其是王夫人,刻意梳妆打扮,等候接旨。

  可是奇怪,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夫人打发人到大门外张望了好一阵子,一直不见动静。最后王文治从朝中回来,一进门见家中喜气洋洋非同寻常,便十分纳闷。

  回到内室见了夫人,问出了什么事,夫人兴高彩烈的对丈夫说:"听说皇上要策封妾身为'光华夫人',圣旨快要到了!"王文治愕然不解:"哪有这事,我怎么没有听说?"“怎么?你不知道?"王夫人愣住了。

  "你是听谁说的?"

  “纪学士啊!"夫人说,"纪学士说,他在宫里看到了圣谕,特地先来报个喜讯。"王文治一听是纪晓岚说的,立刻笑了。他太熟悉这位纪学士啦,这人戏谑无常,没有开不到的玩笑。看夫人一副傻乎乎认真的样,让纪晓岚耍了还不知道。王文治当着仆人不好说清楚,便对夫人说:"好了,不要说了,没有这回事。"说完径自更衣去了。

  夫人不清楚其中缘故,看丈夫的神态有些愠怒,又说得不明不白,便跟在丈夫后面追问:“你倒说清楚,这是咋回事?"“哎,这是纪晓岚在戏弄我们啊!"夫人更加不解,便又接着问道:"我还是不懂,纪学士胆子再大,也不敢假传圣旨啊!再说他大老远跑来,没事儿怎么开这样的玩笑?"“哎,你就别问啦,"说到这里,王文治见夫人那副天真的模样,两眼还瞪得大大的,忍不住又说道:"告诉你说吧,有一幅春联,写的是'天恩春浩荡,文治日光华',是先皇雍正爷,赐给大学士张廷玉的,如果说你封了'光华夫人',上面加上我的名字文治,岂不是正应了下联那句话?"王文治耐着性子向夫人解释明白,王夫人恍然大悟,羞愧难当,又气又恼地骂了一句:"呸,纪晓岚这只骚狐狸,太可恶了。"与纪晓岚生活在同时代,且以文才齐名的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袁枚(公元1716~1798年)。袁枚字子才,号简斋,乾隆四年进士,是清代大诗人,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等70多卷,对后世影响很大,笔记小说《子不语》等也是名噪一时的佳作。袁枚曾任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侨居江宁,一生长期生活在南方。他诙谐博学,诗才横溢,文坛上将他与纪晓岚合称为"南袁北纪"。

  这时期,袁枚尚在北方。曾被任命为纪晓岚家乡河间府的试官。临行前对纪晓岚说:"纪学士屡言贵地文风高尚,这回可要领教啦!"河间府是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人热情好客,诚实友善。袁枚在这里很受感动,主持府试时,生员们的文章也都做得很好,远远出乎袁枚的意料。袁枚临走的时候,学员们将老师送到河间府北门外。眼看就要分手了,袁枚望着河间城里的巍巍塔影,看着为他送行的人群,心里很激动,于是对众人说道:"承蒙众位厚待,不胜感激。我们做个对儿,留个纪念吧!"于是他望着城中的双塔吟道:"双塔隐隐,七级四面八角。"众人都非常敬慕袁枚的文才,也是依依惜别的原因之一,临别时都很激动,此时哪有心思属对儿,所以没有人当时对出下联。袁枚也没耽搁,便告辞而去了。

  走了一段之后,回头看见送行的人还站在那里,远远地向着他的车子挥手告别。

  袁枚回到北京,见到纪晓岚,纪向他问道:"敝地文风如何?此行亲眼目睹了吧!"“果然与别处不同,但是我出了个小小的对儿,竟然没有人能对上。"袁枚开起玩笑来。

  纪晓岚问他怎么回事,袁枚就把经过讲了一遍,说他们只是摇手不语,表达惭愧之意。

  纪晓岚听了大笑起来,袁枚忙问为何发笑?纪晓岚笑道:"袁大人,你这主考当得太糊涂啦,俗话说,'师傅不明弟子浊',你不定取了些什么样的学生?"袁枚不解其意。纪晓岚说道:"门生们早对上了,你这先生竟不知道。"袁枚问:"他们对出了什么,我怎不知?"“他们向你举手示意,就是对出的下联。他们答的是:'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两短'。"袁枚佩服地说:"好啊,你真是随机生词,出口即是文章啊!"袁枚本想借此事奚落一下纪晓岚,没想到让他这样逃脱了。转而又生一计,向纪晓岚一本正经地说:"在河间府,听得纪姓声誉甚好,贵族一定是户大人多吧?"“不错,确是户大人多,仅本支即有数百家。"纪晓岚见他谈起家常,随口答道。

  "既然人口如此众多,但不知有当王八的没有?"袁枚说完,笑嘻嘻地看着纪晓岚。他这爱开玩笑的劲头,可以说与纪晓岚旗鼓相当。

  纪晓岚一听也笑起来,心想这家伙想拿我寻开心,不给你点厉害,你不知道辣椒是辣的。就将计就计,很随便地答道:"树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么多人也许有哇!"袁枚见这次把纪晓岚噎住了,暗自得意,笑微微地看着纪晓岚。不想纪晓岚接着反问一句:"府上想来也户大人众吧?"一听这话,袁枚知他要反唇相讥,立刻谨慎起来,回答他说:"是呀,敝族也是人口繁多。"“那么多人,但不知有不当'王八'的没有?哈哈哈!"纪晓岚说着笑了起来。

  这句话问得太刁啦,如说有不当"王八"的,那就是有也不多;如说没有,那就都当了"王八"了。使袁枚无所答对,只是摇头苦笑。最后自我解嘲地说:"你这张嘴,确实厉害,半点不饶人啊!"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zw78.com)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