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毛泽东专题2 > 长征途中的毛泽东 > 详细内容
13章 神来之笔
发布时间:2024/10/25  阅读次数:3  字体大小: 【】 【】【

13章 神来之笔


遵义会议之后,摆在中央红军面前的敌情仍然是非常严重的,仍然处在强大敌人的围追堵截之中。如何粉碎强敌的进攻,争取主动?这是摆在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面前最重要最紧迫的工作,也是时刻萦绕在毛泽东脑海里的问题。

当时,敌我力量非常悬殊。蒋介石调集了中央军和湘、桂、川、黔、滇地方军阀部队约150个团三四十万人的庞大兵力,他们拥有比较先进的武器,有空军助威,有全国政权作后盾,粮食被眼弹药供应充足,运输比较方便。而中央红军仅有三万多人,武器落后,弹药不足,粮食被服给养缺乏,没有根据地作依托,没有空军,没有汽车。敌我兵力对比为10:1,敌强我弱形势非常明显。为了克服被强敌围追堵截的困境,毛泽东运用其高度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发动指挥了四渡赤水战役。

这次战役,敌方的最高统帅是蒋介石,中央红军方面的最高统帅是毛泽东。这是蒋介石与毛泽东在战场上的第二次直接较量。第一次是1931年进行的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蒋介石统帅30万大军向红军大举进攻,被毛泽东指挥的仅有3万人的弱小红军打得大败而归,损兵折将3万余人,蒋介石亲自品尝了毛泽东指挥艺术的厉害。

这次四渡赤水之战,蒋介石飞重庆,奔贵阳,自任统帅,亲督三四十万重兵,又以十倍的优势兵力运用第五次“围剿”中获胜的堡垒政策,从四面八方向中央红军追堵而来。蒋介石并不是白痴,而是一个有很强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的人物。1938年毛泽东曾说:“蒋介石代替孙中山,创造了国民党的全盛的军事时代。他看军队如生命,经历了北代、内战和抗日三个时期,过去十年的蒋介石是反革命的,他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央军’”①蒋介石的学习是广泛的,他读过《四书》、《春秋左传》、《尚书》、《易经》、《纲鉴》、《礼记》、学过周、秦诸子的学说和宋理学,还学了《孙子兵法》、《曾文正公集》,这为他打下了国学的基础。他很关心时事,爱读报纸,学习过英文、日文、俄文。

①《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510—511页,第一版。

蒋介石酷爱军事。他曾东渡扶桑,入振武学校学习,并到驻高田的日本陆军第十三师野炮兵第十九联队入伍,先当二等兵,后升为士官候补生。一年的高田士兵生活,对蒋介石影响很大,他体会最深的是“军队的基础是班长”这一原则,他认为一国军队如要做到精强和富于战力,就要有三个要素:绝对服从命令;军队官兵要有中心信仰;军队为士兵最优良的职业学校。他很重视阅读与军事有关的各种著作,他看过《防海纪略》、《平浙纪略》、《定夷丛刊》、《太平天国外略》、《地形学》《蒲鲁美战略论》、《初级战术》、《西洋通史》、《拿破伦本纪》、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巴克尔战术》、《军事常识》、《日本军制学》、《法国革命史》、《俄国革命史》、《大演习战况地图》、《世界大战史》、《统率学》等。其中,对《战争论》和《巴克尔战术》(德国人著)两本书,他随身携带,经常阅读,对后一本书尤为重视,看过六遍以上。“尤喜读王阳明、曾文正、故文忠三集,手未暂释。”①

①王俯民:《蒋介石传》第45页。

1923年,蒋介石奉孙中山命令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任团长。在三个月时间内,他对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地的苏联党政军机关进行考察了解,参加了第三国际的会议,了解苏联的政治制度、革命史和党建情况,尤其重视对苏联红军的考察,参观了苏联海军、步兵一一四团和各类军事技术学校,回国后,在建立黄埔军校。东征和北伐战争中,又在苏联顾问的帮助下指挥作战,他对苏联军队的建制和战略战术有相当的了解。

尽管蒋介石留过洋,进过军事学校,熟读兵书战法,讲起军事来头头是道,在军阀混战中爬上了权力的顶峰。然而,军事韬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他在四渡赤水的战场上,能否实现聚歼中央红军的梦想呢?在与毛泽东比军事韬略、比指挥艺术的交锋中能否致胜呢?

作为红军最高统帅的毛泽东,他没有留过洋,没有进过军事学校,没有军事方面的“学历证书”。然而他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他了解中国的优秀军事传统,他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认真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丰富经验,创造了一套以劣胜优。以弱胜强的战略战术,他是集军事理论家和军事统帅于一身的伟大的无产阶级军事家。他决定以高度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来战胜敌人,他说:“国民党的士兵有两条腿,我们的战士也有两条腿,可是他们的两条腿,走不过我们的两条腿。”①

①王行娟:《贺子珍的路》第197页。

现在,毛泽东指挥的三万余红军与蒋介石统率的三四十万大军进行的四渡赤水之战即将拉开战幕。

中央红军到达遵义地区后,蒋介石判断红军行动有三种可能:一是东去湘西与贺龙、肖克的红二、六军团会合;二是北进入川与红回方面军会合;三是去金沙江西进。蒋介石估计第一、二种可能性较大,第三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后一条路线是太平天国石达开走过的绝路。蒋介石在这三个方向都作了布防,而以主力部署在防堵红军东去湘西与北渡长江道上。

东面,以湘军刘建绪的四个师进至乌江东岸沿河、思南一带布防,并渡乌江参加“追剿”。西面,以滇军参谋长孙渡率步兵、炮兵六个旅十二个团二万四千人的兵力,布防于黔西毕节一带堵剿。

南面,以中央军薛岳率领吴奇伟、周浑元两个纵队部署于贵阳、清镇、修文、贵定地区,以吴奇伟部在贵阳待命,以周浑元部渡乌江进至黔西、大定(今大方)侧击;以黔军王家烈部渡乌江尾追红军;以桂军廖磊两个师进至黔南都匀地区;粤军三个师于1月11日从广州出发,准备经广西进入贵州参加追剿。

北面,蒋介石令其驻川参谋主任贺国光和四川军阀刘湘组织“川南剿总”,以潘文华为总指挥,进驻泸州,集中国民党二十一军可能抽集的兵力,在川南叙永、古蔺和赤水地区布置堵截,封锁长江。1月12日,“川南剿总”组成,下辖12个旅36个团的兵力,布防长江沿岸,重点加强以叙永、泸州为中心的防御,阻止红军北渡长江。同时,蒋介石又令上官云相部两个师由鄂豫入川,速向黔北松坎布防,令徐源泉部急向黔江、彭水一带防堵。

1月19日,蒋介石下达“川江南岸围剿计划”,企图压迫中央红军于川江南岸地区,“合剿而聚歼之”。他命令薛岳部中央军、黔军和湘军大部速向遵义前进,担任“追剿”任务;命令川军、滇军和徐源泉一部,担任“堵剿”任务;以徐源泉部主力和上官云相部为预备军,待命出动。

蒋介石把堡垒主义当法宝,在整个追剿长征红军期间他始终抓住不放。为了堵截中央红军北渡长江,他严令各部抓紧修筑碉堡,并在这一方向构筑了两道封锁线:沿泸州。叙永、毕节为第一道封锁线;以横江场、盐津及安边场、宜宾间金江下段、宜宾与泸州间长江一线为第二道封锁线。

蒋介石再一次希望在川江南岸把下央红军一举歼灭。

中央红军方面,在遵义会议上刘伯承和聂荣臻提出建议:打过长江去,到川西北去建立根据地。因为贵州地瘠民贫,人烟稀少,少数民族多,我党在贵州没有工作基础,红军处在两江(乌江、长江)之间,回旋余地有限,而且敌人重兵围追,因而在贵州建立根据地是非常困难的。而四川有川陕革命根据地可以接应;四川是西南首富,人烟稠密;四川军阀派系众多,矛盾重重;蜀道崎岖,交通不便,蒋介石向四川大量调兵不容易;四川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都比黔北好,建立根据地的有利条件较多。因此遵义会议决定改变黎平会议以黔北为中心来创造苏区根据地的决议,一致决定中央红军渡过长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建立根据地。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zw78.com)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