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先烈英模 > 雷锋 > 详细内容
关于雷锋日记
发布时间:2024/10/2  阅读次数:11  字体大小: 【】 【】【


关于雷锋日记

《雷锋日记》是雷锋自1957年开始写的日记合集,(其中记录了雷锋做的所有好事)是在雷锋去世后由《前进报》社等组织整理的,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于19634月出版发行。

日记介绍

一开始,雷锋的日记只是作为反映雷锋先进思想的辅助品,雷锋日记成了我们了解雷锋生前的最直接的方式,还可从中收获更多雷锋的精神。其直截了当的抒发方式通俗易懂,有助于更生动、具体地了解作为学习榜样的雷锋。到了后来,《雷锋日记》逐渐承载着太多政治教育与宣传的任务,从学习《毛泽东选集》到爱党爱国到集体主义到好人好事……《雷锋日记》的出版也是越来越谨慎,从一位收藏了《雷锋日记》各种版本的爱好者的藏品中可以看出,内容均有不同,有一些日记篇章到后来不是被删掉,就是做了修改。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雷锋日记》的真伪甚至成为知识界曾经讨论的话题。

细节真伪可以商榷,但不可怀疑的却是雷锋笔下的那种任何政治气候也掩盖不住的青春激情。这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日记。《雷锋日记》里弥漫的政治激情,让人再也看不到他更多的日常生活,但他依然记录下了他从伙房里偷吃锅巴、被冤枉谈恋爱后所受到的委屈……

雷锋是在县委机关当公务员时,即1957年的秋天开始学着写日记的。当时雷锋在组织部的同事彭正元还记得雷锋特地向自己请教怎么样才能写好日记。19584月,原团山湖农场办公室干部方湘林应该是最早看过雷锋写日记的人。那次,是雷锋主动递给他看,据方湘林回忆,“(我)希望真有爱情日记,可仔细一看,写的全是政治与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下放干部总结评比大会记录,自己在大会上的发言提纲,拖拉机性能、拖拉机驾驶规则等等”。

《雷锋日记》被发现并得到宣传,也有一段机缘巧合。196010月底,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把雷锋暂时借调到沈阳,到军区工程兵所属各单位做“忆苦”报告。在雷锋出发前,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就打电话给工程兵10团政委韩万金,让他转告雷锋把自己的日记带上。雷锋就带了四五本日记来到军区第一招待所。王寄语被日记的内容所打动,安排摘抄分发给党委常委们阅读。不久《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他们在雷锋作报告临时住的办公室里,偶然从雷锋的床上发现了雷锋写的日记,看了几段觉得很好,就请示王寄语能否借去看看,王寄语当即表示赞成。就是这次偶然,促成了《雷锋日记》于1960121日在沈阳军区机关报《前进报》上首次以一个版的篇幅摘录发表。当时的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摘抄”。这次共摘发了雷锋从1959830日至19601115日的日记15篇。当时只是作为辅助学习雷锋的一个形式,在部队里流传。

雷锋去世五个月后,雷锋的日记再次被要求整理出来。《前进报》原社长冯荆育参与了《雷锋日记》的编选工作。他有专文记录当时的情景:1963118日,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当月下旬,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十人,把雷锋遗留的九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工作组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部分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断、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却并未注明。雷锋日记里引用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

例如日记里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当时工作组以为是雷锋自己的话,收录进最早的《雷锋日记选》版本中,列为第一篇。

过了几年,才发现这段话原来摘自中央党校杨献珍的一篇文章。于是在《雷锋日记》再版时便删去了这段摘记。这段话当时还曾被误为雷锋的话成为了《人民日报》组织的第一次报道雷锋的文章的引语。

工作组对雷锋日记中有关事实过程、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都一一核对过,不允许出现半点误差。但在发表时还是做了一些技术处理。为了保密,把雷锋日记中的部队番号一律改成××部队;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名,改成×××。经过反复研究,还把部分语义重复、过时的话语、用词等,做了删节。

最后一共选辑了其中的121篇,约4.5万字编辑成书。19634月,《雷锋日记》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这也是第一本正式出版的《雷锋日记》。这本日记的出版,满足了当时人们学习雷锋的需要。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他留下了几百篇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充满着理性思考的日记;而且,平实朴素而简练生动的语言,信手拈来却恰到好处的修辞,也很值得学习。下面作点简略粗浅的分析。

日记首发

雷锋出名的时间不是在他牺牲以后,生前他已经是个很有名气的人物了,被称作“东北的一团火”。

沈阳军区《前进报》编辑董祖修是阅读、摘录雷锋日记较早的人之一。董祖修第一次接触到雷锋日记是在196010月。一天,《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向董祖修介绍了报社拟宣传雷锋的计划,并把5本日记交给他,让他看看能否摘录发表一部分。当时已是下班时分,董祖修接过雷锋的日记本,拿回家去,当晚便在灯下阅读起来。他打开1960年雷锋参军后新使用的日记本,一下子便被扉页上贴着的黄继光画像吸引住了。那是一张剪自画报的黄继光画像。画像上展现的黄继光,目视前方,颇具战场上仇视敌人、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雷锋在画像两侧空白的地方竖着写道:“英雄的战士黄继光,我永远向您学习!”

董祖修一本一本往下看。从雷锋那一篇篇充满着阶级爱憎的倾诉当中,从那一句句为了党、为了人民、为了共产主义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直至最宝贵的生命的铮铮誓言当中,他深感雷锋绝非一般战士,而是一位真正把个人的苦同整个阶级的苦连在一起,把个人的解放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连在一起,自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先进典型。

董祖修仔细琢磨雷锋日记中一段段颇具哲理性的话语:“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要记住: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雷锋同志,愿你做暴风雨中的松柏,不愿你做温室中的弱苗”……

第二天,董祖修向上级领导表示,日记完全可以摘登,他还想前往雷锋所在连队采访一次,或许可以得到更多更新的东西。嵇炳前欣然同意。董祖修来到运输连,雷锋正外出作报告不在连队。经人指点,董祖修在连队找到雷锋的一只小箱子,又发现了几册笔记本和一些在稿纸上写的哲言、诗歌……

19601126日,沈阳军区《前进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发表了《毛主席的好战士》的长篇通讯,报道了雷锋的先进事迹。稿件还同时发给了新华社、《解放军报》、《辽宁日报》、辽宁《共青团员》、《辽宁工人报》、《沈阳日报》。各报刊在发表时,标题都作了修改:《解放军报》(19601213日)的题目叫《茁壮的新苗》,《辽宁日报》题为《红色的战士》,新华社发稿的题目是《苦孩子成长为优秀战士》。那时宣传调门最高的是《前进报》,沈阳军区还同时提出了“学雷锋、赶雷锋、超雷锋”的口号。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雷锋牺牲前两年,他的名字就已经传遍了东北大地,在全国范围内,他也是有一定知名度的。

1960121日,《前进报》以《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为题,摘发了雷锋从1959830日至19601115日间的15篇日记,并加了热情洋溢的编者按。这是最早见诸报端的雷锋日记,是作为宣传雷锋事迹的重要材料出现的。

雷锋牺牲后,196317日国防部把他生前所在班命名为“雷锋班”。120日,《前进报》又用了近一个半版的篇幅,摘录发表了32篇雷锋日记,其中包括1960年发表过的15篇。此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发表的雷锋日记,均来自《前进报》。

应当说,《前进报》给各报刊提供的日记摘抄,总的来说是准确的,是尊重雷锋原作的。但同日记原文相对照,《前进报》发表的日记也有个别变动之处。从《前进报》这方面来说,是从四开四版小报的需要出发,在文字上作了删节和压缩;而在选辑过程中,由于一时难以查实,编辑又把雷锋抄录报刊书籍的一些名言警句当作了雷锋自己所写日记的内容。

日记出版

196327日,《人民日报》刊载雷锋日记摘抄之后不 久,周恩来曾让邓颖超打电话给《人民日报》的总编辑吴冷西,说读了雷锋的事迹和日记很感动,认为日记写得好。同时,邓颖超告诉吴冷西,总理好像在哪儿见过《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雷锋”的诗作,希望报社认真查实,搞清楚日记中哪些是雷锋自己的话,哪些是他摘录别人的话,别人的话应注明出处。

吴冷西很快把电话打到总政宣传部,总政又及时把电话打到沈阳军区政治部。沈阳军区政治部又核实雷锋日记的任务,交给了《前进报》编辑董祖修。

19633月中旬,董祖修接到核对雷锋日记的任务后,把当时军内外报刊上刊登的雷锋日记摘抄仔细查对了一下。雷锋自己的话与雷锋摘录别人的话,没有区分开来,缺少必要注解。但总的来说,刊发出来的日记是忠于原作的。董祖修把查对结果如实作了汇报。军区政治部领导为了慎重起见,特派他和负责对外宣传报道工作的徐文一同前往总政宣传部,以便及时把宣传中某些不准确的地方纠正过来。

当时,总政宣传部已初步确定正式出版《雷锋日记》一书。总政负责出版的同志的设想是这样的:在出版前言中,从正面说明这是依据雷锋日记的原文,对已发表过的雷锋日记进行详细校对,并增加了一部分新的内容而选辑成书的。这样,就可以借此机会把原来某些不准确的地方纠正过来,使今后的宣传有个可靠的依据,使学习有个准确的版本。

董祖修赴京的任务,是和总政宣传部的相关人员一起再次核实报纸上所刊登的雷锋日记。离开沈阳前,他把一份雷锋日记的完整抄件随身带到了北京,这让大家喜出望外。这本日记抄件成了19634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首次出版的《雷锋日记》的初稿。

日记揭秘

关于董祖修带到总政的日记抄件还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在沈阳军区,核对过程中,董祖修曾经把雷锋的日记本拆开过。为什么要拆开完好的日记本呢?当时完全是为了宣传报道的需要,为了让《雷锋日记》早日问世。自19633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后,全国各地记者纷至沓来,到《前进报》要雷锋日记摘抄,有的执意要阅读雷锋日记原稿。为防止珍贵的雷锋遗物丢失,又能解决新闻宣传的需要,董祖修想出了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把雷锋的日记本拆开,然后组织人手前来抄写,抄完之后再装订上,当然,绝不能把日记本搞坏。

日记抄完之后,董祖修最关心的要算是装订日记本的事了。他请报社与军区印刷厂最熟悉的同志把拆开的本子亲手送到印刷厂装订。军区印刷厂对雷锋的遗物十分珍惜,他们特意请一位老师傅,按照精装的办法,把几册日记本一针一线地装订起来,然后把封面粘好。日记本被带回来后,大家一看,不仅几乎和原来的一样,而且比原来的旧本子订得更结实了。

雷锋的日记本、笔记本共9本,连同雷锋其他遗物一起,被征集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长期珍藏。

雷锋日记抄件在上交之后,经总政宣传部审查,共选辑121篇,约4.5万字,于19634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第一本内容丰富、文字准确的雷锋日记。这本日记的出版,满足了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急需,也成为对雷锋的“永久纪念”。

日记赏析

巧用比喻

“骄傲的人,其实是无知的人。他不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他不懂自己只是沧海之一粟……这些人好比一个瓶子装的水,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可是还是荡不出来。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1962312日)这则日记旨在批评那些狂妄自大者,当然也是自警。“吃干饭”、“沧海一粟”、“一瓶子”、“半瓶子”是信手拈来的比喻,而“可是还晃荡不出来”却是创意。这则日记脍炙人口:“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钻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19611019日)钉子钉进木头,人所共见人所共晓,但拈来比喻学习也当挤和钻,是匠心独运。

比喻、对比套用

“我懂得一朵花打扮不出春天来,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的道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1959年×月×日)通俗的比喻,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说明先进人物要带领大家一道进步的深刻道理。“雷锋同志:愿你作暴雨中的松柏,不愿你作温室中的弱苗。”(1960118日)这则“自题”,用比喻和对比,表明自己誓做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决心。“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有力量。”(1960年×月×日)用“滴水”与“大海”喻个人和集体,揭示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的重要。

对比、排比连用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19591025日)日记先用“青春”与“真正的青春”作对比,接着加用三个排比句,热情地讴歌了拥有真正青春的人的美好情操和宽广胸襟……语句自然酣畅,意境恢弘高远,可作一切有志青年的座右铭!

日记版本

解放军文艺版

作者:雷锋

编号:KK00375553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社出版

版次:19634月第一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描述:19633月,沈阳军区《前进报》编辑董祖修把一份雷锋日记的完整抄件随身带到了北京,和总政宣传部的相关人员一起核实雷锋日记。这本日记抄件成了19634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首次出版《雷锋日记》的初稿。书籍内页有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邓小平的题词。

吉林文史版

ISBN: 9787807022961

页数: 144

定价: 95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5-10-01[1]

日记评价

雷锋只走过短短22年历程,但他的思考,他的追求,都被他用诚挚的心写进了日记。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他却留下了几百篇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充满着理性思考的日记。平实朴素而简练生动的语言,信手拈来却恰到好处的修辞,极富感染力。

现在雷老更愿意提及的,是雷锋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日记。在日记里,为数不多的图文并茂的一篇,是他在当司机时所写。雷老清晰地记得,在日记本上,雷锋画了一张精细的地图,上面标注了哪里路窄,哪里坡陡,哪里急拐弯。

“即使是在司机这样平凡的岗位上,雷锋都是尽心尽力地去钻研。图画在本子上,其实更是印在他的心里。”雷孟宣说。

与新中国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轰轰烈烈的事迹相比,雷锋的故事略显平凡,似乎桩桩件件都是小事。然而,正是由于这些小事在日记中的不断积累,才真正体现雷锋精神在本质上的升华。

雷锋去世五个月后,雷锋的日记再次被要求整理出来。19634月,《雷锋日记》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这也是第一本正式出版的《雷锋日记》。一共选辑了其中的121篇,约45万字编辑成书。根据一个公开的数字表明,《雷锋日记》光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就印刷了160万册。

之后,《雷锋日记》又不断被再版了几十次,甚至“漂洋过海”到了国外。据1973年统计,当时就有28个国家,用外文翻译出版的《雷锋日记》《雷锋诗文集》,共有英文版、法文版、日文版、朝鲜文版、泰文版有32种。

现在的“80后”“90后”们,更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长大的。对于雷锋精神,他们开始有了更深刻的解读。“尽管现在35日不再重现昔日挂条幅扫大街的热闹街景,但这也是一种进步。‘学雷锋’不能是一阵风一句口号,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当乐于助人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后,当我们每个人都心怀爱心后,那么每天都是‘学雷锋日’。”

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谁像雷锋一样得到如此广大中国人的共鸣,雷锋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也是新中国历史上在各地拥有纪念馆最多的人物之一。

雷锋,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还成为一种象征、一个文化符号而走向世界。美国《时代周刊》介绍:“雷锋品牌是中国人民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上一篇:人物生平 下一篇:没有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本栏最新发布
本栏热门信息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zw78.com)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