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周恩来 > 情系人民 > 详细内容
1958年视察广东新会为工人扇扇子
发布时间:2024/9/14  阅读次数:10  字体大小: 【】 【】【

  

  周总理穿着短袖衣,微笑地向群众走来。

  周恩来总理在视察高粱和水稻杂交试验田。

  周恩来总理在参观新会葵艺厂时为工人赵文达扇扇子。

  周恩来总理与年轻的农科专家周汉华深入交谈。

  敬爱的周总理1958年7月6日视察广东省新会县粮食工作展览会。

      编者按

  2016年1月8日,是周恩来总理逝世40周年的日子。长期以来,周恩来总理以他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一直被全国各族人民深深铭记。1958年,周总理来到广东新会视察,他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朴实无华、心系民众的高尚情怀。值此时刻,本报特刊发周晓瑾关于周恩来总理在新会的纪念文章,以表达我们深切的怀念。

  2016年1月8日,是周恩来总理逝世40周年的日子。可能许多人不曾知道,1958年7月初,他到广东新会县调查七日。几十年后,著名作家梁衡去新会采访。他对我说:“新会现在是江门市一个区,我万没有想到在这样一个小地方,竟有一个资料丰富的周恩来纪念馆。”他写《周恩来让座》一文,其实是写周总理为一位农民水稻专家让座的故事。沿着周恩来当年的足迹,我寻找着一张张黑白照片上那些人和那些事……

  周恩来纪念馆,是上世纪50年代的建筑,三层楼,朴素无华。欲上楼梯,忽闻讲话声,浓浓的淮安音,“是周总理?”原馆长邓键冰笑着点头,我三步并作两步跑上去。果真是!荧屏上充满周总理的画面。1958年7月7日周总理临别新会时,在简陋的大礼堂给干部群众作报告:“城乡结合、工农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你们做出了成绩。但是我希望你们再前进……”通宵达旦地工作的周总理,站着讲了整整3个小时,江门电视台副台长戴卫平把这段话原声保质50多年,我听着听着,眼泪簌簌而下……

  二楼主展馆,有一张黑白照片:周总理正戴着草帽,穿着短袖衣,微笑地走来。邓键冰说,1958年7月4日下午,新会官冲远远开来一艘电船。官冲没有码头,电船靠岸时,长烽农业社主任驾一只小船上前迎接。船上是谁?乘船的正是周总理和秘书罗青长、成元功等。之前,他们坐一辆军用吉普车,从广州抵达新会。

  2015年夏,我找到82岁的叶发琼,他曾任新会县委办公室秘书。他一口客家话:“7月2日午后,周总理乘车往大泽区,视察五和乡第二农业合作社。新会县委安排两辆吉普车。正在新会检查工作的省、地领导想陪同周总理下乡。当时,周总理不同意,要轻车简从,只能开一辆车。新会县委书记党向民说:‘一辆吉普车坐不下几个人。’周总理说:‘坐不下,人可以再少一点嘛。’怎么坐呢?一辆旧式军用吉普,仅坐5至6人,开车时,周总理叫工作人员搬来一张小板凳,放在车厢中间,自己笑呵呵地坐了上去。”

  树木、稻田、农舍一一掠过车窗。在官冲视察途中,周总理远望山上有一面红旗,误以为县委组织群众欢迎,不高兴地说:“怎么搞的,我说过不要惊动他们了,你们又通知他们了吗?”“是当地少先队员队日活动用旗。”干部如实回答。原来,为了解到真实情况,周总理在广州对广东省委提出要求:这次活动要轻车简从,不要搞什么特殊照顾,不要搞迎送,不要前呼后拥。我查了资料,当时,随同周总理到新会视察,仅有广东省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李子元、省公安厅副厅长苏汉华、佛山地委第二书记杜瑞芝等人。

  国家总理第一次来新会!县委安排周恩来一行住新建的招待所。不过,周总理婉言拒绝了。他对党向民说:“我是共产党员,县委会有地方,还是住在县委会吧!这里很好嘛!与同志们住在一起,工作方便。”县委内一间简陋的办公室,临时架起硬板床,一张木桌、一张椅子、两张旧沙发。白天,周总理深入工厂、农村调查研究;晚上,就在这间办公室兼卧室内,处理国家大事、新会调查情况,常伏案至深夜。7个昼夜,他睡的是木板床,坐的是普通木椅。叶发琼老人说:总理住在二楼西面约15平方米的一间房,没有电风扇。夏至已过,小暑逼近,7月的广东高温难熬,周总理热得生了一身痱子。

  这天中午,周总理进县委食堂吃普通饭菜。刚放下筷子,省委专门派来一位厨师,没等他显身手,就被总理劝了回去。见状,县委食堂的炊事员曾义心惶惶地说:“总理啊,我只会做大锅饭,不会煮小灶呀!”周总理笑着说:“我就喜欢吃大锅饭。”每次开饭,两三个菜、一个汤。他一再叮嘱新会县委:“我们吃的已经比群众好多了,不要搞什么特殊照顾,要朴素,不要公家请客。”

  7月3日中午,视察途中,周总理在周郡社吃一顿午饭。看总理一路辛苦,周郡社的干部群众准备了一些地方小菜。开饭时,看到饭桌上摆放着鹅、鱼、猪肝,周总理笑着问:“我看见你们这里种了豆子、番薯,怎么不拿来给我们做菜?”社干部回答说:“这都是本地特产,我们不敢搞多少菜。”周总理又问:“像这样的菜,你们的社员一年能吃多少顿?”公社干部说:“社员逢年过节也是这样吃的。”周总理说:“请我们吃得这样好,你们不怕社员贴大字报?你们不怕,我是怕的!”吃完饭,周总理对省里的干部说:“这餐饭的费用,不能让社里和县里负担。”7月4日,周总理乘坐电船前往官冲视察。由于电船动力小,航行时间长,周总理和大家共进午餐,只有馒头、油炸花生米和咸菜等,饭菜节俭。视察结束时,当地渔民送给他一条大鲤鱼,周总理再三致谢,却不肯收下。渔民悄悄地把鲤鱼放在总理乘坐的电船上。他发现后,如数付了钱。

  7月2日上午8时10分,周总理和党向民、甘伟光等坐着一辆吉普车,颠簸在山路上。那天烈日高温,上高山,下沟壑,连续三个多小时,周总理深入圭峰山劳动大学果园、猪场、宿舍与干部员工倾谈,慰问患病的学员。在一间简陋的茅棚,躺着患病的学员叶鹏飞。周恩来走近床边,弯着腰,用手摸着叶的额头问:“得了什么病?请医生看了没有?”叶鹏飞看着总理亲切的面容,倍觉温暖。陪总理视察的罗青长和成元功说,“当时南方天气湿热,周总理全身长了痱子,痒得要命,但仍冒着酷热,爬山涉水,他自己身体那么难受,还去安慰病人,令人肃然起敬。”

  如今,村路已是水泥路,宽敞而快捷。我坐车在山里寻找螺山村。58年前的碎石沙路,没有空调的吉普车,60岁的周总理又全身痱子,何等辛劳啊!中午1时多看完劳动大学,周总理在县委饭堂匆匆吃午饭,又赶往大泽五和村视察。当时,总理的两位秘书、县委书记、三位记者,七个人坐满一辆吉普车。车上,周总理问县委书记党向民:会不会讲广东话?党向民答:“会听不会讲。”总理笑着说:“在广东工作不懂广东话怎么行?要讲,不讲怎么做好工作?我还会讲几句呢。”五和二社原是荒山秃岭的网山,1958年被开发成20多级梯田,总理登上网山,梯田上种满了菠萝、花生、番薯,还间种着新会特产大红柑,柑树上挂满了繁茂的果实。他高兴地说:“新会山地多,前途大有可为,我们要把山区建设成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下山时,已是傍晚6点。总理未吃晚饭,随行干部问总理:“还去不去农民育种专家周汉华家?”总理坚决地说:“去呀,天多黑也要去!”周汉华是何许人?我查阅资料,1958年周汉华23岁,他用水稻与高粱进行远缘杂交,培育出5个水稻优良新品种,震动国内农科界,受到团中央的表彰,曾被总理请到西花厅做过客。

  几经周折,我和江门电视台总监龚广平寻到周汉华的儿子周锦辉。他在电话中声音低沉地说:“父亲1968年就病逝了,只剩下孤儿寡母。”看着周总理和周汉华握手的照片,我一阵心酸……绕进山区,峰峦叠翠,寻到周汉华生前的螺山村故居。周锦辉搬出板凳,翻出父亲周汉华当年一段遗文:

  “7月2日那天下午4点,我在实验田犁田,临时接到通知:‘周总理来了’,我顾不了满身污泥,就往社委会跑。总理亲切地握住我的泥手,问我的名字。我看总理穿的是普普通通的白布衬衫、布鞋,说话和和气气,一点架子也没有,心里热乎乎的。总理听完汇报天已不早,我以为总理要离开了,没想到总理提议到我家去,要看看我们的高粱和水稻杂交试验,我高兴得差点欢呼起来。一路上总理问我家庭情况,文化程度……看了我们小组试验田,我说1956年开始搞实验,没有成功。去年终于成功了,现在已经是第三代了。总理笑了:‘既然高粱做父本和水稻杂交,为什么不可以高粱作母本和水稻杂交试一试。如果做到一穗一千粒,一颗一斤,如果你到北京来,有一颗就够我请你吃一顿饭了。’”

  接着,总理又察看了海岛棉和剑麻,也是周汉华培育实验的。年已六旬的总理与20岁的农民专家边问边答,时而站着,时而蹲下,时而弯腰,拿着试验田水稻,周总理还细心地盘数株数、实验品种、特性、培育期。周锦辉说:“天越来越暗了,周总理还是坚持看完柑、桔、橙等试验果园后,才动身回村,周总理在我家爬着木梯上阁楼,察看父亲搞的杂交水稻标本。”这晚,农家晒谷场上,一轮月亮升起。周锦辉说:“父亲搬出一个靠背的竹椅,请总理坐。总理却坐在一张四脚板凳上,让位给我父亲周汉华坐。父亲只好坐在一把有靠背的竹椅上,一左一右,两人促膝谈心。左邻右舍的村民打着赤脚,也围坐在周围。”这一刻被摄影记者定格,也被梁衡老师写成名作《周恩来让座》。

  当时,周汉华说经费困难,没有水稻试验的必要工具和仪器。周总理马上请秘书把带来的一盏空气电池灯拿来,对周汉华说:“我把这盏空气电池灯送给你。这盏灯可以用8个月。”接着,手把手地教周汉华怎么使用。看周汉华科研需看时间,周总理脱下自己的手表,送给这位农科专家。月明风清,乡亲们围在总理身边聊天,无拘无束,一直聊到晚上9时多。直到有人催促,周总理才乘车返回县城。农民们哪里知道,此刻,周总理还没吃晚饭呢!

  梁衡在《周恩来让座》一文中这样写道:“当年6月19日《人民日报》报道:新会农民周汉华用水稻与高粱杂交,获得一种优良水稻新品种。周总理很重视,专门带了一位专家6月30日飞广州,又转来新会。在实验田旁,周总理见到了这位农民。乡干部和农民一律都是赤脚,总理的穿着,也就比他们多穿一双布鞋,只是衣服稍整洁一些。接待人员找了一把小竹椅,一个小方竹凳放在地头,本意让总理坐小竹椅,没想到总理一到就坐在小凳上,把小椅子(有靠背)推给周汉华,还说你长年蹲田头,太辛苦。这就是周恩来的作风,尽量为他人着想,决不摆什么架子。”

  周恩来为人民服务是本分,他劳而无怨,官而不显。不仅让座,还为工人打扇。这是一张18寸的黑白照片,青年工人赵文达专心画扇,他的身旁站着周总理。原馆长邓键冰说:“当时,铁画笔插在烧热的炭火里,温度高,赵文达满头大汗,总理见状,顺手拿起一把葵扇,为赵文达扇凉风。”

  图中的赵文达现在哪里?穿过旧城区的小巷,我们爬上7层楼梯:东来里35座704房。敲开门,赵文达这位79岁的老人,瘦弱地坐在木椅上,二房一厅,家具陈旧,每月靠1700元退休金生活。我上前握他的手,赵用手指示意自己耳聋了。我取出1958年总理为他扇凉的照片,他的眼睛立即生动起来,“是周总理!周总理……”我在纸上写:“您记得1958年周总理看你画扇吗?”赵文达一字一句地说:“总理来看画,我心里紧张只顾低头烙画。烧铁笔要炭火,在旁边温度很高,仅穿背心仍满身是汗。突然,我感觉背后有一阵阵凉风吹来,回头一看,是总理在帮我扇扇子!我停笔说,‘这怎么行?您帮我扇扇?’‘怎么不行?你辛苦了。’”赵文达说:“我是一个普通工人,从来没见过什么大官,更没有领导帮扇扇子,那是周总理啊!”我接着写“周总理逝世近40年了”,赵文达眼里泛起泪光:“他对工人好关心,问我家几口人?生活好不好?我好舍不得他,他逝世那年,开追悼会,我上台不会说话,就是哭着说,好舍不得他……”老人反反复复念叨着这一句。

  有一张黑白照片:总理坐在周郡小学教室座位上。这时,上课铃声刚巧响起,见到四年级课室内学生座位中有一个空位,总理便上前侧着身坐好。讲课的林老师认出是周总理,紧张地想上前问好,总理和蔼可亲地挥手示意林老师开始讲课。就这样,总理以普通学生的身份与小朋友一起听了一堂课。邓键冰还指着一张照片问:“你猜猜这里面谁是生产队长?”这张当年的黑白照片果然有趣:在一个生产队祠堂里,长木桌围了一圈的公社、生产队干部,后面又围一圈,第三圈社员围满在窗户外。大家目光都看着周总理,他左手扶着眼镜,右手专心记录着,那认真劲,真像一位生产队长!我们不约而同笑起来。中午,我来到照片的实景中:同和村五合二社,这个旧址被保留下来。一进祠堂,正对面是58年前周总理坐过的木桌,围着农家的方木凳,桌上放着两盏煤油灯。左边墙上,挂着那张熟悉的照片《谁是生产队长?》,熊委员指着堂屋两扇窗说,原来只是小范围汇报,谁知周总理来了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下了工的社员们都想见见,把祠堂围起来,干部起身关窗,总理说:“别把我和群众隔开,让大家进来坐。”结果,就里三层外三层的,大家聊了两个多小时,摄影师蔡中植拍下了此情此景。

  已是中午12时多了,总理参观新会粮食工作展览会。在粮食管理展台前,有一幅粮食局干部画的漫画,画着一名统计人员爬着梯子填报表,旁边配有一首粤语顺口溜:

  “官僚主义大到死,

  此表长度四尺几,

  摆在桌面拖到底,

  写得头来漏了尾,

  计起数来怒火起,

  你话浪费不浪费?”

  周总理念完后,开怀地哈哈大笑说:“诗很好,这是将陈国栋(时任国家粮食部部长)一军。要改善报表,来一个革命。”

  1958年7月7日上午,已通宵工作的周总理,迈步登上新会人民礼堂的讲台,向2000多名干部群众一口气作了3个小时的报告。他首先声明不是来检查工作,是来学习的。“……我这次特地选了你们这个中国南方最热的地方,来看一看,学一学……在我们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大家都是普通的劳动者,所以希望新会县要给我们这么一个机会,能跟大家生活在一道,彼此能以平等态度相待,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接触。新会县在全国来说,是模范县之一。”总理谦虚地说:“将来我们要是来了,要能同你们中间的人一样,没有多少区别,当然也还有那么一点区别,就是我们没有像你们这样会劳动、会工作、会接触群众,懂得实际。就是这个区别,我们也要努力去掉。你们要把我们来的人,看成是你们中间的人一样,不要任何特别的照顾。我不但来这一次,我希望以后再来的时候,你们能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总理的报告分五个部分,他运用了大量在新会调查研究的事实,说明他的观点,使大家听得亲切、明白。

  这时,新会的群众知道周总理来了,奔走相告,纷纷涌到人民礼堂,欲一睹总理风采。工作人员怕影响总理作报告,赶快把礼堂的门关上。周总理看到了,笑着对县委书记党向民说:“为什么把我同人民群众隔开来啊?”于是,礼堂的20多扇大门重新打开,侧门也解锁,门外的群众兴高采烈地走了进来。整个礼堂爆满了,两边的过道、后面的座位,满满的都是人,场外还有不少群众循声而至。

  如今,纪念广场和森林公园融为一体。广场上,有好些游客在照相,我好奇地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座周总理手持葵扇的雕像,神情和蔼慈祥,一时间当年的场景仿佛再现在眼前:他一边摇着葵扇,一边笑着说:“别把我同群众隔开来啊!”(周晓瑾)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之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zw78.com)  ICP09031998